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黄梅戏《墙头马上》的改编艺术_当代改编

发布时间:2015-11-13 10:14

论文摘要:近年来《墙头马上》被不同剧种改编,搬上舞台后也受到了人们的喜爱。本文以黄梅戏版《墙头马上》为例,从文本改编、演员表演和舞台手段三方面着手,分析其对原著的改编状况。
论文关键词:墙头马上,黄梅戏,当代改编
  《墙头马上》是元杂剧大家白朴现存的三种杂剧之一,写的是另类佳人李千金主张大胆追求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爱情故事,改编自唐代白居易的乐府诗《井底引银瓶》“妾弄青梅凭短墙,君骑白马傍垂杨”。讲述唐高宗时期,皇亲李世杰之女李千金,于游春时节与工部尚书裴行检之子裴少俊,墙头马上一见钟情,相约私奔,藏居裴家后花园七年,育有一双儿女。后被裴行检发现,裴行检以“聘则为妻,奔则为妾”训李千金,李千金一次次以卓文君和司马相如事自喻,力辩自己自行择偶、自主婚姻的合理性。但最终裴少俊在父亲威逼下,写下休书,李千金不得已归家。后裴行检得知千金乃皇族,便又去接千金回家,受千金一番讥讽,此时裴少俊又得状元归,最终千金以胜利者的姿态回到裴家,大团圆结局。白朴通过对李千金恋爱故事的描写,表达了“愿普天下姻眷皆完聚”的爱情理想,体现了剧作家强烈的个性解放欲求观念。此剧版本有三:明臧晋叔《元曲选》本、《古本戏曲丛刊》和明孟称舜《古今名剧合选·柳枝集》本。三本曲词大体一致,都分四折演绎,剧情大体按“墙头马上一见钟情”、“后花园私会私奔”、“裴父逼休”、“父子告求千金回府”分折。
  据邵曾祺编著《元明北杂剧总目考略》(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版),在白朴《裴少俊墙头马上》之前,宋元已有多人将白居易《井底引银瓶》改编成戏曲,宋官本杂剧有《裴少俊伊州》,金院本有《墙头马(上)》,又有《鸳鸯简》也疑为此题材。在白本之后,有改编记载的只有明人南戏,全名为《裴少俊墙头马上目成记》,清黄文暘《曲海总目提要》称“明时有人改成南曲,增饰成剧。情节亦稍添而名不改”,除此之外后人再没有改编此剧的记载。建国之后,新社会反对封建主义、主张婚姻自主的纲领,让李千金这个古代的另类佳人成了反封建的斗士、争取婚姻自由的先驱,对《墙头马上》的改编逐渐多了起来,昆曲、越剧、闽剧、京剧等不少剧种均有演出。昆曲版《墙头马上》,由苏雪安编剧,俞振飞、言慧珠演出于1958年,后1963年拍摄为电影版。越剧版由梁中秋改编,1982年沙县越剧团演出。又有闽剧版由剧作家陈孝慈改编。以上三种,只有昆曲版可以找到剧本和影像资料,越剧版和闽剧版则不可看到。进入90年底以后,《墙头马上》的改编更加多了起来,出现了黄梅戏剧作家陈望久先生改编的黄梅戏《墙头马上》,由吴亚玲、蒋建国主演;进入二十一世纪又出现了京剧青春版《印象·墙头马上》,由上海戏剧学院的学生演出,引起人们对于青春版戏曲的讨论。
  白朴《墙头马上》由古代的无人青睐到当代的百花齐放,一方面是由于时代的变迁,人们思想意识的改变,另一个方面也是当代剧作家依据时代局势对元杂剧进行的不同风格的改编所致。在这些改编中,昆曲版以优美的唱腔和贴合原著的故事情节最为经典。最而黄梅戏版在取材原著的基础上,充分发挥黄梅戏剧种的优势,在文本上对原著进行大胆的改变,而表演形式上也充分体现新时代的特点,尤为新时期的年轻人所喜爱,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下面就从舞台文本、演员表演和舞台手段三个方面对黄梅戏版《墙头马上》进行简单介绍。
  一、黄梅戏版《墙头马上》对原著的文本改编
  黄梅戏版《墙头马上》由黄梅戏剧院剧作家陈望久先生改编,由著名黄梅戏表演家吴亚玲、蒋建国主演。黄梅戏版的《墙头马上》更多融入了地方戏特色,载歌载舞,语言轻松愉悦,又不乏委婉优美;插科调笑诙谐幽默,又不乏质朴淡雅。紧紧与黄梅戏的表演形式结合,也紧紧与时代相结合,获得大众的喜爱。此剧也为吴亚玲摘得了第19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黄梅戏版《墙头马上》也分十场。开头先是众人合唱“一双男女好荒唐,生了子女未拜堂。皆只为一见钟情墙头马上,不惧礼教垒高墙。风流韵事千古传唱,唱醒了多少红楼梦一场”。第一场“下朝”。裴少俊父亲裴行检以酒鬼形象上场,在众仆调笑中让裴少俊去洛阳买花栽子。第二场“不想读书”。裴少俊的形象一反原著中“三岁能言,五岁识字,七岁草字如云,十岁吟诗应口,才貌双全”,而是变成了贾宝玉似的,整日抱怨“整日困书房,冷板凳对寒窗,子罕万章嚼蜡吞糠。不亦说乎,烦愁闷伤。”当得知要出去买花栽子的时候,他欢呼雀跃,唱道“开笼金丝鸟,飞舞入云天”。裴少俊形象的改变,更适合世纪末年轻一代的思维方式,也使裴的形象更加的活泼。第三场“洛阳城外”。演少俊到洛阳城外,看一派春景“莺成双,燕成对,云天翻飞不愿飞。我眼儿迷,目难移,魂儿飞……怎忍举鞭马儿催”。第四场“墙头马上”。这里就省去了原著中千金在闺房中伤春,以及和梅香调笑司马相如故事。少俊、千金一同上场,以对唱的形式表达了彼此相同的心理。待二人相见,也略去了原著中传简一段,而是直接用隔墙对唱的形式表现。第五场“深夜跳墙”。加入了很流行的元素“贿赂”,少俊跳墙被家丁发现,张千用银两行贿之,使得少俊可以堂而皇之的进入李府。二人相见后,以轻松明快的对唱表现了对彼此的爱慕之心。二人私会中被嬷嬷撞见,嬷嬷赶着告只老爷,千金情急之下只好携梅香和少俊出逃。

第六场“蒙混隐藏”。裴行检仍以醉鬼形象上场,张千骗裴行检喝酒,等其酒醉之后千金女扮男装上场,称是少俊买的伴读书童,于是千金得以进入裴府。第七场“隐秘败露”。因为裴少俊连考七年没考中,裴行检烂醉中到了后花园昏睡。被千金的个两个孩子打醒,裴行检醉中得孙,兴奋和他们玩耍。此时千金上,报自己是少俊妻,裴行检昏厥过去。第八场“簪折瓶坠”。裴行检与千金对峙,让千金磨簪成针、游丝系瓶。终有逼裴少俊休妻,与昆曲版相同。千金回到洛阳,李父已经去世。第九场“孩子想娘”。主要用调笑的手法,对裴行检的迂腐形象进行了讽刺。第十场“姻眷完聚”。少俊中状元归来,仍不敢接千金回府,张千献计,由张千在裴行检面前夸大千金乃皇族的身份,让裴行检吓的立即去接千金回府。这里的千金和裴行检的对峙关系已经不似白本和昆曲本那么紧张,只是千金在胸有成竹情况下对裴行检善意的讽刺,最终大团圆结局。众人齐唱“一双男女好荒唐,墙头马上配成双。风流佳话千古唱,唱得山青水流长”,实为一场轻松的爱情喜剧。
  可以看出黄梅戏版《墙头马上》富于浓郁的喜剧色彩。剧作家充分发挥了黄梅戏独特的表演形式,加入了大量的调笑情节和极具生活化的语言,使整个剧能够抓住各个年龄阶段的观众。黄梅戏和原著不同之处主要有五点。首先,它改变了裴行检死板严厉的形象,变成了一个嗜酒如命的酒鬼,这一方面使剧情更加轻松幽默,另一方面也把“裴行检”这一昏庸的代名词,用酒鬼的形象直接表现出来,更加具有讽刺和喜剧效果。这个酒鬼也有着一颗童心,它对重阳和端端的百般疼爱是原著和其他连个剧中看不到的,这也使人物形象不致于脸谱化,更加生动,更加贴近生活。第二处改动是裴少俊形象的改变,从“才貌双全”到顽劣不堪,甚至不如千金的学问。这样的改动使裴少俊形象更加活泼,也更能吸引年轻观众的观看,也使裴少俊形象跳出了书呆子的局限。第三处改动是千金私奔原因,与昆剧版本加入杜家公子不同,千金和嬷嬷的对立关系没有改变,因此嬷嬷一撞见二人的私会,便要告知李父,千金情急之下只得私奔。这样的处理使得情节简单化,节奏也加快了,符合全剧的喜剧气氛。第四处改动是千金进裴府时的女扮男装,称书童。裴行检醉眼中考问千金学识,千金对答如流,于是裴行检决定命千金“专门陪伴公子读书,不准外人打扰,锁在院中”。这就让观众于诙谐的表演中,为千金混入裴家且能隐藏七年找到了合理的解释。第五处改动是最后一场加入了让裴行检磨簪系瓶一段,看裴行检自讨苦吃,使讽刺效果加重。
  二、黄梅戏版《墙头马上》的演员表演
  黄梅戏版《墙头马上》由吴亚玲和蒋建国主演,两位演员也都是以高龄挑战新的角色,但演出的效果依然可以说是完美。吴亚玲饰演的李千金出彩之处表现在她对角色跨度的把握,从待字闺中的少年,到两个孩子的母亲,吴亚玲调动所有手段,让把李千金的可爱、可怜、可敬表现出来。对比强烈的是第四场的“墙头马上”和第八场的“簪折瓶坠”。墙头马上初相见时,吴亚玲用夸张的表演,把千金初遇美少年时紧张而又愉悦的心情表现出来,她边舞边唱:“好一位美少年,眼看画桥西,一声玉璁嘶和花掩映美容仪”。按捺不住的喜悦通过欢快的舞步跳出来,虽然夸张,但也更好了传达给观众角色的心情。当裴行检施暴行,百般刁难让千金磨簪的时候,面对即将要被拆散的家庭,吴亚玲把千金的怨恨、不满而又无能为力通过眼神、台步、身段、唱腔很好的表现,她手持银簪满眼含泪唱到:“玉簪手中捏,身颤步履斜。愁万缕闷千叠,眼似瞎手如瘸。磨呀磨、磨呀磨,声声心撕裂,玉簪断成两三截”。她这样的备受磨难,不忍分离,让观众也为之落泪。从娇俏的少女,到饱受心理摧残的少妇,吴亚玲很少的把握了这一过渡,演绎的细腻感人。同时蒋建国的裴少俊也很是出彩。戏初的裴少俊不再是满腹诗书的才子,而是整天看到书就头疼的顽劣少年,一听被父亲派出买花栽子,高兴的扬起马鞭就走。与千金相约后花园之后,急匆匆的赶往目的地,被家丁撞到之后也没有多少惊慌,只是怕“误了佳期”。只是到了后半场,对于裴少俊角色的转换似乎力度不够,有些概念化,只是突然的由活泼顽劣的少年变成了情深的丈夫和父亲,这或许是剧本的原因。
  值得一提的是黄新德扮演的裴行检,一改印象中的严厉、霸道,变成了嗜酒如命的酒鬼。整天糊里糊涂的,以至于千金女扮男装混入府中也没有看出来。舞台上的黄新德就是一个老顽童的形象,从开场时在轿子中坐不稳,到和端端、重阳捉迷藏,都让人忍俊不禁。尤其是最后一场,裴行检求千金回府,千金让裴行检磨簪、系瓶,裴行检皱着眉头往石上磨:“接玉簪我手哆嗦,步履蹒跚石上磨。磨呀磨,磨呀磨,我自个打锁锁自个”,然后低头不好意思的笑一声:“哎呀,媳妇哟,磨断了”,缓解了他和千金间的紧张气氛。这一场既让千金出了气,也让观众出了气,但也没让裴行检太失面子。可以说通过黄新德独辟蹊径的表演,赋予了裴行检的鲜明个性特征,是很值得观注的。
  三、黄梅戏版《墙头马上》的舞台表现手段
  由于黄梅戏“民间小戏”、“草根新戏”的戏曲特色,整个舞台增加了许多道具,红花绿柳,石头,书架等,无所不有,使舞台更加丰富和亮丽,不显得呆板。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黄梅戏版加入许多众人舞蹈的场面,如裴少俊除游洛阳时,一众女演员身着婆娑的绿衣到台上起舞,加上欢快的舞蹈唱出“三春可解痴怨恨,正是风流好时辰。马上驭来多情种,播到洛阳城内生”,让观众欣赏美丽舞蹈的同时,也介绍了剧情。接着裴少俊穿梭于众舞者中,这时舞者又成了满城的花草,春色满城的效果就这样形象的表现出来。随着裴少俊唱词的转变,又有诸多男演员上场和众女分别成对,暗示裴少俊内心的求偶心理,可谓新颖。另外剧中还运用了很多原始戏曲中拿人当道具的手法,趣味丛生,提高了戏曲的可观赏性。如裴少俊书房厌读一场,四个仆人人手一本书,东倒西歪,其实是裴少俊看书的各种状态。当裴少俊要出门玩耍的时候,四个人又紧缠他不放,表现裴少俊被困于书房的苦闷。又如对“墙”的设置,虽然舞台上也有墙的道具,但也有四仆在少俊和千金中间阻隔,让他们不得相见。而少俊跳墙一场,跳过的也是三个人的肩头,形象生动,很是有趣。再如裴行检逼李千金磨簪系瓶一场,身后的仆人弓背成石,又四人坐成圈成井。最后一场李千金故意让裴行检也磨簪系瓶时,仆人在此成石、成井,当裴行检说千金若不跟他回府就要投井自尽时,看了看井说“井口太小怕是投不下去”,这时四仆人坐成更大的圈,手拉手成了口大井齐声喊道:“老爷,井口变大了”,给观众带来欢笑的同时,也对裴行检进行了讽刺。这种手法在全剧中多次使用,但又不给人做作之感,实为上佳。
  在演员的服装上,尤其突出了李千金各个阶段服装颜色的变化。出场时是一袭红衣,头戴红花,胸前也有红花,双手各执一扇一绢,充分表现出了一个充满青春活力的少女形象。到幽会一节换成里红外白,当少俊拖住千金外衣袖子的时候,千金一转外衣滑落,露出里面的大红衣服,暗示千金内心欢喜。到了千金成了母亲之后换成了黄色的衣服,依然身带黄花,黄色代表温暖,显示千金对家庭的慈爱。在逼休一场,又换成了绿色,是冷色调,表示千金的正义凌然和不可侵犯。最后一场换成了淡蓝色,虽然仍然是冷色调,但已经有些缓和,暗示最后的大团圆结局。除此之外,在舞台背景的设置上也煞费苦心,全剧从舞台背景都是百叶窗式组成的不同图案,从相见时的荷花,到后花园使的双鹤,再到剧末的牡丹,每幅图都和剧情发展相吻合。而百叶窗的设置也为剧情加分,如在幽会一节中,少俊和千金转到幕后对唱、起舞,百叶窗开合之中让观众看到少俊和千金的隐约影子,暗示了少俊和千金的私定终身。
  而剧中对唱的手法则正是黄梅戏独有的表演形式的体现。剧中多次运用流畅的对唱表达人物的感情,如千金和少俊初次相见时:
  旦:我这里杏出墙、情意露
  生:我这里雎鸠鸣、君子逑
  旦:我这里朝云飞、行雨骤
  生:我这里赴高唐、阳台游
  旦:我对你浓浓情天长地久
  生:我与你心相随永年白头
  合:心贴心,手携手,愿与你海誓山盟不弃不丢
  这样的对唱在剧中多次用到,或者是情意的传递,或者是激烈的争辩,很具有戏剧性。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戏曲中,由一人主唱大段唱词的局面,能够使角色更好的进行沟通,更好的推动戏剧情节的发展,同时也能更符合当下年轻人的审美观念。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黄梅戏版《墙头马上》在文本改编、演员表演以及舞台表现方面都有着很大突破,极富新意和创意。它充分利用自身剧种的优势,大胆运用现代戏剧的表现方式,让观众耳目一新,体现了中国古典戏曲的无限魅力和潜力。1959年田汉先生看到俞振飞、言慧珠演的《墙头马上》曾说到:“墙头马上好姻缘,再霸歌坛二十年”,如今看来,已经“连绵享誉五十年”,将来甚至“五百年”。
参考文献
1 白仁甫撰,臧晋叔校.裴少俊墙头马上杂剧[M].《元曲选》,臧晋叔编.商务印书馆本.
2 叶长海主编.牡丹亭案头与场上[M].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

上一篇:浅析电视选秀风潮的文化内涵_娱乐

下一篇:永恒之美—周作人散文与时代性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