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试论周恩来可持续发展思想

发布时间:2015-08-27 14:26

  论文关键词:周恩来  可持续发展思想  理论来源  现实意义

  论文摘要: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发展理念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焦点。在新中国社会主义的建设过程中,周恩来逐步摸索总结提出了一系列保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与观点。本文分三部分研究周恩来的可持续发展思想:首先,探讨其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理论来源;其次,分析其思想的基本内容;最后,分析周恩来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现实意义。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对社会发展历史进行痛苦反思后提出的一种全新的发展思想,是 当今世界发展 的主流意识,是 21世纪全人类所普遍关注 的议题。在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进程中,认真学习周恩来可持续发展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周恩来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理论来源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保持生态资源存量不减少和改善环境质量的条件下,实现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其基本要求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保证人口、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的综合协调走一条 自然资源得以永续利用 ,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害后代人利益的发展道路。

  可持续发展思想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必须坚持的指导原则。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就是要科学地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从而实现人类社会持续 、健康地发展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发展,其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可持续发展思想主要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首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可持续发展思想提供了坚实的本体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 ,人与 自然是 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这表现在,人类社会是 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是 自然界 的发展 由低级 到高级、由自在到 自为合乎逻辑的飞跃 ;人类社会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最高级、最复杂 的一种物质体 系,尽管它同其他 自然存在形态有着本质的区别 ,但归根到底仍然是一种物质存在形态;自然界对人类社会具有先在性,人类社会是在 自然界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它的存在和发展 ,必然要以 自然界 的物质存在作为基础 ;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物质前提 ;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具有物质统一性 ,在本原的意义上 ,自然界具有优先的地位。在这个意义上 ,人类对 自然界的地位和作用应保持清醒的认识 。

  但唯物史观同时认为,人与自然的统一是能够认识 自然和通过实践活动改造 自然 ,使 自然物“人化”,并在这一过程 中,实现人与 自然 的和解 ,实现人与 自然 的现实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从这个层面上讲 ,人类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就必须协调好人与 自然的关系。人类的实践受到 自然规律的制约,人类的活动必须尊重这些规律。脱离了人与 自然的辩 证关系,脱离 了 自然和社会之 间整体关 系的协调 ,就不可能有任何发展 ,更谈不上可持续发展 。

  其次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可持续发展思想提供了必要的认识论基础。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从产生、发展到成为全人类的共识 ,不仅有严峻 的客观现实作 为基础 ,而且是有深刻认识论根源的 ,即:对西方工业文明的全面反思。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进入了非凡的物质革命时代。工业革命、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的结合,使人类在短时间内生产出大量的物资和消费品,极大地刺激了人类 消费欲望 的急剧膨胀和人 口的迅速增长。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很容易为这些成果所陶醉深信人类的理性是万能的,科学技术是至上 的,人类可以无条件 、无 限制地从 自然界获得资源,向自然界排放废物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越来越具有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特别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盲目地迷信经济高速增长造成了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与消耗 、污染物的大量排放,导致了全球性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面对活生生的严峻现实,人们不得不做出“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这样的战略选择。因此,人类选择可持续发展,既有实践上的必然性,同时也有理论上的必然性 。

  再次,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人的 自由全面发展的理论是一致的。

  可持续发展是“自然—— 经济—— 社会——人”的共同发展,并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 目标 。马克思、恩格斯把人的 自由全面发展作为衡量社会发展 的最高价值 标准 ,他们从历史唯物 主义原理 出发 ,批驳 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社会所造成 的人 的片面、畸形 的发展,把对人 的发展 问题提到了重要地位 ,特别是科学地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性及其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强调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认为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因为社会是由人所组成的,离开了人的发展就谈不上社会的发展 ,社会的发展最终是为了人的发展 。人 的发展是指每个人在劳动、社会关系和个体素质诸方面的全面、自由而充分 的发展。而唯物史观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观与当代可持续发展思想是相通的。可持续发展既不是极端人类主义,也不是极端 自然主义 ,而是在人与 自然和谐关系的基础上、以人的发展为最终 目标的社会发展观。可持续发展中坚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原则 ,能够使人类经济活动在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中进行 ,从而保证经济 良性循环 ,推动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二 、周恩来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主要内容

  人类发展经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在还没有出现能源危机 的时候 ,普遍认为只要经济增长、生产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就能得到改善 。然而事实上经济增长这一达到人类幸福的手段同人类幸福的 目的本身是不能混 同的。从追求发展追求幸福,变为追求单纯 的经济增长,是人类在近代 以来发展道路上的重大失误。特别是在资源已 日渐匮乏 ,生产对 自然的破坏越来越严重的时候 ,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就造成了一系列恶果,严重地影响了人类的生存。这种失误 ,在西方只是到六七十年代 ,工业生产造成的恶果 已充分暴露后才被人们认识和重视的。但周恩来从来就没有将经济增长当作社会主义建设 的唯一 目的,而仅仅是把它当作增强国家实力、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重要和关键的手段。

  周恩来虽然没有明确、直接地阐释过可持续发展思想,但其蕴涵着丰富的可持续发展内容,主要来自于他对我国的人口状况、自然资源状况和环境保护状况的全面而充分的了解与认识 。

  首先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增长一直比较快。庞大的人口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长期困扰中国的突出问题之一,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在这方面,周恩来的贡献最大。他在担任党和国家领导人期间,率先提出一系列的人口控制思想 ,坚决推行计划生育政策,成功地遏制住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

一方面,阐明人口问题同新中国发展的关系及控制人口增长的意义。周恩来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再生产 的理论 ,辩 证地分析我国人口状况 ,明确地指出,我们要解决关键性的问题之一的人口问题,解决得好,那就更成为不可战胜的力量了。因为新中国比旧中国人口确实增加得快,而人多却有人多的问题,人口多了会带来很多困难,特别是对国家建设。他在分析我国人口与可耕地面积的比例这对矛盾之后 ,深刻地指出,对于人口问题,无论是经济建设 、教育、生活都必须重视起来 。为此 ,必须实行计划生育,有效地控制人口增长。另一方面,倡导人口理论和政策研究,以求确立正确的人口观。周恩来不仅从人 口与经济建设、教育、生活的关系揭示计划生育工作的真相和依据 ,而且强调要正确地处理好生育的计划性与 自觉自愿的关系、汉族与少数 民族的关系 、城市与乡村 的关系、初步形成控制人 口的基本政策 。此后,周恩来一直关注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的思考,以求产生我们社会主义对人口的看法 ,确立人 口论 的正确观点。

  在周恩来倡导下,计划生育在全国推行 ,其人口控制思想也影响深远。改革开放后 ,我国根据国情,实行独生子女政策。经过多年努力,我国人 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从 1998年开始 ,我国人口增长已由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变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实现了人口增长类型的转变,进入世界人 口低增长 国家行列 ,大大缓解了因人 口过快增长带来的巨大压力 ,从而更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但是 ,我们应 当看到 ,我们面临的人 口形势仍很严峻。世界发展证明,一个国家长期依赖劳动力低成本是难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我们必须适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显然只有严格控制人 口增长 ,才能使人 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其次,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 展的物质基础,可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两类 。我国由于人 口众多 ,人均资源短缺 ,这将成为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所以要达到节约资源的 目的就必须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 ,从高投入、高消耗的粗放型模式向节约资源、降低消耗 、减少污染的集约型模式转变 。

  周恩来十分关注我国的资源储备和永续利用。他清醒地意识到我国虽然幅员辽 阔,物产丰富 ,但人口众多,对自然资源的消耗量也大,且人均资源较为短缺。所 以,在经济发展 中,必须保持必要的物资储备。在 1956年党的第八次代表大会上,周恩来提出:必须认识像我们这样一个经济落后、人口众多的国家,在相当长 的时期内,各种物资缺乏是经常性的现象 ,而物资 的多余是暂时 的现象,这就需要我们更加注意后备力量 ,建立物资储备制度,由国家储备必要的物资,特别是 比较缺乏的物资。

  为此 ,周恩来强调一是重视国土资源的保护和开发。耕地不仅是农业的基础,也是文明的基础。针对1958年的“大跃进”,很多耕地被占用,他非常痛心地指出,这几年开荒的亩数与被工业、交通 (铁路 、公路 、机场)、学校 、机关所 占用的耕地亩数合起来,全国耕地总数减少了八千万亩……这一点我们有些人没有注意到,所 以影响了农业 。周恩来主张用保护现有 的耕地和开发耕地的后 备资源来解决人均可耕地短缺这个问题。二是坚持把植树造林作为百年大计来抓。针对过去我们一度只注意采伐而忽视造林的状况,周恩来尖锐地指 出,用剃光头的办法采伐森林,采光 了就走,修一条林 区铁路废一条 ,这怎么得了!工业犯 了错误,一二年就可能转过来,林业和水利犯了错误,多少年也翻不过身来 。因此,造林是百年大计,要好好搞 。三是兴修水利要治本 ,要提高并宣传新的治水理论。周恩来指出,我们不能只求治标,一定要治本,要把几条主要河流,如淮河 、汉水、黄河、长江等修治好。要统一治水的认识问题。周恩来着力解决治水方针以及治水工作的争论 问题 ,他强调防洪排涝并重、治标治本结合、统一性与积极性结合、计划性与临时性结合、工作重心与非重心结合、义务工与工资制结合。旨在调 动一切积极因素,服务于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大业。

  再次,周恩来对环境保护极其重视,反复强调其重大意义。据国家环保局 的资料显示,仅1970年到 1974年,他关于环境 保护的讲话就达 31次之多。同时,他还是我国环境保护法制化的促进者 ,推动了中国第一部环境保护法规——《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试行草案)》的出台。概括起来,周恩来环境保护思想 的主要 内容有:其一,防治环境污染要坚持“预防为主”原则。周恩来认为,不应该在环境污染发生后再去治理 ,而要积极主动地防止环境污染的出现。1973年 8月制定的《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 (试行草案)》,明确规定了“三同时”制度,即防治污染和其它公害的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 、同时施工、同时投产。这一制度是“预防为主”原则的具体体现。此后,“三同时”制度成为我国防治环境污染的基本措施。周恩来提出“预防为主”原则,不仅是为了防治环境污染,更有深层次的政治考虑——体现社会主义制度 的优越性 。“我们一定要重视环境保护问题,我们是工业化刚刚起步的一个国家,我们不能走工业发达国家的一些老路,避免出现西方一些工业发达国家环境污染的情况,如果做不到这一点,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怎么体现出来?还怎么能称得上是社会主义国家?”

  其二,技术创新是减轻环境污染的重要途径。周恩来看到,技术创新不但可以更有效地治理环境污染,而且可以减少资源消耗 ,减轻对环境的破坏。并且还应积极学习国外环境保护 的先进经验。实事求是地讲,我国的环境保护起步较晚,治理水平也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但是,周恩来能跨越意识形态的鸿沟,积极 向发达国家学习,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我国的环境保护水平 。1973年 8月 ,国务院召开了首次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确定了环境保护 32字方针,即“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 ,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并颁布了《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试行草案)》。1974年 5月,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办公室成立,环境保护法规也相继出台,全面负责环境保护工作。同时,还引进了一批先进的环境监测仪器设备 。从此,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逐渐 跟上世界步伐。

  三、周恩来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现实意义

  总体看来,周恩来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内容较为丰富,具有极其显着的人民性、长远性的特征:一是人民性。其始终坚持以人民利益作为根本的出发点。“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人民。”周恩来提出保护环境,其根本目的就在于维护人民利益。在他看来 ,维护人民的生命健康是我们在生产建设中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二是着眼长远。人民利益既有当前利益,又有长远利益;既有当代人的利益,又有后代人的利益。周恩来反复强调要把这几个方面统 一起来,“我们搞建设,一定要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子孙后代,不要做对不起子孙后代的事情”。今天,我们的科学发展观强调可持续发展,强调在满足当代人需要 的同时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 ,这一点实际上也体现在周恩来的可持续发展思想中。

  建国五十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表明,周恩来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是有创见、有远见的。中国经济要保持持续的增长,就必须特别注意人与自然的和谐问题。必须合理地利用 自然,把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减少到最低限度,才能与自然界共生共荣,协调发展。人定胜天,其实在某种意义上是不科学的,拼资源、拼消耗是贻害子孙后代的事情,这方面我们曾经有过沉痛的教训。人顺应自然、利用自然、爱护自然,才能爱护自己。以牺牲环境换来经济发展,无论对自己还是对后代,都是一种犯罪 。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应更加珍惜周恩来同志留下来的这笔宝贵的思想财富,在继承的基础上把它发扬光大,对于今天我党所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这与周恩来总理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进程中,重温周恩来可持续发展思想,对积极推进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持续、健康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程倩春,崔伟奇.唯物史观与可持续发展思想[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8(2).

    奚丹.可持续发展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系探微[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王家云.周恩来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0(4).

   曲格平.新中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创者和奠基者——周恩来[J].党的文献,2000(2).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4:142.

上一篇:浅谈毛泽东邓小平社会主义建设比较

下一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