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扬琴研究生论文

发布时间:2023-03-03 11:21

扬琴研究生论文

  四川扬琴中国四川曲种。约形成于清乾隆年间。流传于成都、重庆等大中城市。至光绪时已有艺人100多名,并分为南会、北会两派。南派行腔华丽,细腻柔美;北派工稳豪放,长于叙事。1925年,扬琴科社慈惠堂招收盲人学唱,称为堂派。唱腔优美,韵味浓郁。它与川剧关系密切,川剧将扬琴唱腔作为练习唱功的基础课。扬琴为主奏乐器,与京胡、三弦合称三大件,又与碗碗琴、鼓板合称五方。传统演出形式一般为数人坐唱,分生、旦、净、末、丑、杂等各行脚色。传统曲目丰富,清末戏曲作家黄吉安写本尤为人称道。
  主要概述
  四川省曲种。发源于成都,流传于成都、重庆等大中城市。据传
  在清代乾隆年间就已逐渐形成。到光绪年间,已有艺人 100多名,并分为“南会”、“北会”两派。南派行腔华丽,细腻柔美,长于抒情和刻画人物内心活动;北派行腔淳朴、工稳豪放,长于叙事,多演唱大本曲目。1925年,扬琴科社“慈惠堂”招收盲人学唱,培养出一批艺术上有成就的艺人,形成了独特风格,称为“堂派”。南派中声誉较高的艺人为李连升。20世纪30年代以后,扬琴日益盛行,出现了名家李德才(艺名德娃子)以及易德全、郭敬之、廖学正、阚瑞麟、洪凤慈、张大章、卓琴痴等。成都除专业艺人外,还有业余的扬琴票友,他们在考证词本、订正错字及钻研唱腔等方面都做出过贡献。 四川扬琴的唱腔优美,韵味浓郁,被誉为清雅香醇的兰花。它与川剧在艺术上有密切的关系,经常互相借鉴与吸收。许多川剧著名演员都爱好扬琴,并在传授弟子时将扬琴唱腔做为练习唱功的基础课之一。四川扬琴唱腔结构分为大调和越调两大类。大调属板式变化体结构,应用较广;越调属曲牌联套体结构,抒情性较强。扬琴的演奏长于烘托气氛,能打出风雨雷电、波翻浪卷等多种音乐形象,表现力很强。伴奏以扬琴为主乐器,与京胡、三弦一起称为“三大件”,又与碗碗琴、鼓板合称为“五方”。此外,伴奏乐器还有二胡、怀鼓等,也可根据剧情需要酌加笛子、高胡、阮、大提琴等。传统的演出形式,一般为数人坐唱,分生、旦、净、末、丑、杂等各行脚色。
  编辑本段传统曲目
  多采取叙事与代言相结合的体裁。除每一段的开头与结尾以 专业艺人
  及段落中间穿插少许唱词交代人物、情节或环境用第三人称以外,主要的唱词、念白都是角色的第一人称的语言。曲目分为大本与单折两类。大本也采取分段演出,每段半小时左右。大本以《三国》、《列国》节目居多,还有《琵琶记》、《白蛇传》、《玉簪记》、《白兔记》、《清风亭》、《玉蜻蜓》等曲目。清末戏曲作家黄吉安写有《处道还姬》、《黑虎缘》、《木兰从军》、《渔父辞剑》等扬琴曲本,称为“黄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四川扬琴得到了复苏和发展,吸收女演员,发展了表演唱和一人多角的自打自唱等形式,创作了《江姐在狱中》、《送宝刀》、《清溪河畔》、《探亲记》等现代曲目。
  编辑本段主要特征
  四川扬琴又称“四川琴书”。流行于四川的川东、川西、川 表演形式
  南一带,约有200年历史。演出形式原为数人坐唱,各操一件乐器伴奏,以扬琴为主,另有鼓板、怀鼓、三弦、京胡、二胡等。以唱为主,以说为辅。 演员分生、旦、净、丑等角色说唱。现在也有主角站唱、配角坐唱的形式。音乐分为大调、越调(月调)、器乐牌子3类。大调属于板腔体结构,是主要腔调,以一字为基础,由一字、快一字、慢一字、二流、三板、大腔、舵子等组成早期曾称“渔鼓洋琴”、“大鼓洋琴”,因表演中以洋琴为主要伴琴乐器而得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为现名。 主要流行于成都、重庆、泸州、自贡等城市。约形成于清乾嘉年间(1736年-1820年)。道光时(1821年-1850年),成都的扬琴艺人已有行会组织三皇会,定期在茶馆聚会演唱。1925年成都开办扬琴班,招收艺童学习扬琴,这是四川扬琴最早的科班
  编辑本段表演形式
  “渔鼓洋琴”,因表演中以洋琴为主要伴琴乐器而得名。 扬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为现名。主要流行于成都、重庆、泸州、自贡等城市。约形成于清乾嘉年间(1736年-1820年)。其表演方式为五人坐唱,击扬琴者前排居中,小三弦在左侧,鼓、板、梆子由一人司职居其右,后排为京胡和二胡。演员自弹自唱,夹以说白。女角色常由男性反串,演唱时采用假嗓。男角色则真、假嗓结合。男演员分生、旦、末、丑,发声各具特色。女演员有特殊的润腔手法哈哈腔。唱本类似小戏曲剧本,唱词有7字、10字句。音乐分省调和州调。省调流传在以成都为中心的川西平原,州调分布于川南及川东、川北部分地区。传统曲目约300余段,多取材于历史故事,如《华容道》、《清风亭》、《活捉三郎》、《秋江》等
  编辑本段四川曲艺
  四川扬琴,清朝乾隆年间成都、重庆等地便开始流传,因演唱时 戏剧
  主要以扬琴为伴奏乐器而得名,素有“坐地传情”之称。四川扬琴吸收了川剧和清音之长,通过唱和道白,将叙事、抒情与戏剧融为一体,有层次地表现戏剧情节。清末洋琴演唱多为3人,后一般为5人,分生、旦、净、末、丑5种角色,分别操作扬琴、鼓板、小胡琴、碗碗琴、三弦,边伴奏边说唱。? 四川竹琴又称为道琴(情),初为道士劝善说道的古老艺术,以竹筒鼓、简板和碰铃伴奏演唱,民国初年始称为竹琴。一般由一位艺人自打自唱,也有四五人一组坐唱的。竹琴在四川各地广为流行,1914年间,梁平、江北二县还举行过两次“竹琴大会”,各地行家云集献艺,轰动一时。? 四川相书,又称隔壁戏。演出时,设一顶高约1?6至2?3米,宽约0?8米的帐子,由一个艺人置身帐中,用口技和折扇、铜铃、莲花落等道具摹拟各种声音,描绘环境,并一人扮若干个角色,相互对话,展开故事情节。观众隔帐聆听,如临其境。其表演节目颇为幽默人称滑稽相书,话中有话。? 四川清音,也称为唱小曲、唱琵琶或唱月琴,在清朝乾隆年间由民歌小调发展而成,演唱者多为一人,左手打板、右手击竹鼓而歌。主要伴奏乐器为月琴,伴奏者有时也答腔几句。? 四川金钱板,又称金剑板、三才板,多系单人演唱,以唱为主。其道具仅三块竹板,讲究打板技巧,既要打出千军万马之雄壮,又要打出清风流水之委婉。? 以说为主的四川评书,明代以后流行四川各地,艺人借助桌子、醒木、折扇、帖子等道具,以语言吸引听众,并有一些表演动作。其表演地点多为茶馆,听众可以边品茗边听书。
  编辑本段扬琴的起源
  维吾尔族乐器表演 扬琴是中国民族器乐中代表性的乐器之一,它的音色清脆悦耳,悠 三弦
  扬动听,艺术表现力非常丰富,尤为适合演奏欢快、活泼的乐曲。它是一种琴身呈梯形的乐器,主要由琴身、琴弦和琴键三部分构成。 扬琴虽然是中国民族器乐的一种,但它并不是中国本土乐器,扬琴亦名“洋琴”,顾名思义,是一件外来乐器,但对于其来源也曾有着以下说法: 一是由在“卡龙”沿袭而来。“卡龙”是中国新疆维吾尔族乐器,演奏时将琴平置于桌上,以左手持金属棒按柔滑弦,右手带“指甲”拨弹,亦可双手皆用甲片拨弹,在外形、弦数、音色特点上都与扬琴极为相似。事实上“卡龙”是中亚地区的“嘎龙”演变而来。元史记载,元代征伐克什米尔,在克什米尔得“七十二弦琵琶”这种乐器极有可能就是“卡龙”,可其出现于元代或更早,但是扬琴在中国最早出现在明代的广东一带,这在时间与地理位置上都相差甚远,因此,这种说法被采纳的很少。 二是由波丝传入。这是现在被普遍认可的一种说法。据史书记载:扬琴最早源于中欧阿拉伯、波斯地区,当时称为桑图尔,后流传到欧洲、北美洲及大洋洲。有达西玛、欣巴龙、海克不里等名称。当时的击弦工具是木制小槌,音色清脆空旷,而中国最早出现扬琴的时间是在明末。由于明代工业发展,中西文化交流,这样的乐器传进来是有可能的。
  编辑本段扬琴的变化
  伴奏表演 扬琴在近代,形制上的变化最大。扬琴传入中国后,最初的形制是两 伴奏表演
  桥扬琴,(也叫“小扬琴”或“蝴蝶琴”)小扬琴在民间多用在说唱音乐的伴奏上,如:“四川清音”、“四川琴书”、“北京琴书”、“梅花大鼓”等均以扬琴为主要伴奏乐器。虽然扬琴在中国乐器中的历史可谓最短,但在近代,在形制上的变化可谓最大。 首先,在定弦方面:因为小扬琴只有自然音(即钢琴上的白键),不能转调,为演奏带来了很多不便,在1953年,张子锐按照律吕规律横向相邻的两弦为小二度关系,纵向相间的两弦为大二度关系,绘制出律吕扬琴,这样就把《吕氏春秋》中律吕理论运用到音乐实践中。 郑宝恒等诸位前辈对扬琴改革的贡献很大 天津音乐学院的郑宝恒老师,在推广律吕扬琴的艺术实践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正如巴哈用钢琴作曲、推广琴艺一样,郑先生很快摸索出律吕扬琴的演奏规律,能用同一手法任意移调视谱演奏。他还吸取其它乐器之长,创造了滑抹音新技法,增强了扬琴的表现力。 1958年,郑宝恒把原来律吕扬琴的长方形共鸣箱,去掉前面两角不发音的部分,改成半圆形,减轻了重量,音域提高二度。郑先生始终坚持律吕扬琴教学,将技艺传授给一代代学生,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果。天津音乐学院许学东,在毕业音乐会上用律吕扬琴演奏了民乐三重奏《沙海音诗》(郑宝恒曲);1988年5月,中央音乐学院首届扬琴硕士生黄河在毕业音乐会上,由管弦乐队协奏,用律吕扬琴独奏了《流浪者之歌》等等;这些演出十分成功,律吕扬琴恢弘的气势,多变的音色,令听众赞叹不已。后又经过众多民乐专家的研究,将扬琴改造为四排码变音扬琴直至今天的401、402扬琴,比如中央音乐学院的桂习礼教授研制的501扬琴,在高音区加进半音调弦法,进一步解决了高低音转调问题。 中国扬琴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扬琴传入中国后不但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而且还形成了中国扬琴的四大流派。清末民初,随着民间传统器乐的发展,扬琴也被吸收到不同的器乐乐种的演奏形式中去。经过前辈乐师的不断实践与积累,扬琴艺术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传统流派与地方风格,拥有各自优秀的传统曲目、代表人物、传承关系与演奏特色,并为本土及各界的群众所喜爱和承认。其中最有影响的传统流派是广东音乐扬琴、江南丝竹扬琴、四川扬琴和东北扬琴。
  编辑本段主要书籍
  内容提要 四川扬琴是中国扬琴艺术重要的传统流派之一。本书是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结合作者新发掘的资料,对其诸多线索进行了更深入、更细化的综合研究,为四川扬琴的发展历程作了比较系统的归结和梳理。全书共分七章,第一章以时间为主线,按其发展历程逐一展开论述。而后的几章以面代线,从传播普及、地区风格形成、乐器变革、曲艺形式、演奏形式、代表人物等方面对四川扬琴进行总体性的分析阐述,全面、系统地清理和展示出形成四川扬琴风格特征的各种元素。 作者简介 代梓又,代茹,字梓又,四川音乐学院副教授,曾于1993获得全国民乐邀请赛青年组扬琴专业二等奖;2002年文化部主办的中国青少年艺术大赛第一届民族器乐独奏比赛古琴青年专业组铜奖;2004年全国古琴大赛青年专业组铜奖。 六岁起随父亲学习中国民族乐器——扬琴,1983年考入云南省艺校接受专业的音乐训练,先后受到杨建德、周秀珠、刘希圣、俞燕等老师的悉心指导。1988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考入四川音乐学院民乐系,随陈富民先生学习扬琴演奏,随曾成伟先生学习古母琴演奏。毕业至今,成功地举办了各种类型的扬琴、古琴音际会数十场,教授扬琴、古琴学生百余人,编写了扬琴、吉琴教材数本、论文《四川扬琴流变考》、《四川扬琴演奏形制之流变考》先后发表于《音乐探索》2005年由中国唱片广州公司出版《广陵散》、《高山·流水》古琴演奏专辑

  

李玲玲的个人经历

李玲玲,Li Ling Ling,1963年12月27日出生。李玲玲,中国著名扬琴演奏家,现任中国音乐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及世界扬琴协会理事,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理事。曾被评为北京市青年优秀骨干教师并获优秀园丁奖。她是中国第一位扬琴女硕士。1982年在全国民族器乐观摩比赛中获优秀表演奖。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型演出活动,先后在北京、匈牙利、瑞士、台湾、香港等地成功举办扬琴独奏音乐会。多次出访亚、欧、美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参加艺术节、国际会议或讲学,出席在匈牙利第一届世界扬琴大会和在瑞士举行的第七界世界扬琴大会,参加在荷兰、比利时举行的国际扬琴艺术节。作为中国音乐家代表团和艺术团成员出访日本、加拿大、菲律宾、朝鲜、印度、马来西亚、荷兰、丹麦、德国、美国、韩国等国家。 1993年赴台湾讲学并举办个人独奏音乐会,被誉为“中国扬琴界的佼佼者”。李氏自幼随父学习扬琴,1974年被安徽省艺术学校破格录取;毕业后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1981年升入中国音乐学院本科,师从著名扬琴教育家、演奏家项祖华。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被免试推荐为研究生,除继续师从项祖华教授外,又随李西安教授进行理论研究,撰写了论文《建国以来扬琴音乐的发展与反思》,成功举办了毕业音乐会,成为我国第一位扬琴女硕士。李氏多年来活跃在国内外的音乐舞台上。出版了多张个人专辑唱片,为电台、电视台制作了大量节目。于1991年在北京音乐厅举办了个人独奏音乐会,获得极大成功。李玲玲被收入《中国音乐家乐录》、《中国当代青年名人词典》,现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理事、扬琴协会副会长、世界扬琴协会理事。

吴军的艺术生涯

出生于音乐家庭。幼年时接受父亲吴国宣的音乐教育,9岁起随舅父杨玉成先生及李英武先生学习扬琴演奏,1972年参加工作。现任新疆兵团音乐家协会第三、四届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第五、六届理事、新疆艺术学院客座教授、中国文联授予“全国优秀百名青年文艺家”称号、国家文化部授予“文化部优秀专家称号、新疆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先进工作者” 称号、新疆青联委员、省级“德艺双馨”会员称号。1972年至1973年在新疆兵团第三师文工团任学员及独奏演 员。曾上演《快乐的女战士》《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等曲目数百场。1974年至今在新疆兵团杂技团担任独奏演员。曾在大、小型音乐会、综艺晚会中上演《我是人民的小骑兵》《游击队员之歌》《土耳其进行曲》《霍拉舞曲》《春到沂河》《卡门序曲》《美丽的天山》等曲目百余场。1975年参加本团去农六师演出百余场。1976年代表新疆参加全国杂技调演。在此期间接识郭敏清老师并得到其专业指导。1977年参加自治区人民政府慰问团去西藏阿里慰问演出百余场。1978年在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进修,师从扬琴教育家:洪圣茂、郭敏清先生。1981年至2002年所教授扬琴专业学生:张梦婷、赵新芝、王庆梅、田宇、徐潇、赵文婷、吴文英、黄莉、付娅璐等分别考取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西安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等音乐艺术院校。1982年首次编创的维吾尔族扬琴独奏曲《美丽的天山》(配器:鸿谦)荣获自治区首届民族器乐大赛优秀作品奖。1983年出任新疆文工团独奏演员,上演《土耳其进行曲》《云雀》《游击队员之歌》等6首作品百余场并在乌为国家领导人演出。1983年9月至1985年7月考取并就读西安音乐学院民乐系大专毕业。师从著名扬琴教育家王沂甫教授及刘达章等先生。1985年至2002年所编创的数十首新疆扬琴作品,部分先后被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西安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广州星海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等音乐艺术院校选用为专业教材。1986年与人合作创作的塔吉克扬琴组曲《鹰笛恋》获得自治区第三届“天山之声”音乐会创作二等奖、演奏三等奖、乐队集体演奏奖。此作品多次在新疆人民广播电台、新疆音乐台、电视台播放。首篇论文《扬琴技巧在新疆民族音乐中的运用》由《新疆艺术》(86--2期)发表。1987年中央音乐学院首届硕士研究生黄河,在其毕业论文《从扬琴音乐创作看扬琴艺术的发展》中对“新疆扬琴”首次进行专节研究,与论文配套编辑的《扬琴作品创作目录索引619首》中,吴军新疆扬琴作品条目50余首。1987年至2003年先后在《乐器》《天山音乐》《文学艺术志》《中华音乐文化教育》(台)《中国民乐》《新疆艺术》《中国音乐》等报刊杂志及学术研讨会上,发表、出版的音乐艺术类论文有:“扬琴毡头琴竹”“扬琴演奏与琴竹放置架”“扬琴持竹法与手的动态”“新疆少数民族乐器”“锵(新疆扬琴)简介及源流”“扬琴音色问题探微”“扬琴调音与杂音”“扬琴艺术的继承、发展与创新---兼论新疆扬琴的地方民族特色”等50余篇,其中多篇论文获全国二、三等奖。1987—1989受聘于乌鲁木齐市业余艺术学校,共教授爵士鼓学员百余名,编写《爵士鼓基础教程》一套。1988年创作(合作)扬琴二重奏《瀚海绿魂》、哈萨克族扬琴曲《天鹅》获新疆民族器乐作品大赛创作二等奖、优秀奖、优秀演奏奖。《瀚海绿魂》同年获文化部全国笫六届音乐作品大赛奖。4月当选《新疆扬琴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7月在首次评定艺术职称中被破格一次晋升为国家二级演奏员。12月新疆人民广播电台“我说这十年”专题采访兵团杂技团青年扬琴演奏家吴军。1989年《谢谢你,可爱的小鸟》获新疆第二届艺术节暨第三届新疆歌曲创作大赛二等奖。同年当选第二届新疆兵团音乐舞蹈家协会副秘书长。《中国音乐报》特约记者。《扬琴界》(内部学术理论刊物)任主编。1990年2月《北京音乐周报》发表了题为“眷恋与追求—记青年扬琴演奏家吴军”的文章。5月乌鲁木齐广播电台文艺部录制了由吴军等人创作,并由吴军演奏的《牧歌声声甜》《草原小骑士》《天山雪莲花》《花园一样的新疆亚克西》《我和小白杨一起成长》《会唱歌的小百灵》《剪羊毛》一组扬琴、木琴独奏曲。1991年出访前苏联四省演出,由吴军任队长的16位演奏家荣获吉尔吉斯斯坦文化部、文艺工作者协会授予的“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吉尔吉斯斯坦之间的文艺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艺术团音乐艺术工作者荣誉证书”。1992年起任新疆兵团艺术系列专业职务任职条件中级、高级评审委员会委员。同年出任新疆戏剧家协会培训中心教员。1993年出版专著《新疆扬琴曲选》。塔吉克扬琴组曲《鹰笛恋》被中央音乐学院出版为教材。作品《牧歌声声甜》获全国《中音杯》音乐作品大赛三等奖。木琴二重奏《排山倒海、乘胜追击》《到敌人后方去》获省级音乐会演奏二等奖。“论民族性在杂技艺术创作中的感情显现---兼论与其他艺术的比较”获全国第二届杂技理论研讨优秀论文评比二等奖并收入杂技论文集中。1994年出版专著《维吾尔古典音乐十二木卡姆扬琴曲45首》。木琴独奏与钢琴《春的使者》获全国《聂耳杯》音乐作品大赛二等奖。同年当选为新疆青联第五届委员。5月出任《乐器》特约撰稿人。7月新疆电视台专题片《新疆扬琴之子----吴军》播出。1995年6月新疆音乐台播放《吴军新疆扬琴独奏音乐会》。7月吴军当选为第三届新疆兵团音乐家协会主席、兵团文联委员。10月被新疆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先进工作者”称号。12月被新疆自治区艺术专业高级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委员会审批通过,晋升为国家一级演奏员。论文《杂技批评是杂技事业发展不可忽视的动力》《论杂技艺术的生命契机》《略论杂技教学与杂技教师的现代素质》均获得全国杂技艺术理论研讨优秀论文评比三等奖。1996年2月乌鲁木齐人民广播电台播放《吴军木琴独奏音乐会》。《论杂技表演中的艺术个性》等获得全国杂技艺术理论研讨优秀论文评比三等奖。吴军的事迹被收入《中华劳模大典》。1997年《正确对待少儿杂技教学中出现的三种矛盾》《如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杂技人才》均获得全国杂技艺术理论研讨优秀论文评比三等奖。同年出任中国杂技艺术家协会音乐专业委员会委员及理论研究委员会委员。9月创作扬琴协奏曲《马嵬随想》。10月新疆大学出版社出版歌曲集《小百灵的歌》(主编:吴军)。吴军的艺术简历被收入《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1998年授国家文化部委派赴乌兹别克斯坦参加国际现代交响乐和室内乐音乐节。木琴独奏与钢琴《春的使者》由乌兹别克斯坦音乐学院上演受到好评。《天鹅》 (C D配书)、《葵巴斯》(C D配书)被中央音乐学院出版为教材。同年吴军辞条被收入《中国音乐家辞典》《东方之子》(第二卷)。8月新疆音乐卫视台音乐大学堂播出《吴军----谈中国扬琴四大流派》。1999年5月中国文联授予“全国百名优秀青年文艺家”称号,事迹被收入《向祖国汇报》一书。同年当选第五届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策划出版《艾比湖之声歌曲集》并作序题为《艾比湖之声可喜可贺!》。《牡丹汗》《在那遥远的地方》等七首双声部练习曲被中央音乐学院出版为教材。《拉克木卡姆—第四达斯坦间奏曲》被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为教材。12月赴京参加中国音乐家协会第五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并当选担任第五届理事。2000年国家文化部授予“文化部优秀专家”称号。同年出任新疆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常任客座教授。2005年5月兵团电视台《名人访谈》播出《扬琴----生命的追求》----访德艺双馨会员吴军。12月完成新疆艺术学院音乐学院扬琴专业教学大纲的制定。2001年随新疆兵团代表团参加中国文联笫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同年4月当选为中国扬琴学会常务理事。7月再次当选第四届新疆兵团音乐家协会主席。8月当选为第三届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常务理事。2002年编写吴军新疆扬琴系列教材《哈萨克族扬琴谱70首》。《沂蒙山歌》(五级)、《速度练习》(四级)被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在《全国扬琴考级训练问答》∕赵艳芳编著一书中。同年任《新春音乐会》导演组成员,并上演木琴独奏与管弦乐队“游击队员之歌”。2003年编创《天山晚会》《月儿》《马儿》《潇女欢歌》《额尔齐斯河的春天》《维吾尔族扬琴谱60首》《中外名曲扬琴谱70首》《新疆扬琴练习曲100首》(上下册)。《梦乡云》获得兵团“中华情”征歌大赛一等奖。“杂谈陈磊歌曲创作”“论吴军新疆扬琴艺术的演奏技巧与民族特色”(作者:方媛)发表在明星时代丛书之一《研究与探索》一书中。2004年新疆人民广播电台6月27日播出题为《扬琴演奏家吴军的人生故事和艺术体悟》的专访。《举杯祝贺》(安静作词歌选)∕主编:云涛、吴军∕新疆电子出版社出版。9月赴北京参加中国音乐家协会第五届理事会议。是月,由同心出版社出版《娃哈哈变奏曲》《雪海欢歌》《草原晨曲》《帕米尔的春天》《辽河水天山流》等作品为沈阳音乐学院教材。11月18日参加厦门全国第四届扬琴创作研讨会。12月13至16日参加中国音乐家协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并再次当选为理事。2005年1月6日《吴军新疆扬琴艺术网站》在杭州贺晓华先生为音乐总监的“中国民族音乐在线(华音)网站中正式开通。27日任“全国电视希望之星大赛(新疆赛区)”评委,同月为陈磊歌曲选《花开花落别样红》出版作序。2月编著《吴军新疆扬琴作品60首》《吴军新疆扬琴室内乐作品21首》,汇编《全国音乐艺术院校出版吴军作品46首》。

上一篇:气韵论文期刊

下一篇:论文期刊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