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基本原则

发布时间:2015-08-13 09:46

  [摘要] 在全球化和利益格局大变动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发展必须拓展世界[光,树立全球意识,坚持新的文明观,并根据本国国情选择和推动自己的政治发展道路。

  [关键词] 中国特色;政治发展;基本原则
  我国正处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程中,在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社会急剧变革的条件下,多样化的利益群体必然会形成对政治体系的多种输入,从而积极谋求利益表达和政治参与的通道。在这种背景下,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要求有一个安定的社会政治环境,这就要求政治系统必须适应当前社会利益结构变动的格局,根据中国具体国情开辟出一条政治发展的新路。深入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基本原则,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稳定与发展,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树立全球意识,科学规划中国政治发展之路
  在当今世界,一国经济与他国经济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国际经济走向区域化、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阻挡。在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下,各国政治不得不进行调整,以反映经济全球化趋向的要求。经济日益国际化的趋向,使一国的政治发展不可能超脱国际社会的影响。这就要求各国政治决策者必须具有全球意识和世界[光,以适应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对外开放的需要。为了保持中国政治持续健康发展,在全球化的今天,我国必须注重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将国内层面的政治发展置于世界变革的大背景下,顺应全球化趋势,以科学的态度规划中国政治发展之路。这是我们首先必须采取的基本原则。
  全球意识包括以下三方面:一是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如果把社会主义放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加以考察,就会发现,社会主义从出现那天起,就成为推动全球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所倡导的消灭剥削和各种各样的差别、歧视、压迫,凸显了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中不同主体间的平等价值理念,不仅为全球化进程中的弱者提供了思想斗争的武器,而且迫使资本主义采纳了许多社会主义理念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西方势力在全球的扩张。20世纪80年代末,苏东的变化并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它表明了在全球化不断推进的背景下,任何一种制度都要走出封闭,在与其它制度比较学习的过程中进行自我创新,以更充分地体现其潜在的价值理念。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社会主义所倡导的价值理念将更有价值。
  二是开放的思想观念。中国是全球化的后来者,这就决定了中国必须学习和适应国际活动的各种规则,以更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尽管人类的文化存在着许多差异,但人类社会还是存在着不少共同的价值理想。我们在致力于政治发展时,要对这些共同价值理想作出积极的回应,并通过对话与交流,努力扩大共识。这既是提高自身政治发展水平的需要,也是参与、影响、推动全球化进程的手段,绝不能因为有些价值理想是西方资本主义所推行的,就拒绝学习与对话。那样不仅不利于我国的政治发展,而且会被全球化进程所抛弃。
  三是宽广的全球视野。在开放的环境下,国内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越来越多地受到来自国际的影响。现代通信工具的发展,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使得某些问题极易]变为国际问题,科索沃危机表明,将一国内部的民族问题“国际化”,然后公开介入,正成为冷战后西方国家干涉别国内政的重要手段。民族国家的国内事务和国际问题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因此,我们在处理国内问题时,一方面要坚决维护国家的主权,绝不允许西方国家插手和干预我国的内政;另一方面又要有敏锐的全球视野,对国内政治现象、社会问题做出科学的解释和妥善的处置,根据自身的适应力、应变力和生存力,以审慎的行为不断推进政治发展。提高治国水平和执政艺术,建立科学的预警和防范机制,加强综合治理,牢牢掌握主动权,及时把各类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避免因为政策、策略的失当而使国内问题发展为国际问题。
  二、拓展世界[光,构建新的国家安全战略
  国家安全是政治发展的根本保障和前提。就中国自身而言,无论是作为社会主义国家,还是作为发展中国家,在进入全球化进程中必须有战略考虑及政策取舍。国家安全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在全球化时代,一旦进入竞争的全球体系和开放的信息网络,民族国家的安全就不是一个狭义的、静止的概念,而是一个广义的、动态的概念。一些源自国际的不安全因素会不时地渗透或波及国内,如国际股市、汇市动荡,计算机系统和信息网络中难以预料的严重故障,西方政治思潮和文化观念的渗透等。因而全球化时代的国家安全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政治和军事安全,而是包括经济安全、科技安全、生态安全和社会安全在内的有机统一,更多的表现为一种综合安全。国家实力的基础也是以经济、军事为核心,包括政治、科技、文化等诸多要素在内的综合国力。因此,在全球化趋势下维护国家安全,必须以综合安全观为基点。以综合国力为基础,坚持多种手段并用、多种措施并举,以求发挥整体合力。防范来自外部乃至内部的各种威胁,实现国家的整体安全。具体体现在:
  1.树立综合安全的政策意识,以综合安全观为理论依据构建21世纪国家安全战略。21世纪国家安全战略的核心,就是要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时间和空间,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家现代化建设创造有利的内、外部环境。关注国家的综合安全,就是要关照国家安全内部诸要素的相互协调,为在未来世界格局中谋求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大国地位提供安全保障,最终保证中国在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完成中华民族的崛起。在安全体制上,当前国家应建立能够协调维护各种安全利益的综合职能机构,如国家安全委员会,以改变目前在维护国家安全中各部门条块分割,职能不明的现状。

  2.采取综合手段维护国家的综合安全。在全球化进程中,军事实力作为维护国家安全的最高和最后手段,仍十分有效,但非军事力量在国家安全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也更加经常和必要。因此,在维护国家安全的过程中,必须坚持政治、经济、军事以及科技等手段的综合并用,实现“安全手段的复合化”。全球化使当今世界国家间的联系日趋紧密,相互间的依存度提高。国家外部安全格局的变化也呈现出安全因素多样化、安全利益多元化、安全关系多边化、安全问题国际化的基本趋势,国家间的安全合作基础逐渐增大。因此以和平手段解决国际争端,注重寻求共同利益的汇合点,加强合作与协调正在成为国际关系的主流。安全对话与合作正在多层次、多渠道展开,国家安全应当依靠国与国相互之间建立互信机制,加强双边或多边合作,以谋求在更大范围内达成共识,创建有利于国家发展的和平环境。
  3.坚持和平外交政策、维护国家利益。执行正确的对外政策,是我国在全球化进程中趋利避害的重要措施,我国既要抓住全球化带来的发展的机遇,加速融入全球化进程。又要认清西方主导的格局和西方推行强权政治、谋取利益的本质。经济全球化并不会使世界各国经济趋同化,成为一元的同质的均衡的整体;相反,它将使世界不同类型国家之间和同一类型国家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剧,使得国际竞争在不同层面和不同范围内更加激烈地展开。这种国际竞争和不平衡发展日趋加剧的态势,正是越来越多的国家为争取自身经济利益的反映。当前国际多边经济合作与协调的加强所带来的是各方经济利益的提高,是实现世界经济的共同繁荣的重要机制,同时也反映了传统的国家主权观念和内容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态势下,国家的作用不应削弱,而应该增强扞卫和追求国家权益的职能。只要国家存在,扞卫和追求国家权益就成为国际关系中的最高原则和行动的指导方针。不论是在国际竞争中,还是在国际合作和协调中,各国总是以维护和加强本国的利益为出发点,争取本国利益的最大化。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我国为加快实现现代化,谋求可持续的政治发展,更加需要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国家的利益,保持民族国家的稳定和统一。
  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根据国情选择政治发展道路
  国情是选择政治发展道路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现代化是一个多层面、全方位的过程,它涉及到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人类思想和行为所有领域的变革。由于现代化浪潮正在向全球渗透,经济上的自由主义,文化上的多元主义、政治上的激进主义、思想上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思潮等西方各种社会思潮大有席卷全球之势,也构成了对中国政治发展的潜在压力或动力。在各国现代化发展史上,尤其是在西方,政治发展的道路选择和发展阶段一直是学者研究的热门课题,不同的政治发展道路设计纷纷涌现。西方学者巴林顿、摩尔把西方社会通往民主政治的道路概括为三种模式,即英国模式、法国道路和美国道路。亨廷顿则是设计了传统稳定期,现代化起飞期、城市突破期、绿色崛起期、现代化巩固期和现代化稳定期等阶段。这样的概括明显是以欧美的发展历史为基点的,带有浓厚的“欧美中心论”色彩,此外还有各种“精神推动论”、“政党推动论”、“文官组织论”、“军队参政治”、“心理文化更新论”等多种政治发展模式理论。从全球现代化进程的角度看,现代性对中国政治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这些理论对政治发展的某些现象有一定的解释力,但它们只具有相对价值,并不是全球政治发展的普遍原则,这些理论只能给各国的政治发展提供某些参考。实践中,一个国家的政治发展的价值和道路选择是很复杂的,要受许多因素的制约,例如国情、经济发展水平,政治文化结构,政治发展现状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其中,国情就是政治发展道路选择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实际上,任何一个社会的发展模式都不可能作为其它社会发展的样板,尽管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国家多少都得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但是,政治发展的价值选择从根本上而言,是由本国自身的条件所决定的。选择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盲目模仿或照搬别国的政治模式,不能适应不同文化、不同传统、不同民族、不同体制千差万别的需要。我国政府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不是意味着我们拒绝学习其它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也不是反对借鉴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某些有用的民主形式。事实上,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某些方面的有益经验,恰恰是我们国家所缺乏的。对于某些适合我国的、合理的、具有人类社会发展共性成分的宝贵经验,我们必须大胆地吸收和借鉴。但同时必须看到,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发展同经济发展一样,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都有一个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问题。因此,在学习和借鉴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一切有用经验的时候,决不能忘记和丢掉自己的优势,不能妄自菲薄,照搬西方的一套,搞全盘西化。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这些基本政治制度包括: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等。
  四、坚持新的文明观,追求政治发展的人本目标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人类社会由传统的发展进入更高级、更综合的协调发展,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文明在内容和形式上的重大飞跃。传统文明偏重于物质文明建设而忽视了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建设。在传统文明时代,尽管人类文明的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但到了近现代以后,却导致了人与自然的尖锐冲突和人与社会的片面、畸形发展,造成了日益严重的全球性发展问题。这表明,传统的文明观没有反映出人类追求全面协调发展的高境界,把经济建设当作社会文明的中心,甚至一切。新的文明观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四位一体的文明形态。新的文明观的四维结构是有机的统一体,它们具有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态势;而且这四个子系统的功能是有机联系、相互作用的,缺少了其中的任何一个子系统,都不可能有大文明应有的、真正意义上的整体功能,因此,新的文明的发展,不是一二个子系统的单一、片面发展,而是四个有机组成部分的协调、综合发展,即新的文明在发展中强调和追求协调性、综合性。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来说,在指导理念上就要相应树立这样一种四位一体的大文明观。
  长期以来,我国也是从传统文明的角度来规范文明的定义的。新文明观的确立,使得我们在文明定义上,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之外又衍生了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从而使文明的内涵,由原来仅仅局限于社会领域而扩展到生态领域,由原来的仅仅注重文明的内容建设而开始注重文明的制度形式建设。这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进步。毫无疑问,新文明观的提出及其确立,有助于我们对政治发展进行更准确、更深入的理解和实践。
  政治发展的最终目标在于人本目标。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是将人置于发展的重心,把人当作是发展的最高目标,而社会其他方面的发展只被看作是发展的手段或条件。追求社会发展的人本目标,也是社会历史进程的趋势。国际社会的发展,社会主义思潮的各种不同的实践经验,共同体现了一种人类社会从以“对物的追求”到“以人为本”的思想发展过程。人类社会经过了百余年的经济与社会变迁以后,用当代历史的事实进一步证明了马克思关于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论述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上一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及其特征

下一篇: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要充分发挥小城镇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