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超声雾化吸入与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治疗毛细支气

发布时间:2015-10-07 10:03

摘 要:目的:探讨超声雾化吸入与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的治疗及护理效果。方法:将64例毛细支气管炎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常规对症支持治疗,对照组在常规对症支持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超声雾化吸入治疗,观察组加用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治疗。两组均给予相应护理措施。分析两组治疗、护理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经治疗及护理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9%,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8%。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出现1例轻微胃肠道反应,未经处理自行治愈。观察组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采用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治疗,配合治疗后护理,疗效优于超声雾化吸入治疗及护理,使用方便,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超声雾化;氧气驱动雾化;毛细支气管炎;小儿;治疗
毛细支气管炎(Bronchiolitis),是指婴幼儿期由多种病原体感染引起的主要累及毛细支气管,以骤发喘憋及阻塞性肺气肿为主要特征的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多发于冬季,主要采用止喘、吸氧等对症治疗。雾化吸入法作用迅速,药物用量小,不良反应少,广泛应用于临床[1]。常用的雾化方法有超声雾化和氧气驱动雾化,两种雾化方式各具特点,护理上也稍有区别。对2005年9月~2010年10月收治的64例毛细支气管炎患者,在常规对症支持治疗的同时给予氧气驱动雾化吸入及超声雾化吸入治疗,并给予相应护理,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64例毛细支气管炎患者,男39例,女25例,年龄1个月~4岁,平均1.5岁。所有患者均符合关于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诊断标准。全部患儿入院时有喘憋、阵发性咳嗽、发热、心率加快等症状。查体可闻及肺部哮鸣音及小水泡音,可见吸气时胸骨上窝、两侧锁骨上窝及下部肋间隙明显凹陷。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两组均给予常规对症支持治疗。两组均给予雾化吸入治疗,采用万托林0.01~0.03 ml/kg,爱全乐0.02~0.06 ml/kg,普米克令舒0.5~1 mg。观察组加2 ml生理盐水,氧气驱动雾化吸入,对照组加10 ml生理盐水,超声雾化吸入治疗。
1.3  护理方法
1.3.1 体位选择:雾化吸入时,患儿横隔位置较高,胸腔相对较小,选择仰卧位时,易减小胸廓活动度,降低肺活量,从而出现烦躁、气促或呼吸困难等症状。宜取患者坐位,利于患者吸入药液沉积到终末支气管及肺泡。
1.3.2 吸入时护理:雾化治疗前,给予患儿及陪护人员心理护理,减少患儿恐惧。耐心向患儿及家长讲解本病相关医学知识,讲解雾化吸入药物治疗的必要性及注意事项,讲解通过雾化吸入治疗成功病例,解除患儿及其家属的紧张、畏惧情绪,使患者及其家属能积极配合治疗。护理人员密切观察患儿反应、血氧饱和度变化情况。雾化吸入时应从小量雾化开始,待气道适应后逐渐加大雾化量。控制每次雾化吸入时间在15 min以内,期间间隔4 h,防止长时间雾化吸入后,痰液因吸收水分而膨胀,从而阻塞支气管,导致死腔增大。
1.3.3 吸入后护理:体位引流、雾化吸入注意无菌操作,遵循“先吸引口腔内分泌物,再吸引鼻腔内分泌物”的原则进行,防止患者在喘息及哭闹时将分泌物吸入肺部。吸入完毕后,给予翻身、拍背。治疗后用毛巾擦净患儿口鼻部雾水,以防止患儿受凉。观察患儿有无鹅口疮、声音嘶哑等不良反应发生,有不良反应发生时,应及时给予对症处理。做好清洁接消毒工作,防止发生交叉感染。
1.4  疗效标准:显效:治疗7 d后,患者毛细支气管炎症状及体征消失,肺部X线提示明显吸收;有效:治疗7 d后,毛细支气管炎症状及体征减轻,肺部X线改变基本吸收;无效:治疗7 d后,毛细支气管炎症状及体征未见明显好转甚至加重。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治疗及护理后,对照组显效11例(34.4%),有效12例(37.5%),无效9例(28.1%),总有效率为71.9%。观察组显效17例(53.1%),有效13例(40.6%),无效2例(6.3%),总有效率为93.8%。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出现1例轻微胃肠道反应,未经处理自行治愈。观察组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3 讨论
  超声雾化法是采用超声波将药液变成细微气雾,由呼吸道吸入,从而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具有雾滴小而均匀,药液可达终末支气管及肺泡,可被温和加热等优点。超声雾化吸入具有雾化颗粒大,吸入液量多,持续吸入时间长等优点。但雾化颗粒仅可达到毛细支气管,喷出的雾气具有一定的压力,可排斥口腔周围空气进入呼吸道,从而导致患儿出现不同程度的缺氧,呼吸困难、气短等症状[2]。
  氧气雾化吸入是在高速氧气流的作用下,药液表面张力被破坏,从而使药液形成雾状,然后经呼吸道吸入。氧气驱动雾化吸入具有局部药物浓度高,药物微粒直径小,可被均匀送到气道表面等优点,可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发挥促进炎性反应吸收,增加氧吸入量,改善缺氧症状的功效[3]。此外,还可解决缺氧问题,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本组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治疗,配合治疗后护理,疗效优于超声雾化吸入治疗及护理,使用方便,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4 参考文献
[1] 洪英妹.不同雾化吸入方法治疗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的护理[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19(10):1796.
[2] 王逸芳.两种雾化吸入方法治疗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的疗效观察及护理[J].吉林医学,2009,30(16):1742.
[3] 邵光妹.毛细支气管炎超声雾化吸入辅助治疗和护理[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5,12(4):81.
[收稿日期:2012-03-09   编校:朱林]

上一篇:产褥感染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

下一篇:利凡诺引产并发产后出血的观察与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