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论实现社会公正的现实基础

发布时间:2015-08-27 14:28

  论文关键词:实现  社会公正  和谐社会
  论文摘要:社会公正是千百年来人们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是衡量社会进步的重要尺度。社会公正不可能在私有制、剥削和压迫存在的制度下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实现社会公正奠定了坚实基础;社会公正是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为实现社会公正提供了物质基础;执政党构建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为实现社会公正提供了政治保证。
  社会公正是千百年来人们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是衡量社会进步的重要尺度。《舌辛海》对 “公正”一词的定义是:“从一定原则和准则出发对人们行为和作用所做的相应评价 ,也指一种平等的社会状况,即按同一原则和标准对待相同情况的人和事。”现代意义上的公正指的是一种合理的社会状态,是社会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其他利益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合理而平等的分配,它意味着权利、规则的平等,收入分配的合理,机会的均等和司法的公正。实现社会公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和灵魂。 
  一、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实现社会公正创造了根本的政治前提
  美国当代着名学者罗尔斯在《其名着征义论》一书中开宗明义地提出,“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美德,一如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美德一样”。很难想象,一个缺乏起码公正秩序的社会能够成为一个和谐社会。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私有制、剥削和压迫的存在,注定了各种剥削制度本质上的不公正,即使是比较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不能改变其不公正的社会本质。资本主义的社会不公使得资本主义社会内 “这些 日益加速互相排挤的发明和发现,这种每天空前大量增长的人类劳动的生产率,终于造成了一种定会使现代资本主义经济陷于灭亡的冲突。一方面是不可计量的财富和购买者无法对付的产品过剩,另一方面是社会上绝大多数人口的无产阶级化,变成了雇佣工人,因而无力获得这些过剩的产品。社会分裂为人数不多的过分富有的阶级和人数众多的无产的雇佣工人阶级,这就使得这个社会被 自己的富有所窒息,而同时它的极大多数成员却几乎得不到或完全得不到保障去免除极度的贫困”。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呈现出的对抗性的、不可调和性,使其不可能真正实现社会和谐。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的,“真正的自由和真正的平等只有在共产主义制度下才可能实现;而这样的制度是正义所要求的”。 社会主义制度之所以是迄今为止出现的最为公正的制度,就是因为社会主义是消灭了剥削和压迫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之所以最终要消灭经济上的剥削和政治上的压迫归根结底就是为了消除社会的不公正和不平等,使全体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享有同等的权利,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促进和实现社会公正奠定了坚实基础。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形式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方式,从制度上确保了经济公正;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确保了所有社会成员在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和社会生活领域内享有真正平等的权利,广大劳动者能真正地参与到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管理活动中,为实现社会公正提供了政治保障。社会主义本质是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将社会主义所应有的公平正义的本质属性鲜明地揭示出来,并把这一重要思想贯彻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制定了一系列推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方针政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同时也成为社会公平正义的逐步实现过程。正如******总书记指出:“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二、执政党构建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为实现社会公正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
  社会公正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之一,实现和维护公平正义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政治主张和价值追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社会生活中许多由于社会公正缺失而导致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也凸显出来。由于社会成员在禀赋、能力、机遇等方面的差异,也由于市场规则难免存在着诸多不严密和不尽合理之处,还由于我国特定时期的经济发展战略安排,导致了较为明显的城乡差别、区域差别、行业差别以及贫富悬殊等不公平现象,产生了分配上的不公平;一些垄断眭经营甚至违法经营得不到有效遏制,群众的土地、住房等财产权得不到有效保护,产生经济权利的不公平;有的地方内部制度不健全,少数领导干部的权力得不到监督和制约,独断专行,党员和群众的民主权利得不到保障,群众的意志难以表达,产生政治权利上的不公平。可以说,当前人们对社会公正的关注程度实际上已经超越经济领域,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涉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适时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 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在和谐社会的六个方面中公平正义对于其它五个要素有着重要影响。只有实现公平正义,才能切实保证人民群众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权益,更好地体现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只有实现公平正义 ,人们的心情才能舒畅,各方面的社会关系才能协调 ,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才能形成;只有社会利益分配公平合理,才能使社会各阶层之间实现良性互动,社会才能呈现安定有序的局面。可见,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灵魂,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维护和实现社会公正。******指出,“在促进发展的同时,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㈦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 “注重激活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要 “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进一步将社会公平正义上升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明确提出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 ㈤一个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的建立,必将充分保障人民群众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权益和利益,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共建共享社会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成果,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和谐社会将不再遥远。

  三、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实现社会公正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社会公正是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我国 “社会主义的经济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 我们全体人民理应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创造更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才能形成完善的分配关系和社会保障体系,才能更好地维护和实现社会公正,进而保证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2007年2月,******总理在 《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和我国对外政策的几个问题》一文里指出,  “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必须认识和把握好两大任务:一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极大地增加全社会的物质财富;一是逐步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极大地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和促进社会和谐。上述两大任务相互系、相互促进,是统一的整体,并且贯穿于整个社会主义史时期一系列不同发展阶段的长久进程中。没有生产力的久大发展,就不可能最终实现社会主义本质所要求的社会公平与正义;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相应地逐步推进社会公平与正义,就不可能愈益充分地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因而也就不可能持久地实现生产力的大发展”。这就清楚地说明了经济发展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就中国目前的状况而言,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家财力有了大幅度的增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03年以来,GDP实现了连续5年10%以上的增幅,年均增长10.6%,不仅比同期世界年均增长4.5%高出6.1个百分点,而且比改革开放以来平均增长9.7%高出0个百分点。 … 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4.66万亿元,从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四位;全国财政收入达到5.13万亿元增长1.7l倍 ;外汇储备超过 1.52万亿美元 。( 2003年至2007年五年间,累计89.2万亿元的GDP总量,累计17万亿元的财政收入 ,以及1.5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等的积累,为实现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可见,就实现初级的和基础性的社会公正而言,国家已有能力增加基本民生方面的公共投入,把对民生问题的关注转变为实际的行动。
  实现和维护社会公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需要全社会长期不懈的奋斗。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实现社会公正提供了制度保障,经济的高速发展为实现社会公正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只要我们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改革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保障广大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维护和实现社会公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参考文献: 
  [1]辞海 (上).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79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l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4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l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582.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2005—02—19.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2004—09—19.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2005-1O-11. 
  ******扃举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2007-10-15. 
  [1O]邓小平文选 (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7.
  [11]王健君.黄金五年的成功艰辛.2008(9):15.
  [12]******.政府工作报告.2008年3月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上一篇:关于创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思考

下一篇:关于新时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