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的急救与护理

发布时间:2015-11-19 09:41

摘 要:

关键词:心肺复苏;救治;护理
    心脏骤停是指各种原因所致心脏射血功能突然终止,心肺复苏是抢救心脏骤停最基本、最重要的医疗技术和方法。近年来,心跳骤停复苏成功率明显提高,但复苏后仍需做大量细致的护理监测工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急救

1.1  迅速评估病情:心脏骤停患者出现,护士首先发现。先要确定现场有无威胁患者和急救者安全的因素,如有应及时躲避或脱离危险。如怀疑患者有颈椎受伤,翻转患者时应保持头颈部和躯干在一个轴面上,避免脊髓损伤,并且尽可能不移动患者就地抢救。护士立即触摸颈动脉搏动,即可诊断为心跳骤停,应立即呼救开始实施抢救。因此护士应在最短的时间内判断患者是否心跳骤停,为下一步及时正确的实施心肺复苏提供宝贵的时间。

1.2  抢救用物的准备: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准备好气管导管、喉镜、金属导芯、急救包、吸痰管、简易呼吸气囊、氧气装置、除颤仪、监护仪、呼吸机、吸引器、急救药品等。

1.3  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将患者置于硬板床或平地上,解衣松带,摆放复苏体位,立即进行胸外按压。如能在心跳骤停后5 min内开始心肺复苏,生存率可达47.9%。配合人工气囊面罩呼吸,及时给予气管插管,后给予呼吸机辅助呼吸支持。

1.4  除颤:如有电击除颤指征,应尽早电击除颤,是心肺复苏成功的关键措施。心律分析证实为VF/VT应立即电除颤,只做1次电击,之后做5组CPR,再检查心律。理想的除颤时间应在发生室颤或心脏骤停的2 min内进行,除颤时间每延长1 min,成功率将下降7%~10%,室颤如不及时去除,将很快转为心电停止。如果心电显示为细颤波,应给予盐酸肾上腺素使之转复为粗颤后进行除颤。

1.5  尽早建立静脉通路:①静脉给药:急救时应放置较大的外周静脉注射针。首选中心静脉或颈外静脉,其次为肘静脉或以上静脉,不宜使用手背、足背静脉。静脉注射后再推注20 ml液体,有助于药物进入中心循环。遇上肢受伤或烧伤选择下肢静脉时应抬高给药肢体,有利于药物的快速回流。为控制某些药物的输注速度或配伍禁忌,最好建立2条以上的静脉通道;②气管内给药:如果静脉通道不能建立,复苏药物可经由气管内给予,用量是静脉给药剂量的2~2.5倍。常用药物有肾上腺素、阿托品、利多卡因等。用5~10 ml注射用水或生理盐水稀释后注入气管内,立即接呼吸气囊或呼吸机,注射后至少3次过度换气以利于药物弥散,使药物尽快到达肺泡进入肺循环;③骨髓内给药:如果无法建立静脉通道,可建立经骨髓给药通道,此种给药方法我科已经使用多次,抢救效果非常好。

1.6  复苏药物的应用:①肾上腺素:可使停搏的心室产生自发性收缩,促使心室颤动的细波转为粗波,主要激动α-受体,α肾上腺素提高复苏过程中心脏和脑的灌注压;②腺苷;③抗心律失常药:目前首选胺碘酮,应用胺碘酮能提高入院存活率,能提高VF/VT对电除颤的反应,初始剂量为300 mg,静脉推注,无效可再加用150 mg。复苏指南推荐利多卡因作为无胺碘酮的替代药物,利多卡因可降低自主循环恢复率和使心室静止发生增加,初始剂量为1~1.5 mg/kg静脉推注;④酸氢钠:应用碳酸氢钠的剂量和时机应根据血气分析决定,护士应及时采取血标本送检,为患者用药提供正确的依据。有学者认为复苏>10 min给5%碳酸氢钠50 ml是安全有效的,复苏>15 min时补碱已成为必要的治疗措施[1]。初始剂量为1 mmol/kg;⑤脱水剂的应用:心肺复苏成功,应在限水的基础上进行脱水治疗。脱水剂应在肾功能良好、血压维持在80/50 mm Hg(1 mm Hg=0.1333 kPa)以上时尽早应用。在应用甘露醇等脱水治疗期间应注意输注速度,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输注。

1.7  复苏后的护理:①早期加强脑复苏:早期脑复苏至关重要。心跳恢复能测到血压后,必须尽快采取头部降温,大脑对缺氧的时间只能耐受4~6 min,最好能在施行CPR的同时进行头部降温,给予头部戴冰帽或冰块冷敷,保持头部温度28~30℃,肛温30~32℃[2]。遵医嘱应用脱水剂和促进脑细胞代谢药物,可减少脑组织耗氧量,预防和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②加强监护:复苏初期呼吸、循环系统不稳定,应加强心电监护,严密观察病情,注意生命体征及心率、心律的变化,持续心电监测,每5~30 min测血压一次。同时严密观察呼吸频率、幅度、瞳孔大小、血气分析等各种化验指标,及时做好记录;③呼吸道的管理:保持呼吸道通畅,应由专人护理,注意患者呼吸时气管内的异常响声,如气管内有分泌物,需及时吸痰,防止痰液吸入肺内造成肺部感染。吸痰时要严格无菌操作,动作宜轻柔;④加强基础护理: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加强基础护理,每天口腔护理2次,保持口腔清洁、湿润,预防口腔感染。昏迷患者眼睛不能闭合或球结膜水肿时,可用凡士林纱布覆盖。进行心肺复苏的患者,为了维持生命常需要留置多种管道,给皮肤护理带来一定的困难,所以心肺功能建立后务必给予患者定时翻身,1次/2 h,保持皮肤清洁,床单平整、干燥,防止压疮发生。病情允许时,勤拍背,预防肺部感染。严格无菌操作,并做好空气消毒及物品消毒,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及温度、湿度适宜,加强各种导管的无菌管理,防止继发感染的发生;⑤留置导尿:给予患者留置尿管,注意观察尿液颜色、性质和量的变化,并做好记录;⑥输液通路的管理及用药:应由专人抽药,专人推药,专人填写抢救记录,抢救过程中认真执行查对制度,避免用错药物,严格执行医嘱。

2 小结
    护理人员只有熟练掌握心肺复苏的操作步骤及方法,观察病情有预见性,而且思维敏捷,应急能力强,迅速准确判断,抓住心跳呼吸骤停5 min抢救的最佳时间,并在复苏过程中与医生密切配合,及时准确的完成急救状态下的各种治疗和护理工作,才能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

3 参考文献

[1] 王泽惠,王永进,侯云生.心肺复苏过程中酸碱失衡问题探讨[J].中国急救医学,2004,24(8):600.

[2] 王世诺.护士在心肺复苏中的配合[J].中华综合医学杂志,2005,6(3):284.

上一篇:人性化护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下一篇:经鼻气管插管的两种气道湿化护理方法的疗效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