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黄格胜“山水线描”语言风格的艺术性

发布时间:2015-08-03 10:06

 以符号学的视角观之,图像是一种诗意化的符号,绘画可被定义为一种独特的符号语言形式。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独特的地域性符号学风格,绘画也饱蘸着画家独树一帜的风格特征。画家游寿就对刻意“创新”颇有微词,他提出:“创新”一词易生误解,以为“新”皆自造自创出来的,所以说“创新”,不如说“出新”好,那是功到渠成的事。刻意创之,可能会事与愿违。
  固步自封只有死路一条,而刻意创新则可能走火入魔。故而在黄格胜心目中,风格创新绝非刻意为之的突兀创新,而是在自觉的探索精神指引下,经过多年思索、尝试,最终厚积薄发的水到渠成的状态。欲卓然自立于天下,在于积理而练识。他“山水线描”语言风格的形成,便是这一理念的典范。在他看来,风格是一个画家成熟的标志,而绘画难就难在风格的创新上。他在《山路弯弯》中谈到:“作品能有古意、已经高雅、有文人气、有现代意味固然好。但这些路子都不太适合我,因为我的出身,我的经历,我的学画过程和师从,我的追求,我对山水画的认识等等,使我形成了目前的风格。我的画首先是人世,而且人间烟火味越浓越好,这些题材是我看得见、摸得着、嗅得到的,越土越好,土得掉渣;越俗越好,俗得到位。”
  一、植根于生活的民间情怀
  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而对景写生又是画家贴近生活、丰富感受、积累创作素材的最直接的手段。中国画家历来坚持师法造化,并且以独特的方式来领悟大自然。早在唐代即有“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论断。荆浩面对太行山之奇松,因惊其异,遍而赏之,携笔复就写之,凡数万本,方如其真。一宋人赵昌善画花,在花栏边手中调彩色写之,自号“写生赵昌”。通过写生的形式,作者在与自然山水的对话中,领悟天地的千变万化,挖掘自身的感悟,探询心灵与自然的共鸣。在此基础上主动体现一定的创作意识,使山水画写生变得更自由、更畅意。因惊其异,遍而赏之。明日携笔复就写之,凡数万本,方如其真。
  “黄格胜的创作语言是独特的,是从生活中发现、提炼出来的,是他个人情感的物化,所以有很强烈的个性。他以突出的实景山水写生特色而著名,使得作品获得了鲜明的风格。当今画坛弥补装神弄鬼的黄格胜反而标格突出,这就是艺术来源于生活的好处。”黄格胜可以说是当代山水画家中以突出的写生特色而著名的画家之一。他也因为用这种独具特色的写生方式画独具特色的山川,而使自己的作品获得了鲜明的风格特色。因为来自真山水,而桂西桂北的山水、木屋又是独一无二的,所以不装怪不炫奇的黄格胜的画反而标格突出,独具特色,在当代画坛自成一体。这就是艺术来源于生活的好处。画家的环境独特,生活独特,学养独特,体验独特,表达独特,自然就有独特的形式语言和独特的风格。这是自然而然的过程,而不是追求独特乃至装怪装酷,“欲作新诗强说愁”的结果。唐人张彦远把绘画分品,就说,“自然为上品之上”。他说的“自然”,就是上述自然而然、不装巧趣之意,而黄格胜山水线描正是自然而作。
  我们的确可以从当代无数的山水画作品中一眼就认出黄格胜的作品。对黄格胜来说,这也是很自然的事,因为黄格胜只在为传达自己的感情作画,只在为自己喜爱的山水作画,自然造成风格的独特。“我的表现语言也是独特的,因为他们都是我从生活中发现、提炼和锤炼的,是我个人情感的物化,所以有强烈的个性。我组成画面的树、石、舟、桥、房屋、水、云、舞以及笔墨色彩章法韵味都是我特有的,不雷同于任何个人和今人。”
  在黄格胜大量的写生作品中,有不少作品中作为中心主体物象出现的木屋,则更以西南特有的“干阑”式木楼的独特样式,为黄格胜的山水画带来了独特的题材。他那些以木屋为主,辅以古树、石桥、小溪与小径的山水线描,形成了黄格胜对景创作方式的独特风格。这类写生作品取景较为单纯,以木屋为主,辅以他景,因直接对景创作,画法较为单纯统一,略有虚实黑白关系处理,画风质朴、淳厚,是非常优秀的山水线描作品。
  对景创作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写生,不是素材的收集和技巧的锤炼。把一般锻炼激发,收集素材的方法,升级到一定高度就成了创作。写生创作法的要点在于对象只是给你情思,形态、画面构成样式甚至笔墨等方面的启发,并不是完全照搬对象,而是需要面对对象经过仔细观察、分析、构思取舍后才进行创作。要抓住对象的结构和造型特点,适度夸张地域地貌特色。有时候风光太奇美,画家更容易被其震慑住,束手束脚地模拟大自然的杰作,不甘将对象做主观的理解、归纳、取舍从而升华为艺术的美,结果失却了自身的主体精神。画家对艺术规律的理解和个人的心胸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如图1)
  二、黄格胜山水线描语言形成的三个阶段
  (一)研究生毕业之前的酝酿准备期
  1、自学探索阶段
  黄格胜在考上研究生之前是广西灌阳县电影院的美工,大量的电影广告宣传画锻炼了他扎实的造型基础。这期间他也多次被抽调到区里集中创作学习,创作班里除了黄格胜之外都是当时广西画坛的精英们,黄格胜有机会与这些一流的画家在一起学到了不少全新的观念和技巧。“黄格胜开始与画友一起画素描,经常在市场、路边、桥头画速写,以他对绘画的狂热,无论到哪里他速写本都不离身,因此造型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尽管这时期创作的作品政治成分很高,风格特征是红光亮、高大全。正是这种集中创作方式使得黄格胜这种有着强烈的创作热情和天分的人得到了很好的学习途径,为以后的山水线描语言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研究生阶段
  经过努力拼搏,黄格胜于1980年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广西艺术学院第一届研究生,师从岭南派国画大师黄独峰先生。黄独峰先生不囿于古人,不囿于成法,不囿于师传,热爱写生,踏遍祖国大江南北终得“写生妙手”之美名。有了好的环境、好的老师、好的同学、好的条件、好的机会,黄格胜愈加奋发图强。黄独峰为人耿直,画风淋漓潇洒、豪迈雄健,师法自然,酷爱写生也深深影响了黄格胜。
  两年的研究生学习生活,系统地学习了中国画传统,包括中国 绘画和导师所传授的岭南画风与张大千的传统笔墨要求,随导师走遍了大江南北寻师问道。大量的写生,拼命的作画,实验中国画材料所提供的可能效果。除了写生作画,开阔眼界和胸怀,画了一大批写生稿,他其余的时间完全用在了看书和作画上。1981年,黄独峰带黄格胜等去山东荷泽牡丹之乡写生,黄格胜是第一次用线描进行写生。“在黄山的写生,应该说黄格胜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山水写生。玉圃同学的北派传统画法,用线勾勒古松及裸露的山石是非常适用。于是黄格胜就以玉圃技法为范,疯狂地用山东皮纸画了一批写生稿。”这一时期黄格胜山水线描还很幼稚,亭子等建筑画得很正,树也是照搬自然画得笔直,石头和其他的景物等没有一套有效的办法来处理。但这一时期大批量的写生稿与对中国各个地方地形地貌的研究为黄格胜山水线描形成提供了基础。
 (二)形成和发展时期
  从1983年开始,黄格胜为了创作《漓江百里图》,二十多次从南宁到桂林,沿着漓江考察作画,写生一千多幅,对著名山峰景点的造型、结构了如指掌,并研读大量的文史资料,以把握漓江的人文足迹和民俗风情。这一时期的山水线描有毛笔的、水墨的、钢笔的,甚至有圆珠笔的。经过精心准备,最终创作了《漓江百里图》。《漓江百里图》以宏大的气势,变换无穷的笔墨,精巧的构思布局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精神,使他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画家,有了代表自己艺术水平的代表作。而《漓江百里图》的问世,使得黄格胜的国画表现内容由花鸟慢慢转向了山水。“我考研前是画人物的,考的却是花鸟画研究生,画了《漓江百里图》以后就自然而然地变成了山水画家。”
  如果说《漓江百里图》是黄格胜一个学习、创作中国画题材、主题做课题深入研究,把自己学习心得放在创作时间中检验的经过,那么《漓江百里图》就是黄格胜有意识地在写生中寻找自己核心符号,慢慢到成立自己的一些观念的过程。这个过程黄格胜山水线描趋于成熟,画了大量的山水线描,这一时期的山水线描线条漂亮、熟练、流利,于1990年出版了《黄格胜速写集》。速写集里作品主要使用美工笔进行绘画,自由流畅的线条狂放具有节奏,景物的点、线、面与造型结合恰到好处。(如图2)
  (三)逐渐成熟并且不断进行探索的新时期
  1993年至今。这一时期黄格胜的山水线描画风进入了成熟阶段,他从黄宾虹画的线条里体会到它的含义。在这阶段之前,黄格胜的线描线条漂亮流利,但他已经画腻了,就开始进入用短线、颤抖的线和生、拙、涩的线来画。作品里的感觉是线条比较乱,比较笨,比较短,但是“乱”而不乱,“笨”而不笨。题材也由广西本土延伸至本土之外,这一时期作品越来越写实,越来越精到。有桂北少数民族古老、淳朴、多姿多彩、依山傍水那种参差错落变化自然的村落,有漓江两岸、空灵秀美的喀斯特风光,也有中原以北大山大水的雄壮、惊奇险峰。
  黄格胜的同事曾言:“他的下乡体验使许多同行者深感‘恐惧’。有一次,他带着几个学生下乡写生,结果,由于农村生活过于艰苦,那几个‘少壮派’的学生或者因不适而病倒,或者因不适而中途开溜,最后,只有他一人坚持到预定时间健康返回”。如此“拼命三郎”一般不辞劳苦下乡写生,为他积理、磨炼山水线描打下了坚实的实践基础。路漫漫其修远,正是在艰辛磨炼、探索中,他找到了一条来自于自身独特领悟,而又具有普遍可推广性的技法,终于成就其博大而不失细腻的遒劲气势。
  1993至1994年,黄格胜赴灌阳、柳州融水元宝山、贵州雷山、镇远小七孔、三江良口、贵州从江县等地写生,画风始变。这一时期基本使用钢笔进行山水线描写生,线条粗细、长短、方圆、轻重、缓急、穿插等变化丰富,追求线的拙、涩、浑厚的金石味。(如图3)1995年到黄山、武夷山等地写生,这时期山水线描写生一反前法,用墨枯笔的形式在图画纸上作画。黄山是中国五岳之首,素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充分说明了黄山雄奇险秀的美是不可代替的。1981年,黄格胜曾随导师黄独峰到黄山写生,当时的黄格胜已读研究生二年级,技法尚未成熟,对黄山的认识了解和表现自然不够深刻,但黄山的雄奇秀美,黄山松的惊、奇、古、怪,如龙如蛟就深深地吸引了他。这次再度重游,可谓感慨万千,黄格胜的艺术造诣已不是当年的研究生能比拟的。为了能深入研究黄山的山石结构,弃缆车不坐,一路沿上而登,走走画画。黄山石与桂林的喀斯特岩不同,山石大小块对比强烈,有的山峰从山脚到山顶几乎是一块巨石,大开大合,有的又是重叠挤压,丰富多彩。这批作品,黄格胜从几个方面人手,首先是技法表现,黄格胜力求线条清晰,笔力道劲,既是枯笔又要有韵味,追求沧润的笔墨效果;其次是构图,合理摆布松、石、远山和他们的面积分布,云的形状、走向和石、树形状进行造势;最后是取景,为了能使每幅作品都不同,黄格胜采取了或仰视、或平视、或俯视、或以树为主……等,力求每幅有变化。(如图4)
  1996年,“锦绣中华万里行——桂林篇”写生中,与北方画家在一起,黄格胜希望在风格上与他们拉开距离,对景创作了一批山水线描加染单色的作品。作品中,黄格胜使用焦墨枯笔勾勒自然景物,线条浑厚、雄健、古拙,彰显了他深厚的书法功力,单色复勾,把这两种墨色法巧妙地统一起来,做到枯而不涩,焦中生润,达到明净空灵、清丽疏爽的画面效果。如在画《阳朔一个庄》,使用遒劲有力的线条勾勒山石结构,以枯淡之墨皴擦出石头的肌理效果,用笔简约深刻,不求奇巧,皴擦之笔长而茁壮,笔过无渣,绝无累赘拖沓之处。从头至尾使用枯笔焦墨来表现,不管是水岸湿地或是山间云雾,不借助半点湿墨渲染和云烟雾绕的湿笔来营造其意境,单色复勾,浅色画远山,使作品生发出滋润的韵味,给人一种气格清润的感觉。(如图5)
  从2003至今,黄格胜的画风变得愈加厚重雄健,他将壮乡的淳朴风情与桂北的壮美山川有机结合为一,表现出一种大家风范。他说过:“我生长在穷山僻壤,从小瞎摸瞎撞,直至考入黄独峰先生门下,经历、学历、师承使我毫无余地地选择了从小熟悉的桂北桂西风光作为描绘的主要对象,特别是西部少数民族民 居,她的古老朴拙、参差错落、变化无穷使我对之如痴如醉。尽管我早已邀游过大江南北、三山五岳,但我觉得在那些地方得到的只是烟云供养,回头还是喜欢画自家山、自家水”。
  2003至2005年这段时间,他创作了《漓江百景图》,既是对昔日《漓江百里图》的创造性回顾,又是力图以系列画作的新方式实现一次新的突破。《漓江百景图》是由漓江、资源、古园、水源头村、灌阳等五大系列的写生共百余幅画作。画作题材广泛,但其中最突出的是其浓重的民本情怀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在《芦笛山下》《岁月如歌》《农家小院》《车到农家饮三杯》等作品中,洋溢着村寨中乡亲之间的温馨真情。特别是《岁月如歌》等画作把民房也画得如同山一般气势恢弘、雄阔挺俊的,这在中国画中实在是一种创举。
  小结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黄格胜“山水线描”语言风格形成的过程,有一个非常清晰的脉络,那就是立足于艰辛的磨砺,然后才水到渠成渐入妙境,不刻意也不懈怠,才有今天他画作逸达高远而不失厚重浑穆的境界。他指出:“纵观中国画史,真正成名成大师并流传千古的,都是热爱生活、深入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有鲜明风格面貌和深厚的学养者,是靠硬功夫,真刀真枪地拼出来的;而靠简单的所谓‘观念’、‘技巧’、追‘新’求异者,往往名噪一时而如过眼烟云”,“我在画中寄托的是对生命、生活和大自然炽热的爱。我有一句话是‘无情莫作画,作画莫无情’,我总是以热烈的感情和充沛的精力来创作,首先是打动自己才能打动别人”。
  “山水”、“线描”原本属于两个相对独立的绘画门类,最后在黄格胜的潜心研试中圆融为一,这种可贵的探索精神让人钦佩。从他“山水线描”语言形成的三个阶段,能够清晰地看到一个怀揣赤子之心、满腔乡土之情的壮乡画家,是如何筚路蓝缕的一路走来的,这不但对于我们研究“漓江画派”的代表性人物有着重要的史料梳理意义,而且对于“漓江画派”中正在成长起来的新锐画家,以及立志于投身绘画事业的学子都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
  参考文献:
  林岫.紫竹斋艺话.中国艺术报,2011-02-11(2)
  黄格胜.山路弯弯.艺术探索.2005(1).P110
  周积寅编.中国画论辑要.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85.P66
  左剑虹.黄格胜的艺术之路.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9.P177
  黄格胜.画旅文存.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5.P67
  左剑虹.黄格胜的艺术之路.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9.P32
  左剑虹.黄格胜的艺术之路.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9.P74
  黄格胜.画旅文存.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5.P67
  李普文.黄格胜:新时期广西美术的卓越代表.艺术探索.2005(1).P101
  黄格胜.不谈体会.艺术探索.2005(1).P112

上一篇:从康德趣味说的视角浅析建筑空间的价值体系

下一篇:门德尔松《e小调协奏曲》(第一乐章)作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