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统筹城乡发展与农村旅游小城镇建设

发布时间:2016-03-31 09:03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大多数,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问题。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这是党中央根据新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和主要矛盾,致力于突破城乡二元结构,破解“三农”难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在于农村城镇化,城镇化滞后已经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我国经济生活中存在的国内有效需求不足、就业压力增大、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结构不合理等矛盾,都与城乡对立和城镇化发展滞后密切相关。所谓农村城镇化是指发生在农村地域范围内的城镇化过程,是以非农产业发展为主体,以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其他产业的转移和空间集聚为特征,以农村小城镇发展壮大为过程的城镇建设活动。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兴的农村城镇化道路,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对促进农村和谐社会建设具有特殊意义。

  

  一、统筹城乡发展与农村旅游小城镇建设的关系

  

  从1978年到2005年,我国的城镇化水平由不足18%提高到43%,这表明我国城镇化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在这一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实施好城镇化战略,对于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增长,对于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实践证明,农村旅游产业发展,特别是旅游小城镇建设以其关联性强、乘数效应高成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城乡旅游产业统筹的结合点

  

  目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发展农村旅游小城镇及其乡村旅游适应了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实现了“大农业”和“大旅游”的有效结合,加快了城乡经济融合和三次产业的联动发展,不仅扩大了城镇居民在农村地区的消费,还加快了城市信息、资金和技术等资源向农村的流动,以此带动农村各业发展,促进村容镇貌和农村生活的改善。农村旅游小城镇是农村旅游资源的富集地区,也是连接城乡旅游业的纽带和桥梁。农村旅游小城镇既是乡村旅游的重要目的地,又是农民旅游的主要客源地,对其开发不仅符合城镇居民回归自然的消费心理,而且有利于开拓农民眼界,增强广大农民的出游动机和实力,城乡旅游产业的统筹在这里找了很好的结合点。

  

  (二)城乡文化协同进步的金钥匙

  

  旅游活动是以人员流动为特征的,农村旅游小城镇的主要客源市场是附近的城市居民。开发农村旅游小城镇和乡村旅游所引起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不仅大大促进了农村旅游商贸的繁荣,也为城市与乡村两种文化的融合、互补与提高架起了桥梁。广大农村地区,民族民俗文化资源丰富多彩,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淀丰厚,特别是那种秉承传统,热情、笃实、勤奋、俭朴的乡村文化已经成为乡村精神的重要体现。与之相对应,城市并非仅仅是人口的集中场地,而且是现代文明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策源地和扩散地。城市拥有相对优势地位的现代文化,同乡村文化比较具有积极、开放、创新、高效的一面。农村旅游小城镇也正是两种文化激烈交融之处,发展旅游业,既能充分利用这些文化资源,提高旅游者的文化素养和民族自豪感,又能通过市场经济机制的引入,提高农村居民对当地文化价值的认同,促进对传统文化的挖掘、保护和创新。城乡统筹发展的前提和保障是城乡思想文化的融合与协调,以乡村的独特文化吸引城市客流,以城市的优势文化影响乡村。抓好了农村旅游小城镇的文化建设也就找到了解决城乡文化协同进步的金钥匙。

  

  (三)一条新兴而富有特色的农村城镇化道路

  

  农村旅游小城镇建设是农村城镇化的重要途径。与其他农村特色城镇相比,旅游小城镇更有条件突出资源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文化特色,也更有动力重视服务意识、环境意识,更能有意识地强调可持续发展理念。农村旅游小城镇凭借丰富而独特的旅游资源和强大的关联带动作用,形成吸引力和竞争力,招徕各方来客。靠旅游业的连锁效应,形成各种要素聚集地,拉动周边地区人口的聚集,从而完成了农村到城镇的“跳跃”。因此,农村旅游小城镇的建设丰富了我国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内涵,是统筹城乡、建设新农村的又一发展模式。近年来,云南不断创新新农村建设和旅游发展的理念和思路,他们从功能上把云南的农村小城镇分为综合型、旅游型、工业主导型、交通枢纽型、口岸型、商贸型等六种类型,在认真总结全省100个重点小城镇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把一批具有旅游资源优势的农村城镇,通过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开发,集中力量在全省建设60个旅游小镇。从而探索出了一条重点集镇建设的新路子,为云南乃至全国农村特色城镇建设起了示范作用。

  

  (四)农业现代化的显著标志和现实选择。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必须实现农村的现代化。农村旅游小城镇以其良好的乡村环境、完备的基础设施、高效的非农产业和相对文明富庶的生活水准成为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发展起来的农村旅游小城镇推动了富余劳动力向与旅游关联的二三产业转移,改变了农村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基础设施和村容镇貌也都得到了改善,真正发挥了作为城乡文化和经贸活动中心的重要作用。事实证明,旅游小城镇是乡村旅游的重要集散地,是将城市与农村、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起来的有效方式,通过建设观光果园、种植业观光园、垂钓园、森林公园和各种农业生态园,实现了农业的现场增值,在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满足了城市居民休闲旅游的要求,农业现代化找到了一条新的发展模式。

  blob.png

  二、农村旅游小城镇建设的战略选择

  

  (一)农业结构变革一一旅游特色小城镇建设的关键

  

  从我国农村地区,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实际情况看,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已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迫切要求。农村变革的关键是农业结构的变革问题,农业结构调整应在特色化、生态化、产业化上下功夫,而旅游小城镇建设则恰恰与农村农业结构的调整要求相一致的。所谓特色化,就是在有条件的村镇大力发展旅游特色经济,着力打造“人无我有、人有我佳”的区域比较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使农民通过发展农业旅游也能赚钱增收;所谓生态化,就是按照旅游市场,特别的周边城市居民市场对农村环境和农副产品优质化、多样化的需求,积极营造绿色、环保、舒适、和谐的乡村旅游环境,大力生产质优、价廉、无公害的生态产品,发展旅游高效农业和农村生态旅游,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所谓产业化,就是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培育旅游龙头企业,拉长产业链条,使农产品在旅游精深加工的过程中增值,进而促进农民增收。在四川成都郊区,通过农业产业结构的变革,涌现出许多旅游特色村镇,其中最为典型的要属“江家菜地”,从2005年初开始,当地政府出资对位于江家堰村面积达数千亩的“江家菜地”进行景区化改造,将农民的菜地分成面积约1分的小块。采取市民认种菜地,农民代种蔬菜,让城里人体验农事的模式对外出租。“江家菜地”以认种的方式,把传统种植业变为体验式旅游休闲产业,实现了城乡互动,促进了旅游特色村镇的健康发展。

  

  (二)旅游特色村镇建设必须以乡镇旅游企业为龙头

  

  农村产业的集聚过程和农村城镇化是相伴相随、相辅相成的关系。农村城镇化为产业集聚创造条件,而产业集聚是农村城镇化的“加速器”,加速了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当前小城镇发展中突出制约因素之一就是缺乏主导产业支撑,发展后劲不足。因此,农村各类小城镇建设必须以产业的发展和壮大为依托,其发展水平与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小城镇的结构、功能和素质,决定着小城镇的吸引力和辐射力。乡镇企业是小城镇经济的支撑,在农村非农产业中,乡镇企业是龙头。如果没有良好的农村中小企业的发展,农村小城镇只能是建在空中楼阁上,小城镇就会成为“空城”。旅游小城镇是以旅游产业为支撑,以乡镇旅游企业为龙头的农村特色城镇,培育并做强乡镇旅游企业是实现旅游小城镇发展的必要途径。各地应根据农村小城镇的资源优势和环境特点,特别是注意深入挖掘农村传统文化,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培育和扶持旅游龙头企业,努力形成一批“一镇一业”或“一镇一品”的旅游特色小城镇,使广大农民不仅能在小城镇里“安居”,也能在那里“乐业”。

  

  (三)科学规划布局,促进各类旅游小城镇协调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小城镇开发建设方式落后,许多城镇仍以分散零星建设为主,缺少城镇建设系统规划,综合开发率低,整体环境差。这些农村小城镇不重视特色设计,许多城镇的街景、重要地段和重要建筑物的设计都十分单调,品位不高。农村旅游小城镇建设的重要目标是构建旅游城镇体系,通过科学规划布局,促进各类旅游小城镇的协调发展。旅游城镇体系是指以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内的旅游城镇群体为研究对象,以某个或多个旅游中心城镇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同职能分工、相互密切协作的城镇组成的旅游城镇群。在农村旅游小城镇的建设中,必须把区域规划和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根据各地的产业基础、经济结构、旅游资源禀赋、地理环境和城镇布局,制定发挥地方优势和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小城镇发展规划,防止重复、无序建设。经过探索和实践,近些年来,云南形成了民族民俗型、文化古迹型、生态环境型、特色经济型和旅游复合型等多元化的农村旅游小城镇建设模式。各类型旅游小城镇都能够做到科学规划布局,为我国旅游小城镇建设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和启示。

  

  (四)保护与开发并重,打造农村新文化旅游精品

  

  农村传统民间文化是城乡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是乡村旅游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并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农村传统民间文化产生于乡村本土,特别富于活力和渗透力,它们反映了一个地区的文化发展历史,反映了当地群众的审美情趣,更是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的真实写照。促进城乡文化交流和旅游和谐发展,提升农村新文化建设水平,就要把保护和开发农村优秀的传统民间文化作为重要的工作。首先,要对农村传统文化保持较完整并具有特殊价值的村镇或特定区域进行整体性保护,并逐步建立起科学有效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机制。第二,农村新文化建设不仅要服务农民,更重要的是要调动农民创造新文化的积极性,使农民成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第三,实施特色旅游文化品牌战略,培育一批旅游文化名村、名镇。积极开发具有传统和地域特色的剪纸、绘画、陶瓷、泥塑、雕刻、编织等民间工艺项目和戏曲、杂技、花灯、龙舟、舞狮舞龙等民间艺术与民俗表演项目。第四,充分利用农闲、集市和民族民间传统节日,开展生动活泼的农村旅游文化节庆活动。通过焕发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青春,活跃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血脉,使具有民族特色、地方特点和时代特征的新农村文化蓬勃兴起。

  

  (五)旅游小城镇建设中的政府角色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小城镇建设是一项综合工程,涉及城镇及乡村建设的方方面面,许多工作依靠一家一户的农民很难实现。比如,目前交通等基础设施是制约许多村镇开发旅游项目的重要瓶颈,而这些基础设施状况,仅仅依靠农民分散的力量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改善。同时,农民自发分散发展旅游,极易产生重复建设、恶性竞争等现象。因此,包括旅游小城镇建设在内的乡村旅游的发展必须发挥政府的宏观组织协调作用。政府要改变工作的指导思想,不做表面“政绩”文章。领导要把主要精力放到农民群众期盼而又难办的关键环节上,如开发旅游需要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授之以渔”,通过教育、培训和示范引导,提高农村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水平和效率;做好农村旅游小城镇和乡村旅游统筹规划工作,采取政策倾斜、资金启动等手段,吸引各类资金投向乡村旅游开发和农村特色村镇建设上;积极引导农民发展乡村旅游合作经济组织,降低经营成本,化解经营风险,提高整体经营效益。同时,政府也要加强对发展旅游小城镇和乡村旅游的市场监管工作,制定行业规范和标准,严厉打击制假售假、坑农害客行为,并逐步建立起乡村旅游的信息网络和旅游综合服务体系,保障农村旅游小城镇的健康有序发展。

上一篇:论金融支持小城镇建设 —以长泰县岩溪镇综合改

下一篇:小城镇建设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