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小城镇建设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6-03-31 09:18

  一.引文

  

  小城镇建设与发展,是推进我国城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着力点。蔡秀玲(2003)认为,工业化是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的重要前提,小城镇是农村工业化的重要基地,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小城镇经济的发展状况。县域经济的发展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而是由县城经济、小城镇经济和农村经济三部分有机组成的。在目前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下,加快建设小城镇可以缩小城乡之间的经济差距,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较好的依托和着力点。

  

  近年来,全国很多地方都加大了对小城镇建设的重视,小城镇建设在各地迅速展开,空间结构、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本投入进度空前加快。浙江省政府最近制订了小城镇发展目标,通过政府推动、政策扶持,努力把中心镇培育建设成为产业的集聚区、人口的集中区,使全省形成一批特色明显、经济发达、辐射能力强的小城市。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小城镇建设的发展是分不开的。谢健(2002)在论述温州经济发展时认为,在温州农村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小城镇扮演了一个相当重要的角色。由于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特殊性,以及中国城乡隔离政策,使得小城镇成为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这一点在温州农村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表现得特别突出。

  

  林其屏(2001)认为,小城镇具有经济的集聚功能、人口的集结功能、发展的辐射功能、生活品质的提升功能四大功會g。因此,在县域经济里面,小城镇可以作为经济发展的增长极。通过增长极的极化和扩散效应,影响和带动周边地区和其它产业发展。增长极的极化效应主要表现为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极点聚集;扩散效应主要表现为生产要素向外围转移。在发展的初级阶段,极化效应是主要的,当增长极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极化效应削弱,扩散效应加强。

  

  鉴于以上的分析,本文将从小城镇功能以及在县域经济中的地位等角度出发,来阐述发展小城镇对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并运用相关经济理论框架来研究和探讨发展小城镇的路径选择以及政策措施,对目前正在开展的小城镇建设提出笔者本人的分析观点。

  

  二、小城镇在县域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小城镇是连接城乡的枢纽,具有一定的规模,主要由从事非农业产业生产活动的人口所聚集而成。其主要特点是,人口相对集中,交通比较发达,乡镇企业也较多,并且能够提供一定规模的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信息交流网络等基础服务设施。朱柏铭(2006)认为,小城镇更能节省市场主体的交易成本,小城镇可以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减少甚至避免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大城市盲目流动;可以带动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可以给农民带来全新的生活方式,推动农村社会的进步。在对县域经济发展的研究过程中’笔者认为小城镇主要有以下作用。

  

  1.经济的聚集作用。经济的发展需要有一定的平台支撑,在农村经济过去的发展中,由于各个经济体之间的分散化,无法集中构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因此,现代化的工业就无法建立起来。传统的中国农村经济就是因为小城镇建设的滞后,呈现出小农经济、家庭作坊经济的分散化特征。分散化的经营模式由于商品和信息流通的障碍,难以形成规模化生产,资源的消耗相对较高,并且不能得到基础设施的外部性好处。小城镇的出现,可以有效地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基础设施,将附近农村的资本、劳动和技术等生产要素集合起来进行工厂化生产。乡镇企业的集群有利于各个生产企业之间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节省各个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形成比较完整的产业链结构。在浙江省多年来的发展过程中,这些都得到了实践的有力检验,形成了一批产业特色鲜明的经济强镇。企业集群使得各企业之间的交流十分方便,可以方便地享受技术溢出效应的好处。

  

  2.经济的辐射作用。依据区域经济学的增长极理论,增长极的极化和扩散效应,可以影响和带动周边地区和其他产业的发展,其主张通过政府作用集中投资,加快若干条件较好的区域发展,进而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小城镇以其自身的优势,可以吸纳周边的资源要素进入生产领域,从而获得经济补偿和利润。点轴理论作为增长极理论的延伸,其主要观点认为,在加强城镇建设的同时,也要注重对小城镇与周边村落之间的“轴”的建设,在目前我国正在实施村村通工程,加大对轴的建设,以中心的优势来带动周边的地区发展。由于小城镇拥有市场、交通、信息、科技等方面的优势,因此小城镇可以作为周边农村地区发展的增长极。

  

  3.小城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作用。在目前的农村地区,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长期处于隐性失业或剩余状态,如何解决这些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是当前我国农村工作的重点之一。从农村发展的角度来看,将大量劳动力从农业中解放出来,降低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占农村人口的比重,将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出路之一。农业劳动力非农业化的基本方向就是加快城镇化的进程,以此来吸纳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使农村劳动要素参与生产过程。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70%,如果纯粹依靠大城市来吸纳过剩的农村人口从公共经济的角度来看,将是很大的难题。并且农村劳动力由于自身的劳动素质和技能的相对不足,难以适应大城市的发展和需要,盲目向大城市流动也非农民自己最佳的选择。与大城市相比,小城镇由于自身更加接近农村,农民进入小城镇成本和风险都较小,并且由于小城镇聚集了大量的乡镇企业,这些企业基本上都从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因此对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有很大的需求。

  

  4.小城镇对农村消费的促进作用。长期以来,中国居民消费一直处于低迷状态,如何启动居民消费,特别是占总人口绝大比重的农村居民消费将是我国化解经济增长风险,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农村消费的增长一方面是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加,增加消费需求;另一方面是加快建立和完善商品流通体系,保障良好的商品供给体制。小城镇是连接城乡之间的纽带,其所具有的集聚效应也可以带动商贸和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成为农村地区的商品集散地和消费平台。小城镇的发展可以将大量的农村居民集中起来,可以有效地显示居民的消费偏好,以此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给,还可以通过消费者的示范效应,扩大消费需求。同时,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可以减少自给性消费,扩大消费品市场的需求总量。

  blob.png

  三、小城镇经济与县域经济的关系

  

  县域经济以县级政府作为市场调控主体,具有功能完备的县级财政和地方税收体系,因此县域经济是小规模的区域经济。而在目前的财政体制下,乡镇并不具备一级财政权力,并且在“乡财县管”的财政政策出台的背景下,小城镇经济对县域经济有着较强的依赖性。但是县域经济并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它是以县城为中心,以小城镇为纽带,以广大农村为腹地的一种经济体系。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县域经济可以看作是县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在空间上的向外扩张。因此,小城镇经济一方面依赖于县域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又构成对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二者之间呈现出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关系。

  

  1.小城镇经济对县域经济的依赖。小城镇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向周边农村地区的自然延伸,对县域经济存在着多方面的依赖。首先,小城镇经济的发展需要有二、三产业的支撑,其发展是根据县域经济的特点来规划的。在浙江,很多乡镇的经济就是作为整个县域经济中的某个环节或者某个流程,形成了“一乡一品”、“一镇一品”的产业集群。其次,小城镇经济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县级政府进行区域内的调控,维持一个开放的、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以促进各个小城镇之间的公平有序的竞争,保障县域经济在整体上的运行良好。再次,小城镇的建设需要县域经济的投入,特别是县级财政的投入,在小城镇发展的初期,各个乡镇企业对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的需求是非常强烈的,必须依赖县级财政加大对这方面的投入,为小城镇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2.小城镇经济对县域经济的支撑。小城镇经济作为县域经济的增长极,是县域经济发展壮大的重要着力点和支撑点。在现阶段,城镇化和工业化已经成为了县域经济发展的新的主题。鉴于前面的探讨,小城镇的发展可以通过其辐射效应,带动周边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均衡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重点发展拥有区位优势、交通优势、资源特色优势的中心城镇,增强小城镇的聚集效应、辐射效应,促进农村人口、生产要素向强镇聚集,优化农村地区的资源配置,使农村的生产潜力得到发挥。同时,小城镇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通过乡镇企业的培植,提升县域经济的工业化水平,并且依靠自身的交通和信息优势,可以构建服务和贸易平台,加快县域经济中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县域经济的产业结构升级。

  

  四、发展小城镇的政策思考

  

  基于小城镇在县域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如何在壮大县域经济的框架下来规划小城镇的发展是当前我们应该重点思考的问题。最近这些年来,我国的小城镇建设取得了很好进展,但是也存在着不少问题。问题之一是小城镇的数量很多,但是规模很小,经济实力不强,没有自己的特色产业。问题之二是融资渠道不流畅,资金缺乏,很多地方的小城镇建设基本是克扣当地公务员和教师的工资,强行向农民摊派,乃至过度举债,从而导致后续建设资金不足、难以为继的后果。问题之三是没有树立科学发展观,在小城镇的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严重浪费资源和耕地的严重违规事件。问题之四是没有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小城镇没有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生产企业和小城镇居民的生产生活得不到很好的保障。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在建设小城镇的过程中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1.小城镇建设要服从县域经济发展的大局,明确自己的定位。小城镇的建设只是作为县域经济建设中的关键一环,其产业布局以及经济结构要与县域经济的整体发展目标相结合,避免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的现象发生。一方面对那些已经有较好基础的小城镇,要大力支持,积极引导,提升那些小城镇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实力;另一方面对那些地理位置重要,但是发展暂时滞后的小城镇要加大扶持力度,使其成为带动一方经济的重要龙头。要根据小城镇各自的地理优势、资源优势和人口优势等等,制定适合小城镇自身发展的特色产业,使其作为县域经济产业上的重要一环,为提升县域经济的整体竞争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2.拓展小城镇建设的资金渠道,加大对小城镇建设的扶持。县级财政要加大对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供优惠政策,确保各种建设资金能够积极参与。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鼓励企业和居民个体对小城镇建设的投资,并切实为各投资主体提供良好的保障。盘活小城镇现有的设施资产,通过产权转让、拍卖、经营租赁等措施筹集建设资金,同时也提高了现有资产的经营管理水平。有条件的地方也可以运用资本性和债权性投资工具进行筹资,但是要积极评估风险,将可能性损失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在重点解决道路交通、通讯设施、水电供应、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方面的资金问题的同时,还要积极筹备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以提升小城镇的发展潜力。

  

  3.注意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节约利用土地资源。在我国经济发展日益面临资源和环境约束的现阶段,尤其要积极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小城镇应根据自身的基础条件和人口规模’科学规划’合理制定小城镇的建设规模,切实保护农村的耕地资源。充分利用土地空间,提高单位面积土地使用效率。注意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禁止那些效率低、污染重的企业的发展,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开发生态旅游资源,发展绿色产业,做到经济和环保的双赢。

  

  4.提高小城镇的管理效率,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在小城镇的发展过程中可以适当增加小城镇的社会管理权限,适当赋予小城镇财政、规费、资金扶持、土地、社会管理、户籍等方面的管理职能。浙江省最近对小城镇发展的政策正是这方面的体现,有力地保障了小城镇在基础设施、人口管理、文化卫生等领域的管理职能的发挥,为小城镇的生产生活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上一篇:统筹城乡发展与农村旅游小城镇建设

下一篇:小城镇建设中房地产开发的作用及应注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