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历代名画记》中艺术价格理论的建成

发布时间:2023-12-09 16:07

  摘要: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论名价品第》等一些篇章中不完整的记录了一些关于艺术作品在市场中价值的内容,他是历史上在较前期开始关注艺术品鉴藏问题的作者,应该肯定他对市场具有超前的有意识的关注。本文主要以《论名价品第》这一章节的内容来探讨张彦远的绘画品评观,并且论述张彦远绘画价格理论的建构学说,虽然文章在内容与写作手法上受到张怀瓘理论思想的引导,但张彦远构建了自己的绘画价格理论并提出自己独有的观点。


  关键词:艺术;价格理论;建成


  “书画道殊”


  在《论名价品第》的第一句就开明宗义地提出书、画是不同两种艺术门类,绘画的价格难以用一种固定的标准来确定价值,并且提出绘画价值高于书法价值的观点,原因是书即约字以言价,画则无涯以定名,指出书法的定价标准是约字,其中字数的多少是作品价格的评定标准。“书画道殊说”的另一个体现则是“书则逡巡可成,画非岁月可就”。这句话有两层意思:其一是说,书法史可以在顷刻之间完成的,因为书法作品的自身特点是书写出的文字要有连惯性,倘若一幅书法的书写过程停顿的时间过长,或者隔夜再连接起来,那么这幅作品的画面当中一定气韵不同。而在绘画作品中一般投入的时间会更长,没有一年、一个月难以完成。其二是,从作品的创作时间上来看,绘画的创作时间多数高于书法的创作时间。因此“书多于画,自古而然”,正是因为绘画作品相对于书法作品来说在数量方面是稀缺的,因此绘画作品的价格要高于书法作品的价格。这一段就显示出张彦远所主张的关于绘画价格理论观点——物以稀为贵,绘画作品的在市场的稀缺,必然会造成供不应求得状态,那绘画作品价格上涨也是不可避免。


  “画分三古”


  张彦远设计了“三古加近代说”来阐释他定价的一个原则。像这样按照时间的顺序将历史划分成几个阶段的理论分析方式在张彦远之前就已经有了,例如在班固的《汉书艺文志》中有说:《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此处所说的“三古”指的是伏羲为“上古”,文王为“中古”,孔子为“下古”。宗炳在《画山水序》中也说道:“夫理绝于中古之上者,可意求于千载之下”。1“三古近代说”对于其中古今有着明确的界限,并且认为艺术作品的创作时间也应该其作品价值考量的因素之一。张彦远在《叙画之兴废》一节对上古價格高于中古的原因给出了一个解释:“自古兵火亟焚,江波屡斗,年代浸远,失坠弥多。倘君之不尚,则缺其搜访,非至人之赏玩,则未辨妍媸,所以骏骨不来,死鼠为璞,嗟乎!”可见,物以稀为贵是价值序列中一个朴素的道理和准则。决定画作价格高低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其流传在世的时间,年代越久远价值越大。同时,作品的渊源深远以及完整性也是标准之一,现在许多被评为传世珍宝的作品,也是因为其保存的完整性而更具有艺术价值。张彦远借鉴了张怀瓘《书估》中鉴藏作品的衡量标准。《书估》中把王羲之各种书体之间的价格差异作为基准线,比如张怀瓘指出:“贵贱既辨,优劣了然,因取世人易解,遂以王羲之为标准……(羲、献)父子真行,故为百代之楷法……立其三估。”2以王羲之为价值标准,这也是鉴于当时艺术市场艺术品交易的一种结论,以王羲之等书法家进行对比,对于多数的艺术家来说有较高的接受度。


  《书估》中运用以上比下的方式,张怀瓘在“三估”之外另列“五等”,自“二等”蔡邕等六人,“可微劣右军行书之价”;“三等”曹喜、师宜官等四十三人并庶几右军草书之价;“四等”羊欣、卫瓘等二十九人,可敌右军草书三分之一;陶弘景、僧智永、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等九人,可敌右军草书四分之一。3然而与《书估》以上比下的方式相较,《论名价品第》中的衡量标准是以当下时代为着重点。采用这种方式,原因在于当下艺术家的风格、题材更加符合大众的审美观念,所以大众往往会更加倾向于当时的艺术作品,而不会根据作品年代的久远这单一要素决定价值,今时作品也同样要受到重视。并且以画作质量本身为衡量的价格标准,这对后市的书画鉴藏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在宋朝的艺术市场采用了这样的价值尺度标准多年,这也证明了张彦远的价格理论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宋李公麟伯时一出,遂可与古作者并驱争先,得伯时画三纸,可敌吴生画一二纸,得吴生画二纸,可易顾陆一纸,其为轻重相悬,类若此”。4


  “三古”垂范,当防“贵耳贱目”


  张彦远在《论名价品第》中说:“况汉魏三国,名踪已绝于代,今人贵耳贱目,罕能详鉴”,明指收藏鉴赏之弊病。世人往往因有其特殊的历史价值而看重古代的名家作品,如张彦远所推崇的三古时期的画家们,其作品价值与地位甚高,可谓稀世之作,价格不菲也是理所应当,但是往往因为这一点,造成了世人对古人名气的追捧,从而引起价格规律的变化。传为钟顾、陆、张之笔,见者争售,不惜重金购买,而并未亲眼所见以证实所传是否为上古真迹,但却促使其作品价格不断攀升,甚至脱离了其应有的价格标准,世人往往夸大了画家的名气而忽略了用眼睛去观看而进行品评,只听说上古画家的作品为稀世珍宝却不能用眼仔细观摩今人的名家作品,更不知其作品的价格也是可贵可重的。即便是顾、陆、张之笔,其作品价格仍然有高低贵贱之分,不能一概而贵之。在鉴藏艺术作品上,张彦远认为对于较远年代作品的追求与认知,都应该着重于艺术品本身,提醒收藏家加强对具有高度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的先贤之作予以特别的关注和保护,“图画岁月既久,耗散将尽,名士艺人不复更生”,后人会因藏品来路清晰、渊源深远以及丰厚的文化,而更被人们珍惜。4但是,艺术家在艺术创作时不可能所有的作品都达到同一水准,一定会存在参差不齐的情况,而这种差异对价格差异所造成的差异是合乎情理的,不能只看画家的身份。


  在卷轴画还没有成为绘画主要的表现方式时,屏风是壁画小型化、欣赏小众化、资产家庭化,绘画从不动产向动产转化的划时代的标志。画屏在当时受到极度追捧,并逐渐形成了一套标准的价值衡量尺度。展子虔等名家作者所创作的屏风一扇价值二万金。按照当时的物价计算,会昌八四一八四六年间,黄金一两约值会昌钱七千五百至八千文,约相当于米六七石,二万金约合米十六七石。唐制,一石约相当于今日的零点五九四四石,合今日的十石米左右。


  “画之臻妙”,“乃有数体”


  对于繪画价格高低的评估,要考虑的因素有很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的绘画价格并没有唯一的衡量标准,但是对于绘画作品来讲,价格的高低最重要的决定因素应该是绘画质量的好坏,对于绘画质量以及艺术水平的高低自古以来都是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见解。张彦远在《论名价品第》中说:“夫大画与细画,用笔有殊,臻其妙者,乃有数体,衹如王右军书,乃自有数体,及诸行草,各由临时构思浅深耳。画之臻妙,亦犹于书,此需广见博论,不可匆匆一概而取。”张彦远用书圣王羲之不同书体的书法作品价格高低不等的例子来与绘画作品比较,用意也就是为了强调绘画作品的不同题材、不同尺幅以及不同的绘画方法所创作出来的作品是不能用同一标准进行相互比较的,更不能因此给予其定位价格。


  张彦远提出“广见博论”说,主要是因为绘画价格的影响因素很多,如果对这些影响因素不了解,就谈不上为绘画作品估出符合其价值的价格,因此,对于绘画作品价格的判定,不仅要对作品本身的绘画质量进行认真评判,对于绘画作品创作的过程也要知晓,并不是所有名家的绘画作品价格都是高高在上,绘画作品的价格也不单是根据画家名气而定的。作品的价格并不仅仅依赖于创作者身份、名望、社会地位而墨守陈规,同作品本身审美价值的才是价值尺度的核心因素。即使水准低下的画家偶尔也有精彩的作品产生,但是其作品也达不到上品作者的价格标准。不同品级的画家作品,其艺术水平高低不同,被列为上品画家的绘画作品被称为自然之作,张彦远在《历》卷二的《论画体工用拓写》中对自然、神、妙、精、能、谨细等做了解释:“自然者为上品之上,神者为上品之中,妙者为上品之下,精者为中品之上,谨而细者为中品之中。”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被评为自然的绘画为最上等的绘画作品。


  结语


  张彦远对于书画价格理论的构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于艺术市场具有超前的意识。他认为时间的先后并不是作用于绘画价值的单一层面的品评标准,实际上在该系上张彦远的价格理论还在时间上展开了?个纵向系。从“论名价品第”这?论题的设定可知,张彦远没有忽略审美价值在艺术价格形成中的核心标准。相反为了使审美价值能够比较,他将自谢赫始至晚唐已经成熟的、较稳定的绘画品评体系作为审美价值的认识尺度,来确定不同层次的审美价值从而设立了另?个横向建构价格理论的参照系。这样两个系统的共同作用价值体系,其所表达的价格理论既不纯粹依赖历史价值,也不是单单反映审美价值,?是两者兼具。


  作者简介:祝娟(1996.02.28-)女,汉族,籍贯:新疆伊宁,学历:2018级艺术学理论学硕单位:陕西师范大学,研究方向:艺术学理论

上一篇:“双高计划”下提升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三全育人”有效性探索

下一篇:时代机遇与艺术学理论学科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