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道”与“理念”——老子与柏拉图美学思想之

发布时间:2015-07-23 11:14

摘 要:老子和柏拉图分别是中西美学史上重要的奠基人,他们分别建立了以“道”为核心和以“理念”为核心的哲学大厦。“道”和“理念”都是永恒存在的,不可捉摸的,都是万物的主宰。二者的区别就在于,一个是运动的,一个是静止的;一个洋溢着自然主义,一个散发着神学气息;一个与万物统一,生成万物,一个与万物对立,分有理念。虽然老子和柏拉图的哲学体系有着很多漏洞,但只有通过二者的比较,中西互补才能取得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老子;“道”;柏拉图;“理念”


  老子与柏拉图分别是中西美学史上最早的奠基人之一,他们都对世界的本源进行了探讨,并分别建立了以“道”为核心和以“理念”为核心的哲学体系。他们体系中有很多的相似之处,这是让人很惊奇的。当然,由于中西有别,二者的美学思想也存在着诸多的相异之处。
  老子的“道”与柏拉图的“理念”都是在探讨世界本源时提出来的,二者之间有着许多的相似之处。第一,它们都是永恒存在的。老子和柏拉图都意识到了现实事物的易逝性、不稳定性,于是便构建了一个永恒存在的实物。老子所谓的“道”是“独立而不改”的,永不衰竭。“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虽然“道”是虚空的,但作用却永不衰竭。柏拉图的“理念”也是永恒的,“它只是永恒地自存自在,以形式的整一永与它自身同一”。第二,它们都是不可捉摸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道”是一个玄而又玄的东西,是一个混沌的整体,它不可名状,不可触摸,为了方便,只能勉强给它取个小名叫“道”。“理念”也是无法掌控的,“就在这天外境界存在着真实体,它是无色无形,不可捉摸的”。第三,它们都是万物的主宰。“道”能化生出万物,“道”,“可以为天地母”⑹,“似万物之宗”  ,没有“道”也就没有万物。“理念”也是绝对存在的,“一切美的事物都以它为泉源,有了它那一切美的事物才成其为美”。它们都是形而上的绝对存在,现实的事物只不过是其具体的表现形式。虽然“道”与“理念”有着以上的相似之处,但它们之间的差别也是显而易见的。
一、运动与静止
  老子眼中的“道”是不断运动着的,而柏拉图的“理念”则是绝对静止的,这是他们最大的一个不同。“道”虽然永恒存在,为万物的主宰,但它并不是一个绝对静止的死物,而是处于连绵不断的运动之中,“周行而不殆” ,循环运行,生生不息。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运动并不是随意的、无规律可循的,“道”遵循着“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的运行规律。等它大到无边无际的时候便开始四处扩散,逐渐延至遥远的边界,伸展到遥远的边界之后便又会返回本原。这里“反”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如果没有“反”的话,那么“道”的运动是一条直线,永远没有边际,没有尽头。正是“反”的作用,才使得“道”的运动呈现圆形的循环,才使得“道”循环运行,生生不息。无怪老子说“反者道之动”  ,这里足可见“反”的作用之大。
  不同于老子的“道”,柏拉图的“理念”是一个静止的概念。他一直强调“这种美是永恒的,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 ,“但是那些美的事物时而生,时而灭,而它却毫不因之有所增,有所减。”  这两句话说明了两层含义。第一,世界万物是随意变化的,是不稳定的,时而生,时而灭,但作为绝对存在的“理念”是永恒的、静止的,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第二,外界的改变丝毫不会影响“理念”的存在,它不会因为外界发生变化而改变自身,“理念”是与外界隔离的,它一直保持永恒静止的状态。
  虽然“道”和“理念”都是绝对的存在,但一个是运动的,并且是有规律的运动,一个则是绝对静止的。相对于柏拉图而言,老子则更辩证的来看待这个问题。世界总是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的,静止永远是相对的。即便是虚构出来的形而上的理念也应该是处于连绵不断的运动之中。
二、自然与神灵
  老子的“道”始终奉行着自然主义的精神,没有神学气息,而柏拉图的“理念”则与宗教有着密切的联系,往往流露出神秘的意味。老子认为人间有“四大”,即人、地、天、道。四者的关系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谓的“道法自然”就是说“道”自身运动发展要自然而然。由“天道观”推衍到“人道观”,也就是说圣明的君主应该让百姓自由的生活,不要多加干涉,只有不妄加作为,最后才能无所不为。正是由于老子强调自然而然,追求自然精神,所以他的哲学体系里没有神秘的意味,他以自然之“道”取代了所谓的上帝和鬼神,“道”是在上帝之前就存在的,是先于天地而存在的。
  与老子“道”不同,柏拉图的“理念”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理念”不在人间,而是在天国。那世间的人怎么与“理念”相沟通呢?那就得借助于神的力量,或是神灵凭附,或是灵魂回忆。“若是没有这种诗神的迷狂,无论谁在敲诗歌的门,他和他的作品都永远站在诗歌的门外,尽管他自己妄想单凭诗的艺术就可以成为一个诗人。” 柏拉图把所有优美诗歌的创作都归结为神灵的凭附,没有神的凭附,一切将无从谈起。此外,柏拉图认为灵魂是不朽的,借助于回忆,它能窥见前世在天上所见的真理,能从世间的仿影当中看出真相。“回忆到灵魂随神周游,凭高俯视我们凡人所认为真实存在的东西,举头望见永恒本体境界那时候所见到的一切”。⒃ 世间的一切都是假象,只有“理念”才是永恒的,才是事实的真相。借助于灵魂的回忆就能窥见真理。
  老子的“道”凝聚着朴实的自然气息,一切讲究自然而然,不管是道本身,还是道与万物的关系,或是君主与百姓的关系。“柏拉图的“理念”则有着浓厚的神秘意味,跟宗教结合的比较紧密,讲究神灵的凭附或是灵魂的回忆,显然这些都是不科学的。相对而言,老子的“道”更具辩证的意味。
三、生成与分有
  “道”和“理念”同为万物的主宰,但二者与万物的关系却是不一样的。老子的“道”与万物是生成的关系,“道”与世间万物是统一的。柏拉图的“理念”与万物是分有或摹仿的关系,“理念”与现实世界是二元对立的。作为万物的本原,“道”衍生万物,这种衍生不是一步到位的,而是“道生一,一生二,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不仅化生万物,并与万物融成一体,成为万物生长的内在依据,“万物恃 之以生而不辞”(⒅,离开了“道”,万物就无法生存。万物因“道”而生,恃“道”而长,等万物覆灭之后,仍然回归于“道”。万物的这种循环规律与“道”的循环规律是一致的。“道”化生万物,滋养万物,最后再使万物回归。这里“道”与世间万物是联系在一起的,二者是统一的。
  柏拉图的“理念”是永恒静止的,外物的变化丝毫影响不到它,“理念”与现实世界是二元对立的。正因为二元对立,所以“理念”与万物不是生成的关系,而是分有或是摹仿的关系。艺术世界去摹仿现实世界,现实世界去摹仿“理念”,只有“理念”才是真相,现实世界和艺术世界只是幻影,它们始终与真理相隔。为了说明现实世界和艺术世界的虚幻性,柏拉图举了很多的例子,例如“床喻”、“洞喻”、“线喻”等。那么为何有时艺术世界或现实世界也会体现美的“理念”呢?那是因为借助于摹仿,艺术世界或现实世界分有了“理念”的一些特性,具备了“理念”的一些特质。“理念”是绝对的真理,既然摹仿真理,那么势必多多少少分有真理的一些局部。借助于分有或摹仿,“理念”和现实世界才得以连接。
  “道”与世间万物是统一的,它产生万物,滋养万物,回归万物,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理念”则是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它与万物毫无关联,只因万物摹仿“理念”才分有了“理念”的一些性质。由此来看,柏拉图的“理念”更显绝对,把“理念”推到了极致。
结语
  老子和柏拉图都是中西方优秀的开拓者,他们对后世的影响都非常大,他们的核心概念“道”和“理念”则成了后世永恒的课题。“道”和“理念”二者比较,它们都是永恒存在的,都是不可捉摸的并且都是万物的主宰。二者的区别就在于一个是运动的,一个是静止的;一个追求自然精神,一个散发神学意味;一个与万物统一,生成万物,一个与万物对立,分有理念。其实这三个区别之间是有着内在联系的,正因为“道”是不断循环运动的,那么它生成的万物也必然遵循这样的法则,而这都是自然而然的。正因为“理念”是绝对静止的,那它与万物必然是二元对立的,万物只能分有“理念”,当二者不能融合时,这就得借助于神灵的力量,或是神灵凭附,或是灵魂回忆。虽然老子和柏拉图的体系存在着很多的漏洞,但作为开拓者已实属不易,通过二者比较,中西互补才能更好的发展。
注释:
(1)、(4)、(6)、(9)、(10)、(14)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1984年版,163页.
(2)、(7)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1984年版,75页.
(3)、(8)、(13)朱光潜:《柏拉图文艺对话集》,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243页.
(5)朱光潜:《柏拉图文艺对话集》,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121页.
(11)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1984年版,223页.
(12)朱光潜:《柏拉图文艺对话集》,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242页.
(15)朱光潜:《柏拉图文艺对话集》,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118页.
(16)朱光潜:《柏拉图文艺对话集》,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123页.
(17)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1984年版,232页.
(18)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1984年版,200页.

上一篇:洛克自然权利思想探析

下一篇:论《三国演义》里童谣的谶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