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发布时间:2015-09-02 09:30

  摘要: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进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在这个历史进程中,产生了两次历史性的飞跃,形成了两大理论成果。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它们发挥了重要的理论指导的作用,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以及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行动指南。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次飞跃两大理论成果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党。然而,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崭新的思想武器,并不意味着就能够自然而然地解决中国革命所面临的问题,还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正如毛泽东同志在1942年的一次讲话中说的:“我们要把马、恩、列、斯的方法用到中国来,在中国创造出一些新的东西。只有一般的理论,不用于中国的实际,打不得敌人。但如果把理论用到实际上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来解决中国问题,创造些新的东西,这样就用得了。”在这里,“解决中国问题”和“创造些新的东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个相互关联、相互一致的目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是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并丰富和发展理论的过程。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飞跃与毛泽东思想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被称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和第一个理论成果。而这次飞跃和理论成果是经历了艰苦卓越的奋斗后才获得的,是一个历史过程。
  中国共产党创立后,即投入领导大革命运动和北伐战争。这时的指导思想实际上在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的现实国情相结合,对于武装斗争和统一战线两个问题已有初步的认识,实现了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但是,党的中央领导对于革命领导权的极端重要性缺乏了解,对于中国革命的基本规律和特点缺乏认识,对于共产国际和苏联共产党的指导缺乏独立自主权,因此使党在大革命后期遭到严重的挫折和失败,使中国工农红军被迫进行长征。
  对于共产党人而言,中国革命向何处去?在1927年8月以后,同时选择了两条道路。一条是仿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进行城市武装暴动,如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等,另一条是仿中国的历史传统,在边远的农村进行武装暴动,这以毛泽东领导的湘赣秋收起义为代表,放弃进军长沙的原定计划,开辟出工农武装割据的井冈山道路。哪一条道路适合中国的国情?实践证明,后者是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道路。因为尽管世界已进入工业文明时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引领世界潮流,但中国仍属于以农业生产方式为主体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和交通极端落后,各地区发展又极不平衡,那种在资本主义比较发达国家主要依靠工人阶级在反动统治力量强大的城市进行革命的理念不符合中国国情。而领悟了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和方法真谛的毛泽东,造反上山,武装割据,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这在马克思主义的“本本”上没有,但却有上千年的中国农民战争历史传统的深刻烙印。井冈山斗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初始重要成果。
  在1927年至1935年期间,中国共产党在党内“左”倾错误的领导下,遭受了重大的挫折,几乎使党和红军濒临绝境。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改组了中央,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主要领导地位。遵义会议的拨乱反正,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实现了党的历史上的第一次伟大转折。从此至抗日战争后期的10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对中国革命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不断总结,对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有了更为深刻和完整的认识,基本上明确了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怎样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系列问题,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在这个飞跃过程中,重点体现为四个方面的理论。第一是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概念。这个思想虽在革命早期就有,但没有形成明晰的概念。直至抗日战争前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对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进行系统总结,写出《实践论》、《矛盾论》等着作,为在理论上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飞跃奠定了坚实的哲学基础。在这里,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通过民族形式才能实现。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在这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民族化”这一内涵非常明确。此后,毛泽东又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来表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认识史的第一块里程碑。第二、明确“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先是在六届六中全会报告中,毛泽东根据抗日战争新形势,分析中国社会的特点,指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中国的革命不是先占城市后取农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这就是“乡村能够最后战胜城市”的道路。随后,毛泽东进一步论述了这条道路是中国革命胜利之路的基本经验,即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三大法宝”思想,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认识走向成熟。“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开辟及其理论上的成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飞跃的重大成果。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的最核心的理论是新民主主义理论。在明确“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后,如何对党领导的中国革命进行定位,更为系统、深入地回答革命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也提到党的面前。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民主主义论》中精辟地论述了“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怎样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任务、领导权、动力、前途等诸多重大问题,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作了重要的理论构建。第四、毛泽东思想的最终形成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个理论成果的大全。中国共产党扩大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二十四年来中国革命的的实践证明了,并还将继续证明,毛泽东代表的奋斗方向是完全正确的;党在奋斗过程中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毛泽东思想体系”,以这个思想体系武装起来的党,必将给中国革命带来伟大的进步。在这个《决议》的基础上,党的七大决定以“毛泽东思想”作为指导思想。七大指出: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际之统一的思想,“是唯一正确的救中国的理论与政策”,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优秀典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正是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指引下,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重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最伟大的实践成果。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从新中国成立后,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29年,是党在探索建设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既有重大胜利又遭受比较多的曲折和比较严重的挫折的一段历史,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延伸和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准备。在这个阶段,我党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进行了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计划经济体制;同时“文化大革命”也使我们遭受了巨大损失,出现了许多失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出现亟待解决的新问题。

  1978年底中国共产党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拨乱反正的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重新奋起,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伟大革命,国家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如果说,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理论成果的话,那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的的产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关于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理论。我们按照时间的和主题的不同划分为三个阶段和内容: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五大,是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阶段;从十五大到十六到期间,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阶段;从十六大到十七大,是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与发展时期。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怎样走进行了思考和探索。小平同志指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首先,邓小平同志提出恢复实事求是的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并提出要解放思想。只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实际出发,找出解决中国贫穷落后的方法。邓小平同志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紧密结合。在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导下,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上,第一次提出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着手进行经济和政治各方面的改革。在党的十三大上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制定了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1992年,面对国际风云的变化,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向哪里走,邓小平同志又适时地发表了重要的南方讲话,指出计划和市场并不是区别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志,于是,在1992年底的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到党的十五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我们成功地实现了经济软着陆,也标志着邓小平理论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最后形成。在党的十五大上,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的飞跃。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理论成果中,一个重要的成果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当历史进入千年世纪之交,党对当代中国和世界的巨大变化,特别是我们党的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发生的变化有了新的认识。就我们党来说,早已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变成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自身的状况和肩负的历史任务,都与过去有很大的不同。世情、国情和党情的深刻变化,对党和国家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三个代表”就是“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代表”,使党的执政具有更加强大的物质基础、精神基础和群众基础,从而不断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是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十六大以后,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一方面继续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向前推进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另一方面又根据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提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两大战略思想。这两大战略思想,在实践上有助于我国在战略机遇与矛盾凸显的关键时期,以更加宽广的世界眼光,立足于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开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的新局面;在理论上进一步揭示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理论成果。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文集》第2集,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上一篇:试论构建地方特色和优势响区域创新体系

下一篇:浅析社会学视角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