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民族精神的效果特征分

发布时间:2015-07-22 10:52

 中国共产党是在马克思主义的引导下成立的,并且一直坚持马克思主义。但是这并不代表马克思主义能够解决中国正在面临以及即将面临的所有问题。这就需要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情况联系在一起,使得马克思主义更加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的实际情况中,具有中国的特点,才能够更好地解决中国的问题。而且毛泽东认为马克思主义需要具有中国的作风,并且广大群众都能够认可和接受。这说明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视域下,民族精神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和弘扬。可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民族精神的发展和弘扬具有有利的作用,而进一步分析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如何促进民族精神的发扬具有重要意义。
  1.民族精神的涵义
  任何国家都具有各自的民族精神,而民族精神的具体涵义也各有说法。法国学者孟德斯鸠曾经在自己的作品中提到人类受到宗教、风俗、气候等多个因素的影响,因此形成一种一般精神。而我国大多数学者把孟德斯鸠的“一般精神”视为“民族精神”。德国黑格尔对民族精神进行了更多的阐释和应用,但是是从唯心主义出发阐释了民族精神。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讨论民族精神的生活,经常用到民族性格等。我国的学者对民族精神的涵义并没有达到一致的看法,有人认为符合积极和进步方向的观念可以称为民族精神,还有人认为积极和消极的观念都属于民族精神,也有人分别从研究对象和宣传对象的角度来对民族精神进行阐释。总体来说,民族精神来源于民族文化,是民族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以及改造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过程中形成的,并且受到民族人员的赞同和接受。民族精神是维持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关系到民族的进步和壮大。我国的民族精神是在我国人民在中国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通过改造自然和社会形成的精神精髓。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民族精神发展的有利作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促进中国的发展和进步,也有利于帮助中国脱离文化的困难境地,从而走上正确的道路。鸦片战争爆发之后,中国备受外国资本主义强国的压榨,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而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振作起来的精神支柱,能够帮助中国摆脱落魄不堪的局面。所以,我国如果想走出落魄境地,从落后走向先进,从被动走向独立,从窘迫走向富强,就需要发展和宣扬民族精神,从而实现民族觉醒。要想促进一个民族的觉醒,应该深入思考和反省我国的传统文化,并且借鉴西方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但是这样就容易将中国带入文化的困境。要振兴民族,就需要学习西方文化的有益之处,但是如何做到既能将西方文化为我所用,又能够避免被西方文化侵蚀,而完全被西化了。我国的民族精神又如何能经受得住西方资本主义的挑战,民族精神的发展就陷入了这样一种文化困境中,甚至我国民族精神的宣扬者和拥护者也走入了对传统文化的质疑和动摇之路。而马克思主义为了人类各个方面的发展,关注人类的自由和解放,既能去掉西方文化的糟粕,又能吸收其精华。中国共产党和各族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并坚持马克思主义,以马克思主义来指导我们的工作,同时在实践过程中推动马克思主义逐渐中国化帮助民族精神走出困境,摆脱西方文化的困扰,进一步发展与宣扬民族精神。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民族精神的发展与弘扬
  3.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民族精神发展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发展,并且通过实践进一步提升,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是在我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的重大改革之路。国家的建设大业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作为支柱,同时也需要这种精神的发展与弘扬。所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为民族精神的发展和弘扬提供了宝贵的机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视域下,民族精神得到了一片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其提供了坚实的实践条件。马克思主义在逐渐中国化的历程中,每一次发展和跨越,每一次进步和升华,同时都会促进我国民族精神的发展和发扬。在西方资本主义强国侵入古代中国之前,我国最高统治者和全民都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但是随着西方国家的侵入,这些美梦都破碎了,我国成为案板上的鱼肉,任各个国家分割,民族精神也一点点丧失。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中国共产党,为我国带来先锋力量和改革支柱,他们也能够领导民族精神的振兴大业,促进民族精神的发扬。我国从这以后走上了一条崭新的发展大道。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奋战的革命阶段,我国人民形成了勇敢坚强、不怕死不怕累的革命精神。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建设阶段之后,逐渐形成新的民族精神,比如雷锋精神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促进了我国民族精神的发展和提升,民族精神的涵义因此变得更加丰富,并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使其更加符合新时代的需求,突出社会主义的特色,契合当代社会的潮流。无论是在过去哪个阶段,都没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更能够促进我国民族精神的弘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过程实际上也是我国民族精神的熔炉,锻造出更加符合时代特色的当代民族精神。
  3.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民族精神的弘扬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相关理论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如果想要发挥理论的价值,就需要引导实践活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能够引导我国掌握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向,区分思想形态中的精华和糟粕,透过纷繁错综的现象找出其中蕴含的本质,从而明确下一步应该怎么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相关理论能够引导共产党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这就说明它也能够从思想层面引导民族精神的发展与弘扬。民族精神的发展和发扬在不同的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要想更好地发扬民族精神就需要符合该阶段具体情况并且依靠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力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力量应对了无数挑战,解决了无数问题,每一次问题的出现和解决都会促进民族精神的发展。
  结束语:
  在马克思主义的引导下,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才得以发展和壮大。但是我国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前提下,联系中国的实际情况,让马克思主义更加具有中国的特色,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从而更好地引导国家和社会进步事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民族精神的发扬具有重要的联系,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视域下,民族精神也得到 了进一步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利于帮助民族精神走出文化的困难境地,摆脱西方资本主义的毒害,坚守传统民族精神的精髓,同时去掉糟粕之处,形成当代民族精神。(作者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吕庆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民族精神弘扬和培育的内在关联性[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
  [2]丁少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现代化[J].天中学刊,2012年第1期.
  [3]刘力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民族精神动力分析[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4]郭松林,林照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民族精神的弘扬[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
  [5]孙秀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辟了中华民族精神新境界——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民族精神的升华[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作者简介:韩玉冰(1977.8-),性别:男,汉族,牡丹江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当代中国现实问题研究。

上一篇:论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与“以人为本”的哲学理念

下一篇:当代纪念馆陈列艺术的多维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