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心理学报2022年第一期

发布时间:2023-02-18 06:10

心理学报2022年第一期

根据杂志小编看了以下这几种心里杂志都不错:
1 心理学报
《心理学报》(Acta Psychologica Sinica),双月刊,中国心理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主要发表我国心理学家最新、最高水平的心理学科技论文。现任主编为陈永明研究员,曹日昌、潘菽、徐联仓、匡培梓、林仲贤曾任该刊主编。《心理学报》1956年创刊,1966年因“文革”而停刊,1979年复刊,至2000年共出版32卷122期。从2001年起改为双月刊。1989年以前,《心理学报》由中国心理学会主办;1989年以后由中国心理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共同主办;1995年以后,香港中文大学心理系成为《心理学报》的协办单位。《心理学报》是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作为反映我国心理学研究水平的主要窗口,《心理学报》不仅在中国心理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在国际上也有一定影响。该刊的文章摘要被美国心理学会主办的《心理学文摘》(Psychological Abstracts)和心理科学数据库(PsycINFO Database)所收录。

2 心理科学
《心理科学》(Psychological Science),双月刊,中国心理学会主办,华东师范大学承办,香港大学心理学系协办的综合性心理学学术期刊。该刊是国务院学位办审定的核心期刊。

《心理科学》全面反映心理学各个分支的成果,论文涉及心理学各个领域,反映国内外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最新进展。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理论建设和实验研究的同时,加强对应用研究的重视,特别是心理学教学的研究。为适应心理学发展的需要,在保证论文质量的前提下,特设专栏刊登一定数量的中、短篇论文,形成该刊的特色之一。《心理科学》被国内多家权威检索机构收录,并收入于美国心理学会主办的《心理学文摘》( Psychological Abstracts)和心理科学数据库(PsycINFO Database),在心理学界和相关学界享有声誉。

3 心理科学进展
《心理科学进展》(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原名《心理学动态》,2002年改为现名,季刊,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主办,主要发表能够反映国内外心理学各领域研究新进展、新动向、新成果的理论性和综述性论文。1983年创刊。现任主编为杨玉芳研究员,徐联仓、匡培梓、张侃曾任该刊主编。至2000年,《心理科学进展》共出版62期。该刊是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认定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该刊还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选录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被南京大学社会科学数据库研究开发中心选录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统计源期刊。

4 心理发展与教育
《心理发展与教育》(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季刊,国家教育部主管,北京师范大学主办,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承办。是国内唯一的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专业学术刊物,主要发表儿童青少年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领域的高质量研究报告与论文。下设5个栏目:认知与社会性发展、教与学心理学、心理健康与教育、理论探讨与进展、研究方法与工具。

《心理发展与教育》创刊于1985年,已故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朱智贤教授曾任该刊主编,现任主编为林崇德教授。该刊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是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认定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还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选录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被南京大学社会科学数据库研究开发中心选录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统计源期刊。

5 应用心理学
《应用心理学》(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季刊,浙江省心理学会和浙江大学主办。主要刊登心理学应用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论文、评述、研究报告和学术动态。特别欢迎认知心理、管理心理、工程心理、教育心理、社会心理、心理测量、医学心理、心理卫生和咨询、体育运动心理、文艺心理、司法心理及心理学在其他领域的运用等方面的文章。

6 心理学探新
《心理学探新》(Exploration of Psychology),季刊。1981年创刊。江西师范大学、中国心理学会“理论和史”及“学校教育心理学”两个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南京师范大学和华南师范大学共同协办。被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选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1998)来源期刊。该刊着力发表心理学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和方法研究的探索性文章。主要内容为:心理学理论和史研究、认知心理学研究、发展和教育心理研究、心理测量和心理学研究方法、应用心理研究、心理学教学改革。主要面向专业心理学工作者和广大业余心理学爱好者。

7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英文刊名:Chinese Mental Health Journal,国际刊号:ISSN 1000-6729,国内刊号:CN 11-1873/R。创刊于1987年2月,初为双月刊,2002年起改为月刊。主管单位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单位为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挂靠单位为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1991年起被纳入R74神经病学和精神病学类学术核心期刊。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涉及学科包括精神病学与精神卫生学、健康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是跨学科的学术期刊,全面反映我国心理卫生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学术水平。年发行量在10万册左右。不仅拥有国内相关领域的大量作者,权威的专家评审队伍,还有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香港地区的作者和特约编辑。

该刊多年以来被美国心理学文摘(Psychological Abstract, PA),美国精神卫生文摘(Mental Health Abstract, MHA),美国ULRICH国际期刊,及英国皇家图书馆收录。在国内被收入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CBMdisc),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数据库(CMCC),和中文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

在全国期刊评比中,该刊连续4年获奖,1998,1999,2000,2001年均获得中国科协专项资助,属择优支持的基础性和高科技学术期刊。

8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1993年创刊,季刊,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主办,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承办,香港大学心理系协办。该刊属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和《中国生物科学引文数据库》的来源期刊,美国心理学会主办的(Psychological Abstracts)和(PsycINFO Database)定期收录本刊发表论文的英文摘要,曾被中国科协评为优秀科技期刊。《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主要发表应用心理学的论文及相关的基础和理论研究成果,内容包括心理咨询与治疗、心理与教育测量、神经心理、健康心理、病人心理和儿少学习和行为问题等。主要面向的读者为临床心理学工作者、心理学工作者、医务人员、儿童保健、教育、司法鉴定、学校卫生、人事管理、人才开发以及其它特殊职业(体育、航空、军事)工作人员。《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刊号为ISSN 1005-3611, CN 43-1214/R, 国内外公开发行,国内邮发代号 42-122,国外发行代号 4619-QR。

9 心理与行为研究
《心理与行为研究》(Studies of Psychology and Behavior),2003年创刊,季刊,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中心主办。现任主编为沈德立教授。《心理与行为研究》主要发表认知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生理与医学心理、心理学史与基本理论、心理测量与研究方法、管理心理等心理学研究的论文。主要面向心理学教学科研工作者、教育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和医学工作者等。

张厚粲的论文著作

张厚粲. (2009).韦氏儿童智力量表第四版(WISC-Ⅳ) 中文版的修订.心理科学,32⑸,1177-1179.李中权,张厚粲,王力,柳恒超.(2008).条件推理测验:人格测验的新思路.心理科学,7⑷,1209-1210.张厚粲,李红义. (2008).咀嚼口香糖对个体注意力功能的影响(英文).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5⑸,485-488.杜卫,张厚粲,朱小姝. (2007).核心自我评价概念的提出及其验证性研究.心理科学,30⑸,1057-1060.徐建平,张厚粲. (2006).中小学教师胜任力模型:一项行为事件访谈研究.教育研究,⑴,57-61.王爱平,张厚粲. (2006).汉语句子加工中RB效应的研究.心理科学,29⑷,848-851.孙晓敏,张厚粲. (2006).国家公务员结构化面试中评委偏差的IRT分析.心理学报,38⑷,14-625.黎坚,张厚粲. (2006).认知操作背景下在线元认知调节能力的特征.心理学报,38⑶,342-348.骆方,张厚粲. (2006).使用验证性因素分析检验测验的多维性的实验研究.统计研究,⑷,6-79.徐建平,张厚粲. (2005).质性研究中编码者信度的多种方法考察.心理科学,28⑹,1430-1432.王爱平,张厚粲. (2005).汉字加工中呈现速率对重复知盲效应的影响.心理科学,28⑷,809-811.罗震雷,张厚粲,黎岳庭. (2005).从刻板印象到类属性思维.心理科学,28⑶,636-638.孙晓敏,张厚粲. (2005).表现性评价中评分者信度估计方法的比较研究——从相关法、百分比法到概化理论 . 心理科学,28⑶,646-649.关丹丹,张厚粲,李中权. (2005).差异分数的信度分析.心理科学,28⑴,161-163.张厚粲,冯伯麟,袁坤. (2004).中国中学生职业兴趣的特点与测验编制.心理学报,⑴,89-95.王爱平,张厚粲. (2004).关于RB效应加工水平的研究.心理科学,27⑹,1470-1472.关丹丹,张厚粲. (2004).信度的再认识与信度概括化研究.心理科学,27⑵,445-448.孙晓敏,张厚粲. (2004).效度概念演进及其新发展.心理科学,27⑴,234-235.李永瑞,张厚粲. (2004).女子足球运动员注意瞬脱特征的实验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7⑼,1193-1195.宋丽波,张厚粲,蔡文.(2003).应用表象训练技术提高弱智儿童表象清晰度和表象记忆实验研究.中国特殊教育,⑴,77-83.李毓秋,张厚粲,李彬,李凤玫.(2003).中小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结构的研究.中国教育学刊,⑶,44-47.王爱平,张厚粲. (2002).在汉字加工中间隔效应对重复知盲效应的影响.心理科学,25⑹,645-648.吴志明,张厚粲. (2001).评价中心的构想效度和结构模型.心理学报,33⑷,372-378.李毓秋,张厚粲. (2001).关于小学四年级至初中一年级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研究.心理科学,24⑴,,G.,Miller,K.,Shu,H.,& Zhang,H. C. (2001).Rowed to recovery: The use of phonological and orthographic information in reading Chinese and English.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Memory and Cognition,4,1079-1100.罗照盛,张厚粲.(2001).中小学生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结构及其发展特点研究,心理科学,24⑹,654-656.舒华,张厚粲.(2001).汉字认知过程中整体与部分关系论.应用心理学,7⑶,57-62.张亚旭,张厚粲,舒华.(2000).汉语偏正/述宾歧义短语加工初探.心理学报,⑴,13-19.许燕,张厚粲.(2000).小学生空间能力及其发展倾向的性别差异研究.心理科学,⑵,160-164.刘远我、张厚粲:概化理论在作文评分中的应用研究,《心理学报》,1998 年第30卷第2期,P211-P218.吴正、张厚粲:大五人格理论与人事测评中的人格结构分析,《心理科学》,1999年第22卷第3期,P209-P212。武欣、张厚粲:思维风格测验在大学生中的初步应用 《心理科学》,1999年第22卷第3期,P293-P297。刘远我、张厚粲:面试评分中的误差分析研究, 《心理科学》,1999年第22卷第5期,P447-P450。张厚粲:智力概念的历史发展与现状,《现代特殊教育》,1999年第4 期。张厚粲:一次颇有启发的超越——评斯腾伯格的《成功智力》 《光明日报》,1999年11月22日。Houcan Zhang:Future trends in Psychology,《哥伦比亚心理学报》1999年4月。Qicheng Jing and Houcan Zhang:China's reform and challenges for Psychology 见 Advances in Psychology Science Volume 1. Psychology Press,Taylor & Francis Group(1999)张厚粲、刘远我:试论中国人才测评事业的发展,《心理学探新》,1999 年第1 期。P48-p53张厚粲:中国的心理测量学--发展、问题与展望 见迈进中的华人心理学(p389-402)陈煊之梁觉编中文大学出版社(香港)2000年张亚旭舒华张厚粲:句法歧义消解与句子理解研究综述 心理科学 2000年第一期 pp.88-91张亚旭 张厚粲 舒华:汉语偏正/述宾歧义短语加工初探 心理学报 2000年第一期 pp.13-19许燕,张厚粲:小学生空间能力及其发展倾向的性别差异研究 心理科学,2000年第二期,160-164出版图书张厚粲. (2009).心理学.北京社会科学年鉴(2009).北京:北京出版社.张厚粲,龚耀先.(2009).心理测量学.台湾东华书局(繁体字版),浙江教育出版社(简体字版).张厚粲. (2008).韦氏儿童智力量表第四版(中文版).珠海:珠海市京美心理测量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张厚粲. (2008).张厚粲心理学文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李文玲,张厚粲. (2008).教育与心理研究中的定量研究方法与统计分析——SPSS数据分析指导.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张厚粲,徐建平. (2007).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张厚粲,徐建平,孟祥芝.(2007).阅读障碍与阅读困难——给教师的解释.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张厚粲,孙晔,石绍华.(2006).现代英汉-汉英心理学词汇.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张厚粲,黎坚.(2006).心理测量与评价.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张厚粲. (2005).贯彻素质教育,形象思维与抽象逻辑思维共同发展.温寒江,等 (主编).走进现代教育——“发展形象思维的理论研究与教学实验”课题研究十五年.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张厚粲. (2005).实用心理评估.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张厚粲. (2005).心理学.北京市社会科学年鉴(2005). 北京: 北京出版社.Zhang,H. C. & Miao,X. C. (2005).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EOLSS-Encyclopedia of Life Support System. EOLSS Publishing .,Oxford,UK.张厚粲,赵守盈.(2004).心理学.北京社会科学年鉴(2004).北京:北京出版社.张厚粲,赵守盈.(2003).心理学.北京社会科学年鉴(2003).北京:北京出版社.张厚粲,徐建平.(2003).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赵洪俊,张厚粲,吴瀚飞,贾科.(编). (2003).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面试教程.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张厚粲,许燕,寇彧.(编).(2003).心理学同步练习册.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张厚粲. (2002).心理学.北京社会科学年鉴(2002).北京:北京出版社.Li,W.,Anderson,R. C.,Nagy,W.,& Zhang,H. C. (2002). Facets of Metalinguistic Awareness that Contribute to Chinese Literacy. In W. Li,J. S. Gaffney,& J. L. Packard (Eds.),Chinese Children's Reading Acquisition: Theoreticl and Pedagogicaol Issues (pp. 87-106). Mass: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张厚粲. (2002).心理学·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定教材.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Zhang,H. C. (2002).China's educational reform and Psychology at the trun of the York: Psychology Press.张厚粲. (2001).大学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Pawlik,K.,Zhang,H. C.,Vrignaud,P.,& Roussalov,V. (2000).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and Testing. The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Psychology,Chapter 20.张厚粲. (2000).1999年中国心理学在北京.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编),2000北京社会科学年鉴(pp. 134-140).北京:北京出版社.张厚粲. (2000).现代英汉心理学词汇.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张厚粲. (1998).承露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张厚粲. (1998).撷珠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张厚粲. (1997).行为主义心理学.台北:东华书局.张厚粲. (1992).考试改革与标准参照测验.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张厚粲. (副主编).(1990).简明心理学百科全书.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张厚粲. (主编).(1990).教育大词典·教育统计与测量分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张厚粲. (合编).(1988).认知方式——一个人格维度的实验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张厚粲. (1988).心理与教育统计学——高等学校教学用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张厚粲. (1987).大百科全书·心理学卷· 普通心理学分册.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张厚粲. (副主编).(1987).大百科全书·心理学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张厚粲. (主编).(1986).心理学.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张厚粲. (1986).心理学词典.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林传鼎,张厚粲.(1986).韦氏儿童智力量表中国修订本测验指导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林传鼎,张厚粲.(1986).韦氏儿童智力量表中国修订本.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张厚粲,王晓平.(1985).瑞文标准推理测验手册(中国城市修订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张厚粲. (1985).标准化考试简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张厚粲. (1983).实验心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张厚粲. (1981).心理与教育.兰州:甘肃人民出版.

广州中国教育学院

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师范学院)是广州大学教学、师资、科研实力、综合实力最为雄厚的学院之一,是一个集教学、科研、培训为一体的办学单位。下设教育学系、心理学系、教育技术学系、学前教育学系等四个教学机构和综合办、教科办、学工办等三个管理机构。此外,广州市中小学校长培训中心、广州市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广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培训)中心和广州市特殊教育师资培训与研究中心也挂靠在教育学院,学院的院长为国内知名心理学家叶浩生教授。
中文名
广州大学教育学院
外文名
School of Education of Guangzhou University
简 称
广大教院
创办时间
2001年7月
类 别
师范
所属地区
广州大学
主要院系
教育学系、心理学系、教育技术学系、学前教育学系
主要奖项
中国第一个社会心理学硕士点
主要奖项
省重点实验室:心理学实验室
省重点学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市重点实验室:教育技术学实验室
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院 长
叶浩生
硕士点
11个
博士生导师
8人
教 授
30人
目标定位
国内著名的教学科研型学院
目录
1师资队伍
2学科建设
3学院定位
4院系设置
5学院领导

1师资队伍编辑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结构合理。现有教授30人,副教授28人,其中博士生导师8人,硕士生导师36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34人,正在攻读博士学位7人,硕士学位13人;广东省高校“千百十”人才工程校级重点培养对象16人,广东省思想宣传战线“千百十”人才工程校级重点培养对象7人,院长为叶浩生教授。

2学科建设编辑
学院开设教育学、心理学、应用心理学、教育技术学等4个本科专业,有教育学、心理学两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二级学科硕士点11个。学院现有全日制研究生154人,教育硕士、高校教育硕士共267人。
学院以学科、专业建设为重点,积极推进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精品课程建设。现拥有省级重点学科1个(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市级重点学科1个(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校级重点学科3个(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教育学原理、应用心理学),校级重点扶持学科1个(教育技术学);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心理学实验室),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教育技术学专业实验室);广东省精品课程1门(心理学),广州市
<span class="BMap_Marker BMap_noprint" unselectable="on" "="" title="" style="position: absolute; padding: 0px; margin: 0px; border: 0px; cursor: pointer; background-image: url(); width: 19px; height: 25px; left: 328px; top: 88px; z-index: -4608436; background-position: initial initial; background-repeat: initial initial;">

© 2014 Baidu - Data © NavInfo & CenNavi & 道道通

精品课程2门(教育学、现代教育技术),校级精品课程5门;广州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发展与教育心理学重点研究基地);校级特色专业1个(教育学),校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摄影技术)。
  学院在教育科研方面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据不完全统计,近五年(截止到2011年),教育学院教师共承担各级科研课题80余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部级40多项,市级36项;出版专著、教材70余本(部),其中入选教育部“十一五”规划教材2部;在各级各类刊物发表论文近400篇,其中核心、权威刊物160余篇,人大复印资料(含《高校文科学术文摘》、《新华文摘》)摘录25篇,SSCI收录8篇;获国家、省、市各级奖励20项。
  学院确立了新的发展思路。立足人才培养,加强学科建设,提升办学层位,突出学院办学特色;加强与国内外的学术对话、合作与交流,以更广阔的视野建设新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课程体系;扎根本土实践,推进学科学术的整体发展,以与国内外教育同步发展为目标,建设一个在广州地区领先、辐射珠三角经济发达地区的教学与研究型学院。[1]

3学院定位编辑
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学院发展目标定位为:高举解放思想的旗帜,开拓进取、不断创新,坚持教育改革和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办学模式,把学院建设成为办学特色明显、社会服务成效显著、教学科研水平居高、拥有较多博士和硕士学位点,在广东地区处于先进水平、国内具有相当影响的教学科研型学院。
类型定位为:以教师教育为主,突出为基础教育服务,同时以人才市场为导向,发展非师范教育专业。
层次定位为:以本科教育为主,着力发展研究生教育。
学科定位为:将心理学、教育学建设为省、市重点学科;心理学实验室办成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功能为一体的市级重点实验室,教育技术学实验室建设成为市重点扶持实验室。
服务定位为:立足广州,辐射珠三角经济发达地区,培养适应广东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的基础教育师资、教育科研和管理人员以及从事社区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4院系设置编辑
教育学系(教育科学研究所)
教育学系(教育科学研究所)共有专任教师15人,其中教授5名(博导1人),副教授8名。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4人,具有硕士学位的7人。
教育学系(所)拥有教育学原理硕士点,开设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基础教育和早期教育4个研究方向,在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点设有课程与教学原理方向;普高本科设有小学教育专业方向;成人高教设有教育管理专业方向。
教育学系(所)承担着全校公共教育学课、课堂教学行为与训练与班级管理课程以及广州市特殊教育师资培训、广州市中小学教师和校长培训等教学任务,还参与了教育硕士、高校教师硕士点的教学与论文指导工作。教育学课程为广东省重点课程、广州大学优秀重点课程、精品课程;教育学学科是广州市重点扶持学科、校重点学科。
心理学系(社会心理学研究所)
广州大学心理学科有着悠久的历史。1984年,经教育部批准,以吴江霖教授为带头人的“社会心理学”获硕士学位授予权,这是我国第一个社会心理学专业硕士点。2003年,合并后的广州大学获得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同年该二级学科被评为广州市第二轮市属高校重点学科。2005年,应用心理学成为硕士学位授权点。2007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被评为广东省省级重点扶持学科,翌年获批为广州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10年,学科点正式获批为心理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11年,学科获批为广州市一级学科重点扶持学科,2012年,学科成为广东省优势重点一级学科。
学科现有教学、科研及教辅人员25人,其中教授12人,博士生导师5人,副教授7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7人,平均年龄43岁。学科首席带头人为叶浩生教授。叶浩生教授是广州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广州大学心理与脑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是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兼任中国心理学会副理事长,国际理论心理学协会执委,《心理学报》、《心理学探新》副主编,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心理学学科评审组成员、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第五届专家组成员、教育部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心理学史》国家精品课程主持人、首届羊城学者首席科学家项目主持人。
至2012年,本学科在《心理学报》发表论文8篇,SCI/SSCI期刊发表论文4篇,编写并出版专著与教材28部;当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3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3项、教育部课题9项、省级项目11项以及其他厅局级等纵向项目23项,纵向项目经费合计325.5万元;获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项,省哲社优秀成果奖4项。
在人才培养方面,本学科拥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每年招收心理学硕士研究生30名左右、本科生2个班80人左右(从2012年9月起每年招收3个本科班,新增社会工作专业)。《心理学》课题是广东省精品课程,主编出版国家规划教材3部。至2012年,获省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教改项目1项、市属高校优秀教材奖1项、市级教学成果奖3项。本学科实验面积近1000平方米,拥有ERP、眼动仪、生理多导仪等先进的科研与教学设备,设备资产总额近1000万元。
心理学科主动适应广东省地方经济社会与教育发展需要,加强了应用研究,近3年横向项目到账经费近200万元。此外,学科还成立了广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培训)中心及广州市未成年人心理咨询与援助中心,培训广州市中小学教师数万人,为近1000未成年人提供了心理咨询与援助,积极为社会服务,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
心理学系拥有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两个硕士点。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于2004年开始招生,下设个性发展与教育、心理咨询与教育2个研究方向;应用心理学于2007年开始招生,下设人力资源管理、社会心理学、心理咨询三个方向。
教育技术学系
教育技术学系现有教职工13人。其中有正教授2人,副教授5人,讲师(实验师)6人,有硕士生导师2人。教育技术学系2002年开始招收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2007年开始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
教育技术学系设有教育技术理论教研室、计算机教育教研室、远程教育教研室等。拥有多媒体教学、电视节目制作、教育信息化、数字电声技术、网络教育、交互媒体与远程教育实验室等。
教育技术学专业是现代信息技术、视听技术等在教育领域中应用而发展起来的新型专业。现设有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信息化课程资源开发与教学(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现代教育技术为学校重点支持建设的精品课程,教育技术学为学校重点(扶持)学科。
建系以来共出版教材、专著近10部,发表论文近百篇,制作电视片、多媒体课件60多部(集)。承担教育部、省、市、校级教学和科研课题20多项,各类成果获全国和省、市级等奖项14项。
学前教育学系
学前教育学系现有教师6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2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2人,具有硕士学位的3人(其中在职攻读博士学位2人)。
学前教育学系设有教育学(学前教育)本科专业,招收早期教育方向的硕士研究生,承担广州市幼儿园骨干教师继续教育的任务,为广州地区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多个层次(研究生、本科)和多种类型(科研、教学与管理)的人才。该系教育学(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培养目标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为幼师、幼职、教师进修学校和幼儿园培养师资;二是为教育行政部门、妇联、少年宫、少工委、少儿出版机构等培养儿童工作者;三是为学前教育及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教育输送生源。该系学前教育本科生的培养依托该系与教育学系、心理学系、教育技术学系的雄厚师资,教育科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所的科研力量,以及教育学原理、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硕士点,为学生掌握广博扎实的教育科学理论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该系拥有完善的幼儿师资培养的硬件设备,包括数码钢琴室、琴房、声乐室、舞蹈室、蒙台梭利室、幼儿观察研究室等。随着社会以及幼儿教育的发展,对幼儿教师专业化的要求日益提高,广州市对本科层次幼教师资的需求将日益增加。该系既重教育科学理论,又重实践技能的培养方案将适应广州市对幼教师资的新需要。

5学院领导编辑
叶浩生,男,江苏徐州人,1980年至1984年为南京师范大学本科生,1984年至1987年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1988年至1991年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 在著名心理学家高觉敷先生指导下获得博士学位。之后曾多次出国学习。1995年1月至1996年7月在美国北依阿华大学心理学系访问学者、2001年6月至12月在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心理学系理论心理学研究中心从事高级访问研究。2006年6月至9月在加拿大McMaster大学担任高级研究员。1997年晋升教授,1998年担任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至如今已经指导了30余名心理学博士研究生。2000年起担任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研究所所长,心理学学科带头人。2003年起担任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后流动站负责人。2006年,主持的《心理学史》获批国家精品课程。2009年晋升高校二级教授。2010年调入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工作。现任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师范学院)院长,心理与脑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心理学会副理事长,心理学权威期刊《心理学报》副主编,《心理学探新》副主编,国际理论心理学协会中国执委。
  主要研究方向为理论心理学和当代心理学新进展。理论心理学方面的代表作是《后经验主义时代的理论心理学》(心理学报2007年第一期)。提出心理学理论的社会建构属性。理论不是经验数据的概括和归纳,而是一种社会建构。作为一种社会建构,理论的评价标准不再是与经验事实的一致性。因为经验事实由于受到理论的污染,并非是一种客观的标准。在后经验主义条件下,理论的评价标准可建立在概念和逻辑、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修辞与叙事以及实践和应用的水平上。
  在当代心理学进展研究方面,在国内率先开展了行为主义的断代研究,社会建构论、进化心理学、具身认知心理学等方面的研究。主编的《心理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心理学通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西方心理学理论与流派》(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入选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其中,《心理学通史》2007年成为国家精品教材。全国绝大多数高校心理学系开设《心理学史》课程使用的都是其主编或独立撰写的教材。
  已经在《心理学报》、《心理科学》、《心理科学进展》、《教育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社会科学》和《国外社会科学》等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译著、教材20余部。[2]
刘晖,男,中共党员。教授、教育学博士,硕士生导师。
现任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党委书记、高教研究所所长。兼任广东省比较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高教学会教育管理研究会理事、中国高教学会院校研究会理事、广东省高教学会理事、广州市全脑研究会副会长。曾被评为“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和广东省“千百十工程”学术培养对象和广东省宣传教育系统“十百千工程”学术培养对象。
主要研究领域和方向是:高等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政策、地方大学治理)和教育基本理论(教育现代化、基础教育政策)。
为本科生系统讲授《教育学》、《教学论》、《社会学》、《艺术教育导论》等课程,为研究生系统讲授《教育政策学》、《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学》、《比较教育学》、《学校资源分配与管理》、《教育科研方法》等课程。[3]
冯冬雯,女,广东东莞人,1964年12月生,中共党员。现任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教育学会课程专业委员会理事,广东教育学会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广东省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4]
曹卫真,男,中共党员,硕士学位,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广东省高校教育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技术专业分委会委员,第二届广东省思想宣传战线优秀人才“十百千工程”培养对象,广东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信息技术学科指导组成员。
主要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教育、数字化学习环境与资源。在《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持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课题、广东省教育技术“151工程”项目、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五”、“十一五”规划课题等科研与教学研究项目多项。科研与教学成果分别获教育部和新闻总署颁发的第四届全国优秀教育音像制品三等奖、广州市高等学校第五届市级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等。[5]
陈宇红,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教授。1995年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获教育学学士学位;2006年获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学位。毕业后长期从事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曾获“广东省优秀辅导员标兵”、“广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现负责学院学生工作。

上一篇: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课程总结

下一篇:英语周报教师版是学术期刊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