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试论一国两制:一国N制的新形式

发布时间:2015-08-11 09:45

  【摘要】一谈到“一国两制”,我们就会想到这一思想的提出是邓小平的贡献。实际上,这一思想的渊源可以追溯至中国古代的治边战略中。本文认为古代中国在治边战略上采取了“一国N制”的模式,“一国N制”模式为“一国两制”模式奠定了思想基础。而“一国两制”的模式的运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型的“一国N制”模式增添了新的内容和形式。
  【关键词】五服制度;一国N制;一国两制
  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国家,有着广大的边疆地区,尤其是在北部、西部、西南部有着众多的少数民族,不仅各边疆地区呈现出不同的区域特点,即使是在同一地理区域内,情况也千差万别。但是,经过历朝历代的分分合合之后,中华民族形成了一个统一的、较为稳定的大国。是什么因素使得这么一个泱泱大国没有分裂割据,反而成为一个创建了在物质上拥有灿烂的文明,在政治上形成和平稳定的统一的国家?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古代“一国N制”的政治制度。
  一、“一国两制”思想的渊源:中国古代的“一国N制”模式
  所谓“一国N制”,是指在“大一统”理论指导下重视区域的差别和多元性,根据各个区域与中央王朝的远近以及亲属关系,因时因地因人而采取不同的治理模式,使得中央的权威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方式延伸到边疆各地。中国古代的“一国N制”模式起源于夏朝开始的五服制度,后来虽有些具体操作方式的不同,但基本上保持了一种“一国N制”的治理模式。
  “五服制度是夏禹以帝王都城为中心,按距离远近把全国划分为五个地带,在每一个地带实行不同的管理方式。《史记•夏本纪》载:‘令天子之国以外五百里甸服。甸服外五百里侯服。侯服外五百里绥服。绥服外五百里要服。要服外五百里荒服’”[1]就是说,“甸服”是指以帝王都城为中心,半径五百里,方圆面积达数十万平方里范围的土地,夏朝在此范围内,实行田赋政策;“甸服”外径伸五百里的地带是“侯服”,侯服是分封给臣下和诸侯以供俸禄薪水的土地;“绥服”,即再向外推500里的范围内实行安抚政策;“要服”,就是在再向外推500里的范围内的夷邦实行约束管制的政策;“荒服”,要服外径伸五百里的地带,在这一范围内按照当地居民的传统习俗治理的地区。
  “周朝承袭夏朝以来的五服制度,又略有变革。《国语•周语上》记载:‘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后富,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甸服着祭,侯服者祀,宾服者享,要服者贡,荒服者王’。”这段话的意思是各个范围都要进行朝贡,只是随着离中央王朝距离的增大,朝贡的时间间隔越来越大。
  秦汉以后直到唐、元、明、清时期,不同的朝代虽有一些变化,但都基本上沿袭了“五服制度”的精髓,对于不同的周边疆域采取不同的治理方略,实行一种“一国N制”的模式。这种“一国N制”的模式使得中华民族在广大的疆域范围内实现了较为长期的统一和稳定。而正是中国古人这种英明的治边方略,为“一国两制”的实现奠定了思想渊源和实践土壤
  二、“一国两制”的产生
  由于朝鲜战争的的爆发以及美国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使得中共丧失了解放台湾的最佳机会。在朝鲜战争结束后,基于国内建设的需要,毛泽东主张实行第三次国共合作来实现国家的统一。正是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一国两制”的思想开始萌芽,随之逐渐形成,直到完善。
  1.“一纲四目”——“一国两制”的萌芽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已经具有了“一国两制”思想的萌芽。“1956年10月,毛泽东主张统一后的台湾可以不实行社会主义,并拥有高度自治。他在会见有关人士的谈话中表示:如果台湾和平解放,一切可以照旧,台湾现在可以实行三民主义,可以同大陆通商……谈好了可以定个协议公布。”1963年,经过周恩来归纳,毛泽东同意,把我党的对台政策归纳为“一纲四目”。
  可见,早在1956年,毛泽东已经形成了关于台湾问题和平解决的观点,1963年的“一纲四目”的原则可看作是“一国两制”思想的萌芽。
  2. “叶九条”——“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
  1981年9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在七九年九月三十日向新华社记者发表谈话时提出了九条和平主张,被称为“叶九条”。这九条方针已体现了“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这可以说是“一国两制”思想的公开、全面、清楚的表达。


  3.“一国两制”的正式提出及其理论化
  1982年9月,邓小平把自己的构想正式命名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同年9月,邓小平在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时说:关于收回香港主权问题,可以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方案解决。邓小平在1984年6月会见香港工商界访京团和香港知名人士钟士元等的谈话中,对于“一个国家,两种制度”进一步系统化、理论化:“我们的政策是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具体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十亿人口的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总之,经过“一纲四目”,“叶九条”,“一国两制”政策经过了萌芽、形成、成熟以及在香港和澳门的实践。
  三、“一国两制”为新中国的“一国N制”增添了新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形成了涵盖直辖市、省、自治区不同的省级行政区域,对于直辖市、省和少数民族自治区采取不同的治理方式。这种治理方式实际上是中国古代的“一国N制”模式在现代中国的传承与应用。
  1954 年9 月20 日颁布的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53 条规定,全国分为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这是建国后第一次用法的形式确立直辖市的行政地位。直辖市是指一个国家内隶属于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市,是政区中层次最高、规模最大的城市型政区。直辖制不受层级制行政管理的限制,地方行政单位可以越级直接隶属于更高一级地方行政单位,甚至直接由中央政府管辖。
  而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域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区具有一般的省级行政区域不具备的以下权利:(1)民族立法权;(2)变通执行权;(3)财政经济自主权;(4)文化、语言文字自主权;(5)组织公安部队权;(6)少数民族干部具有任用优先权。
  而在“一国两制”原则之下,香港和澳门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拥有高度的自治权。香港与澳门又具备了少数民族自治区所不具备的一些权利。“一国两制”模式的应用为新中国的“一国N制”增添了新的内涵。
  这样,目前的中国形成了一个由直辖市、省、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构成的一个“一国N制”模式。正如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教授尚会鹏老师认为中国未来的国内统治模式可以这样分类:(1)“统治并重”模式:省县、直辖市;(2)“重统轻治”模式:西藏、内蒙、新疆等民族自治区;(3)“统而不治”模式: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4)“虚统虚治”模式:台湾。
  综上所述,“一国N制”思想贯穿于中国从夏朝直到现在的治国治边战略中。中国古代的“一国N制”思想为“一国两制”模式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而“一国两制”模式的成功实践又为新中国的“一国N制”增添了新的内容。
  注释:
  [1]田晓岫:《中华民族发展史》,华夏出版社,第100页
  田晓岫:《中华民族发展史》,华夏出版社,第137页
  沈骏:《中共三代领导集体与祖国和平统一》,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第100页
  《人民日报》1990年4月10日的专论《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出台记》,转引自:谢益显:《中国外交是1979-1994》,河南人民出版社,第109页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一国两制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第17—18页。

上一篇:试论历史与现实的链接:“一国两制”模式下的法

下一篇:试论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究竟是什么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