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贝多芬音乐风格的运用探讨论文(共3篇)

发布时间:2023-12-06 11:57

 

 第1篇:贝多芬音乐作品创作特点及审美探讨


  前言:


  贝多芬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作曲家,他的一生创作出了很多优美动听的音乐。其曲风具有多样化的特点,他的音乐创作可以分为几个发展阶段,主要是受到了他当时生活时代背景以及他本人的个性特征的影响。早期的创作是在他32岁左右,期间他的创作能力很强,抒情的悲伤的作品都有,属于典型的古典派;在以后的10年左右,是他音乐创作的最盛时期,主要以创作交响乐为主,内容融入了他大量的思想和情感,以浪漫派为主,这也与法国的大革命有一定的关系。下面本文将探讨贝多芬音乐作品创作特点及审美,让更多的人了解贝多芬音乐作品、爱上贝多芬音乐作品。


  一、贝多芬音乐作品创作的特点


  贝多芬的音乐作品至今无法被超越、被取代主要是因为其作品在很多方面都独具创新,有自己的风格特点,是目前很多音乐创作家学习、研究的方向,其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歌曲题材多样化贝多芬初期作品诞生的时候正是法国发生大革命运动的时间,它主要是以当时的时代背景为题材元素,所表达的是人们对生活的渴望,为了争取早日的解放,以各种音乐形式来宣传思想。其中包含了号召群众的音调,也有进行曲式的节奏、大规模的合唱以及简练的和声等等,充分的展现了革命的慷慨雄壮。并且还借音乐表现了当时人们对爱情、对自由以及对平等的渴望,主要选用合唱与独唱相结合的形式,从而使个人与群体的力量形成鲜明的对比,在节奏的选择上也较为轻快,体现出人们对生活充满希望和热情。


  1.2.旋律发展手法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1.2.1.将动机手法巧妙地应用动机一是借助主三和弦分解音调烘托出悲剧性的色彩,将内心压抑的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动机二是借助颤音乐句展现探索的意味,动机三是将要表达的画面形象的表达出来。由以上我们可以看出,贝多芬在创作方面的独具匠心,创作出来的作品环环相扣,联系紧密,为人们呈现的是一幅音乐画面。


  1.2.2.民歌元素的选用贝多芬在创作的过程中有意的汲取了传统的文化的精髓部分,而民歌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则被很好的应用于音乐作品的创作中,民歌主要是从人们的情感中演练出来的,是艺术作品中最纯最真的结晶,而贝多芬的音乐作品中,那种最真挚的情感正是来源于此。其作品的主体结构、格式以及修饰音都与民歌相符。


  1.3.合理大胆的选用了和声材料


  1.3.1对自然音和弦的使用在贝多芬创作的古典期,调性和声起着重要的作用,一般选用的是三度叠置的自然音和弦,只是偶尔会出现不完全的九和弦。


  1.3.2.对非调内和弦的应用由于内调和弦的创作手法较为简单,织体也比较单薄,但是会带来不一样的色彩,从而使得音乐在听觉上更具立体性。


  1.4.和声具有逻辑和规律性在作品的创作中,他建立了和声与功能、调性相结合的系统体系,为音乐创建了基本的骨架。其和声主要采用的是离调以及转调等手法,赋予了旋律更大的表现力。


  1.5.对曲式结构的开拓它包括创作的常用结构,具体分为传统的分节歌形式、变化分节歌、通普歌、用多段式写作、声乐套曲等。


  二、贝多芬音乐作品的审美价值


  贝多芬是一位创作性的作曲家,在他的一生中创作出了很多优秀作品,其中最为优秀,流传至今的主要是32部钢琴奏鸣曲、十部钢琴小提琴奏鸣曲、声乐曲、九部交响曲、五部钢琴协奏曲以及剧乐曲等。其风格随着时间和时事的迁移也发生从古典到浪漫过渡。在音乐的质量上也极为讲究,在作品中融入了情感以及想象,使得创作出来的不仅是音乐,更是艺术。其中他还对各种音乐在过去的基础上做了调改,如将交响乐的长度加长、扩宽了管弦乐队的规模等,为音乐带来了创新,拓宽了音乐的发展领域,促进了音乐事业的发展。在钢琴曲的创作中,更加将钢琴的作用发挥到淋漓尽致,为钢琴成为当今一流的乐器奠定了基础。


  贝多芬的每个音乐作品都独具特色,例如《第五交响曲》的思想性在所有的音乐作品中最为深刻;《第三交响曲》在所有的音乐作品中,结构最为严谨和复杂;《第九交响曲》的规模与气势相较之下最为宏大。他的创作也有的是以当时的时代背景为中心,如《英雄》,它是以当时的法国大革命为引线,突出表现的是革命中的斗争英雄,音乐中折射出的是英雄的思想和活动、英雄和胜利、英雄和大自然以及英雄和革命斗争等等,充分的为人民塑造了英雄形象。


  贝多芬在交响乐的创作上主要采用的是扩充型的奏鸣曲形式,在构思的范围上较为宽广、人物形象对比鲜明,在形式的创作上以谐虐去代替了过去的第三乐章小步曲。为人们所呈现的是一幅通过斗争将人世间的矛盾化解并取胜的画面,是其它的交响乐作品所望尘莫及的。并且在后期的创作中还加入了合唱,这样更能烘托出交响乐的演奏氛围并且有效的扩展了它的表现能力。在交响乐的乐器选择上,也得到了突破,他大胆地尝试了单簧管、四支长号等等,为人们所呈现的是一种完全不同的音乐形式,将他当时面对社会环境的内心世界借助交响乐的形式很好地表达出来,将欧洲古典音乐的发展推向了巅峰,同时也是浪漫主义音乐的领头羊。


  贝多芬的音乐作品大多是以他个人的命运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为题材而创作出来的,充分的体现了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顽强精神,无论是从音乐的角度还是从艺术的角度,都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结语:


  贝多芬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创作者,一生创作了无数优秀的作品,其作品充分的体现了他的性格特征,通过作品展现了他的进步思想,同时也为人们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以上我们具体探讨了他所创作的音乐作品的特点以及它的审美价值,让人们更多地了解了贝多芬音乐创作的新颖之处,为后期的音乐创作奠定了基础,有助于促进音乐事业的快速发展。


  作者:米丕文

  第2篇:贝多芬音乐创作中“自由、平等、博爱”的表现


  罗曼·罗兰在评价贝多芬的音乐时曾这样说过“贝多芬的音乐不是抽象的睿智,像是在输血,是依仗他奇异的音乐力量送到我血管的血液。通过血液的流动浸透我肢体的每个地方,成为我的思想,我的血肉。”这是对贝多芬音乐多么精辟的评价。不过也确实如此,每当我们在倾听贝多芬的音乐时,其中所洋溢着的博爱思想、崇高体验、生命活力以及那种昂扬的斗争精神,都使人产生一种震撼人心的冲击力。贝多芬的一生充满了戏剧性、斗争性和悲剧性,他不但有着炽热的叛逆性,而且还有着顽强的意志和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的高度责任感,这一切构成了他特有的音乐思想表现特征,而这种特征主要通过以下的音乐主题表现出来。


  一、“博爱”的思想主题


  伟大艺术家都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仁爱”之心,贝多芬也不例外。贝多芬在音乐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文关怀和博爱主题,与贝多芬在13岁那年法国爆发的启蒙运动思想的人道主义大革命有着密切的关系。当时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完全成熟,这对贝多芬的信念与思想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贝多芬做人的道德标准是“正直”、“善良”、“仁慈”、“博爱”,他把这种思想道德标准看成是一种至高无上的精神力量。而这一切贯穿在贝多芬的整个生命长河之中,在他的心灵深处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


  在贝多芬的道德观中,他特别强调“仁慈”、“博爱”、“平等”、“和平”。他于1823年创作的《第九交响曲》中的合唱曲《欢乐颂》,对这一主题表现得十分鲜明而突出。在这部不朽的交响乐中,贝多芬用他那博大的胸怀和“仁爱”之心为人们创造并展示了一个无比欢乐、幸福的极乐世界。他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相亲相爱、和平相处、幸福欢乐应该是人类命运的主旋律和终极目标,但是,这些美好的东西在现实生活中荡然无存,人间充满了苦难和不平,他要借艺术重新唤起人们心中的爱,为人类寻找回失去的欢乐和精神家园。他的《第九交响曲》正是通过“欢乐主题”的旋律,向人们传达他的博爱思想和对“欢乐女神”的崇高体验,呼唤全人类成为兄弟亲如一家。


  欢乐女神,圣洁美丽,


  灿烂光芒照大地


  你的威力能使人类消除一切分歧,


  在你的光芒照耀下,人们团结成兄弟


  贝多芬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了使交响曲这一纯器乐体裁能够正确地表达他的“博爱”思想并被人们很好地理解,他打破了传统的常规写法,把席勒的长诗《欢乐颂》加以改编和创造,融合了自己的意念和情思,把它谱写成合唱曲,写成了本乐章第二部分庞大宏伟的回旋变奏曲,用“亿万人民团结起来,大家相亲又相爱”的主题,充分表达了贝多芬的“仁慈”、“博爱”的崇高思想。可以说,《第九交响曲》是贝多芬对他一生所追求的“平等、自由、博爱、和平”的人道主义思想的讴歌和弘扬。在此,他以极大的热情,真诚地赞美了他所憧憬向往的那个“平等、自由、博爱”的理想王国,用狂喜般的心情讴歌了他想象中的那个没有阶级差别、没有剥削、相亲相爱、互助互利、光明美好的“极乐世界”。


  贝多芬的这部颠峰之作构思宏大,气势磅礴,思想深刻,并且扩大了当时交响曲的规模和范围,创造性地谱写了由交响乐队、合唱队、独唱、重唱所完成的一部宏伟壮丽而充满哲理性的欢乐颂歌。全曲结构严谨且合乎逻辑,把“欢乐主题”作为整个作品“博爱”思想发展的终极,尽情地加以颂扬。贝多芬认为上帝把他派到世界上来,是要为人类带来欢乐的。他用饱经忧患创作的心灵捕捉到了他向往的“极乐世界”的旋律。他所提倡的“仁慈”与“博爱”、“宽容”与“和解”,在当时是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进步意义的。


  二、“自由”的思想主题


  启蒙运动的思想家把“自由”看作是“人类的神圣法则”,是不可侵犯的“人类尊严”,他们提出的主要口号是“自由”、“平等”、“理性”,其中放在首位的是要求自由、争取自由。法国启蒙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卢梭曾说:“谁要是放弃了自己的自由,就是放弃做人资格,就是放弃人类的权力,甚至就是放弃自己的责任。”显然,启蒙运动家们所要求的自由,既包含着精神自由、个人解放的意义,又包含着深刻的政治内容和政治倾向,具有革命精神和进步意义。这种追求“人的自由”的崇高思想在贝多芬的音乐创作中有着充分而深刻的表现,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他要表现的重要主题之一。


  贝多芬曾大胆地表白道,“我一生热爱自由,超过爱其他一切”。他热爱自由,把“自由”看作是人的最富足的财富。正因为如此,贝多芬对精神自由和个性解放的这种渴望,恰恰体现了启蒙运动的人道主义思想的要求和人文关怀。他创作的《悲怆奏鸣曲》,充分表现了他崇尚自由的美好愿望和理想与社会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在第一乐章作者采用奏鸣曲式,用悲壮的慢板作引子,揭开了全曲的序幕。引子仿佛像沉重的压力伴随着痛苦的叹息,恐怖阴森的和弦象征着残酷命运的威胁,以此与级进上行附点音符的哀求音调形成强烈的对比,这两种因素的矛盾冲突奠定了引子发展的基调。在引子的结束处,从高音倾泻而下的一连串快速半音已蕴积着反抗情绪,为后面爆发的情感高潮做准备。呈现的主题以奋发向上、奔腾不息的音流,展示了英勇不屈的人们敢于向命运挑战的气势和与黑暗势力斗争的信念。第三乐章是用奏鸣回旋曲式写成的,反映了贝多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追求,对自由的热爱和探索。


  贝多芬极力要摆脱封建社会的束缚,渴望精神“自由”,追求个性解放,然而,他的这种渴望和追求在当时德国的社会现实生活中是难以实现的。贝多芬在180k4年创作的《热情奏鸣曲》中,那种压抑、愤怒、反抗和追求“自由”的情绪得到了更加充分深刻的表现,这部奏鸣曲与《悲怆》奏鸣曲的内容一样,仍然是表现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与斗争,但与《悲怆》相比,它表现得更加强烈尖锐、集中充分。贝多芬以不可遏制的热情表现了顽强的反抗和斗争精神,表现了对幸福生活、自由精神的追求和向往。在《热情奏鸣曲》中,那种阴森、严峻的基调贯穿全曲,最终把激动奔放不可抑制火山爆发似的情感推向戏剧性的高潮。贝多芬在这部奏鸣曲中把热情洋溢、奔放不羁的情感归入到一个构思严密、完整统一的奏鸣曲式形式里。挣扎和反抗是沉重的、艰难的,前景是暗淡的、渺茫的,但意志却是坚强的。斗争规模宏大、气势磅礴,表现出百折不回、不屈不挠、顽强斗争的精神。他为了争取自由唤醒民众,号召说:“只有自己的意志,为自己立法,不听暴君废话。”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贝多芬在他的伟大作品中表现出那种不畏强暴、追求自由的精神以及他对反动当局的批评、嘲讽和斗争,成为当时思想界最有力的自由之声。


  三、“平等”的思想主题


  贝多芬所在的社会被专制制度所威逼,他不得不反思追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为什么社会这样不平等,我凭什么要接受和服从统治者的统治和奴役。他认为自由平等是人的权利,而封建制度则是一种扼杀人自由平等的制度。于是,他在启蒙运动思想的影响下,奋起反抗贵族阶级的等级制度和特权,要求人们在法律、政治面前人人平等。他深刻地认识到,在现存的社会中存在着一种精神上、政治上的不平等。而社会之所以存在着不平等,其根源在于私有财产和等级制度。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们反对等级制和特权,要求平等,要求在社会地位上、人格上与人平等,人人都有享受平等生活的权利。这种要求平等的思想,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政治上的无权位地位的不满,反对神权、君权的至高无上。


  由于贝多芬的出身和社会地位低微,使得他对贫民百姓有着极大的同情心,因此,在他的创作中表现出更为强烈的市民阶级意识。他所说的“扶助他人”即是指那些和他一样在物质上、精神上受到封建主义的束缚,受到等级制度屈辱的本阶级或出身卑微的劳苦大众。贝多芬认为他的音乐应该是用来为穷人争取自由、平等的幸福生活服务的,应该是属于劳苦大众的。贝多芬有着高尚的人格,他“不重势力”、“不卑躬屈膝”,强烈地要求呼吁平等,这充分地表现了他对封建贵族阶级等级观念的反感。尽管他被生活所迫,长期不得不出入宫廷贵族,并且很不情愿地把自己的辛苦创作提供给这些贵族阶级享乐,但他却从心底里瞧不起和厌恶那些王公贵族们。在贝多芬看来,人与人是平等的,是没有阶级贵贱之分的,不仅如此,他还认为在人格上、道德上甚至高出了后者。他对贵族常常表现出一种轻蔑的态度,他说:“世界上没什么事物比大人物更渺小了。那些大人老爷们只能制造头衔和勋章,却不能制造伟大的人物,不能制造这庸俗世界中的精神高峰,他们必须懂得在我们身上看到的那些伟大的东西,公爵有过,并且将会有几千个,而贝多芬却只有一个。”贝多芬清楚地意识到,音乐不该成为提供贵族阶级精神空虚贫乏的消遣品,而是应该成为能够带给人们在心灵和精神世界“启示”作用的崇高东西。贝多芬认为音乐能被人类提高到神圣的地步还能联合人类。正如他自己所言:“我毫不为我的音乐担心,它决不会遭到厄运”。他坚信自己的音乐能同人们的精神相通,谁可以了解它,谁就能超脱平常人难以摆脱的苦难。贝多芬对于社会、人生的认识有一个明确的意图和崇高的指向,他把反对专制国家的全部愤怒、不平的情感都用音乐的方式宣泄喷发出来了,他怀着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勇敢地向封建专制挑战,决心用自己的音乐为人类争取自由、平等。


  贝多芬在《悲怆》奏鸣曲中充分体现了他对现实制度的不满,他的痛苦和希望,追求和反抗。《悲怆》是反抗残酷命运与黑暗势力,追求没有阶级剥削、没有阶级压迫的美好、自由、光明、平等人生的美好画卷。全曲充满着对平等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斗争反抗的精神力量,全部主题淳朴、柔美,具有崇高真挚的风格。在曲子的尾部,贝多芬用顽强不息、坚定有力的结束句向人们表明:百折不挠的英雄们,依然勇敢地屹立在斗争的激流中。《悲怆》奏鸣曲虽然表现的是音乐家在激烈的变革时代的感受和遭遇不平等待遇的情感体验,实际上却反映了他们追求自由、平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是一代变革者的大胆追求和探索,在当时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


  在贝多芬的音乐中所表现的“博爱、自由、平等”,渗透着人类的道德律令,正如他常勉励自己的那样:“勇敢优秀的人趋向高尚与辉煌的事业,胆怯和恶劣的人走向无谓的勾当”。贝多芬正是一个勇敢优秀的人,在他的音乐中不管是由现实社会封建专制所引发对人类的同情和支持,还是对“博爱、自由、平等”的追求和人间正义的树立和伸张,无不表现出维护人类社会自由、平等发展的积极向上的崇高人格。这正是贝多芬创作的心理内涵和美学品质,也是贝多芬音乐创作的特点。


  总之,贝多芬音乐创作中的“博爱、自由、平等”是一种无意识自白、是发自内心深处炽热的、真诚的浩然之气,是他终身渴望、追求、奋斗和百折不挠的目标。贝多芬音乐中所表现的崇高的人格力量,永远鼓舞着人们积极进取,其品行的高尚、人格的伟大,精神境界的超越,永远被人们所敬仰。他在追求“博爱、自由、平等”精神的昭示下所创作的音乐经典,永远是全人类享之不尽的精神食粮。


  作者:马晓红

  第3篇:浅析如何理解贝多芬音乐风格


  音乐是时问的艺术,聆听音乐是一种过程,学会欣赏音乐便走进了欣赏美的关键一部分。特别是对钢琴曲的鉴赏就更加需要用心去感觉、去聆听。因为钢琴贵为乐器之工,用它所弹奏出来的音乐实在是不同凡响、简洁又极具有穿透力。就我个人认为,学会对音乐的鉴赏和对各种乐曲的识别是生活中的一种艺术。为此在钢琴学习中,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了解了多位西方音乐钢琴作曲家的人物,有巴赫、莫扎特、海顿、克劳德·德彪西、约翰·施科劳斯、当然还有位在西方音乐史上极具有影响力的音乐家贝多芬。现在我就在学习中对贝多芬的音乐作品风格的一些理解和感受,通过此篇论文与大家交流并分享。


  一、贝多芬生活的时代背景和其在音乐史上的地位


  (一)时代背景


  贝多芬1770年生于波恩,他一生的大半部分时间都处在欧洲的战乱时期。法国“大革命”(1789年)无疑是影响贝多芬最为深刻的因素之一。它带给贝多芬的是“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观念,激起的是一颗涌动着热血的年轻的贝多芬的心灵,他梦想着美好世界的来临,他要为这个时代谱写“英雄赞歌”,这样才能无愧于这个时代,无疑,音符成为他手巾的利器,传播时代气息的载体。在他看来,也只有音符才能表达他和大众的心声。


  (二)历史地位


  音乐史书一般认为贝多芬是集“古典”大成开“浪漫”先河的人物,是两个时期连接的纽带。其作品分为三个创作阶段(前巾后期),他的音乐富有哲理性,甚至就是音乐哲学。因此,他的大多数大部头的音乐作品很难用“愉悦”来形容。贝多芬音乐在富有哲理的表达的同时,如果你仔细聆听,你还可以听出一些“故事”,那是一个时代的“故事”,一种敏感心脏的情感袒露,一个人的生命足迹。因此,在音乐表达的内容层面,贝多芬的音乐无疑是浪漫的先河了。但更具有创新意义的是贝多芬对音乐形式的贡献,如奏鸣曲、四重奏,突破了古典时期和声的严谨理性规则;交响乐甚至还加进了人声来表达。音响力度也是超常的,所以,他的音乐往往给人震撼的感觉。总之,可以说其音乐是古典时期的巅峰之作。


  二、贝多芬初期,中期,晚期音乐风格的具体分析


  (一)贝多芬初期的音乐风格


  贝多芬来到维也纳后,过着一边学习一边创作的生活,这种生活大约有十年,期问曾跟海顿、莫扎特等大师学习与交往,其作品也无疑带上这些大师的痕迹,当然也不发他自己的特征。这初露的个人风格大约开始于1800年后,即其音乐作品具有哲理性并带有英雄性格。1804年,他写出了第三交响曲即《英雄交响曲》,基本奠定了贝多芬创作的基本逻辑“通过斗争,得到胜利”,“通过艰苦,走向欢乐”。这一时期他还创作了其它一些重要作品,包括第十四、二十一、二十二钢琴奏鸣曲;歌剧《菲德里奥》;D大凋、克罗采小提琴奏鸣曲等。1808年他完成了第五、第六交响曲,前者富有斗争精神以及充满胜利信念,后者是对大自然的热情歌颂。1810年《埃格蒙特》和1811年《雅典的废墟》的配乐作品。总之,交响曲第二是他创作的一个具有里程碑的标志,即开始走出了一条自己的音乐风格道路。


  (二)贝多芬中期的音乐风格


  贝多芬中期作品是其独立风格巩同时期,其作品蕴含着天才的表现力,他的鲜明的性格以及对人类终极命运的思考展露无遗。由于大革命带来的冲击,贝多芬的作品开始聚焦於大自然,这是他心灵历程的另一面,一种从对抗,控诉命运的心境,转入逍遥於大自然的心境。他的心灵历程的显现是通过《第九交响曲》达到最完全的展示和表达。该曲第一乐章通过法国号、鼓声、简短有力的节奏把命运感铺陈开来,这显然是第三,第五交响曲巾就已经出现的英雄命运式的赋格的重返。他似在告诉我们:他止从他的一生开始演奏。


  (三)贝多芬晚期的音乐风格


  贝多芬晚期的作品的代表是著名的弦乐四重奏。这一时期的作品显然已逾出古典乐派的表达方式太多,变得自由不拘格。


  而真正能表达贝多芬思想上的宁静超脱的晚期奏鸣曲是最末三部,无论从技巧上还是感情上都让这三首作品充满哲思。其最后一部作品第32号被认为是艺术境界最最高深的一部。乐曲有着极为朴素而且如歌似的慢板,在音乐风格上它断然拒绝了浪漫主义的散乱放任不仪坚决回复到古典主义大型曲式的刚正严谨,甚至体现出某种义无反顺的极端性格。一个对世界、对人生、对艺术怀有坚定信念并取得全面成功的音乐家随着暮年来临重新开启白省之路,通过透彻的再次思索和体察终于修炼成为一个洞悉世界、并达至涅檠的智慧哲人。


  作者:付佳

上一篇:芭蕾舞蹈的教学现状与改革论文(共3篇)

下一篇:柴可夫斯基音乐的发展创作探析论文(共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