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丽江市新型城镇化建设耦合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6-08-18 15:15

  笔者通过回顾丽江市十二五期间城镇化历程;着眼2016年的新型城镇化进程;展望十三五新型城镇化前景,分析丽江新型城镇化存在的不足,提出通过耦合机制的构建推进丽江新型城镇化持续发展。


  一、丽江印象

 

  丽江地处我国西南边陲,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地区。境内地形地貌多样,同时气候变化显著。全区总面积2063.74平方公里,其中坝区 1586.49平方公里(含河谷面积1050.79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7.7% ;山区19017.29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92.3% ,全市有111个大小坝子星罗棋布于山岭之间,海拔一般都在2 000米以上。

 

  丽江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共有12个世居民族,20余种少数民族,少数民族561815人,占总人口的55.7%,纳西族212 223人,占总人口的21%,其中纳西族占古城区及玉龙县(即原丽江县)总人口的57.7%,有"国中贵原,云中丽江"之称。

 

  丽江自古以来就是我国西南交通贸易大动脉南方"丝绸之路"和由西藏入境的"茶马古道"的中转站。北连迪庆藏族自治州,南接大理白族自治州,西邻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东与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和攀枝花市接壤。丽江城区离昆明502公里,距攀枝花市280公里,至下关市201公里,至兰坪金顶206公里,至香格里拉县城198公里。

 

  兼容并蓄的少数民族文化中纳西族人民长期以来创造并延续保持下来的东巴文化,是世界民族文化的一枝璀璨的奇葩,是宝贵的遗产。

 

  地势多山少地,少数民族聚居,西南交通动脉,东巴文化独特,古城历史悠久等独有特点,客观上决定了丽江市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必定富有"地方性特色"。

 

  二、丽江市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

 

  (一)十二五期间,丽江市着力推进协调发展,城乡面貌发生新变化

 

  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规划全域覆盖,城镇化率从27.8%提高到35.6%。玉龙县"四规合一"试点工作顺利推进。中心城市创建为国家园林城市、卫生城市、节水型城市。山地城镇建设稳步推进,开发低丘缓坡土地1774.5亩,耕地得到有效保护。改造城市棚户区3800户,实施农村危房改造 83907户。开展400个社会主义新农村、美丽乡村建设。新建改建农村公路3030公里,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4.5万亩,完成中低产田地改造 96.5万亩,解决50.2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完成水电移民搬迁安置31189人。扶贫投入26.1亿元,实施宁蒗和永胜2个县连片综合开发、宁蒗扶贫攻坚大会战、9个贫困乡整乡推进、965个贫困村整村推进工作,五年共减少18.6万贫困人口。

 

  (二)2016年丽江市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2016年力争年内城镇化率达到37%。加快构建中心城市、县城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发展的城镇体系。推动县城提质扩容,加快特色城镇发展,积极建设智慧小镇、互联网小镇。落实户籍制度和居住证制度改革措施,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力争城镇化率达到37%。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促进农业人口就近就地城镇化。维护好进城落户农民各项权益。继续实施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利用试点,加强坝区农田保护,因地制宜推进城镇上山。积极发展绿色节能建筑,增强城市宜居性。围绕打造生态、低碳、乐居的山水田园城市。丽江制定了"1383"市域城镇体系规划,1个中心城市3个次中心城市8个重点中心镇和30个特色城镇,的城镇空间结构。

 

  (三)十三五期间丽江市要打造协调发展新空间,推进城乡统筹显特色

 

  "十三五"期间,丽江全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力争城镇化率达到45%。着力构建"一核一区两片一带"区域发展新空间,把丽江主城区建成以旅游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发展核心;把华坪建成以清洁载能产业为主的新型工业区;加大宁蒗和永胜两个片区扶贫开发力度,依托程海生态经济园区和泸沽湖旅游度假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建设金沙江经济带,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优化城镇布局,形成1个中心、3个次中心、4条发展轴线、8个重点中心镇和30 个特色城镇的城镇空间布局,走出一条丽江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到2020年城镇化率达到45%。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着力提升县域产业层次和支撑能力,精准脱贫,确保2016年玉龙县脱贫摘帽,2017年永胜县脱贫摘帽,2018年宁蒗县脱贫摘帽,2019年现行标准下全市9.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丽江市新型城镇化建设耦合机制研究


  三、丽江市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困难

 

  1、城镇化建设用地粗放管理。丽江城市边缘,自身的土地利用具有农业与城市建设用地两种属性,在与城市逐渐接轨的过程中,较多变为城市指向的用地,原有的郊区农田特性渐渐消失。部分不适宜进行建设的农耕用地,如冲沟、坡地也被过度开发。

 

  2、城乡差距和县域发展不平衡,产业支撑能力不强。全市有一区四县(古城区,玉龙纳西自治县、永胜县、华坪县、宁蒗彝族自治县)。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和古城区,古城区和宁蒗县,金山乡和大具乡等,县域差异,镇乡差距。永胜县、华坪县,工业及工业附加值产业较为强,而同为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则工业等产业支撑城镇发展的能力较为薄弱。

 

  3、城镇化建设中古城文化景观过度商业化、原真性缺失。新型城镇化建设热潮中云南独特的地域文化与历史环境仍旧遭受到巨大的冲击。大研古镇为代表的古镇景观作为一种反映地域历史文化、人与自然互动关系的重要遗产资源,在当前的快速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着现实与保护理论的双重困境。

 

  4、 云南自然灾害的频发,人祸不断。水灾与旱灾交替,泥石流多发。丽江市重要城市供水源黑龙,根据丽江水文分局监测,1993年至2015年,黑龙潭共发生八次季节性干涸。人为火灾是丽江新型城镇化进程的一大威胁。2009年,"3·31"古城南门新疆饭店火灾;2010年,"2·13"丽江印象古城文苑火灾;2012年,"2·22"火灾早已为丽江古城防火敲响警钟;2013年3月11日,大火烧毁了古城核心区的103间房屋。丽江古城就是一堆堆数百年的干柴垒起来的木房子,一把大火就能让它毁灭,所以火灾防范迫在眉睫。

 

  5、新型城镇化与环境污染和可持续发展矛盾突出。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工业项目建设、城市地下水过度挖掘、乱扔城市垃圾(含建筑垃圾)等仍然是造成的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过度开发利用山地资源、旅游资源等现象也普遍存在。

 

  四、新常态下的丽江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策略

 

  丽江市新型城镇化建设,构建一个耦合机制,是将涉及面具有的正面因素,积极的相互叠加作用,显现出共同的合力优势。在未来还将持续的新型城镇化过程中,通过积极的耦合机制所产生的效应为丽江的建设保护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历史与现代城市实现时空交融,动态生长。

 

  (一)新型城镇化与政府政策规划,社会舆论耦合

 

  各级党委、政府推进城乡统筹,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局面,确立了"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重点中心镇----特色城镇-----一般镇"五级配置的市域城镇等级结构。编制了城市绿地系统等10项城市专项规划,5年新编6项专项规划,建立了城市地下综合管线数据库。制定了53个城镇的城镇总体规划和4902个中心村、自然村规划。制定了《玉龙雪山国家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三江并流国家风景名胜区老君山详细规划》、《玉龙雪山国家风景名胜区泸沽湖景区详细规划》、《中共丽江市委丽江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丽江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意见(送审稿)》。 广泛宣传动员,做好城镇化建设的舆论导向。通过各类媒体宣传,在全社会营造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氛围。

 

  (二)新型城镇化城乡空间、功能耦合

 

  丽江市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与周边县域空间逐渐产生关系的这一过程实质上便是"城"与"乡"的耦合过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使城市空间不断拓展,城乡二元结构不断破解,相互之间的要素交换也趋于频繁,开始了城乡互动发展时期。丽江中心城区及周边除了原有的基本职能外,城市功能不断的外溢与空间的扩张,需要承接城市转移出来的部分职能,成为补充城市核心区功能的腹地。思考丽江市新型城镇化城乡空间、功能耦合关系,也正是需要从人本的角度出发, 运用多元争执、动态渐进、整体协同等思维概念,实现空间的多元性,包容性开发。

 

  (三)新型城镇化与土地、资源、环境耦合

 

  新型城镇化与土地耦合,也是乡村地域受到城市化的影响向城市用地转变的过程。在城乡结合区域,是城市用地与乡村用地相互交融渗透、城镇化发生最为剧烈的城市边缘区。丽江自身的土地利用具有农业与城市建设用地两种属性,在与城市逐渐耦合的过程中,城镇整体将会成为城市中的內缘区,变为城市指向的用地,原有的郊区特性渐渐消失。丽江作为依靠传统农业生产的历史城镇,虽城镇自身具有商贸属性,但也是依赖周边广袤的农田土地而存在的。仍然需要保留农耕用地,保护自身土地利用特征的完整性。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合理利用,不涸泽而渔,建立长效机制,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新型城镇化与古城保护耦合

 

  大研古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没有城墙的古城,被誉为是中国传统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和典范。古城历史悠久,古朴如画,兼有水乡之容,山城之貌,城中有水,山中有城,城山相融,山水一体,道路自由,街巷幽深,道旁河畔,垂柳拂水……古城在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已经对古城内的电力线路、流水河道、排污管网进行"三线入地"和修缮保护,但由于古城属于世界文化遗产,不可能随意改变房子的结构,工作重点只能对消防设施不合格的商家进行整改,对住户的行为进行消防规范和管理。同时,制定保护法规,发展文化产业,政府主导,民间参与模式,实现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特色推进。

 

  (五)新型城镇化与文化耦合

 

  文化是城市发展的根本动力所在,随着全球化所引发的城市竞争,文化策略已经成为了当今城市生存的关键所在。文化根植于一定的时空里,反映在一定的载体上。纳西族的"东巴文",共1400多个字,被美誉为世界上唯一保留完整的"活着的象形文字", 东巴经书涉及面丰富,包含舞谱、绘画、祭祀仪式充分展示着纳西族东巴文化的独特魅力。古城的商贸文化与纳西文化是空间形态中蕴含的重要精神内涵,需有文化的"核"才能使纳西文化在特殊的时空中真正得到延续。大研古镇内的街巷功能各异,多为普通的民居强化其生活性为要点,优化内部的生活服务设施,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对其历史功能予以延续再现,保有一份安宁与祥和的生活空间,杜绝过度商业化。

 

  (六) 新型城镇化与创新耦合

 

  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城镇化建设模式。土地制度创新,社会保障制度创新,城镇管理规划创新相结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大城镇化建设力度,建精品区等特色城镇化试点、亮点,规范制度,管理中注重细节,创新管理模式,创新资金筹措机制。

 

  作者:白云 雷婷 来源:锦绣 2016年8期

上一篇:湖南小城镇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下一篇:试论费孝通小城镇建设思想宏观意义及社会学启

热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