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文学论文>宗教论文

辽宁农村留守中老年妇女宗教信仰现状探析

发布时间:2023-12-08 15:51

  摘要:基于辽宁乡村地区留守中老年妇女生活的实际,从自我发展、政府调控、社会慈善、建设新农村等方面提出新时代背景下积极引导农村宗教健康发展及留守中老年妇女融入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路径。辽宁乡村文化的发展将对城市的文化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撑与互补,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具有极大地推动作用。


  关键词:农村;留守中老年妇女;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D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177(2020)16-0030-02


  农村留守人口既是新时代社会主义乡村建设的主力军,又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的客观主体对象。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和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河南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制度,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農村留守儿童、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可见,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是夯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目前,我国农村留守人口中,以妇女、儿童、老年人为主。其中,中老年妇女所占比重较大。而宗教是农村社会传统生活理念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我国传统农村精神生活的缩影。“在我国传统的宗教信仰人群中,农村的老人、妇女一直占据着绝大多数。由于传统农村妇女地位的特殊性,导致了她们日常生活中除了应尽的家庭义务外还需要寻找信仰的抚慰[1]。”因此,关注农村留守中老年妇女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现状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1存在问题


  通过调查研究,辽宁农村地区中老年妇女宗教信仰现状存在以下问题或特征:


  (1)农村留守中老年妇女信教群众所占比例较低,整体上发展基本稳定,呈温和态势。例如在对部分农村屯区的调查研究表明,农村留守中老年妇女126人,其中有宗教信仰的9人,占7%。


  (2)信仰动机利益化。根据调查显示,目前农村信教群众所占总人口比例较小,这些信徒选择信仰宗教主要是为了从神灵那里获得一定的庇佑或安慰。这实际上符合自古以来中国普通百姓的宗教观,即最讲究实际利益,不管是释迦牟尼、诸菩萨或玉皇大帝、各路神仙,哪个宗教只要能救苦救难、驱灾降幅,对百姓有用,就会对其顶礼膜拜。其中,因疾病而信仰宗教的约占33%,因打发时间又可以给自家生活带来庇佑而信教的约22%。还有约33%的信教群众是受家人的影响。可见,在农村地区真正的宗教信徒很少,已有多数信徒其信仰动机仍是注重实际利益。


  (3)对教义理解主观化,信众普遍文化水平较低。辽宁农村地区留守的年轻人极少,大部分年轻人以就业的方式流向城市,农村以中老年妇女为主,约占总人口的一半。这些留守中老年妇女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根据走访调查,受教育程度是小学的占57%。受限于文化知识结构、受教育水平等,有些信徒对教义的理解有主观化的倾向。例如,在被调研的农村地区,信仰基督教的信徒,往往根据自我的理解来解释《圣经》中的内容,缺乏对《圣经》及基督教历史的正确认识。


  (4)对国家相关宗教政策关注不足。据调查研究,在辽宁部分农村地区,几乎无人关注或了解党和国家的相关宗教政策,在调查对象中,对于了解党和国家相关政策比较匮乏的占85%。因此,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关注辽宁农村中老年妇女宗教信仰现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关系到党和国家相关政策的贯彻实施,对农村留守人口内部和谐群众关系的构建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2对策建议


  针对辽宁农村地区留守中老年妇女宗教信仰的现状,积极引导辽宁农村地区宗教的健康发展及关注中老年妇女问题等,既关系到留守人口相关社会服务保障体系的建立,又关系到农村的经济文化发展问题尤其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第一,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辽宁乡村振兴战略,增强信众乃至农村公民的文化自信,引导宗教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正能量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辽宁乡村振兴战略要考虑到农村留守人口的生活发展水平以及农村的经济文化发展问题。通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展现乡村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同的文化理念,增强辽宁乡村人民的主人翁意识和文化自信,引导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主力军作用。


  具体而言,要引导农村宗教的中国化,展现宗教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同的文化理念。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路径,在神话传说、孝亲仁爱、心怀天下、和平统一、天人合一、崇尚中和等方面寻求与宗教文化的共同文化理念,增强信教群众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宗教的中国化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根本。用卓新平先生的话说,“宗教中国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辩证互动,不仅是对中华文化的回归,也是对其拓展的促进。因此,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种文化理论的重建……[2]”我们可以通过旅游开发、非物质遗产保护尤其是少数民族农村地区、传统文化知识下乡、打造中国传统节日品牌或在地方电视台播放有地方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纪录片等方式进行。此外,可以以中国风的音乐、书法、绘画等方式展现宗教文化内容。其次,在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积极寻求外来宗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共同文化理念,增强中华传统文化及宗教文化的认同。例如以中国传统节日为媒介,在春节、重阳节等通过敬老、献爱心等活动践行中国传统文化与宗教信仰中的孝敬父母的观念、博爱的观念;在妇女节开展女性自信、自尊等妇女关怀方面的活动增强妇女的社会认同感;在劳动节宣扬创业、求实、奉献等精神,提高信徒的生产能力及生活水平;通过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等活动增强信教群众的爱国主义精神。


  第二,积极引导农村宗教发展的自我调适与创新,完善宗教内部布道方式、传教方法、信徒管理制度等,以适合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要求。要“支持各宗教在保持基本信仰、核心教义、礼仪制度的同时,深入挖掘各自教义教规中有利于社会和谐、时代进步、健康文明的内容”[3]。农村宗教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针对目前辽宁农村宗教管理的松散化、教义理念理解主观化等问题,应从推动农村宗教自我调适与创新开始。首先应有一个合法的宗教组织,而非零散化,零散地信众很容易受到异端的影响;而一个健康的宗教组织才能更好地引导信众、管理信众。要积极促进农村教会内部传道方式、传教方法上的创新,例如可适当调整讲解为诵读,以适应大多数受教育水平较低的信众;可以以中国风的音乐、舞蹈方式敬拜赞美神灵。以小组的方式,每组选出知识层次相对较高的信徒做组长,负责小组内部成员的管理,以避免异端渗透到农村地区。


  第三,引导农村信教中老年妇女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引导其参与到农村的慈善事业、环境建设、农业发展、社会医疗保障、文化教育的建设发展中,增强信教群众的社会责任感及与非信教群众的认同感等。(1)要充分调动广大农村群众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热情,积极开辟与农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如粮食丰产、机械化作业、绿色蔬菜等方面生产销售的多方面渠道,既能满足包括信教群众在内的广大群众的生活需求,又能推进新农村经济建设的发展,增强信教群众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2)要丰富农村的文化生活,提高农村文化教育的水平,提高村民尤其是信教群众的知识素养和道德修养。可以通过文化大讲堂下乡、免费普法教育及法律咨询、高校与农村文化共建等方式推进辽宁新农村建设。(3)要积极引导信教群众参与到农村慈善事业、环境建设、社会医疗保障服务中,充分挖掘信教群众在这些方面的特长和优势,积极引导其参与到社会主义农村建设中。


  第四,引导辽宁农村宗教健康发展,不仅需要宗教自身的调试与发展,更离不开政府与社会的调控与管理,尤其是在边境地区、民族聚居地区。政府应从宏观上加强对农村宗教的调控与管理,一方面要加强对非法传教、非法聚会等方面的管理,加强对农村地区的普法教育,尤其是宗教相关的法律知识的宣传,提高广大信教群众的警惕性,防止异端渗透到农村地区。另外,对农村教会的神职人员或零散于各家庭聚会点的布道者应针对不同层次開展一定的进修学习,提高其理论水平。另一方面,要积极推动在农村地区广泛开展中老年人免费体检、医疗服务下乡等活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广大农民尤其是很多因经济困难无法就医的宗教信徒的困境。


  综上,在乡村战略实施背景下,积极引导农村宗教健康发展,不仅有利于农村地区乡村文化的健康发展,而且对于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对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对于城市文化的发展、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解决中老年妇女的医疗问题、赡养问题、丰富精神生活、提高物质生活水平等问题,是提高辽宁农村留守中老年妇女幸福指数的关键所在。


  作者简介:梁小平(1980—),女,辽宁大连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宗教史。

上一篇:论弗洛姆的精神分析对费尔巴哈宗教人本学的阐释

下一篇:试析越南共产党的宗教观与宗教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