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浅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角下“青马工程”的发

发布时间:2015-07-22 10:53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理应为人民大众所接受掌握,成为人民大众的行动指南。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是马克思主义自我发展的本质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贯追求。
  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建设者,应该学习理解马克思主义,并将其作为指导思想。培养一批合格的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也是党和国家给予高校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为此,共青团中央于2007年启动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简称“青马工程”),印发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纲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高校中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青马工程”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一环,既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运用于实践的体现,同时又要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为指导,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发展,才能培养造就更多合格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一、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及特点
  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为指导,其前提是全面把握、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及特点。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用平实朴素、简单通俗的语言诠释马克思主义,用生动的形式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使其为广大民众所接受、理解和掌握,并内化为精神信仰,从而用以指导大众的实践。换而言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转变为通俗易懂并被人民大众理解掌握、自觉的用于指导实践的过程,这一过程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通俗化、群众化的过程”。
  结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及实践,我们可以发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群众性、生动性、时代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第一,群众性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以人民利益为服务宗旨,这是《共产党宣言》对无产阶级政党——共产党本质的要求和性质的定位。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以来,便始终为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和发展轨迹正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现实实践和具体表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过程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本质——人民利益高于一切。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主要内容正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传播的主要对象是中国广大人民群众,根本目的也是为了使人民大众理解掌握、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归根结底,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政党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都是为了服务人民,为人民谋利益。
  第二,生动性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特点。
  马克思主义是一套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包含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作为一门严谨而深奥的科学,马克思主义被人们理解、掌握,需要较长时间的系统学习。但是,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世界观还是方法论,它在实践中已经形成了许多鲜活的例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将理论与实际结合,通过生动的实例来诠释马克思主义的具体理论,才能使人民群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同时,对于社会不同群体的不同理论需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应灵活的采取不同类型的传播方式,使马克思主义在人民群众中的传播更具有针对性。空洞的理论和空泛的说教吸引不了群众,只有以生动的内容、灵活的形式适应人民群众的需求,才能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得以顺利实现。
  第三,时代性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马克思、恩格斯曾提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决不是僵死不变的教条,在他们去世后也要不断地检验、丰富、完善和发展,在1872年《共产党宣言》德文版序言中,他们声明:“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同时,与时俱进又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只有跟随时代发展的脚步,才能不断接收最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成果,并结合最新的理念,通过新型媒体手段传播马克思主义,从而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满足人民群众的理论需求,使他们接收和拥护马克思主义,并最终成为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
  第四,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目的。
  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的科学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又在实践中接收检验,可以说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源泉和发展动力。传入中国之后,马克思主义深深植根于中国人民革命、改革的实践中,并发展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极强的实践性,所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是为了在人民群众之中传播马克思主义,使人们知道马克思主义,而是为了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人民群众的行为指南,用以指导人民的实践。这一目的能否实现,取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贴近群众生活、反映社会实践、解决具体问题的程度。同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服务人民群众的过程中不断解决新问题、积累新经验,进一步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推动理论不断创新发展。
  二、准确掌握“青马工程”的重点发展方向
  在青年学生中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坚定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的需要,是应对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对大学生影响的需要。尤其是在当前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环境中,广大青年思想活动的自主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能否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起来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关系到我国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成败。“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就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形势下,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工程,也是在高校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载体。
 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人民群众是不仅仅是被动的接受者,他们是“能动的受众,……他们在选择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讯息时,事实上有很大的自由度,在心理上有一个自我选择的过程”,并 且社会不同群体和阶层“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需求、接受程度以及思维方式等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对象的青年大学生,他们易于接受新鲜事物、乐于表达自我意愿、渴求平等对话交流,所以在青年大学生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更要讲求方式方法。因此,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为指导,对应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四个特点,把握并规范“青马工程”的发展方向,具有很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首先,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角来看,“青马工程”不仅是菁英工程,还应重在普及。
  现阶段高校大学生“青马工程”的培养对象主要是学生骨干,包括各级各类学生干部、学生党员以及在科技创新、文化体育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优秀学生等。这说明目前“青马工程”还是针对相对优秀的学生开展马克思主义教育的菁英工程,实际上并不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要求。当然,“青马工程”之所以无法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高校“青马工程”师资力量、场地空间等方面条件的局限。针对这一情况,一方面高校可以考虑实行“青马工程”分级制度,从校级、院级、班级等几个层面开展不同层级的“青马工程”。具体而言,就是在全校各班级广泛开展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基础上,逐级遴选优秀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参加校级培训;之后,重点抓好校级“青马工程”菁英班的培训,再由接受过校级培训的菁英学员指导院级“青马工程”进行培训,进而将培训知识在各个班级中进行推广,从而使“青马工程”形成班级——院级——校级——院级——班级的良性循环,并使“青马工程”普及到全体同学。另一方面,对于各级“青马工程”培训中出现的一些精品课程或特色活动,要善于发现、挖掘,通过图文、课件、视频等形式进行包装和推广,在校园中广泛传播,使未能亲身参加“青马工程”的学生,也能够从中学习到精华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感受到马克思主义教育的魅力。
  其次,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角来看,“青马工程”应将理论教育平实化、生动化。
  当前,全国高校都开设了有关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课程,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作为传统的教育方式,此类课堂教学的主要特点是教育内容丰富、理论性强,但教育手段较为枯燥单一,不能充分调动青年学生的学习兴趣,也缺乏与理论教学相匹配的实践环节。“青马工程”作为新形势下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青年学生的育人工程,应该体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特点和新要求,与传统教育方式有所区别。首先,“青马工程”应充分发挥高校的理论研究优势,建立具有较高水平的“青马工程”专业导师队伍,高屋建瓴又深入浅出,用平实的语言来阐释马克思主义,用生动的案例来剖析马克思主义,提高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研究兴趣。其次,高校还应发挥自身的文化载体功能,将“青马工程”与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结合。以“青马工程”为龙头,将马克思主义文化课程和实践活动融入到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中,用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引领高校校园文化,从而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青年学生学习生活的充分交融。同时,“青马工程”还应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在青年学生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新的有效路径,进一步增强马克思主义对青年学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再次,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角来看,“青马工程”应体现时代特征,广泛使用新型教育媒体。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电脑、手机等等新兴信息工具被广泛使用,网站、手机报、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成为了信息发布、互动交流的重要平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求理论内容与宣传载体与时俱进,因此,“青马工程”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主动开拓新媒体宣传阵地,积极利用新媒体开展马克思主义教育。当前,“青马工程”在高校中已经比较普遍的进驻网站,“许多高校都在加强马克思主义的‘红色网站’建设……有的高校还开通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主题网站”。但是,在其他新媒体的运用方面,“青马工程”还有待加强。相比于网站,微博的使用更为便利,互动也更为便捷,“青马工程”应当探索建立专题微博,及时传递“青马工程”培训活动图文、视频等信息,与“青马工程”学员或关注微博的同学进行互动。同时,青年学生中智能手机的使用覆盖面越来越广,“青马工程”还必须尽快抢占手机媒体阵地,尝试建立“青马工程”官方微信、手机APP(即手机应用软件)等手机媒体平台,定期向青马学员乃至更多青年学生发布理论资讯,不定期与青年学生沟通交流。需要注意的是,“青马工程”与时俱进的使用新型媒体,不仅是教育形式与手段的更新,还要在教育内容上进行创新和突破。否则即便使用了多媒体技术,但是如果内容枯燥乏味,语言干涩僵硬,甚至与时代脱节,是无法满足新时代大学生的理论需求的。同时,大学生“青马工程”在使用新型教育媒体时,还要充分发掘新媒体便于互动的优势,将论坛、微博、微信打造成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思想碰撞的舞台。
  最后,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角来看,“青马工程”应加强实践环节,引导青年学生在实践中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意义。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目的。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途径。毛泽东同志曾过:“我们说的马克思主义,是要在群众生活群众斗争里实际发生作用的活的马克思主义,不是口头上的马克思主义。”大学生“青马工程”要想培养出真正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必须将实践环节作为“青马工程”的关键环节,作为检验青马学员培训成效的主要衡量标准。当前,高校青马学员主要通过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走访调研、参观考察等形式投身实践,深入社会开展扶危助困、政策 宣传、文艺演出等活动,从而增加对社会的了解,提高自身综合能力。但是,很多青马学员在实践中仍然欠缺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意识,没有意识到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指导作用,在实践活动结束后,仅仅对实践活动本身进行总结回顾,没能上升到理论层面,也就无法达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提升理论感悟的效果。因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求大学生“青马工程”加强实践环节,不仅指的是为青马学员创造更多的实践锻炼机会,更意味着要引导大学生树立理论与实践密切联系、相互提高的思维方法。
  总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所具有的群众性、生动性、时代性和实践性四个特征,为“青马工程”指明了重点发展方向。它要求 “青马工程”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普及教育,探索理论教育生动化、平实化的新方法,同时  不断与时俱进,发挥新时代媒体在马克思主义传播中的巨大作用,真正将马克思主义变为大学生实践的指导思想,引导青年学生在实践中感悟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最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共同提升。
  参考文献
  [1] 金伟,曹亚雄.试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J].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11.
  [2] 王璜,周建超.试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几个要素[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1(11).
  [3] 王向阳,徐建龙.“青马工程”:高校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6).
  [4] 卢黎歌,王福益,周辉.遵循大学生思想成长规律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思想教育研究,2012(01).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角下的‘青马工程’发展方向研究”(课题号:2012SJB710003)阶段性研究成果;淮海工学院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角下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方法研究”(课题号:DS2014049)最终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黄吉庆(1983.08- ),男,汉族,江苏连云港人,目前在淮海工学院团委工作,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和共青团工作研究。

上一篇: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理论内容发展特征

下一篇:论互联网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传播带来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