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新型城镇化建设新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23-12-07 12:41

  摘要: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我国最大的内需潜力和发展动能所在。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键是提高城镇化质量,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路子,着力提高内在承载力。随着城镇化的发展,科学系统开发已成为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针对此问题,本文提出了“土地安全是基础、生态环境是前提、智慧人居是保障、运营模式是支撑”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模式,并以石川河综合整治项目为例,介绍该模式的具体实施过程,结合现状分析今后的工作思路,提出下一步工作计划,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又好又快的发展。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石川河;土地安全;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S181文献标识码:A


  DOI:.20201030058


  前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现阶段,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已经转移到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好的教育、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现阶段已经在农用地治理方面开展了系列研究与工程建设,对确保国家耕地红线和粮食安全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土地工程应为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提供更加良好的土地,这其中还存在合理配置区域空间资源、协调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的质量提高等问题。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还需在人居环境方面做更多工作。这就需要健康、持续、稳定的建设用地投入作为基本保障,而新型城镇化建设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1-3]。


  1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1.1新型城镇化基本情况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业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4,5]。新型城镇化的要求是不断提升城镇化建设的质量内涵,与传统提法比较,更强调内在质量的全面提升。“新”是指观念更新、体制革新、技术创新,是新型工业化、区域城镇化、社会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生态发育过程。“型”指转型,包括产业经济、城市交通、建设用地等方面的转型,环境保护也要从末端治理向“污染防治—清洁生产—生态产业—生态基础设施—生态政区”五同步的生态文明建设转型[6,7]。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型城镇化逐渐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键是提高城镇化质量,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路子,着力提高内在承载力。强化城市和区域生态规划,做到多规合一,合理处置好城市建设中眼前和长远、局部和整体的生态关系,注重生态基础设施和宜居生态工程建设。


  1.2科学技术破解城镇化发展瓶颈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新型城镇化瓶颈日益凸显[8-11]。建设用地利用粗放,质量问题日益突出。2000—2010年全国城镇建成区以粗放式用地、用能的方式不断扩张,在土地开发利用前,未考虑土地质量健康问题,导致多地出现“毒地”现象,危害人类健康,整个过程处于“亚健康”状态。区域发展不协调,人居环境差距大。过多的优势资源集中在区位条件较好地区,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态环境逐年改善;反之部分区域的发展投入较少,经济水平不高,周边环境呈脏、乱、差趋势发展,再加上政策体系和管理体制的差异,使得人居生态环境质量、教育、医疗等配套设施方面差距越来越大,这也是阻碍新型城镇建设和发展的核心问题。城市功能不完善,设计实际不匹配。在前期规划中不根据实际开展相关工作,完全不遵从科学依据,不持有科学态度,导致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与土地利用的规划和发展脱节。建设资金量不足,发展需求难满足。新型城镇化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支出,由于政府财政支出结构复杂、投资项目多等问题,单一依赖财政支出,难以满足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导致城镇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尚未完善的问题。


  1.3新型城镇化发展中的市场潜力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和基本之策。我国的城镇化起步于1949年,较发达国家来说,起步晚,水平较低,但是速度快。到2017年,我国城镇化率为58.52%,比世界平均水平高3.7%,但與处于相同发展阶段的上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相比,低了近7%,与高收入国家差距更大,还有很大发展潜力。2014年3月,《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12]正式发布,按照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方案明确的时间表,2014年底前开始试点,并根据情况不断完善方案,到2017年各试点任务取得阶段性成果,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2018—2020年,逐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试点地区的成功经验。可见中国的新型城镇化,是确凿无疑的大方向。


  根据近10多年来陕西省统计局的数据,陕西省2000—2018年城镇化率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城镇化率与全国平均水平逐渐靠近,2019年达到59.43%。陕西省作为丝绸之路建设的发源地和桥头堡,近年来经济呈现出强劲发展的趋势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其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必将会对省域经济的发展产生推动作用[13]。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积极探索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融合发展路径,抢抓陕西省县域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有力机遇,瞄准特色小镇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注重科研引领作用,加强重大项目策划储备,为陕西省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作出新贡献。


  2新型城镇化建设新模式——以石川河为例


  陕西省富平县石川河综合整治项目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成功案例,项目建成后,将生态建设与人文环境有机结合,实现了多方共赢,充分满足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环境的向往。


  2.1前期治理


  土地安全是确保人居安全最重要的条件之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开展“土地治理”科研攻关,针对建设区域内存在的土地质量脆弱、生活、建筑垃圾围城、土地污染严重等一系列导致生态环境逐步恶化的问题,采取科学手段,开展前期调查、技术研发、问题治理、工程实施以及后期管控,对区域内的污损土地进行全面治理和维护,从根源上解决土地“亚健康”的问题,以此为良好的生态环境及区域整治建设提供坚实基础。


  2.2生态环境建设


  在《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中,对生态环境给予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提出了众多的“生态命题”,表明在国家层面已经将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予以紧密关联。一个良性的、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必定是将生态环境作为发展前提的。在城市开发的过程中,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等应该被综合考虑并加以利用。城镇化质量与生态环境具有相互作用,只有两者之间协调发展,才能全面促进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以富平石川河为例,通过GIS、GPS、RS等技术,实施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先行,建立生态本底,设置生态调控单元,并将绿色基础设施作为项目开发的建设重点,最终形成利于人类生存、提升环境质量的生态结构。在微气候改善评价方面,对项目前后包括温度、湿度、光照和风环境等主要生态环境指标进行评价,最后形成了一套适用于中小型城市城镇边缘区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表明,该项目不仅使石川河局部微气候得到极大改善,而且有效缓解了富平县的城市热岛效应。整个建设过程,将“绿地系统”转型为“绿色基础设施”,将“开敞空间”营造为“绿色廊道”,将“城市片区”整合为“生态功能区”,切实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打好“生态本底”与“绿色根基”,创造了一个更为适宜人类居住生活的环境。


  2.3智慧人居建设


  科学技术的发展引领时代交替,5G、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深入普及的浪潮下,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也逐步迈进智慧化时代。有的学者提出了智慧城市的概念,其核心是让新一代信息技术充分运用在城市的各行各业中,实现精细化和动态化管理。在此基础上,石川河提出了智慧人居的概念,依托信息化基础建设的完善,以智能家居、智慧社区和智慧养老为切入,创新研发了智慧人居社区平台,全方位构建了“人物互联、业务在线、数据智能、网络协同”的社区运营生态,最终实现人居环境智能优化。


  2.4运营模式创新


  在运营模式上,创新性地提出了基于提升土地价值为核心的综合开发运营模式。由企业足额垫付项目费用,改变了政府担保金融机构贷款的模式,将企业收益与项目质量互相绑定,既解决了政府资本不足的问题,又保证项目保质保量完成,达到双重目的,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辅助功能开发利用提供了可运行的经济支撑方法。石川河项目运用该模式,不但带动周边经济效益增长,同时又吸引多个知名企业前来投资[14,15]。


  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工作思路


  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到重要位置,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更加重视人居环境系统化提升的科技研发。要全面创新,加强土地整治、城市综合体建设、土地开发研究、净土生态治理全方位创新,采取规划先行,高起点构建新型城镇化战略蓝图,重视土地整治、绿色建筑材料等核心技术研发与工程应用转化,进行产业化模式推广,通过同网(物联网)、同台(通用功能平台)、同数(数据体系)、同效(高效运营数据中心)和同制(制度系统)组合而成的高度标准化体系,将科技融入建设环境的提高,让人居环境更加智慧化,最终实现农业用地整治与建设用地开发协同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建议


  4.1以土地安全为核心的新材料、新技术、新装备研发新型城镇化产业落地的首要任务应以科研作为支撑治理工程实施及应用的基础,确保土地洁净安全。从研究角度出发,应着力净土新材料、新技術、新装备的研发,从而保证人居用地土壤环境长远安全,保障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可持续健康发展。


  4.2以生态环境建设为导向的新方法、新技术研发


  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的总称,是关系到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新型城镇化下生态环境建设需综合考虑3个方面。重点针对工程项目区域,开展城镇生态环境评估研究;针对陕西城镇生态环境的典型问题,开展生态环境建设新技术及新材料研发;开展城镇生态环境管控的新方法及新模式研究。


  4.3以智慧人居为目的的新技术研发和新装备研发


  深度结合5G、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边缘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研发以智慧人居为目的的新技术和新装备,通过信息感知、智能分析、信息互联、管理决策等方面建设人类宜居、生活向往的智慧新城镇。

上一篇:我国城镇社区图书馆建设现状与改进措施分析

下一篇:我国城镇居民社区建设需求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