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民之父母》简1「」字再议

发布时间:2015-10-05 15:12

   《上博二‧民之父母》简 1 有字作  ,对照今本 应释为「诗」 。  杨泽生先生曾考释该字 ,以为有二种可能:其一 上海博物馆所藏竹书《缁衣》简中「矣」字作 ,它们的 上部相当於「厶(以)」。因此,上引「诗」字右旁上部的 可能也与「厶(以)」相当,而下部是「口」,所以该字或可释作「诒」,以音近而读作「诗」。其二是《昔者君老》 4 号简「闻」字作  ,所从「昏」旁与上引「诗」字右旁相近。然则上引所谓「诗」字异体可能从「言」、从「昏」得声,可以读作「文」,与「诗」义近。  虽然笔者对杨先生的说法略有异议,但拙文乃受其启发而作,在此说明请杨先生及学者专家不吝指教。  楚系文字有种「  ( 师 )」字的写法很有特色,如《包山》 4 作  、《包山》 226 作  、 《包山》 230 作  、 《包山》 232 作  、《郭店》 5.5 作  、楚系的燕客铜量(《集成》 16.10373 )作  ,  这种写法 的左上与《民之父母》「诗」字的右上同作  形。而且楚系文字的「曰」旁 (或「甘」)  有时可视为饰符,如「合」作  (《包山》 166 )、  (《郭店》 1.1.34 )、  (《郭店》 1.1.9 );「 佥 」作 (《包山》 121 )、  (《郭店》 1.1.5 )、  (金 佥 ,《仰天湖》 10 )  、《包山》木牍的「糸与」作、《上博二‧民之父母》简 11 「巽」作  ,  其下皆加「曰」(或「甘」)为饰符。  笔者怀疑上博该字的右上截取楚系「  」字最有特色的部分,所以应该隶定作「  」, 分析 作从言「  」声,「  」在古文字多作为「师」用。而「师」,古音山纽脂部,「诗」,书纽之部,声纽属於舌齿邻纽,例可相通。韵部若依段玉裁将上古音支、脂、之三分,则似不可通。但学者有不赞同其说者,如黄绮先生就主张支、脂、之三者不可分。 [10] 我们由文献资料可见三者有互通的现象,如 《马王堆‧五十二病方》的「治加(痂)方」中有「蛇床实(质)」,《注释》说即「蛇床子(之)」。 [11] 「质」为「脂」的入声字。又如《诗‧小雅‧青蝇》:「营营青蝇,止於樊」,《汉书‧昌邑王传》引「止」(之)作「至」(质)。 [12] 至於「脂」、「支」相通的例证如: 视从「示」声,属脂部;「是」、「氏」是「支」部字。《左传‧宣公六年》: 「提(从「是」) 弥明」,《史记‧晋世家》作「 示 眯明」,《公羊‧宣公六年》作「 祁(从「示」)弥 明」。《周礼》一书「地只」的 「只」(从氏)都作「示」。战国文字「视」 的异体,作从目从 氏。 [13] 又如《山海经‧北山经》:「隶虢之水……其中有师鱼」,《郭注》:「师( 脂 )或作 鲵(支) 」。 [14] 以上均可证 支、脂、之确有音近的关系。换言之,简文「诗」写作从「师」得声应可接受。另外,典籍中亦有「师」、「诗」二声相通的蛛丝马迹。《易‧系辞上》:「而行其典礼」,《释文》「典礼,京作等礼」。 [15] 「等」与「诗」一样,均从「寺」声。而《篆隶万象名义》卷第十七曰:「殿,典也」。「琠」,《宋本玉篇‧玉部》 [16] 、《篆隶万象名义‧玉部》 [17] 、《龙龛手镜‧玉部》 [18] 、《六书通摭遗》引《希裕略古》 [19] 均作「  」。加上裘锡圭先生指出「  」与「殿」是同源词,而「  」(即「堆」之古字) [20] 与「师」古音还算相近, [21] 所以「师」声与「诗」声可通应该可信。

  

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所藏竹书(二)》 (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12 )页 154-155

  杨泽生〈《上海博物馆所藏竹书(二)》补释〉,简帛 研究 网 , (03/02/14) ,

何琳仪〈长沙铜量铭文补释〉《江汉考古》 1988.4 页 99 、黄锡全 《湖北出土商周文字辑证》 页 192 注 10 、刘彬徽《楚国青铜器研究》页 349 (七十二)

「曰」形或讹成「甘」形

  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页 1460

史树青《长沙仰天湖出土楚简研究》(群联出版社, 1955.6 )页 26 、郭若愚《战国楚简文字编》(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 1992 )页 107

苏建洲〈说包山木牍的「糸与」〉,简帛网站-网上首发( 2003.1.1 )

此字黄锡全先生以为是「皆」字异体。但「皆」,见母脂部与今本的「孔」,溪母东部,韵部远隔,兹不取其说,〈 读上博楚简(二)劄记  (壹) 〉,简帛研究网,( 03/02/25 )

  。杨泽生先生赞同整理者释为「巽」,但具体解释不同,可以参考, 杨泽生〈《上海博物馆所藏竹书(二)》补释〉,简帛研究网 , (03/02/14) ,

李家浩〈包山二六六号简所记木器研究〉《国学研究》第二卷  页 544 、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页 1460

[10]  黄绮〈论古韵分布及支、脂、之是否应分为三〉《河北大学学报》 1980.2 页 74 。方孝岳先生亦有相同意见,〈论谐声音系的研究和「之」部韵读〉《中山大学学报》 1957.3 页 85 。亦见颜世铉先生〈郭店楚简散论(一)〉《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页 107

[11]  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编:《马王堆汉墓帛书》(肆)  页 66

[12]  王志平〈简帛丛札二则〉《简帛研究》第三辑  页 130

[13]  《朱德熙古文字论集》页 31-32

[14]  高亨、董治安编《古字通假会典》页 473

[15]  高亨、董治安编《古字通假会典》页 407

[16]  〔宋〕陈彭年等《宋本玉篇》(北京:中国书店, 1983 )页 16

[17]  释空海《篆隶万象名义》(北京:中华书局, 1995 )卷 3 下

[18]  〔辽〕释行均《龙龛手镜》(北京:中华书局, 1985 )页 436

[19]  〔清〕毕星海《六书通摭遗》收录於《订正六书通》(上海:上海书店, 1996 四刷)页 463

[20]  朱德熙、裘锡圭〈战国铜器铭文中的食官〉《朱德熙古文字论集》页 87 注 6 、裘锡圭〈释殷墟卜辞中与建筑有关的两个词-「门塾」与「  」〉 《 古文字论集 》页 192

[21]  裘锡圭〈释殷墟卜辞中与建筑有关的两个词-「门塾」与「  」〉 《 古文字论集 》页 192-193

上一篇:论农业女性化与女性发展

下一篇:《中庸》·《子思》·《子思子》--子思书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