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社科论文>科技论文

层间饱和度监测技术应用效果

发布时间:2015-10-28 11:45

摘要:中原油田是复杂的断块油气田,不同区块油藏特性差异很大,目前油田已进入开发的关键阶段。为提高监测技术应用效果和应用水平,进一步为精细油藏认识,提高油田开发效果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2010年中原油田开展了监测新技术推广项目《层间饱和度监测技术应用效果》。重点针对胡庆油田不同类型油藏特点推广应用层间剩余油监测技术。
论文关键词:层间饱和度,监测技术,效果  效益评价
  第一章、项目概述
  1.项目实施工作思路
  2010年胡庆油田层间饱和度监测技术配套应用项目工作,紧密围绕胡庆油田不同油藏特点和层间精细注采调整开发工作,根据近几年层间饱和度技术应用情况,精细认识层间动用状况,加强资料应用效果及过程跟踪分析,提高开发效益。
  2.完善提高的内容
  针对不同油藏类型,优选了层间饱和度监测技术,使层间饱和度监测技术应用更有针对性、目的性更强,增强了层间剩余油认识,提升了开发技术人员饱和度测试技术应用水平,措施效果有效提高。饱和度监测资料符合率从过去的70%左右,提高到90%以上,措施有效率从80%左右,提高到90%以上。
  第二章、层间饱和度监测技术应用效果
  2010年以来,围绕本项目共推广应用饱和度测试、找漏找窜、固井复测、分层测试项目监测58井次,成功录取合格监测资料58井次。依据资料采取各类针对性地措施51井次,有效47井次,有效率92%。依据饱和度、找漏找窜、固井资料采取措施45井次,措施前日产液902.4t,日产油41.7t,含水95%,措施后日产液1025t,日产油137.4t,含水87%,日增油95.7t,当年累计增油8845t,累计减少无效产出水29700m3,整体降水增油效果突出。
  表2-1措施效果汇总表
  2010年我们针对不同油藏类型,加大脉冲中子饱和度、高精度C/O比饱和度技术针对性地应用工作量,强化了资料分析和应用效果评价,增强了开发技术人员对储层水淹状况及剩余油分布认识能力,提高了资料应用水平。2009年共实施饱和度测试30口,其中脉冲中子饱和度14井次,高精度C/O测井11井次,过套管地层电阻率测试5井次。依据测试资料与动静态分析相结合,针对性地指导补孔、堵水、改采、新井投产等措施32井次,有效29井次,有效率91%,措施前日产液554t,日产油27.5t,含水96%,措施后日产液714.2t,日产油110.1t,含水84.5%,日增油84.5t,含水下降11.5%,累计增油4816吨,降水17950m3,见到了明显的增油降水效果。
  表2-2饱和度应用效果单井表
  表2-3 2010年饱和度分类油藏实施效果统计表
  统计效果显示,饱和度测井资料在常压低渗油藏胡2块、胡39块,中渗极复杂油藏胡5块、胡7-94块增油效果突出;在中渗复杂油藏胡7南块、胡12块降水稳油效果较理想。在水淹严重的高含水区块,饱和度水淹层解释符合程度还有待提高。通过不同监测技术分类油藏针对性地应用与效果评价,对监测技术适应性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提高了认识,对下步监测技术和资料应用积累了经验。
  第三章、效益评价
  3.1 技术指标
  (1)测试成功率达到100%。
  (2)测试资料解释符合率达到96%。
  (3)利用测试资料实施措施有效率93%。
  3.2经济效益评价
  3.2.1 投入
  本项目监测费用共投入391.6万元,作业费用300万元,合计691.6万元。
  3.2.2 产出
  监测资料指导针对性的措施及精细注采调整措施共51井次,当年累计增油8845t,减少无效产出水2.97×104m3。按吨油价格按3000元计算,每少1m3无效产出水节约费用50元计算,创产值2802万元。
  3.3.3 创利润:2802-691.6 =2110.4(万元)。
  3.4.3 投入产出比
  阶段投入产出比:691.6:2802= 1:4.05。
  该项目的实施,为今后胡庆油田不同类型油藏层间饱和度监测技术应用、找漏找窜测试、启动压力测试提供了指导性的思想、方法,提升了我厂监测技术应用水平,为油藏剩余油挖潜及层间精细注采调整方案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1]丁次乾编矿场地球物理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1992
[2]李国平等著测井地质及油气评价新技术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5
[3]曾文冲编油气藏储集层测井评价技术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1
第一作者:吴玫,女,助理工程师,1978年出生,1997年毕业于中原石油学校,现在中原油田采油五厂地质研究所从事地质研究开发工作,地址(邮编:457001),河南濮阳中原油田采油五厂地质研究所,电话:0393-4898716

上一篇:配电网三相电压不平衡的影响与治理

下一篇:基于蚁群优化的协作学习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