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试论中国国情与民主制度建设的基本原则

发布时间:2016-05-12 13:51

  当代中国的国情,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出发点和重要依据,因而,国情理论也就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理论基石,国情研究也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问题研究的基本分析方法。近年来,在举国上下深入学习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解和研究我国国情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开始对中国国情进行研究。这无疑是思想理论界向正确的研究方向迈出的可喜一步。然而,总的看来,我国目前对国情的研究还停留在一般概括、泛泛而论的水准上,而从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等不同的角度深入分析国情及其对不同社会生活领域的影响,还嫌不足。本文试图从政治发展的角度来透视中国的具体国情及其对我国民主制度建设的影响.进而揭示政治发展的基本国情与民主制度发展的内在联系。


  一、中国政治发展的基本国情


  我国现阶段总的国情就是,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基本特征是经济文化比较落后,人口多,底子薄,国家大,资源相对量小,地区差异较大。正是这样的国情,决定了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必须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那么,从政治发展角度看,中国的具体国情是什么呢?换言之,我国政治发展的现实条件或基本圃情特征是什么呢?我们认为,现阶段我国政治发展的基本国情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一)政治的经济基础薄弱,物质条件比较落后。政治作为社会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从根本上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在这个意义上,经济关系和经济发展水平是政治发展的决定因素。新中国成立后,通过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建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关系,这就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发展,提供了根本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的经济基础。然而从生产力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来看,我国的经济基础还比较薄弱,物质生活条件还比较落后,主要表现在:一是物质生产手段和科学技术比较落后。除了沿海地区和城市有部分现代化工业设备外,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基本上还是用手工工具从事生产。科学技术虽然在少数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总体上看,较发达国家落后几十年。二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居于世界后列,人民生活还不富裕。从80年代末期的统计看,发达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高达17460美元,中等发达国家这一指标是1940美元,不发达国家这一指标是320美元,而中国这一指标是340美元。虽然各国的计算方法不尽相同,这些统计数字不一定能够反映各国经济发展的全貌,但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则是无可争议的事实。三是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和大众传播手段落后。据联合国统计,每百人电话机拥有数,1986年的统计显示,美国是每百人90.5部,加拿大是每百人76.9部,联邦德国为64.0部,而中国到1987年达到每百人0.8部,直到1990年,毎百人才达到1_1部。另外,从交通、邮电消费占人均家庭最终消费总额的比重看,80年代末,瑞典是17.7%,法国为16_8%,加拿大为15_5%,而中国的城镇居民人均家庭消费中交通、邮电费用比重仅占1_12%。从大众传播工具来看,每千名居民电视机拥有量,1988年世界平均值为148台,其中发达国家的平均值为485台,发展中国家为44合,中国到1987年每千名居民拥有电视机107台。上述数字表明,现阶段的中国还是一个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物质技术手段比较落后、人民生活比较贫穷的国家。这样的经济条件,就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根本基础和出发点。


  (二)国民的特大数置规模和偏低的文化素质结构。国民是国家的基本组成要素,是政治关系的直接承担者。国民的数量和素质如何,对于国家的政治发展有重大影响。中国目前已拥有12亿人口,从政治发展角度看,这是一个持大规模的国民群体。如果作一个比较,这个特大的国民数量规模,大体相当于美国国民数量的5倍,日本的10倍,新加坡的428倍。如此巨大的国民数量规模,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也是绝无仅有的。另一方面,从国民的文化素质方面来看,普遍偏低。以国民识字率为例,1985年,发展中国家国民平均识字率为71%,而中国是69%,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从高等教育入学率来看,80年代末,发达国家达到39%,发展中国家为8%,而中国仅为2%,大大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准。从文盲和半文盲占成人人口比例来看,80年代末,美国为3_3%,加拿大为2%,澳大利亚为0.9%,日本为0_4%,而中国高达26.8%。以上数字表明,中国的国民既是一个规模庞大的群体,又是一个文化素质比较低的持大群体。正是这样一个特殊的国民群体.构成中国各种政治关系和政治活动的主体。


  (三)政治主体的复杂结构。从广义上讲,国民作为政治关系的承担者和政治活动的参与者都属于政治主体,但从政治统治关系角度看?只有统治者及其同盟者,才是政治主体。这里所说的政治主体是指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在我国就是以工人、农民为主体的广大劳动群众和其他拥护社会主义、热爱袓国的各阶级、阶层和社会群体。政治主体结构实际上是社会利益关系结构的反映,是政袷制度结构的基础。政治主体结构有不同的层次,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我国现阶段的政治主体结构,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从阶级、阶层结构看,以工人、农民等劳动阶级为主体,多种阶级、阶层并存。与我国目前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经济关系相适应,我国现阶段存在的基本社会阶级、阶层有: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还有新生的个体劳动者和私营企业主阶层;此外,在农民阶级内部又产生出乡镇企业工人等非农业劳动者和亦工亦农的劳动者群体。据有关部门统计,1991年我国全社会劳动者共58360万人,其中工人阶级为9068万人,占15.5%;知识分子阶层为5700万人,占-9.8%;农民阶级为41500万人,占70.5%(农民阶级中乡镇企业工人和其他非农业劳动者8907万人);城乡个体劳动者阶层2258万人,占3.9%;私人企业主184万人,占0.3%。二是从民族构成看,以汉族为主体,多民族并存。目前,我国共有56个民族,汉族是人口最多的民族,占全国总人口的94%,此外还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壮族、苗族等55个少数民族,其中人口在百万以上的有13个民族,人口在十万以上的有28个民族。显然,我国不是单民族国家,而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三是从宗教信仰来看,我国属于多元宗教结构,多种教派势力并存。我国目前存在的主要教派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和天主教等教派,各教派都有一定规模的教徒。与此同时,社会上也有大量不信教的群众。这样就形成了信教者与不信教者和信教者中多种教派并存的复杂结构。从上述三个特点不难看出,作为中国政治主体的广大人民群众,不是完全同质的单一结构,而是由不同阶级、阶层、社会群体,不同民族和宗教派别组成的非同质的复杂结构,或称非均质的政治主体结构。这种政治主体结构正是我国政治制度设计和民主制度建设的重要社会基础。应该说明的是:世界上政治主体结构绝对同质的国家并不存在,象中国这样的发展中的大国尤其如此。而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成员间的基本利益是一致的,加上长期形成的中华民族向心力和传统文化的亲和取向,只要决策正确,一般说来,这种非同质的社会结构通过协调,可以和睦共处,而不产生对抗。


  (四)政治文化的多层次结构。政治文化是指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对于政治制度和政治活动过程的感受、认识、价值标准、态度、信念、感情、道德和习俗规范的总和。政治文化是政治制度建设和政治发展的重要思想文化基础。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主要特征是它的多层次结构。一方面,从政治心理或政治传统习俗层面看,其主流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人们在社会主义政治生活中形成的热爱祖国、热爱党和以当家作主的态度积极参与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宏伟事业的取向。但也不能不看到各种消极政治影响的客观存在。中国是有二千多年封建统治历史的国家,其间既有崇尚群体和谐、重视道德教化等优良传统的一面,也有官贵民贱、专制特权思想等封建残余的另一面。而后者正是我国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设的障碍。一般条件下,无政府主义是对专制主义的惩罚。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小生产者是一个人数众多的群体,小生产者不稳定的地位容易接受无政府主义思潮,这就是时而狂热、时而冷漠的爱走极端的不良政治习惯的根源。尽管从总体说这种不良的政治习惯不占主导地位,但确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另一方面,从政治思想理论的层面看,也是多层次结构,既有占主导地位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及其社会主义政治思想,也有与小农经济相联系的各种小资产阶级政治思想,还有近代以来从国外传入中国的各种资产阶级政治思想。这样的多种政治思想并存的局面,尤其是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政治思想的存在,往往容易造成整个社会政治思想的混乱,对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健康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总的来看,当代中国的政治文化,虽然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政治思想的主导地位,但并非单一的政治文化结构,而是由多种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组合而成的复合的政治文化结构,是既有社会主义的主流政治文化,又有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政治文化的复杂政治文化体系。这个政治文化体系就是中国政治发展和民主制度建设的现实思想文化条件。


  (五)国土辽阔,地区差异悬殊。国土是组成国家不可缺少的要素,是国家及全体国民生存、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我国的国土状况主要有两大特点:一是国土辽阔,幅员广大。我国的领土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约占世界陆地面积的1/15,占亚洲面积的1/4,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这个国土面积相当于法国的17倍,日本的25倍,意大利的32倍,英国的40倍,比整个欧洲的面积还要大。二是东西南北地区差异悬殊。在东西方向上,最东和最西两地相距5,200公里,跨经度60多度,两地时差4小时以上。在南北方向上,最南和最北两地相距5,500公里,跨纬度49度多。从气候条件看,从南到北兼有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和寒温带等几个不同的气候带。从地势特点看,西部为高山、高原地带,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东部为丘陵平原地区,一般海拔在1,000米以下,大部分平原地区海拔一般在200米左右。从人口分布密度看,西部人口稀少,东部人口稠密。据中国学者胡焕庸1935年研究发现:从东北黑龙江省的爱珲向西南云南省的腾冲划一条直线,称为“爱珲一腾冲”线,将中国分为西北与东南两大部分,在西北部分,国土面积占全国的一半左右,但其人口只占全国的4%,而在东南半部,人口稠密,占全国总人口的96%。从经济条件看,西部资源丰富,但交通不便,闭塞落后,东部土地肥沃,水利发达,水陆交通便利,工商业比较发达。这样的国土条件必然影响到国家的经济、文化发展,影响到国民和社会政治资源的空间布局及其相互组合关系和利益关系,进而影响到国家政治制度的结构形式和运行机制。


  二、中国民主制度建设的基本原则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从政治发展角度看,中国国情的总的特征就是:国民数量巨大而文化素质偏低;国土辽阔、幅员广大,但地区差异很大,经济、文化条件比较落后,人民生活水平较低?,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主导地位已经确立,但又有资产阶级和封建政治文化的影响。这种国情有别于世界其他国家,是中国特有的国情。在这样国情条件下发展高于资本主义的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既是一个历史性的课题,也是前无古人的创举。显然,要建立和完善这样一种中国式的、空前的民主制度,无法照搬任何别国的民主政治模式,只能立足本国国情,走自己的路。具体说来,从我国国情出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民主本质的人民性。民主的本质问题,也就是民主的社会阶级属性问题,它涉及民主的根本性质问题,因此,它也成为民主制度建设的首要问题。当今世界的民主,从本质来看,主要是两种类型的民主,即资产阶级民主和无产阶级民主两大类,或称资本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民主。前者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是为少数资本家阶级享有、为极少数资本家阶级利益服务的民主。后者存在于社会主义国家,是以无产阶级为代表的广大劳动人民享有的民主,是为多数劳动人民利益服务的民主。我国的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是工人、农民阶级为主体的广大人民所享有的民主,是为最广大人民利益服务的民主。这种人民民主的本质,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关系和经济制度决定的,是与整个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相适应的。正是这种民主的人民性本质,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建设,首先必须坚持人民性的原则,即一切从有利于实现最广大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出发,一切为了维护和实现广大人民的利益。具体说来,要求我们在民主制度的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必须首先考虑到这是为了十多亿人民眼务的民主,而不是为了少数剥削者和富有者脤务的民主,是为了有玫维护和充分实现十多亿人民当家作主权利和根丰利益的民主,而不是为了维护和实现少玫特殊阶层权益的民主。实践证明,民主的人民性本质实际指明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建设的方向,没有人民性,就没有社会主义民主,失去了人民性,民主建设就失去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方向,从而也就失去了意义。


  (二)、人民民主权利的广泛性和具体利益的多样性。中国国民的特大数量规模决定了我国享有民主权利的主体十分广泛,是一个包括工人、农民阶级和其他拥护社会主义和拥护祖国统一的各界人士的广泛的人民群体。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享有当家作主权利的人民,也是世界上最广泛的。不仅如此,由于我国消灭了剥削阶级的国家机器,基本完成了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从而消灭了限制广大劳动人民民主权利的各种经济、政治和社会条件,使每个当家作主的公民都享有了比旧社会更为广泛、丰富的民主权利,因而全社会的民主权利范围也有了极大的扩展,广大人民群众不仅有了管理国家的政治权利,而且还获得了管理经济、文化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广泛的社会民主权利。这样就使得我国的人民民主权利在主体和客体两个方面,都具有了空前的广泛性。此外,我国的政治主体是由不同阶级、阶层和不同民族、宗教集团组成的复杂的、非均质结构。这些不同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既有根本利益一致的一面,又有各自不同的具体利益和特殊利益,即使在同一阶级、阶层和民族之内,不同区域的社会成员的具体要求和利益也会有所不同。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有多少社会集团,就会有多少种不同的特殊利益。这表明,我国人民内部的利益关系和不同社会集团的利益结构是多样化的格局。然而,实践证明,广大人民的各项民主权利要得到保障,各种具体利益要得以实现,必须建立相应的民主制度,换言之,民主制度的根本目的就在于保障和实现人民的各种民主权利和利益。因此,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建设,必须坚持人民民主权利的广泛性和具体利益的多样性原则,即在民主制度的具体设计和改i完善中,必须充分考虑广大人民的广泛的民主权利和多样化的具体利益如何有效实现的问题。比如,从权利主体来看,工人、农民阶级的权利和利益如何实现,知识分子阶层和社会其他阶层的权利、利益如何实现;从权利客体看,不同人民群体的各种民主权利与具体利益如何实现,等等。只有这样来考虑和建设我们的民主制度,我们的社会主义民主,才能避免陷入抽象、空洞的境地,达到具体化、精细化、有效化,才能成为具体的、务实的、可操作的民主,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真心拥护的民主。


  (三)、民主制度结构的复杂性。一个国家民主制度结构的复杂程度,在一般情况下有两个主要制约因素:一是政治主体的结构状况;二是国民的数量规模及其在国土上的布局。一般说来,在国民数量大体相等的情况下,政治主体的阶级、阶层和民族、宗教成份结构越复杂,民主政治制度的结构也就越复杂,反之,政治主体的阶层、民族等成份是比较简单的单一结构,民主制度的结构也比较简单。另一方面,在政治主体结构大体相同的条件下,国民数量规模和国土面积比较大的国家,民主制度的结构就复杂一些,反之,小国寡民,民主制度的结构就比较简单。此外,如果是政治主体结构复杂,国民数量及国土分布同时也十分广大的国家,民主制度的结构则更为复杂。因为,民主政治是强调公民政治平等、自由和广泛参与的政治,这样,政治主体结构越复杂,公民的利益结构也就越复杂。公民的数量规模越大,国土面积越广大,公民的权利和利益总量也就越多,要求政治表达和政治参与的渠道也就要越多,越宽广,政治组织的难度也随之增加,这一切决定民主制度的结构也必然更为复杂。大量事实表明,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民主制度的结构方面,要比单一民族的国家更复杂,而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一般要比一个几百万或几千万人口的国家,民主制度的结构更复杂一些。中国的政治国情是:既是政治主体结构比较复杂的国家,又是国民数量巨大和幅员广大的国家,我们既要处理不同阶级、阶层和不同民族、社会集团的各种权利和利益问题,又要面对十多亿国民的复杂的权利和利益问题。这种国情决定了我国的民主制度结构必然具有复杂性的特点,同时要求我们在民主制度的建设中,必须坚持民主制度结构复杂性的原则,即必须充分考虑不同阶级、阶层和不同民族、社会集团的权利与利益,必须认真解决十多亿国民的政治参与权利和各种利益的实现问题,把人民的民主制度设计得更精细一些,更大众化一些,更实用一些,同时不断完善各种具体的民主制度运行机制,以满足各种公民政治参与的需要。比如我国的代议制民主.既不能像一些西方国家搞直接选举,也不能简单照搬西方的议会制,而是实行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人民代表不脱产制与常务委员制相结合的代表大会制。再比如,我国国土广大、国民众多,仅仅通过参与国家管理来实现民主,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公民的政治参与需要。为此,我国宪法规定,公民还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经济、文化事业和各项社会事务,在基层社会单位实行广泛的、直接的民主管理。这样,就形成了与国家民主渠道并存的社会民主渠道.形成了国家民主与社会民主相结合的民主制度结构。显然,我国的民主制度建设只有充分考虑民主制度结构的复杂性特点,才能充分满足亿万人民实现民主的需要。


  (四)、民主目标的阶段性和渐进性=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总目标是实现比资本主义民主更高水平的高度民主=然而高度民主的实现必须要有相应的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和社会条件。我国目前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主发展的经济文化条件还比较落后,国民素质还不高。这种国情决定了民主建设任务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决定了我国民主制度建设的目标设计必须有阶段性.民主目标的实现必须有渐进性。也就是说,我国民主制度的建设不可能一步达到最高目标--高度民主,而必须根据我国目前的国情状况,把高度民主的总目标分为若干个具体的阶段性目标,然后通过阶段目标的实现,逐步实现总目标,比如,我国的人民代表选举,由于经济实力不够,交通、通讯手段落后和国民文化素质偏低等因素制约,目前还无法做到普遍的直接选举.而是先在县乡以下的人民代表范围内实行直接选举,县以上的人民代表则实行间接选举,经过若干年的发展,待条件成熟后再实行全国范围的直接选举。再比如我国有关民主的法律制度,目前还很不完善,除了宪法之外.专门性的民主法规还很少,尤其是公民民主权利保障方面的法规更少。要解决这些问题也很难一步做到,而必须分阶段、分步骤,逐步加以解决。因为,-?种法律制度的完善,从根本上说是由社会的经济文化条件决定的,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体现。如果经济文化条件不发达.社会文明程度不高,就不可能建立起真正完备的民主法律制度,即使勉强建立,也只能是形式而已,不可能真正发挥其作用。总之,我国的民主制度建设.一定要避免好高鹜远,追求形式,脱离现实的不良倾向.必须坚持民主目标设计的阶段性原则和民主目标实现的渐进性原则,从现实条件出发,一步一步前进,扎扎实实努力。只有这样.我国的民主制度建设才能做到努力一步,前进一步,建设一步,提高一步.最终顺利攀登高度民主的顶峰。


  (五)、民主道路的探索性和创新性。世界近代民主的发展,从英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胜利后建立议会制民主开始,已经走过了300多年的历史,目前,民主已成为资本主义国家普遍的政治制度。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也无不实行人民民主制度。然而,回首民主的发展历史,放眼世界各国的民主制度,我们会很快发现,由于各国的具体国情不同,走向民主的具体道路也是千差万别.各有特色。如在西方,英国最早创立代议制民主,后来美国的民主发展就不同于英国,而法国、德囯、意大利等国的民主又不同于英美国家.在东方,日本的民主道路不同于印度,而新加坡、马来西亚的民主之路,又不同于日本。从民主发展的具体道路和方式这个角度看.可以说,有多少民主国家,就有多少民主发展道路。当然,这并不是说各国发展民主的经验没有任何相同或相近之处,而是说在总体上看来,绝对相同的民主道路是不存在的。中国是一个具有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历史的东方大国,又是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的国民数量之庞大、历史传统之深厚、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任务之艰巨,是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无法比拟的。要在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条件比较落后的大国,把十多亿之巨的庞大人民群体组织起来,建设高于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这是前无古人的事业,也是世界民主史上最艰巨、最伟大的事业。这样的特殊国情和特殊任务,决定了中国的民主建设道路,必须坚持探索性和创新性原则,即不能照搬别国的民主经验和民主模式,必须根据本国的国情和经验,探索自己的独特道路,必须在民主制度的设计和建设中,勇于创新,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如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基层民主与群众自治制度,等等,都是有中国特色的民主制度的创新性成果。只有走自己的独创性的民主建设道路,民主才能在中国的土壤上深深扎根,并开花结果,才能成为广大人民拥护的、务实的、不可动摇的国家制度,中国的民主也才能为人类的民主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王仲田

上一篇:人民军队民主制度建设的历史与启示

下一篇:基层政协在推进协商民主制度建设中需要着力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