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实现中国梦,基础在“三农”

发布时间:2016-04-12 09:26

  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我国经济社会长远的发展大局和实现中国梦的宏伟目标,全面分析“三农”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深刻阐述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大方向性和战略性问题,研究制定深化农村改革和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的重要政策,以长远的战略眼光、高度的务实精神、强烈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的底线思维,提出一系列促进“三农”发展的新观点新思想,是我国“三农”发展的战略“线路图”和激越“集结号”。


  一、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强调指出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根本思路,坚持工业反晡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基本方针,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从而始终把“三农”工作牢牢抓住、紧紧抓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从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高度,把“健全城乡发展-体化体制机制”作为基础性制度建设和顶层设计,确立了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核心目标,标志着“三农”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进入到从根本上加强农业地位、破除城乡二元结构、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和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的历史新阶段。


  中国改革开放肇始于农村改革;全面小康的标志性特征是农村全面小康。没有农村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从历史发展脉络和中国现实国情两个维度看,“三农”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的核心和基础;而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逻辑,“把农业和工业结合起来,促使城乡对立逐步消灭”,是“最先进的国家”的措施,也是实现自由人联合体的新社会的基础性条件。


  二、中国富美强,“三农”是衡量


  “三农”问题是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全局的根本性问题。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地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


  党中央清醒地认识到,从总体上看,农业还是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进而从统揽全局的高度提出,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整个大局就有保障,各项工作都会比较主动。这就从强烈问题意识、全面评价标准和国家战略全局三个方面明确指出了中国全面改革开放和现代化战略目标,从根本上说“三农”发展是终极评判。从而将“解决“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具体化和现实化,并深刻概括其根本内涵。自己一是“三农”发展在“四化”同步战略中存在“两短”问题,这是制约我国发展战略布局的关键;二是富强中国美丽中国的判断标准,不在大城市而在新农村;三是从国家发展大局看,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和基础。


  三、碗装中国粮,百姓不心慌


  民以食为天,食为政之首。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对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习近平同志指出,总体看,我们粮食安全基础仍不稳固,粮食安全形势依然严峻,什么时候都不能轻言粮食过关了。在粮食问题上不能侥幸、不能折腾,一旦出了大问题,多少年都会被动,到那时谁也救不了我们。他强调,即便我们能把国际市场上的谷物都买过来,也不够我们吃半年的。所以,我们的立足点、着眼点是,决不能买饭吃、讨饭吃,饭碗里必须主要装我们自己生产的粮食。


  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要确保我国粮食安全,指出“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深刻提出粮食安全和掌控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重大关系问题,就是“一个国家只有立足粮食基本自给,才能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进而才能掌控经济社会发展这个大局”强调“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并明确提出了保证我国粮食安全的基本方针和重大原则:第_,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这是粮食安全的核心和根本。第二,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强调18亿亩耕地红线必须严防死守,同时现有耕地面积必须保持基本稳定。这是粮食安全的重点和关键。第三,调动和保护好“两个积极性”,要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让主产区抓粮有积极性,要探索形成农业补贴同粮食生产挂钩机制,让多生产粮食者多得补贴,把有限资金真正用在刀刃上。这是粮食安全的基础和保证。


  2014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又突破6亿t,实现“十-连增”,但“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弦丝毫也不能松。党中央强调粮食安全和耕地红线,就缘于粮食生产存在极大潜在隐患。一是有学者认为,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与城市化“双中期”阶段,“绝不能为了保护耕地而牺牲工业化、城市化发展”2],但在实际上近10多年地方政府占用耕地的冲动并没有得到根本逼制,保护耕地遇到的挑战仍然是巨大的;二是我国粮食生产中科学技术的作用仍然需要增强;三是农民种粮积极性并没有从根本上提高,当前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主要靠较高的价格来维持,而一旦价格与国际接轨,一些便宜的粮食进入中国,就将极大冲击粮食安全,因此,强调要探索形成农业补贴同粮食生产挂钩机制;四是农村土地整理和流转仍然步幅较小,新增耕地空间不大。五是生产和消费环节中粮食浪费现象没有得到根本消除,粮食生产、储存、流通等环节的“隐性浪费”问题和“舌尖上的浪费”问题仍然严重,高度重视节约粮食,让节约粮食在全社会蔚然成风,还需要全社会上下的共同努力。


  四、舌尖上安全,治理做保障


  “舌尖上的中国”是以“舌尖上的安全”为基础的。2012年9月15日,习近平同志来到中国农业大学参加全国科普曰北京主场活动时强调,要广泛普及食品与健康相关知识,推动全社会更加关注食品安全,坚决逼制各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提高群众消费安全感和满意度。


  从根本上说,能不能在食品安全上给老百姓一个满意的交代,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因此,习近平同志要求用“四个最严”即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食品安全必须正本清源、标本兼治。食品安全源头在农产品,基础在农业,关键是农产品质量。一是把严“产”关,要严把生产环境安全关,切断污染物进入农田的链条,从源头上切断食品安全的隐患。二是把严“管”关,形成覆盖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的监管制度,形成完善的食品安全社会监管体系。三是把严“打”关,对食品安全问题零容忍,严厉打击食品安全犯罪。四是把严“责”关,建立更为严格的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五是把严“育”关,大力培育食品品牌,用品牌保证人们对产品质量的信心。


  美国20世纪初食品安全状况及其治理具有借鉴意义。美国作家厄普顿*辛克莱1905年出版权的《屠场》,描写了20世纪初美国食品工厂“可怕的真实”而恶心的场景:“食品加工车间里垃圾遍地,污水横流。腐烂了的猪肉、发霉变质的香肠经过硼砂和甘油处理后再加上少量的鲜肉和着被毒死的老鼠被一同铲进香肠搅拌机……”结果引发公众对食品安全和卫生的强烈反响,直接推动了1906年《纯净食品及药物管理法》的通过、美国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设立及政府对食品安全监管力度的加大。而台湾强冠公司2014年2月至8月间共出产以“馊水油”即地沟油)等回收废油混制食用油782t的恶性食品安全事件[],也给我们以强烈警示:食品安全问题关乎民生之首,必须用法治严加治理,坚决防止危及社会祸害百姓的食品安全事件出现。


  五、农业科技弱,短板要补长


  2012年9月,习近平同志在中国农业大学强调,中国人多地少、人多水少,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他指出,中国农业大学作为我国著名高等院校,这些年来不仅培养了大批农业科技人才,而且在服务社会、服务基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突出成果。希望把这些成功做法坚持下去,不断拓展科技成果服务“三农”的有效途径,不断探索面向社会公众开展科普活动的成功经验。他明确要求,坚持把抓科普工作放在与抓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支持科协、科研、教育等机构广泛开展科普宣传和教育活动,不断提高我国公民科学素质,为实现到我们党成立100周年时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建成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奠定更为坚实的群众基础、社会基础。


  现代农业的实质就是科技型农业,农业效益提高要依靠科技创新。据统计,2012年,科技进步对我国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4.5%,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到57%,良种覆盖率在96%以上?。但是,农业科技是我国“三农”发展的“瓶颈”,农业科技研究总体水平低,成果转化率低;农业科技教育“脱农化”“厌农化”严重,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线断人散”,公民农业科学素养较低,这些问题不仅在短期内无法解决,而且严重影响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正如有专家指出:我国农业科技总体水平还不高,跟踪式、模仿式甚至低水平重复式研究还较多,类似杂交水稻、黄淮海综合治理等重大成果多年少见。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就是针对这样的问题,首次将主题锁定“农业科技创新”,提出要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加强农业基础研究,加快推进前沿技术研究,着力突破农业技术瓶颈,下决心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


  六、将来谁种地,新人重培养


  习近平同志指出,这些年,我国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很快。据测算,2013年农业从业人员中50岁以上的比重已超过40%;按此趋势,到2016年,农业从业人员中50岁以上的比重可能达到50%。同老龄化一并出现的还有农业从业人员女性化和低文化程度化。他充满忧思地描述当前农村的现状并进而提出“谁来种地”这个严重问题。他说,我到农村调研,在很多村子里看到的多是老年人和小孩,年轻人不多,青壮年男性更是寥寥无几。留在农村的是“三八六一九九部队”。出去的不愿回乡干农业,留下的不安心搞农业,再过十年、二十年,谁来种地飞农业后继乏人问题严重,这的确不是杞人忧天啊[]!


  如果说20年前“谁来养活中国”的悲观论调和“中国崩溃论起已经被中国发展的事实和中国粮食“十一连增”的突出成绩所彻底否定,那么,如今“谁来种地”的忧思已然是个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


  党中央从战略层面高度关注未来“谁来种地”的问题,围绕“解决好人的问题”明确提出:“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习近平同志指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说到底,关键在人。“谁来种地”的问题,就是“三农”发展的主体问题,实际上就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人们愿不愿意种地、会不会种地、什么人来种地、怎样种地的问题。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把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一项重大战略,正是开启“三农”难题、破解种地困局的关键所在,也是惠农富农、强农兴农政策的基础性重大工程。


  第一,大力富裕农民,加强政策支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务农收入。现实的农村,农民兼业化严重,农民收入中来自农业的收入比重有下降的趋势,“主业”变成“副业”的现象增多。10年前,就有学者提出“短板现代化理论”,认为,“我国现代化的对象实际上是占人口70%的小农生产方式。现代化的过程就是逐步减少农业劳动力,减少农户,逐步提高农业剩余率的过程。”从农村角度看,“短板”仍然是农业生产规模小,生产方式落后,农业剩余率太低。


  第二,大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一是加大农业职业教育和农业技术培训力度,把培养青年农民纳入国家实用人才培养计划。二是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村官的相关政策,培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骨干力量。三是吸引更多大中专院校特别是农业院校毕业生扎根农村,造就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四是在农村选拔年轻人,通过国家补贴等方式,短期到高校进修学习,以非学历短期教育的方式,为农村社会管理人才打开培养通道。五是农业院校加强学农爱农教育,为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做出贡献。


  第三,大力扶持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生产和经营的国家保护力度。农业是弱质产业,还要面对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双重风险,国家的支持保护是基本屏障。


  第四,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当前农村老龄化、社会空心化和文化荒漠化有加剧趋势,农村老人自杀率、农村恶性犯罪率和失地农民返贫率都有增高的危险,农村社会治理面临许多挑战,新农村建设还需要强力推进。


  七、城乡一体化,同步有方向


  针对我国“城乡二元结构没有根本改变,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拉大趋势没有根本扭转”的发展现状,党的十八大提出“四化”同步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习近平同志指出,既要有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也要有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两个方面要同步发展。只有解决了农业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的“两短”问题,才能从根本上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使工业化创造供给,城镇化创造需求,工业化、城镇化强力推动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为工业化、城镇化提供坚实支撑和可靠保障,而信息化又进一步推进其他“三化”,才能使“四化”在互动中实现同步推进,在互动中实现协调提升,才能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从而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


  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道路,是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正确道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要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用制度建设保证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真正从根本上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城乡发展一体化制度建设是彻底解决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城乡二元结构这一主要障碍的根本措施,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步骤。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包括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等“一揽子”的全面体制机制改革目标和重大制度建设,系统而全面地为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提供强力政策和制度保障。


  八、家国有乡愁,治政且安邦


  乡愁是游子对故乡记忆的眷恋和思念,是对故土家园深刻而永恒的情感。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是承载乡愁的精神家园。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在2013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乡土文化”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亮点词,也成为触动人们心灵深处最柔软部分的共鸣点。而对于城镇化,强调“要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提出“把城市放在大自然中,把绿水青山保留给城市居民”,“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而不是“大跃进”“大呼隆”,让历史和文化湮没在城镇化狂飙突进的烟尘之中,让故园和乡愁消失在拔地而起的现代钢筋水泥丛林里面,其诗情画意的愿景就是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公报中的那句话:“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要达致这样的愿景,必须加强农村社会治理,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美丽、和谐、平安和生态型新农村建设。农村社会治理要以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为优先方向,强化和树立“四治理”理念,加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使广大农村社会安定有序,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广大农民安居乐业。一要重视农村“三留守”问题,健全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搞好农村民生保障和改善工作。二要重视空心村问题,要把乡土文化建设作为基础工程,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弥漫在乡村的清新空气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农民建设幸福家园和美丽乡村。三要重视化解农村社会矛盾,促进和谐农村和平安农村建设,确保农村社会稳定有序。四要重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农村基层党组织,是乡村治理主体,是新农村建设的领路人。只有建设好农村基层组织,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才能保证党的农村政策的落实,才能促进“三农”发展。


  九、党管新农村,传统不能忘


  党管农村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党中央已经确定“三农”工作宏伟而具体的目标:到2020年,要解决约1亿进城常住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约1亿人口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约1亿人口在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这是实现中国梦的前提性近期目标。


  党管农村工作,重要的是制定好落实好党的农村政策,这是党管农村工作的“根”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坚持党的农村政策的“本”;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是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魂”。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是当前农村工作中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党管农村工作,就是始终把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作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政治保证;就是从根本上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就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始终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着力解决“三农”问题,成功开辟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道路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道路的宝贵经验传之久远发扬光大;就是不断开拓“三农”发展新局面,以新农村的美景映照中国梦的绚丽。


  十、实现中国梦,立基“三农”上


  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是中国道路的基础,是实现中国梦的基本道路。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就是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农情,推进“三农”发展的道路;就是遵循现代化规律,依靠科技支撑和创新驱动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根本解决“三农”问题的道路;就是以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来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四化”同步的城乡一体化发展道路。


  农民是中国力量的主体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生力军,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力量。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动员和领导农民进行革命,是毛泽东领导革命成功的根本做法;农民是改革开放的推动者,尊重农民及其首创精神是邓小平领导改革的基本经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虽然农民的比重大大下降,绝对人数也大为减少,但农民仍然是中国社会的主要构成,是中国力量的主体部分。


  农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焕发出来的坚忍不拔进取创造精神,构成中国精神的主色调,也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动力。新农村的梦想是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现代化,现代化也不可能离开城镇化,更不可能离开农业现代化。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农业现代化,实现“四化”同步发展,把农村建成美丽的家园,努力让广大农民群众过上更好的日子,这就是新农村的梦想,这也正是承载着浓浓乡愁寄托着美好愿景在希望的田野上愈益绚烂辉煌的中国梦。

上一篇:国家、利益集团与“三农”困境

下一篇:加强小城镇建设走出“三农”问题困境 -论山西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