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心理学报2010第三期

发布时间:2023-12-06 15:40

心理学报2010第三期

发表论文Lei, L., Pan, J.,Liu, H., McBride-Chang, C., Li, H., Zhang, Y., Chen L., Tardif, T., Liang, W. Zhang, Z., & Shu, H. (2011). Developmental trajectories of reading development and impairment from ages 3 to 8 years in Chinese 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52(2),, H., Shu, H., McBride-Chang, C.,Liu, H.,& Peng, H. (2011). Chinese children's character recognition: Visuo-orthographic, phonological processing and morphological l of Research in ,H. & Chang, L(2010). Multivariate Longitudonal Data Analysis, in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 3rd Edition, edited by Barry McGaw, Penelope Peterson and Eva Baker, , L., Liu, H., Wang, Y., Fung, K.Y., Wen, Z., Li, H., & Farver, J. The mediating and moderating effects of teacher preference on the relations between students’ social behaviors and peer acceptance. Merrill-Palmer Quarterly, 2007, 53(4): , H., McBride-Chang, C., Wu, S.N., Liu, H. Understanding Chinese developmental dyslexia: Morphological awareness as a core cognitive construct.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2006.98: , L., Liu, H., Wen, Z. Commentary: Longitudinal Data Analysis: How to abstract Developmental Variations,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Behavioural Developmental, 2005,29:e-Chang, C., Cho, J.R., Liu, H. Changing Models across Cultures: Associations of Phonological and Morphological Awareness to Reading in Beijing, Hong Kong, Korea, and America.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 2005,92, , X., Chang, L., He, Y., Liu, H. The peer group as a context: Moderating effects on relations between maternal parenting and social and school adjustment in Chinese children. Child Development,2005.76,, L., Lei, L, Guo, B,. Liu, H. Peer acceptance and self-perceptions of verbal and behavioral aggression and social withdrawal.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Behavioural Developmental,2005,29,, L., Liu, H., Wen, Z., Fung, K.Y., Wang, Y., & Xu, Y.. Mediating teacher liking and moderating authoritative teachering on Chinese students’ perceptions of antisocial and prosocial behavior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004, 96, 369-380.刘源, 骆方, 刘红云. 多阶段混合增长模型的影响因素:距离与形态. 心理学报. 2014(9). 王珊, 骆方, 刘红云. 迫选式人格测验的传统计分与IRT 计分模型. 心理科学进展. 2014(3).刘玥, 刘红云. 不同铆测验设计下多维IRT等值方法的比较. 心理学报. 2013(4).张勋, 李凌艳, 刘红云, 孙研. IRT_Δb法和修正LR法对矩阵取样DIF检验的有效性. 心理学报.2013(8).刘红云, 骆方, 张玉, 张丹慧. 因变量为等级变量的中介效应分析. 心理学报. 2013(12).骆方, 刘红云, 张东, 王珊. 神经质人格迫选量表的开发及其抗作假效果研究. 心理学探新. 2013(5).刘源, 赵骞, 刘红云. 多阶段增长模型的方法比较. 心理学探新.2013(5).刘红云, 骆方, 王玥, 张玉. 多维测验项目参数的估计:基于SEM与MIRT方法的比较. 心理学报. 2012(1).王家祺, 刘红云. 融合模型在小学数学认知诊断评价中的应用. 心理学探新. 2012, 32(5)刘红云, 李冲, 张平平, 骆方. 分类数据测量等价性检验方法及其比较:项目阈值(难度)参数的组间差异性检验. 心理学报. 2012.44(8).刘玥, 刘红云. 贝叶斯题组随机效应模型的必要性及影响因素. 心理学报. 2012.44(2).刘源, 刘红云. 音乐能力测验: 结构拓展与分析方式的转换. 心理科学进展.2012,20(8).李冲, 刘红云. 等级数据的测量不变性检验及影响因素模拟研究. 心理科学. 2012,6.刘红云,张月,骆方,李美娟,李小山. 多水平随机中介效应估计及其比较. 心理学报. 2011,43(6).骆 方, 刘红云, 张月. 应聘情景下作假识别量表的开发. 心理学报. 2010,42(7).游晓峰, 丁树良, 刘红云. 计算机自适应测验中原始题项目参数的估计. 心理学报. 2010,42(7).刘红云, 陈阅, 骆方. 学业水平测试中作文评分误差的多面Rasch分析. 心理科学. 2010.33(4).刘 玥, 骆方, 刘红云. 真分数等值和观测分数等值的比较研究. 心理科学. 2010, 33(3).刘源, 郑健, 杨熹, 刘红云. 英文阅读材料的颜色对阅读成绩的影响. 心理学探新,2010,30(2):48-54刘红云. 测验的信度与测验的同质性. 心理科学. 2008,(1).刘红云, 骆方.多水平项目反应模型在测验发展中的应用. 心理学报. 2008,40(1):92-100.刘红云.如何描述个体间发展趋势的差异:潜变量混合模型. 心理科学进展. 2007,13(3): 539-544.骆方, 刘红云. 计算机化测验不同测验形式的比较. 中国考试. 2007.2: 24-28.张厚粲, 刘红云. 提高考试的科学性完善考试的功能. 中国考试. 2007.1: 9-11.刘红云, 张雷, 孟庆茂. 小学教师集体效能及其对自我效能功能的调节. 心理学报. 2005,37(1):79-86.刘红云, 孟庆茂, 张雷. 班主任教师班级管理效能感对学生学习态度及其与学业效能间关系的影响.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5,2:62-68.王燕, 张雷, 刘红云. 同伴关系在儿童社会自我概念形成中的中介作用. 心理科学. 2005. 28(5):1152-1155.温忠麟, 侯杰泰, 张雷, 刘红云. 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 心理学报. 2004,36(5):614-620.刘红云, 孟庆茂, 张雷. 教师集体效能和自我效能对工作压力影响作用的调节:多水平分析. 心理科学, 2004,27(5):1073-1076.刘红云, 张雷, 孟庆茂. 教师集体效能量表的修订. 应用心理学. 2004,10(1):28-32.王争艳, 雷雳, 刘红云. 家庭亲子沟通对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影响---兼工读学校比较. 心理科学. 2004,27(5):1056-1059.会议论文刘红云,追踪研究中非随机缺失数据的处理:基于模型的方法及其应用,第十届海峡两岸测量与统计学术研讨会,2012.9, 江西刘红云.项目因素分析:IRT与CCFA, 2007年心理学年会, 2007.11,开封刘红云.分类数据因素分析,第七届海峡两岸测量与统计学术研讨会,2006.11,台湾刘红云.多水平项目反应理论在测验编制中的应用,第九届教育统计与测量年会,2006,5,南京刘红云.多水平项目反应理论模型的应用,2005年心理学会年会论文,上海刘红云.分类数据的因素分析―MIMIC模型和IRT模型的结合应用,第八届海峡两岸测量学术会议,2004年,西安Liu,H., Sun, C., Liu, J. Large Scale Assessment of Chinese Students’ Academic Achievement: Validity Aspects of Innovative Tests for Improving Students’ Learning and Performanc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ACER/NCME. 2008,3. NewYorkLiu,H., Liu J. Large Scale Assessment of Chinese Students’ Academic Achievement: the Innovative Tests for Improving Students’ Learning and Performanc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CAERDA. 2008,3. NewYorkLiu, H. Mediating effects of teacher attitude to work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 and student self-efficacy. Paper presented at ISSBD Biennial meeting, 2004. Ghent, BelgiumLiu, H. The effect of head teacher’s classroom management self-efficac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udent’s academic efficacy and attitude toward learning, Paper presented at the Third Biennia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rcultural Research, 2004. Taiwan出版著作温忠麟, 刘红云, 侯杰泰. 调节效应和中介效应分析.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年1月骆方, 刘红云, 黄昆等. SPSS数据统计与分析.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年6月孟庆茂, 刘红云, 赵增梅. 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设计及统计分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12月.刘红云, 张 雷. 追踪数据分析方法及其应用.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年5月.弗雷德里克·J·格雷维特(Frederick J Gravetter),拉里·B·瓦尔诺(Larry u)著,刘红云,骆方译. 行为科学统计概要(第5版).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大学生恋爱偏好的特点和影响因素研究

、学生婚恋观特征

1、时代性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相应的社会形态必然就会产生相应的社会意识。在新的时代浪潮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其思想意识必然与整个社会环境相适应,具有其时代性。每一个时代的婚恋观总会打上这一时代的烙印。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因此我们需要用发展的眼光和当代的视角看待大学生的婚恋观问题。

2、继承性

尽管在现在大学生身上表现出了许多体现时代的做法,但是我们不可否认的是当代人尤其是在婚恋观上仍然保留了大部分传统的东西,继承了我国一直以来的许多的优秀的传统。这些优秀的习惯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不能丢的,是需要发扬光大的,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更应如此。

3、可塑性

已经走进大学校园的90后一代,身体发育虽已基本成熟,但是由于自身还未完全接触社会,因此心理发育还处于由不成熟到成熟转化的阶段,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大学生对于恋爱、婚姻等概念并没有很多自己亲身的体会,往往受到电影电视、文学作品以及身边人的影响,造成了他们人云亦云,对于婚恋观并没有一个成熟的观点和看法。

4、自主性

90后一代大多为独生子女,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许多事情是由自己一人完成的,这种环境培养了自主的意识,独立的思想,当然同样由于这种原因,也形成了一种个人主义的观念,以自我为中心。因此,在关乎婚恋观念的问题中,他们我行我素,总以自己的亲自体验为依据,不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尤其是一些强制性的措施,他们更是不愿顺从。

5、开放性

无论是思想上,还是行为上,较之以前相比,90后一代都更为的开放,这或许也是这一代人饱受争议的原因吧。正是处于改革开放的大形势下,国外各种思想的传入,深深地影响到这一代人价值观的形成。这一代人,思想都较早熟,行为更为大胆,在婚恋观的行成上,其开放性的特点表露无疑

龙立荣的代表性学术成果

1. , Lirong Long, Kuvaas. Unravel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y dispersion and turnover intention: An exploration of the dual-deprivation path model .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2013(SSCI accepted)2. Long,L.R.,&Tracey,T.J.G. Structure of RIASEC scores in China: A structural meta-analysis.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2006,68:39-51 (SSCI)3. Long,L.R., Adams, R.S., &Tracey, T.J.G.. Generalizability of interest structure to China: Application of the Personal Globe Inventory.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2005, 66:66-80 (SSCI)4. Long,L.R., Watanabe,N.,& Tracey,T.J.G. Structure of interests in Japan: Application of the Personal Globe Inventory.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in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2006,38(4):222-235 (SSCI)5. 贺伟,龙立荣。实际收入水平、收入内部比较与员工薪酬满意度的关系——传统性和部门规模的调节作用。管理世界, 2011,(4):98-1106. 刘亚,龙立荣,李晔.组织公平感的影响效果研究。管理世界,2003,3:156-1627. 龙立荣,方俐洛,凌文辁.组织职业生涯管理及其效果的实证研究.管理科学学报,2002,5(4):61-678. 韩翼,廖建桥,龙立荣.雇员工作绩效结构模型构建与实证研究.管理科学学报,2007,5:62-779. 张军伟,龙立荣。员工宽恕的前因与后果:多层次模型。心理学报, 2014,接受10. 张勇,龙立荣。绩效薪酬对雇员创造力的影响:人-工作匹配和创造力自我效能的作用。心理学报, 2013,45(3):363-37511. 周浩,龙立荣。变革型领导对下属进谏行为的影响:组织心理所有权与传统性的作用。心理学报, 2012 Vol. 44 (3): 388-399,2012年度优秀论文12. 王宇清,龙立荣,周浩。消极情绪在程序和互动不公正感与组织背离行为间的中介作用:传统性的调节机制。心理学报,2012,44(12):1663-167613. 贺伟,龙立荣。框架效应、考核方式对绩效薪酬选择的影响。心理学报,2011,43(10):1198-121014. 王忠军,龙立荣,刘丽丹。组织中主管-下属关系的运作机制与效果。心理学报,2011,43(7):489-80915. 周浩,龙立荣。心理安全感、自我效能感与创新行为的关系研究。心理学报, 2011,43(8):929-94016. 杨英,龙立荣,周丽芳。授权风险考量与授权行为:LMX和集权度的调节作用。心理学报, 2010,42(8):875-88517. 韦慧民,龙立荣。主管认知和情感信任对员工行为及绩效的影响。心理学报,2009,41(1):86-9418. 谢宝国,龙立荣。职业生涯高原对员工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离职意愿的影响。心理学报,2008,40(8):927-93819. 周浩,龙立荣。家长式领导与组织公正的关系。心理学报, 2007,39(5):909-91720. 王燕,龙立荣,周浩,祖伟。分配不公正下的退缩行为:程序公正与互动公正的影响。心理学报,2007,39(2):335-34221. 周浩,龙立荣,王燕,王忠军,吴怡,柯善玉。分配公正、程序公正、互动公正影响效果的差异研究。心理学报,2005(5):687-69322. 龙立荣.企业员工自我职业生涯管理的影响因素研究.心理学报, 2003,35(4):541-54523. 龙立荣,方俐洛,凌文辁.企业员工的自我职业生涯管理的结构与关系.心理学报,2002,34(2):183-19124. 龙立荣,方俐洛,凌文辁.组织职业生涯管理与员工的心理与行为的关系研究.心理学报,2002,34(1):97-10525. 龙立荣,彭平根.运用职业兴趣自我测验编制大学专业职业搜寻表的初步研究.心理学报,2000,32(4):453-45726. 张勇,龙立荣。人-工作匹配、工作不安全感对雇员创造力的影响:一个有中介的调节效应模型检验。南开管理评论, 2013,5:16-2527. 李绍龙,龙立荣。高管团队薪酬差异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行业特征的跨层调节作用。南开管理评论, 2012,15(4): 55-6528. 赵慧娟,龙立荣 中国转型经济背景下个人—组织契合对员工离职意愿的影响:企业所有制形式与职位类型的调节作用。南开管理评论,2008,5,56-6329. 贺伟,龙立荣,赵海霞。经济性薪酬的心理折扣及其效应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11,1:99-10830. 刘智强,邓伟军,廖建桥,龙立荣。地位竞争动机、地位赋予标准与员工创新行为选择。中国工业经济,2013,10:83-9231. 朱其权,龙立荣。学术期刊审稿公平感与投稿意愿关系的实证研究。科研管理, 2011,32(8):142-15032. 韦慧民,龙立荣. 组织内的主动信任与风险控制:双重视角分析. 科研管理,2009,30(2):102-11033. 严瑜,龙立荣。大学生专业承诺的结构及影响因素研究。高等教育研究,2008,29(6):90-9734. 龙立荣,黄小华。大学生择业的社会生态模型:环境的力量。高等教育研究,2006,8:62-6935. 龙立荣,杨英。研究生指导行为的评价与分类。高等教育研究,2005,26(6):50-5436. 韦慧民,龙立荣。中国背景下管理者可信行为的结构及差异效应。管理科学,2010,23(6):23-3237. 张勇,龙立荣。绩效薪酬对团队成员探索行为和利用行为的影响。管理科学,2013,26(3):9-1838. 张军伟,龙立荣。上司冲突管理行为与员工宽恕的关系。管理科学,2013,26(6):58-7039. 朱其权,龙立荣。程序公平感的来源及其负面溢出效应。管理科学,2012,25(2):33-4040. 韦慧民; 龙立荣。认知与情感信任、权力距离感和制度控制对领导授权行为的影响研究。管理工程学报,2011,25(1):10-1641. 张军伟,龙立荣。服务型领导对员工人际公民行为的影响:宽恕氛围与中庸思维的作用。管理工程学报,2013已接受  42. 邱功英,龙立荣。弹性福利计划研究述评。管理评论,2013, 25(11):64-7243. 张勇,龙立荣,巩天雷,马跃峰。冲突处理风格量表ROCI-II在中国背景下的有效性研究。管理评论,2012,24(1):108-11544. 朱其权,龙立荣。互动公平研究述评。管理评论,2012,24(4):101-10645. 向常春,龙立荣。参与型领导与员工建言:积极印象管理动机的中介作用。管理评论,2013,25(7):158-16646. 张勇,龙立荣。绩效薪酬与团队成员创新行为关系实证研究。管理学报,2013,10(8):1138-114347. 邱功英,龙立荣。基于员工偏好的福利分类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管理学报,2013,10(1):84-9048. 周浩,龙立荣。基于自我效能感调节作用的工作不安全感对建言行为的影响。管理学报,2013,10(11):1604-161049. 何正亮,龙立荣。基于新生企业发展阶段的动态角色匹配。管理学报,2013,10(6):868-87450. 赵海霞,龙立荣。团队薪酬对团队绩效的作用机制研究。管理学报,2012,9(6):843-849会议论文(略)

张学民的发表论文

自1995年至今接收发表文章90余篇,主要发表在SCI、SSCI、EI和中文《心理学报》、《心理科学》、《神经解剖学》等核心检索期刊,其他中英文论文、国际和国内会议论文20篇以上。2010年发表文章⒈Zhang Xuemin *,Chang Liu,& Langlang Wang et al.,Effects of Violent and Non-violent Computer Video Games on Explicit and Implicit Aggression,Journal of Software,2010,5⑼,1014-1021.⒉Zhang Xuemin *,Yang Bin,& Li Yongna,Effect of Action Video Games on Players’ Cognition,Problem Solving and Its Implications in Simulation Training,Lecture Note in Computer Science(ICHL2010),6248,439-452.⒊ Shen Jiliang,Lin Chongde,Zhang Xuemin *,Zhao Xia,& Qingyun Niu,Knowledge Structure of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 Training Based o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Focus on Classroom Teaching,Lecture Note in Computer Science(ICHL2010),6248,137-148.⒋Li Yingdi,Zhang Xuemin*,Song Yan,& Feng Qing,Components and sequential changes in event-related potential induced by gaze orientation processing using a reflective attention cue paradigm,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2010,5(xx),In Press.⒌李迎娣,张学民*,不同类型提示线索提示效应大小的比较,心理科学,2010,33⑶,627-630.⒍张学民*,申继亮,宋艳,牛青云,小学教师课堂信息加工特点和规律,2010,217⑴,51-56..⒎2009年发表文章 1、 Zhang,Xuemin*,Ming Yan,& Liao Yangang. Differential performance of Chinese athletes and non-athletes on a multiple-object tracking task,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2009,109⑶,747-756.⒉ Song Yan,Sun Li,Wang You,Zhang Xuemin,Kang Jing,Ma Xiaoli,Yang Bin,Guan Yijie,Ding effect of short-term training on cardinal and oblique orientation discrimination: An ERP stud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physiology. 2010,75,241-248⒊ Zhang,Xuemin*,Li Y N,Bai S Y,ZHeng Y Q.,Effect of Pre-cue and Post-cue on Compound Stimuli Global/Local Processing: An ERP Study,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2009,4⑾,941-946.⒋ Zhang,Xuemin*,Bin Yang,et al,Learning from video game: A study of video game play on problem-solving,Lecture Note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5678,772–779,2009.⒌ 张学民*,刘冰,鲁学明,多目标追踪任务中不同运动方式非目标的抑制机制,心理学报,200,41⑽,922−931.⒍ 张学民*,李茂,宋艳,李永娜,魏柳青,暴力游戏中射杀动作和血腥成分对玩家和观看者攻击倾向的影响,心理学报,2009,41⑿,1228-1236 .⒎ 张学民*,李永娜,高原,视觉选择注意的脑功能成像研究,神经解剖学杂志,2009-09 25⑸: 582-586.⒏ 廖彦罡,张学民*,葛春林,排球运动员观察运动情景图片的眼动分析,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24⑵,133-137⒐ 张学民*,申继亮,林崇德,国外中小学教师教学反思对国内教师教学能力的促进,外国教育研究,2009,36⑼,7-21.⒑ 张学民*,中小学课堂教学管理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思想理论教育,2009,12,20-25.

大学生关于自我剖析的心理健康教育论文(2)

《自我效能感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摘要]对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已经有三十几年了,取得了丰富的研究结果。本文首先简单阐述了自我效能感的内涵;其次,介绍了近几年来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有关的研究;最后,分析和探索自我效能感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 中小学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7-0203-01

一、自我效能感概述

自我效能感(self efficacy)是影响动机的一个重要变量,它涉及个体对其能力的信念,这种信念是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影响着学习者的学习。自我效能感指的是个人对其有能力组织和完成必要活动的信念。(Bandura,1995)自我效能感的判断一般应用于含有新异、不可预知因素的情景或含有能产生压力感因素的情景(Bandura,1986)[1],它对个体在将来完成一项任务具有预测作用。自我效能感不是技能,也不是一个人真实的能力,而是个体对完成特定任务所具有的行为能力的信念程度。[2]在班杜拉(1997)的社会认知理论中提出了自我效能感强烈的受到个人之前成绩的影响,受到对他人观察的影响、言语说服的影响、生理状态的影响。自我效能感已经成为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受到研究者广泛的研究。若能够将研究理论灵活地应用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通过学科渗透到每节课堂的教学中,不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而且对于学生日后的学习和工作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有关的研究

(一)学生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有关的研究

主观幸福感可以作为衡量心理健康状况指标之一,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是最为重要的事件,他们对学习的不满意可能会导致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宋灵青等人的研究表明了,自我效能感对学习主观幸福感有较强的预测作用,并且影响作用较大。[3]社会支持与个体心理健康密切相关,社会支持有助于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水平,而且能够降低焦虑水平。高丙成等人的研究结果显示,社会支持与自我效能感显著正相关,而与焦虑显著负相关。[4]初中生的社会支持水平越高,其自我效能感越高,焦虑水平越低。王翠萍的干预研究发现,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学习自我效能感培养的教育模式,可以显著促进中学生心理素质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5]

(二)教师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有关的研究

教师效能感主要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对其能够有效地完成教学工作、达到教学目标能力的一种信念。[6]李媛等人的研究表明,教师教学效能感与心理健康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教师教学效能感越高,教师的心理调节能力也越强。自我效能感具有重要的健康功能(Bandura,1997),尤其是当个体面对压力时,自我效能感将产生重要的作用。杨俊生提出教师自我效能感对于缓解教师的应激焦虑水平、提高教师的自信程度、防止教师产生对其职业的习得性无助感有显著的效果,并且有助于形成教师心理健康的马太效应。

三、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首先,有研究表明学业自我效能感越高,心理健康状况越好,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是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同时,Greenspoon(2001)认为,主观幸福感是心理健康重要指标之一,已有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对主观幸福感具有极其显著的正向预测力。所以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因此,教师应该让学生拥有更多的成功体验;为学生设置合理明确的学习目标;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为学生提供层次不同的榜样;引导学生对学习的成败进行积极的归因;向学生传授有效的学习策略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减少考试焦虑等不良的情绪体验,当学生体验到较高的自我效能感时,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也会随之提高,并且能够迁移到学习以外的活动领域当中。

其次,具有较强自我效能感的教师在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会表现出较强的效能信念,学生能通过对教师的模仿逐渐形成一种与教师相似的自我效能信念,并且会把这种信念应用到学习与生活之中。教师自我效能感不仅影响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发展,而且,教师自我效能感对教师个人的主观幸福感、职业倦怠、工作动力等心理健康方面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作用。因此,对于增强教师自我效能感和改善心理健康状况就显得尤为重要。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该重视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和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学校在不断完善教师的管理体制,建立合理公平的奖励制度,提高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的基础之上,还需增强教师的社会地位,为教师自我效能感的提高创设一种良好的社会环境;开设教师心理咨询服务,为教师心理健康提供一种有效的途径。拥有积极自我效能感的教师才能够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同时也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Magaret r.学习与教学——从理论到实践[M].张奇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2]童瑛,陆丽清.暗示技术在提高自我效能感中的运用[J].现代教育科学,2005,5(10):24-26.

[3]宋灵青,刘儒德,李玉环,高振华,李文君.社会支持、学习观和自我效能感对学习主观幸福感的影响[J].发展与教育心理学,2010(3):282-287.

[4]高丙成,刘儒德,李航,孙洋洋,高钦.初中生社会支持状况及与自我效能感、焦虑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19(2):237-243.

[5]王翠萍.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培养的实验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5.

[6]俞国良,罗晓璐.教师教学效能感及其相关因素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0(1):72-78.

[7]李媛.中学教师教学效能感与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研究[J].心理科学,2002,25(6):738-744.

上一篇:万方论文官网入口登录

下一篇:中国社会科学网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