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人性的解放与失落

发布时间:2015-07-31 10:58

摘 要:启蒙运动是继文艺复兴将个人从神的束缚下解放后进一步对人性加以探讨的大思潮,私性观及唯我意志冲破宗教道德取得合法地位并大肆张显,本文试图从笛福小说来对启蒙运动所导致的人性的解放和失落加以解读。

关键词:启蒙运动 人性 笛福

  继文艺复兴之后的18世纪启蒙运动(Enlightenment)堪称人类史上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正如蒲柏为牛顿所题墓志铭"自然与法则,黑夜中匿藏;主唤牛顿出,寰宇顿生光。"这道光源于牛顿为首的大科学家对科学理性的进一步张扬并建立自然神论,即而洛克承培根、霍布斯传统对于知识来源经验及神学权威展开讨论,至法国孟德斯鸠、卢梭、伏尔泰思想发表启蒙运动达到高峰,人类理性被高扬,宗教神秘被打破,"自然法则"成为追求对象,理性 "自然"观也普遍根植于人心。与此同时,人的自然本质即"人性"(human nature)也成为关注的焦点。启蒙思想家从人性论出发,提出 "自爱"原则,把自由、平等、私有财产权、人权、趋乐避苦的感情、个人幸福、自私自利等看作是人的本性和"自然权利",而封建制度破坏了这些"自然权利",因此必须推翻。笛福的小说与洛克、曼德维尔等关于人性的理论相应,对"人性"、"欲望"等问题在其小说中也作出充满洞见也充满矛盾的思考与发言。
  笛福出生于一个商人家庭,与他的代表作《鲁滨孙漂流记》主人公鲁滨孙一样,笛福是个永不疲倦、永不安生的行动者,他笔下叙写的精彩的探险故事也处处洋溢着处于资本主义上升阶段的干劲与探索精神。鲁滨孙孑然一身流落荒岛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但却不感叹命运不济,而充分利用自己的头脑与双手,修住所、种粮食、驯家畜、造工具还缝衣服,通过劳动成了荒岛主人,并且将自己的生活日程安排的井井有条,一步步将荒岛改造成了欣欣向荣的田园,人改造自然的力量可见一斑。但鲁滨孙决不是个下层劳力者或田园牧歌的牧羊者,作为一个新兴资本主义企业家,是"利欲"驱使他出航,流落荒岛后,他也用现代占有者的眼光看周围一切,他像所有资本家一样小心翼翼地积累并数计财富,并不断修篱筑墙来保护他的财产,而把岛上其他动物都看作潜在敌人和对手,自己垦殖的土地成为个人私有的"圈地"。 他不甘于把自己的住所成为"棚"或"洞",而模拟贵族的生活方式又设"乡宅",又建"城堡",多少有点孤岛囚徒的幽默和自嘲。后来搭救了土著人星期五父子,整个地将他们作为臣民,而把自己想象为一个有权有利的国王,获得解放的鲁滨孙其实成为了个人欲望的囚徒。作为一个商人,他认为人之间首要的是契约、借贷的经济关系,而安家之乐是不足恋,亲友之言不足信,正因如此,他在流落海岛之前就已经认为自己"简直像被丢在别无一人的荒岛上一样",他的体验也即是现代社会人普遍的孤独感。同样在笛福另一著作《幸运女罗克萨娜》中,人身自由但出身贫寒的女主人被迫卖淫,但有了温饱后她像笛福笔下其他做海盗、小偷的主人公一样不能就此洗手,反而变本加厉无比贪婪地设法赚钱,冷静地经营自己拥有的唯一资本--肉体,对于曾生的12个孩子,也仅将他们作为生意的副产品。她把一切的人际关系都换算成钱或物,每个举措无不经过缜密计算。如果算帐对于孤岛上的鲁滨孙来说仅是习惯,那么对于罗克萨娜就是生活的核心。如同理查逊笔下的小詹姆斯和拉夫雷斯,他们的追求构成个无法逃脱的怪圈,由于这种极端个人主义的意识使他们失去了人与人之间感情纽带,造成了主体缺失和个人孤独等一系列"不安全感",从而生出追求财富成功及社会尊敬的强烈心理需要,但这种以占有为目的、竞争为基础的追求不但偏离而且掩盖了人的真正需要,并在其过程中必然进一步伤害个体和他人的关系,从而导致更疯狂的追求,乃至最终断送自己的幸福甚至生命。
  洛克曾在阐述私人产权时明确地说,"人,是自身的主人"[1]。个人不被看作是道德实体,也不被看作更大的社会整体的一部分,而是自身的产主。实现自我也就意味着将自己的肉体、能量或潜力加以兑现,从而获得财产,而这恰恰是鲁滨孙们、罗克萨娜们的主要任务,他们对财富顶礼膜拜、对钱的专注程度让人触目惊心,但这又何尝不是其对启蒙之后的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适应?在他们看来,人无一例外都是相互掠夺、敌对的动物,人和人的关系如同霍布斯在《利维坦》中描述的"每个人反对其他所有人的战争"[2]。洛克和霍布斯都认为人性是自私的,本能地趋向自我保全和一己的幸福满足,而道德只是开明的自利。曼德维尔的《蜜蜂寓言》也把个人利益理解为人普遍和最终的动机也即视自利为人的本性,并认为当每个个人各自追求其私利时,公共利益会得到最好的保障。[3]人性自私论似乎更能适应当时政治经济的发展需要,对私欲的张扬及社会本身变化所带来的机遇纵然焕发了人的能力和抱负,但是却又造成莫大的纷争、矛盾和忧虑,奢侈、罪恶、腐败成为严重社会问题。人因个性解放而得到自我欲望的实现,但是又因沉醉于自我欲望而把自己再次囚禁。
  启蒙主义对人性的探讨并不是尽善尽美的,而仅是人认识自我本性历史的一个开头而已,其所揭示的私性观也不尽为人所接受,人作为注定的社会性动物除了有兽的占有本能之外还是需要道德规范及修养的,菲尔丁塑造汤姆来对性私、性恶论者观点加以修正,至后来的斯恩特《项狄传》更是对人的善心、善感加以大力挖掘,开情感主义先锋,这与后来伤感小说盛行、浪漫主义开出都有着莫大的关系。综上,18世纪启蒙最根本的含义也就在于开启人性本能,在肯定人性基础上才能实现理性的平等、自由资产阶级国家的建立,其所开启的人性探讨对于我们现代社会的人也有无比重要的警示意义,对于研究以后的文学走向也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洛克.《政府论》下篇,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2] 霍布斯.《利维坦》,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3] 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学院中文系.《欧洲近代文学思潮》,安徽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上一篇:大学英语自主学习中师生角色转换的方式和心理

下一篇:中职学校教师职业倦怠成因的深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