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职校学生厌学心理调查分析的统计研究

发布时间:2015-07-16 19:52

 厌学,是指学生对学校学习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懈怠的情绪和冷淡、漠视的态度,并出现相应的行为反应。它是一个从轻到重、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职校的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理应把握住求学的大好时机,何况我们生活的时代又是一个科技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时代,应该说更能激发广大学生的求知热情。可客观现实却不容乐观,根据笔者对某职校5个年级290名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职校学生厌学现象普遍存在,部分学生还很严重。
  在调查中,调查者把学习状态分成了四个等级,其中“不想学习,一到学校就觉得浑身不舒服”的占29.31%;“分不在高,及格就行”的占32.41%;“谈到学习就头痛、烦,但不学又不行”的占30%;“不厌学,觉得学习很快乐”的仅占8.28%。
  一、职校学生厌学心理的主要表现
  1. 课堂上,部分学生思想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或者打瞌睡,或者做小动作,或者吵闹,实行“四不主义”:不动手、不动口、不动眼、不动脑,视上课为坐牢。
  2. 在文化课学习方面,部分学生的练习、作业或者抄袭或者偷工减料,少做、漏做、字迹潦草,甚至干脆不做;在技能课学习方面,一些学生或者装模作样弹几下、画几笔,或者张张嘴巴充充数蒙混过关。有小部分学生期中、期末文化课考试时,10分钟就交了卷;技能课考试时,往那里一站,低头说不会,更有甚者干脆拒考。这些学生既不耕耘,更不问收获。
  二、职校学生厌学心理的主要成因
  1. 缺失内在驱动
  这类学生在调查中的比例为26.48%。当学生对学习缺乏足够的认识,没有任何需求的时候,他们是不可能热爱学习的。动机缺失是导致厌学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中有两个层次的因素,浅层因素是无动机,即对学习没有需求欲,因而无法启动学习。这部分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状态,通过教师逼、家长压,他们也能完成学习任务。这类学生占了其中的16.89%。
  深层因素则是“负动机”,这部分学生对学习的看法是消极的,甚至是错误的,他们从家庭或者社会那里接受了某些错误思想,认为读书是苦差事,读书无大用,不读书照样可以做生意赚大钱。那些文化水平不高又做个体生意且财源广进的家长们,往往在不经意间误导了自己的孩子,促使孩子厌学,喜欢追求享乐。“负动机”的影响非常大,它导致学生逃避学习,无视教师的苦口婆心、循循善诱,课堂上“启而不发”者大有人在,其实不是不“发”,而是不想“发”。这类学生占了其中的9.59%。
  2. 注意障碍
  这类学生在学习时注意力易分散,观察力不敏锐。他们平时在课堂上或是东张西望,或是低头做小动作,心不在焉,总不能与教师的讲课合拍,也不能认真思考。一旦教师提问他们时,总是先一怔,然后不是答非所问,就是低头不语。这类学生在调查中的比例为26.56%。
  3. 自我认同感低
  对学习悲观失望、毫无信心的学生,也容易产生厌学心理。这些学生曾经努力过,也曾经挥洒过汗水,但无论怎么奋斗,仍然常常失败,很少、甚至没有体验过成功的欢乐。一次次的失败,无情地击碎了他们的进取心,促使他们作出了不正确的归因——认为自己天生愚笨,能力不强,智力低下,不是学习的材料,因而主动放弃了努力,举起了“白旗”。这便是典型的习得性无助现象。
  也有一部分学生,同样努力过,也曾经取得过自认为还不错的成绩,但是大多数情况下不如他人,因而很少得到教师的表扬,长期被教师忽视,逐渐丧失了自尊心,变得破罐子破摔起来。有些教师教育观念存在较大问题,常常违背教育规律,如学生入学不久,就在心中人为地将他们分成几个等级。教师心目中的那些“差生”,往往自认为是三等公民,低人一等,在学校中抬不起头来,慢慢丧失了自尊。
  失助感是“习”得的,不是天生就有的,是经过无数次的打击以后慢慢形成的一种消极心理现象。在厌学群体中,此类学生约占4.76%。
  4. 师生关系紧张
  这类学生在调查中的比例为10.75%。“爱屋及乌”的心理较常见,“恨屋及乌”的心理现象也存在。在学习过程中,既有“亲其师,信其道”的积极情感迁移,也有因师生关系紧张而导致的“恨其师,厌其道”的消极情感迁移。
  人的情感是可以迁移的,爱一个人,也会爱他的优点、他的缺点,甚至他的派生物;恨一个人,既恨他的缺点,也恨他的优点,包括他的派生物。这种情感迁移与发散,如果调控不当,常常会产生负作用。一些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某些失误或不足,使部分学生对他们产生反感,由此而影响教学或学习。学生由于某种原因对某位教师不满,往往对他的课也不感兴趣,对该学科也不感兴趣。我校有一个姓张的学生,因迟到几次,语文老师当众批评了他,他心存不满,发展到后来拒绝认真听讲,不完成作文练习,语文成绩一落千丈。这名学生之所以变得厌学语文就是“恨屋及乌”的心理在作怪。当然也与教师的业务素质有关,那些专业底子薄、教学水平低、师德素质差的教师,往往不能树立良好的威信,影响了学生对该学科的学习兴趣。
  三、矫正职校生厌学心理的策略
  掌握了学生厌学的原因,我们就能够有的放矢地进行矫正,针对不同的心理现象,采取有效的教育对策,促使学生由厌学转化为乐学。
  1. 激发动机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因,人们是在各种各样的动机的驱使下产生学习行为的。动机的激发,可采取内部动机开启与外部动机诱导相结合的方法,刺激学生的求知欲,强化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对知识价值的认识。
  2. 转变观念,淡化“苦味”
  学习是一项艰苦的劳动,这种观点当然不错。于是许多教师抱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信条不放,一方面强化“苦观”,常念“苦经”,大讲特讲“头悬梁,锥刺股”等;另一方面让学生常做“苦事”,倡导苦干,用时间加汗水的方法来推进学习活动。于是过重的课业负担令学生苦不堪言。这样,学生对学习哪能产生兴趣呢?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 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倡导轻松愉快的学习,变苦学为乐学,如此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 改进教法,激发兴趣
  引起学生注意的事物,往往有着新奇性、形象性、矛盾性、变化性等特点,它们刺激人的感官,会引起人的兴趣与关注,进而接近、了解未知事物,解决新问题。因此,教学时,我们要采取丰富多样的方法,设置各种巧妙的情境,努力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住。
  4、情感补偿
  情感教育是润滑剂,也是化解厌学心理的良药。古语有“亲其师,信其道,学其理”之说,讲的是“爱屋及乌”的情感效应。学生热爱教师,往往会将这种情感迁移到学习中来,似乎觉得不学好就对不住关心爱护自己的教师。因此教师更应付出无私的爱,要想办法建设好班集体这一温暖的大家庭,营造“情感场”,这种情感场具有巨大的磁力,会牢牢吸引住学生。
  5. 成功强化
  成功可起到正强化作用,经常给学生以愉快的刺激,有助于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预防习得性失助感。
  (1)创设成功契机,让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活动中获得表现的机会,扬其所长,抑其所短。
  (2)适当降低学习目标,低起点、慢步子、分层次是使不同类型的学生获得成功的重要方法。
  (3)及时奖励。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奖励是愉快的刺激,它能增加个体积极反应发生的概率。对于学习者来说,成功是最好的奖励;而对于教育者来说,学习者的成功是结果,本身不是评价,如果视而不见、漠不关心,很可能会熄灭学习者的学习热情,故需要奖励,当然要以精神鼓励为主,如此,能使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与自豪感。
  6. 正确归因
  归因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和结果的原因作出解释或推测的过程,是一种比较稳定的人格定量,对后继学习有着深刻的影响。正确的归因,有助于推动后继学习;错误的归因,则往往会抑制后继学习。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败进行正确归因,如归之于自身努力——成功了是努力到位,失败了是努力不够。不能归因于能力,否则,成功了可能助长骄傲情绪,失败了必定产生颓废心理,而后者极易导致厌学现象的发生。当学生认为自己天生愚笨时,很容易灰心丧气,泯灭信心,失去继续学习的勇气。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教师教育教学的最高境界,而“诲人得法”,方能使学生“学而不厌”。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锡山中等专业学校,无锡,214191)

上一篇:我国近三年来高校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综述

下一篇:德国就业“奇迹”的深层次原因及其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