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黄慎绘画艺术的风格的特征分析

发布时间:2015-08-03 10:06

 黄慎于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端午节出生在福建汀州府宁化县湖村镇张家湾村,父亲名维峤,字巨山,是一个颇知诗文的穷书生。黄慎自幼随父亲识字涂鸦,接受启蒙教育。13岁时,父亲客死湖南,两妹相继夭折,家境十分穷困。家庭生活的艰难使少年黄慎刻苦学画,以卖画来维持全家生计。
  这段不寻常的生活阅历使黄慎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同时积累了生活素材,对他以后的创作,特别是人物画创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黄慎从民间画工渐渐转变成为文人职业画家。黄慎的祖父母在他28岁时去世,他26岁时娶妻张氏,家境已略有好转。
  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33岁的黄慎离家远游,行走于福建、江西、广东、江苏、浙江各地,边卖画边游览山川名胜,广交朋友。
  雍正二年(1724年),黄慎第一次来到淮左名都扬州。这时的扬州,商业繁荣,文化发达,达官巨商云集。更重要的是,这里汇聚着一批全国一流的艺术名家,许多功名不第的布衣画家,提倡个性解放强调传神写意,使画坛出现新鲜气息,书画的创作与买卖都极为活跃。黄慎初到扬州就发现,这里的风尚“扬俗轻佻,喜新好奇”、“模山范水,其道不行”。
  黄慎于是定居扬州,往来于南京、淮安、海州等地卖画。黄慎的卖画之旅还算顺利,“持缣素造门者无虚日,扬之人遂咸知有山人(黄慎)之画。”黄慎在扬州得到文人马荣祖和徽商吴步李的帮助,先后客居在李氏园、双松堂和刻竹草堂等,结交了许多名士画友,特别是与郑燮、李鱓、金农、高翔等画家交往密切,“酬倡无虚日”,共同开创画坛的革新局面,艺术创作日益成熟,名噪大江南北
  黄慎在扬州的三、四年间,正是他创作最旺盛的时期。雍正四年(1726年),黄慎取别号日“瘿瓢山人”,并以木瘿刳制一只瘿瓢。谢堃《春草堂集》记曰,黄慎“初至扬郡,仿萧晨、韩范辈工笔人物,书法钟繇,以至模山范水,其道不行。于是闭户三年,变楷为行,变工为写,于是稍稍有倩托者。又三年,变书为大草,变人物为泼墨大写,于是道之大行矣。盖扬俗轻佻,喜新尚奇,造门者不绝矣。瘿瓢由是买宅,娶大小妇。”关于黄慎娶妇,清凉道人《听雨轩笔记》卷一描述,黄慎“赴友人饮,见其临腐肆之友而悦之,囊无资,不能致也。乃画一仙女,张之装裱之肆,盐商以重值购之不可,问其所欲,则以实告,商因买腐肆之女易之”。“一年一度花上市,眼底扬州十二春”,黄慎在扬州度过了十二个春秋,与扬州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人生只爱扬州住,夹岸垂柳春气熏”,扬州优美的园林风光常使他驻足忘返;扬州悠久的名胜古迹引发了他的诗情画意。
  黄慎是个孝子,他到扬州后的第三年便回宁化将母亲偕同弟弟黄达接来扬州奉养。雍正十三年,其母思乡,欲返乡终老。48岁的黄慎除了遵从母旨,自己似乎也有了“五湖看尽,归去青山”的意思。转年春,黄慎离开寓居12年的扬州,携家返闽,举家回到宁化,在家乡授徒传艺。一路上,访友问朋,写诗作画,但身心仿佛仍在扬州。题《山水人物册》曰:“来往空劳白下船,秦楼楚馆总堪怜。但余一卷新诗草,听雨江湖二十年。送君微雨雪花天,扬子江头鸭嘴船。归到宁阳如有问,疲驴破帽过年年。”
  当初返闽,黄慎曾想“到家酿秫酒,编荆护柴扉”,从此隐居不出。但生计逼迫,加之习惯了流浪生活,他仍然东奔西走,四处卖画。从雍正十三年(1735年,49岁)到乾隆十五年(1750年,64岁),16年中,黄慎在宁化老家一边奉送老母,照顾妻子儿女,一边仍作画不已。先后出游长汀、永安、连城、沙县、南平、福州、古田、建阳、崇安、龙岩、泉州、南安、厦门等地访友、卖画。因为有了“十载江南客,归家两鬓秋”的经历,他在家乡各地的画名也大了起来,每到一地,常受到县官或州官的接待,请他住在官署斋馆。比如在汀州府,便住在府衙内的清友亭,为知府王相作了规模颇大的《写生山水诗画合册》。
  黄慎65岁时,母亲曾氏去世,他倾财请地方官吏为母亲立牌坊,以表彰她的节孝。他又重游扬州,居住六年,才返故里,苦度晚年。此后,他在家乡住的时间渐少,外出卖画、游历的时间愈多。浪迹中,时而忘情诗画与美景,乐不思蜀;时而羁旅孤独,感慨奔波劳碌、人生如寄。对以卖画为生的黄慎来说,两种心情都是真实的。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浙江海宁人陈鼎(字组云)调任宁化县知县。陈鼎是个风雅之士,一到宁化就主动会见黄慎,并捐资刊印《蛟湖诗钞》。在序中,陈鼎称赞黄慎的诗“请远流丽,古近体皆有师承。”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黄慎病逝,终年84岁。由于黄慎“情落拓,无城府,人多喜从之游”的缘故,使他成为八怪中最长寿者。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葬于宁化。
  时代背景
  自隋唐以来,扬州即以经济繁荣著称,虽经历代兵连祸结,但由于交通便利,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每次战乱之后,总是很快又恢复繁荣。清朝的统治到了康熙时代进入全盛时期,政权十分稳固,恢复明王朝完全成了梦幻泡影。扬州虽惨遭十日屠城破坏,经康雍乾三朝发展,又呈繁荣景象,成为全国的重要贸易中心。富商大贾,四方云集,尤其以盐业兴盛,富甲东南。
  到黄慎在扬州生活的雍正、乾隆时期,扬州盐商已经成了囤积居奇、垄断专利的最大商业资本之一。这些声势显赫的盐商们“衣服屋宇,穷极华靡”,“金钱珠宝,视为泥沙”。扬州城“四方豪商大贾,鳞集麇至。侨寄户居者,不下数十万”。豪富附庸风雅,对四方名士来扬州者多延揽接待。扬州因而吸引了全国各地的许多名士,其中有不少诗人、作家、艺术家。各地文人名流汇集扬州,在当地官员倡导下,经常举办诗文酒会,以致诗文创作载誉全国。所以,当时的扬州,不仅是东南的经济中心,也是文化艺术的中心。应该说,扬州盐商丰厚的财力是文人会聚扬州的重要基础,盐商们“富而好士”又直接推动文人雅士奔涌于扬州。
  史料表明,扬州盐商的群体形象,首先是富有,其次是好友。没有什么商人群体比扬州盐商更喜欢读书,也更喜欢养士的了。园林的一大功能便是盐商们宴请文人的场所,扬州 八怪由于才高艺精,他们也常常成了这里的座上宾客。同时园林也多是八怪寓居扬州的住所。
 相当一部分盐商有相当深厚的文化功底、有一定的学术造诣,有一定的艺术涵养,这也是盐商与文化交往并不纯粹是一种功利交往,也含有一定的学术交流,历任的扬州盐官积极参与这种文化活动,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流风所及,中产之家乃至平民中稍富有者,亦求书画悬之室中,以示风雅,民谚有“家中无字画,不是旧人家”之说。对字画的大量需求,吸引和产生了大量的画家。据《扬州画舫录》记载,本地画家及各地来扬州画家稍具名气者就有一百数十人之多,其中不少是当时的名家,“扬州八怪”就是其中的声名显著者。
  扬州八怪与盐商、盐官的关系,反映出文化繁荣之后的经济张力。扬州发达的市场经济使得文人卖画、卖文不再是一件不光彩的事,观念更新推动了扬州书画和市场的异常发达。当时的扬州成为文人向往、聚集的地方,将扬州推到了一个文化巅峰时期。
  就在这一时期,画家们普遍放弃了同清朝统治者对立的政治立场;加上他们艺术造诣的日趋成熟,引起了一些权贵名流的注目。以“扬州八怪”为代表的扬州画派的作品,无论是取材立意,还是构图用笔,都有鲜明的个性。这种艺术风格的形成,与当时画坛上的创新潮流和人们审美趣味的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艺术风格
  用“扬州八怪”来称清朝康熙、乾隆年间,中国绘画史上一个著名的“扬州画派”,是指他们在艺术上表现出了强烈的个性:冲破古法的束缚,立意创新,用笔奔放,挥洒自如,是对正统画法、正统书法的背离或反叛。
  陈师曾在《中国绘画史》中指出:“乾隆间号称扬州八怪者,多江湖野逸畸行之士。其画往往不守绳墨,或变其师法,自出机杼,是为清朝花鸟之一变。其人则为金农、罗聘、郑燮、闵贞、李方膺、汪近人、高凤冈、黄慎、李鱓,然不尽籍隶维扬也。”看惯了正统书画的扬州人,一方面对一切旁门左道、异端邪说的东西抱有莫大的好奇心和新鲜感,另一方面却又因为心理的定势而不能不站在传统的、正宗的立场上对他们略有讥讽。例如郑板桥的“六分半书”、金冬心的“漆书”、汪巢林画的“繁枝梅花”、罗两峰的“鬼趣图”等,在当时人看来总是有点怪里怪气的。
  俞剑华的《中国绘画史》认为:“当时虽有八怪之名,而其实人数不止于八人,并无固定之人名,后人遂不免稍有出入。”卞孝萱先生认为:“我们对于‘八怪’,是作为一群革新画家来研究的,不必拘泥于哪一种说法,也不必局限于八个人。着重在‘怪’,而‘八’这个数字关系不大。诸说可以并存。”
  “扬州八怪”的共同之处在于:他们大多知识阶层出身,虽有人任过小官,但最终都以卖画为生,生活清苦。如金农、罗聘、高凤翰、李鱓、黄慎、郑燮之流,或为布衣,或为卑官,不衫不履,落拓江湖,既非供奉内廷,不受院体之濡染,借画抒发不平之气,各肆其奇,别开生面。其次,他们都注重艺术个性,讲求创新,强调写神,并善于运用水墨写意技法,画面主观感情色彩强烈,并以书法笔意入画,注意诗书画的有机结合。这些因素使得他们能够形成一股强大的艺术潮流,以标新立异的精神给画坛注入生机,并对后世水墨写意画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受扬州18世纪审美爱好之变的影响,“扬州八怪”大都偏重于花鸟。人们喜闻乐见的画种主要是花鸟、肖像,山水则下降到“无人鉴赏”的地位。反映在市场价格上,便出现了“金人脸,银花卉;要讨饭,画山水”的民谚。既然不能以山水卖钱,山水画一反而成为表现画家个人心性的艺术手段,如此一来,山水画就保持了文人的“雅趣”。
  具体到黄慎个人,他的“怪”在于:因出身寒素,少年时家境贫苦,一世又以卖画为生,过着“匣有千金砚,囊无一酒钱”的清贫生活。艰苦的流浪生活使他增长知识、开阔眼界、陶冶情操、提高艺术。个人经历和布衣角色决定了黄慎同情弱者的根本立场,他的诗“黄犊恃力,无以为粮;黑鼠何功?安享太仓”;“我欲推倒南山化为肉,倾尽东海灌漏口,大铺天下谢寒士”,无不表现对弱者的深切同情,对社会黑暗的深恶痛绝。黄慎多次画过樵夫、纤夫、渔夫、乞丐等形象,都以真挚淳朴的笔法出之,无不真实感人。
  “清贫一世,飘泊半生”的黄慎以布衣终身,是一个心地磊落、恪守高尚情操的人。好友许齐卓这样描述黄慎:“山人心地清、天性笃、衣衫褊裢,一切利禄计较,问之茫如。”贯穿黄慎艺术生涯的主线是卖画,由于他在33岁至37岁期间出游了吴楚、西昌、东粤、金陵等地卖画,此时他的画作大多取材于历史故事与诗文名篇,如取材于《洛神赋》画洛神,取材于《放鹤亭记》画童叟招鹤,取材于《种树郭橐驼传》画郭橐驼。笔者在2012年上海宝龙春拍部分精品展览中,有幸目睹过黄慎的真迹《八仙图》,画作以工写结合,用笔设色,十分精细。
  黄慎的画,在画面与题句之间,总是讲究一种和谐的美,给人以完整、统一的感觉。黄慎虽然卖画,却是以画寄情,在书画艺术上有更高的追求,不愿流入一般画工的行列。他的学识、经历、艺术修养、深厚功力和立意创新的艺术追求,已不同于一般画工,达到了立意新、构图新、技法新的境界,开创了一代新画风,为中国画的发展立下了不朽的功业。
  黄慎宗从老庄道家,道家思想崇尚清心寡欲、返璞归真,向往人格的自由,这些思想在黄慎的画作和诗作中常有所流露。另外,他在待人接物上是“虽担夫坚子持片纸方逡巡不敢出袖者,变欣然为之题署”,而达官贵人出重金求画,并非有求必应。
  后世影响
  八怪的时代距离现在已有二三百年,其流风所及,使得后人常常想寻觅他们的遗迹。然而扬州八怪十五家,真正的扬州人只有高翔一人,其他的均为外籍人。他们有的长期定居扬州,有的短期寓居扬州。八怪的艺术追求、艺术实践和艺术成就都体现在他们的艺术作品里。只要这些作品还在,我们就能够随时探访他们,同他们的灵魂对话,并从他们身上汲取艺术营养。
  黄慎与上官周、华喦并称为汀州三杰,三杰的艺术成就各有千秋,但华喦的人生经历与黄慎有相似之处,也是从闽西卖画到扬州,有一些美术史评专著把华喦和黄慎同时列入扬州八怪。黄慎一生勤奋,声名远播,誉满天下。他的诗直抒胸臆,清新高雅;他的草书“疏影横斜,如枯藤盘结”,苍劲浑厚;他的画融汇百家,独创一格,以狂草笔法入画,开创一代画风。他的人物、山水、花鸟都独具特色,特别是写意人物精神毕肖、气韵生动,是“扬州八怪”中仅有的。因此,时称黄慎诗书画三绝。“山人字与画可数百年物,诗且传之不朽”。
 一般认为,黄慎早年曾师从上官周,《听雨轩笔记》就有他“少学画于同郡上官周”的记载。黄慎的人物、花鸟、山水、楼台,都颇得上官周之妙。黄慎见其师画,慨叹道:“吾师绝伎难以争名矣,志士当自立以成名,岂肯居人后哉!”黄慎因此废寝忘食,冥思苦想,风格遂变,得以功成名就。后来,上官周见黄慎,称许曰:“吾门有黄生,犹右军之后有鲁公也。”上官周的《晚笑堂诗集》有《会瘿瓢山人于绵溪》一首:“欣逢细话广陵春,此地芙蓉两度新。得意光阴容易过,趁心佳制不愁贫。黄花开处怀良友,白酒倾时念老亲。仿佛云庵罗处士,碧眸又炯倍精神。”黄慎是否是上官周的入室弟子还需要更多的史料予以考订,但他早期的人物画酷似上官周,作为上官周的私淑弟子是可以肯定的。
  黄慎早年画衣冠像和工笔花鸟,都强调热烈、鲜艳。文人画使他把握了单纯与调和,但并未丢弃民间艺术的强烈。黄慎的花鸟画深受徐渭的影响,徐渭以草书入画,淋漓酣畅,黄慎深得其要。如他的《石榴图》册页,亦书亦画,神韵生动,并以狂草题徐渭句:“山深秋老无人摘,自进明珠打雀儿。”
  中年黄慎以唐怀素的狂草笔法入画,画风突变为泼辣潇洒的大写意格调,气势磅礴,神韵生动,特别是以狂草法所作的写意人物,为人物画开辟了新路。郑板桥有诗评其画风:“爱看古庙破苔痕,惯写荒崖乱树根,画到精神飘没处,更无真相有真魂。”他那疾速阔笔大写意的画风,与飞动狂劲的草书,相映成趣,和谐统一,并常题自撰的诗句,真不愧为诗书画“三绝”。“艳不娇妖”的审美追求,使黄慎的画在设色技巧上达到了雅俗共赏的境界。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他已达82岁高龄,仍挥毫写花卉册。
  在扬州八怪中,黄慎的门生是最多的,可以查考的有李乔、罗询、巫逊玉、陈汝舟、伍君辅、刘非池、张试可、吴馨、李苍林、廖淑南等人。客观地说,黄慎的伪作也部分出自这些门人之手。黄慎的画风对闽中画坛影响深远,特别是人物画。如嘉道间的诏安画派诸名家,台湾的林觉,近现代的“仙游二李”都继承其技法或有所创新发展。黄慎的画有独特风格,因而被誉为“闽派”的开创者。仙游画派创始人李耕,徐悲鸿赞其画“挥毫恣肆,可以追踪瘦瓢”。笔者在拍卖行目睹过李耕的设色纸本立轴《羲之爱鹅》,就颇有黄慎人物画的神韵。
  扬州八怪集体地体现出、反射出封建末世的情绪,反映出封建时代已经外强中干,是艺术家对自由、个性、解放的憧憬。这种憧憬到鸦片战争前后,从龚自珍到苏曼殊,就逐渐地显明出来。无疑,黄慎的创作思想与艺术技巧对中国近现代画坛产生了深远影响。和其他八怪画家的作品一样,黄慎的作品中不乏一些应景之作,但是瑕不掩瑜,一个铁一样的事实是:
  扬州八怪的崛起使清代中期的中国画坛迸发出耀眼的光芒,而论及“八闽老画师”黄慎,便会以其独特的艺术风貌突兀于中国美术界。
  参考文献:
  《宁化县志》刘善群 主编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2年9月
  《黄慎书画集》黄慎 作 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9年8月
  《二十四桥明月夜·扬州》韦明铧 著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年12月
  《闽画史稿》梁桂元 著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年3月
  《中国绘画史》陈师曾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
  《盐商与扬州》朱正海 主编 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1年4月
  《黄慎》赵国庆易东升编 河南美术出版社 2011年7月
  《中国画大师经典系列丛书·黄慎》中国书店 2011年10月
  

上一篇:中国元素在空中地铁外观设计中的价值体现

下一篇:贝多芬钢琴奏鸣曲“英雄性”的表现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