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重庆存在的城市问题论文

发布时间:2023-12-09 00:16

重庆存在的城市问题论文

一、重庆的城市化现状

(一)大城市、大农村并存,城市化水平低

重庆幅员面积8.24万平方公里,既有广大的农村地区,又有特大型城市,具有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特征。重庆现辖40个区县(自治县、市),近3/4的区县属于农业区县。1998年末全市总人口为3059.6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只有614.03万人,而重庆主城六个区的非农业人口就有222.79万人,是全国有名的特大城市。

由于我国长期城乡劳动生产率低下和实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极大地限制了农村居民的入城。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体制开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工业化开始了轻工业优先发展的“补课”,城市建设明确了补历史“欠帐”的任务,城市化的抑制因素出现松动。1978年以来,重庆的非农业人口呈持续增加态势,但增长速度较慢,以1985-1991年的最慢。

1978年至今,重庆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城市化率)增长十分缓慢,1998年也只达到20.1%,年均增长0.38%,而全国为30.4%,同期年均增长0.63%。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百分比与城市化水平密切相关。据计算,城市化率与第三产业百分率的合理比值范围是0.8-1.5,比较发现,重庆非农业人口的增长速度慢于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百分比的增长速度。1998年重庆城市化率与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值仅为0.53。1998年重庆的非农业人口比率与工业化率的比值只有0.60,远低于国际公认的1.4-2.5的合理范围。说明重庆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极不协调。

目前,重庆城市化水平尚处于准备阶段(城市化在30%以前的发展阶段)。按城市化发展的“逻辑斯蒂”曲线来判断,今后重庆城市化的发展速度将加快,特别是城市化水平达到30%以后,将进入30-70%的国际公认的加速发展期。从日本和韩国的经验来看,其城市化高潮时期的发展速度曾经达到每年分别增长1.6和2.9个百分点。

(二)城镇体系不合理

重庆现有7个建制市,645个建制镇。其中,特大城市一个,即重庆(城)市;20-50万人的中等城市两个,即万州区和涪陵区,不仅数量少,而且规模小;10万人以上的小城市6个,江津市、合川市、永川市、南川市等;其余多为人口在5万人以下的城镇。第一大城市重庆城市人口为250万,而第二大城市万州城市人口仅为30万,首位度达88。目前还空缺人口规模5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可见,重庆特大城市孤悬,大中城市发展极为滞后,小城镇发育十分缓慢,城镇规模等级结构极不平衡。重庆特大城市与中小城市间的断层极大地抑制了各城市间、各城市与周边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和梯度扩散。

重庆城市的地域分布差异明显,西部地区城镇发育较完善,特别是小城市和有一定规模的乡镇密度较高,城市化水平为28.34%,而东部地区经济落后,很多属于“老、少、边、贫”地区,城镇数量少、规模小、质量差,城市化水平只有11.60%。另外,三峡库区淹没城镇迁建规划、设计、“五通一平”等前期工程滞后,进一步影响了该地区城镇的发展。重庆城镇空间布局还具有典型的线形分布特点。90%左右的城镇是沿境内江河密集分布,这与重庆的交通网络分布和工业布局直接相关。这种布局结构无疑将进一步加大重庆东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差距,造成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失衡。

目前,等级最高的特大城市重庆主城区尚未完全形成“三、二、一”的产业分布的合理格局,对周边中小城市的辐射能力不强,而且人口密度过大,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污染严重。“三线”建设以来的新兴工矿城镇产业结构单一、基础设施不配套、自我发展能力弱。中小城市间缺乏合理的分工和特色,产业结构趋同,工业领域重复建设普遍。

二、加速重庆城市化的基本思路

(一)重庆的城市化模式选择

城市化的最重要的特征是城市所具有的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而这两种效应发挥的程度就是城市功能和城市竞争力的具体体现。从重庆的现状来看,母城所承担的经济聚集功能、辐射功能和带动功能无疑是很强的,但母城与第二级城市之间的首位度太大,造成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关联度较小,从而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母城与原万、涪、黔地区虽属同一行政区域,而其间的经济流向、经济联系可能还不如母城与四川省的泸州―内江―自贡―宜宾一带密切,原因一方面是交通不畅,另一方面还在于我市区域内部城市级差太大,没有形成完善的大、中、小相结合的合理的城镇体系。

从我市目前的情况来看,强化中心城市的功能是增强我市区域经济辐射力,提高城市竞争力的必然选择。而城市扩张受到了土地、环境等条件的限制;且全市地域十分广阔,加上有突出的城乡二元结构特征,对中心城市经济辐射功能的发挥产生了很大的制约,客观上要求有一批次级中心城市来承接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和产业带动,形成产业梯度发展的格局。而发展小城镇,又将受到小城镇经济总量太小的制约。因此单纯发展特大城市和发展小城镇对我市加快城市化步伐都是不现实的。

按照区域经济增长极理论,经济增长不可能在各地同时出现,只能以不同程度地发生在有限的区域极点内,然后以不同速度扩散到周围地区。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于少数几个城市,能比分散状态更快、更有效。因此,重庆的城市化也应选择重点突破的方式,充分依托重大线性基础设施,发挥产业的集聚与扩散效应,选择特大、大、中、小分层推进的城市化模式。重点培育大城市、中等城市,加快发展小城镇。形成由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镇组成的规模适度的城镇体系,缩小城市的首位度,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布局。但是,按核心――边缘增长理论,母城作为核心区存在,可能会对大城市和中等城市(相当于边缘地区)的发展产生抑制作用,造成母城规模的进一步扩大,而周边地区发展处于相对停滞的状态。为防止这种状态出现,在培育大城市和中等城市时,除了强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外,更重要的是要培育一批特色产业群,使之成为启动区域经济增长和城市发展的助推器。

(二)重庆城市化的目标

――2005年,全市城市化水平达到30%。主城区功能进一步增强,万州初具大城市雏形,一批地域性中心城市成为中等城市;连接主城区与大、中城市之间的快速交通网络、信息网络初步形成。

――2015年,全市城市化水平达到45%。形成长江上游地区以都市圈为核心,层次分明,功能合理,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有机结合、组团式、网络化发展的城市群:主城区中心城市功能已相当完善,完成城市现代化进程,城市竞争力大为增强;万州大城市的城市功能渐趋完善;中、小城市在城市规模扩展的基础上,以各具特色的产业为依托,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的众多极核点。

――2020年,全市城市化水平达到50%。形成长江上游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城市(镇)群,各城市间由快捷通畅、各种运输方式有机衔接的区域交通网络连接;城市空间布局合理有序,城市规模适度,城市环境大为改善;城市的发展为农村经济发展腾出更广阔的空间,城乡差别大大缩小。

(三)都市圈功能定位

1.都市圈的范围。都市圈由主城区和主城区的外围组团组成,包括渝中区、九龙坡区、江北区、沙坪坝区、南岸区、大渡口区、渝北区、巴南区、北碚区所辖区域,共2500平方公里。主城区的范围:东起铜锣山,西至中梁山,北起井口、人和、唐家沱,南至小南海、钓鱼咀、道角,面积约600平方公里,是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人口相对集中的地区。除主城区之外,都市圈还包括鱼嘴、长生、界生、一品、北碚、西永、白市驿、西彭、两路、蔡家、鱼洞等11个外围组团。外围组团是与主城密切联系的独立城市,也是主城用地结构的延伸和发展。

2.都市圈的功能。都市圈也就是市域中心城市,是全市城镇体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区域。重庆的都市圈不仅要带动市域经济发展,更要定位于为西部地区发展服务,力争成为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极核。今后5-20年要进一步发挥“窗口”和“龙头”作用,带动西部地区经济加快发展。强化都市圈的中心城市功能,重点是建成“三中心、两枢纽、一基地”,即建成辐射长江上游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商贸中心、金融中心、科教信息服务中心,交通枢纽、通信枢纽,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形成与成都、武汉、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相互呼应的现代化城市群格局,城市间产业关联度大大增强。

――强化交通通信枢纽地位。交通通信基础设施是城市功能的载体。“十五”期间我市要继续强化骨干交通网和信息网的建设,构建起内外通畅、方便快捷、各种方式有机衔接的综合交通通信体系。重庆是西部唯一集水、陆、空交通运输为一体的综合交通枢纽:待渝怀铁路、遂渝铁路建成之后,重庆铁路枢纽将是五条铁路的交汇点,成为西部地区最大的铁路枢纽;重庆港是西部地区最大的内河港口,有条件建成西部地区最大的集装箱运输和滚装运输中心;到“十五”末,以重庆主城为中心的放射状公路交通网络已比较完善;随着江北机场二期、三期工程的完工,重庆的航空运输枢纽功能将日趋健全。通信方面重点则是建设区域信息传输骨架网络,提升重庆通信交换平台的级次,由三级交换平台上升到二级;开发信息资源,提高信息交换的频率和交换质量。

――强化商贸中心、金融中心、科教信息服务中心功能。依托都市圈与外部完备的交通、通信网络体系,进一步强化都市圈对物质流、资金流、信息流及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的集散功能。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培育市场体系,特别要加快要素市场的发展,营造商业氛围。发展各种市场中介组织,建成西部最大的商品交易中心和货运流通中心;发展博展业和传媒业,使重庆都市圈成为区域性商品展示的窗口和信息交换最活跃的地区;发挥科教资源优势,发展教育产业和高层次的科技服务业,建成区域性人才培训交流基地和科技服务贸易中心;创造条件争取国家支持重庆培育和发展区域性的资本市场,加速资金流的集散和循环。

――构建以高技术产业为领航的产业体系。都市圈必须有高素质的产业体系为支撑,否则极可能出现城市发展的“空心化”,最终丧失发展的基础。充分利用都市圈智力资源密集和产业基础较好的优势,将科教资源与产业基础和较高素质的劳动力相结合,以跳跃式的发展思路,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占领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力争成为区域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先导,发挥产业的辐射带动效应。

(四)把万州和涪陵建成大城市

重庆市城镇体系的首位度较高,特大城市城市体量很大,缺乏大城市,中等城市数量也较少。目前特大城市孤悬、且位置偏西,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经济联系缺乏必要的枢纽点来传输的现状迫切要求在重庆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各建立一个大城市,发挥承东启西的衔接功能。从地理区位上看,万州和涪陵具有建成大城市的可能。万州作为原万县市的行政中心,历来是川东地区的物贸基地、交通枢纽,工业基础也相对较好。随移民迁建步伐的加快,该区的城市基础设施改观很大,交通枢纽地位日益强化,达万铁路、梁万高速公路、五桥机场陆续开工并将在“十五”建成。三峡成库以后水位上升,港口条件改善,万州将建成联系长江中上游地区的一大深水良港。因此,无论是从经济基础、地理区位,还是从市场腹地来看,万州都具备建成大城市的条件。涪陵是原涪陵市的行政中心,是长江与乌江交汇处的港口城市,乌江流域的物资集散地。近几年来经济发展态势较好,形成了较好的产业基础。长涪高速公路、渝怀铁路建成之后,该区的交通区位优势将日益凸现,在区域经济增长中的带动作用也将更加突出。
着眼于指导万州建成重庆市第二大都市,到2020年,城市规模达到70万人。以重庆-万州-武汉高速公路和长江为纽带,万州要定位于建成辐射渝东、川东和鄂西地区的商贸流通中心、中级人才培训中心、交通通信枢纽及三峡旅游服务基地。考虑到环境承载能力,在产业构造上,重点发展服务业和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逐渐培植起技术含量较高的产业群,不断提高产业素质。近期要以移民迁建为契机,引进外来资金、技术、品牌,重组原有的产业、产品结构。

涪陵要定位于建成辐射重庆中部地区的经济中心,乌江流域的物资集散地。到2020年,城市人口规模达到50万人,跨入大城市的行列。在产业发展上,除了考虑现有基础外,更要着眼于如何同西边的特大城市和东边的大城市相配套,与主城区、万州相呼应,发挥区域内承东启西的功能。重点发展生物医药、建材、农产品加工、交通储运等产业。

(五)建设一批地域性中心城市

除母城及万州之外,要在今后5-20年之内,将市域内其他具有一定城市规模和跨行政区域经济带动功能、交通便利的卫星城市培育为中等城市,主要包括合川、江津、永川、长寿、荣昌、南川、开县、奉节、黔江等地域性中心城市。其中合川、江津、永川、长寿要在2005年左右初具中等城市规模,开县、南川、奉节、黔江力争到2010年建成中等城市;到2020年,合川、江津、永川要建成人口在60-80万的大城市。

1.合川:定位于建成辐射重庆东北部和四川广安、南充地区的经济中心,重点发展旅游业、商贸流通业、轻纺工业。

2.江津:定位于建成辐射重庆西南部的物资集散基地、服务于母城的休闲度假基地,重点发展旅游、建材、食品等产业。

3.永川:定位于建成辐射渝西及川南的商贸流通中心,重点发展商贸流通业、生物技术产业。

4.长寿:定位于建成服务于重庆中部地区和四川广安地区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重点发展交通运输和天然气化工产业。

5.荣昌:定位于辐射川东、渝西的经济中心,要建成成渝经济走廊的重要窗口,重点发展生物技术产业、商贸流通业、房地产业。

6.南川:定位于建成辐射渝南及黔北地区的经济中心,重点发展旅游业、山林产品集散和加工业。

7.开县:定位于建成辐射渝东北山区的经济中心,重点发展林产品及农产品加工业、食品工业、商贸流通业。

8.奉节:定位于建成辐射渝东、鄂西的物资集散地,重点发展旅游业、商贸流通业。

9.黔江:定位于建成武陵山区的经济中心,渝、鄂、湘、黔四省市边区的商贸流通中心,重点发展绿色食品加工业、轻工业。

(六)建设一批县域中心城市

除上述地域性中心城市之外的县城,也要加快城市建设和城市发展。县城客观上既是各县的行政中心,也是经济中心,“十五”和到2020年要进一步强化县域中心城市的功能,努力将其中有条件的城镇发展为10-20万人的小城市,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群。

(七)加快小城镇发展

全市共有600余个建制镇,这些小城镇是联系城乡最直接的结合点,也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目标的最基本的单元。要通过实行户籍制度改革,促使农民加快由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的步伐,减轻土地承载压力。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度,加快农村工业化进程;引导乡镇企业、农村个体私营企业适当集中布局,向小城镇靠近,扩大小城镇的产业规模和人口规模。结合重大线性基础设施建设,调整小城镇布局结构,以充分发挥基础设施的效益。

三、加速重庆城市化进程的政策措施

1.统一规划。城市规划应用具权威性、前瞻性、合理性,并具有适度的弹性,为城市建设和发展留有自由空间,实现城市发展的动态化。城市发展中,坚持把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质量、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放到重要位置,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不断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建设,逐步改善城市居民工作和学习环境,提高生活品质。城镇建设规划要与土地利用规划相结合,合理布局。在产业类型选择、产业配置、人口分布、交通网络建设、教育、卫生、通信、商业网等方面有明确的发展指向。

2.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是城市入户电网线路的改造、城市轨道交通设施、城市交通及通信枢纽、城市水源及能源设施、城市污水及垃圾处理设施、城市绿化美化系统。

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要尽可能实行商品化、市场化,形成投资、运营、收益的良性循环机制。政府则只对那些具有社会效益、难以获得直接经济效益的基础设施及社会公益设施进行投资与管理。

建立健全基础设施投入多元化机制,以政府为主导,更多地吸收民间资本和外国资本介入;对有效益的基础设施进行出售、转让、租赁,以盘活存量、调整增量,投入新的基础设施建设;对一些具有自然垄断特性的领域,也要加大改革力度,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逐步开放城市生活基础设施的服务价格,充分发挥市场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基础性调节作用,促进城市化按市场规律健康快速地发展。

3.切实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户籍制度的改革,牵涉面广、影响很大、政策性强,需精心设计、先易后难、有序操作,要与社会结构转型相一致,也要与新的社会管理体制的创立及实施相衔接。

户籍制度改革要与城镇规模、布局的远景规划相结合,首先在经济较发达的县城镇以及据规划符合重点发展条件的小城镇允许农民的迁入或迁出,然后向大中城市扩展。

4.着力培育和发展中小城镇市场。要充分利用、改造和创建商业设施和商业渠道,在重要商品的产地、销地或集散地形成规模适度的商品批发市场,培育和发展现代化的流通组织和商业网络。规范和完善土地市场,在加强国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制度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土地有偿使用范围。

培育、规范和发展各类市场中介组织,逐步减少“官办”和“垄断”色彩。努力培育和发展面向中小企业服务的中介组织,消除在中介服务领域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歧视现象;加强对中介机构的法律监督。

健全市场规则,打破地区封锁和部门分割,反对垄断,制止不正当竞争,尽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建立并完善维护市场正常运行的信用制度,加强对商业欺诈和随意违约行为的道德惩戒。

5.小城镇相对集中发展乡镇企业。小城镇发展进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和矛盾,很大程度上是由布局过度散乱所致,而乡镇企业的相对集中是小城镇适度集中的前提,唯此,才可能解决土地浪费、环境污染、企业经济效益低下、基础设施不经济等问题,进而推动乡镇企业和小城镇走上健康发展轨道。乡镇企业的相对集中发展,要分区域制定科学合理的乡镇企业空间布局规划,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实行土地的有偿使用制度、土地使用区域差别制度和有差别的财税金融制度。乡镇企业发展的重点是内涵扩大再生产,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市场调节,优胜劣汰,进行兼并、联合,提高其与城市企业的竞争能力。

大力发展外向型乡镇企业。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国际化进程的推进,乡镇企业也要逐步与国际经济接轨。政府要有选择、有重点地给予直接投资,利用税收、土地费等经济杠杆,制定优惠政策,完善激励机制,支持和促进外向型乡镇企业发展。

6.多元化推进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中长期任务,城市化进程既遵循着共同的一般规律,也有其自身特点和与其实情相适应的具体模式。重庆的市情是人口多、素质低,人均资源少,经济实力弱,地区差异、城乡差距悬殊,市场化程度低,尚处于工业化进程的中期。这就要求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注意节约稀缺的经济资源,特别是耕地和水资源。为此,重庆的城市化发展应多元化推进,大中小城市并举,即完善重庆主城区功能,适当发展大城市;大力发展中等城市;积极推进小城市、小城镇的大发展。

绿色低碳的城市交通论文 3000字

那你问我是问对人了,我今天刚看到看了一篇这样的文章,研究的是重庆的低碳交通。
题目:重庆市城镇化进程中低碳交通研究
关键词: 城镇化;低碳;交通;Urbanization; Low Carbon; Transportation
摘要: 重庆城镇化发展迅速,交通在城镇化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引领了城镇化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交通拥堵和交通环境问题。通过对重庆小汽车增长、公共交通服务及慢行系统的分析,提出在重庆市城镇化进程中,低碳交通的实现途径是城镇化的紧凑集约发展、构建公交导向的低碳交通体系、在公交规划中应用新技术以及完善慢行交通系统。
文章引用:肖红, 任艳娟, 张卿瑞, 龙虎. 重庆市城镇化进程中低碳交通研究[J]. 低碳经济, 2018, 7(3): 90-96.

求城市经济学论文一篇

文章编号:1673-1751(2007)01-0019-03
试论我国城市经济学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刘 扬
(濮阳市建委测量队,河南濮阳457000)
摘要:通过分析我国城市经济学的发展现状,提出了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和一些可行的建议与
方法,展望了未来城市经济的发展趋势。对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城市经济学;城市经济一体化;城市理论体系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城市经济学自西方传入我国20多年来,在我
国经历了从兴起到不断繁荣的发展过程,在许多
领域取得了若干重大研究成果,为我国城市化和
城市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1 我国城市经济学科发展现状
1. 1 国外城市经济研究现状
国外的城市经济研究以解决城市问题作为出
发点和己任,在不断进行理论探索的基础上更加
注重城市实际问题的解决。在现实经济问题的左
右下,近年来,国外城市经济研究的内容可集中归
结为4个主要的领域:区位分析与城市内部空间
结构演化;城市化与城市体系的一般均衡模型设
计;特定城市市场与城市经济模型的建立;城市经
济问题、城市政府行为和城市经济政策分析。
1. 2 国内城市经济研究现状
国内的城市经济研究在改革开放后才起步
但是呈现出迅猛发展的势头。20世纪80年代
我国城市经济学集中研究了城市经济在区域经济
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国的城市化道路等问题。
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国内全方位展开了城
市化道路和城市化理论的研究,并对城市经济学
的基础理论、学科体系以及具体的城市问题、城市
经济政策进行了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
概括而言,近年来国内城市经济学研究主要
集中在下述5个方面:城市化与新型工业化的关
系研究;都市圈发展与城市之间经济合作及协调
分析;区位选择与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演进研究;产业集群与城市经济发展分析;城市政府职能与城
市治理模式研究等。
2 我国城市经济学的新特点
城市经济研究直面时代重大问题。现代城市
规划、城市建设与城市管理等领域越来越引起社
会各方面的重视,越来越需要城市经济学的理论
指导,实践的需要促使理论工作者从经济学层面
上积极进行探讨。就城市化和城市发展问题的认
识而言,也取得了一些新认识和新见解。
城市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日趋活
跃。我国城市经济学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就
是在中观层次和空间范畴上对城市经济问题进行
了跨学科、跨部门的综合性研究。
研究方式的多样化和研究手段的现代化。近
年来,我国的城市经济学研究方式越来越多样化,
出现了“个性化研究”的方式。与“个性化研究”
方式相对应的是“群体化的跨空间协作研究”也
正在兴起,出现了跨地域乃至跨国界的全球同步
合作研究,这与网络化数字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
先进技术手段的应用密不可分。城市经济学研究
方式的个性化、多样化,有力地促进了学科发展的
创新与突破。
城市经济研究的对外交流与国际合作日趋活
跃。改革开放为我国城市经济学者提供了与国外
进行广泛交流和对话的机会,各研究机构或高校
的有关单位经常派出学者到国外进修、讲学、参加
国际会议,了解国外城市经济学发展的最新信息,
同时邀请国外专家来华讲学,大大拓宽了我国学
者的研究视野。
城市经济学的学科组织建设和教学工作不断迈上新的台阶。时代呼唤着城市经济学的新发
展,与此相呼应,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于2000年10
月成立了城市经济学科建设专业委员会(以下简
称“委员会”),担负起促进中国城市经济学发展
的历史重任,为学科建设与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组
织保障。随着城市经济学学科建设的推进,城市
经济学教学工作在国内各高校也得到了相应的重
视。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约有20所大学开设
了城市经济学课程,有10多所大学成立了专门的
研究机构,近百名教师从事城市经济学及相关问
题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3 我国城市经济学发展存在的问题
城市经济学理论体系建设存在不足,城市经
济理论基本观点的表述不规范,城市经济理论研
究与实践部分分离。
城市经济学研究存在薄弱环节。对城市化问
题、城市经营与管理问题的研究存在不足,对城市
竞争力问题研究不足。
4 “十一五”期间本学科发展的主要
领域及其趋势
  城市经济学基础研究。一是在重视对特定城
市进行实证研究的同时,关注统领全局的城市经
济基础理论研究,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
快速发展的新背景下,对城市化和城市经济运行
的规律性研究及城市经济学理论、方法、工具、经
济模型的研究。其趋势是完善城市经济学基础理
论体系,明确城市经济学的性质、研究对象、范畴、
结构等问题,创建相关经济模型,提高研究的规范
性和增强其实践的可操作性,规范城市经济学的
研究方法,规范相关概念的使用。二是完善城市
经济学学科体系与内容,应融会多个学科的理论
方法来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内涵和外延。如可探讨
建立科学的城市政治经济学,包括城市及城市区
域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社会福利和行政区划等
在内的问题,将制度性和社会性因素视为经济分
析的内生变量,将所有权的分配、经济组织结构乃
至社会政治制度结构都理解为城市经济增长的关
键因素。应创新和发展城市化理论,把城市化研
究放到城市化时代的高度加以认识。应反思城市经济、社会、环境问题以及思想、制度和管理方面
的原因。要提高城市经济学的实践性,研究城市
发展的系统工程和价值工程,将城市经济学研究
划分为基础理论、应用理论研究。应研究城市化
定理或定律,使之既接受实证主义的检验,又接受
伪证主义的检验,成为经过科学论证和可以反复
验证的结论及指导实际工作者实践的依据。
城市化问题研究。一是研究城市化的方针政
策。包括城市发展政策、城市产业政策、城市人口
政策、城市户籍政策、城市土地政策以及城市社会
治理的方针政策等。要加强以生产力为转移的城
市化规律的研究、以经济发展水平为依据的发展
阶段性的研究和国情与地区差异的研究。二是研
究城市化进程中的具体措施,特别是政府定位及
其作用的发挥。三是研究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发
展。如何抓住城市化加速发展的契机,加快落后
地区经济发展,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问题。以
往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较少关注落
后地区的城市化问题,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四
是城市发展的成本效益分析。从宏观的角度看,
应加强对不同地区城市规模结构的发展规律、不
同地区城市规模效益的发展规律、不同地区区域
差别扩大与缩小的发展规律、不同地区大城市化
与城镇化的研究和不同地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
规律等问题的研究。五是城市化的比较研究。如
发达国家许多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可资借
鉴;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做法和经验也极具参考价
值。六是研究城市化与教育、文化发展的关系。
城市化不单单是一个经济过程,也是一个国民生
活方式转变、文化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因此,有
必要加强城市化对国民生活观念的影响及应对措
施的研究。七是城市建设的规划研究。应加强城
市建设创新性与国际性关系的研究;加强民间建
筑与公共建筑协调性的研究;加强城市建设方法
论的研究以及城市规划法制性与指导性的关系等
问题的研究。
城市规划建设与城市管理问题研究。一是城
市规划建设与管理中政府的职能与定位。这是城
市建设与管理的首要和基本问题,相关的研究已
有很多,但还不够清晰明确,指导实践的能力也不
足,研究工作仍需加强。二是城市经营与管理过程中“三个效益”的统一问题。下一步的相关研
究将集中在确立实现“三个效益”统一的原则和
相应机制的形成与完善上。三是城市发展中的文
化传承与保护。在追求所谓“现代化”的过程中,
需要从经济学角度确立保护城市历史文化的机
制,平衡城市发展与历史文化保护的矛盾。四是
城市文化与城市文明的建设。研究精神文明与城
市发展的关系;探索政治文明的推进措施;建树
“伦理经济”和“道德经济”的产业文化观念;剖析
城市环境的人文价值和经济价值;科学制定城市
文化发展战略,积极探索发展城市文化事业和文
化产业的新途径。
城市竞争力问题研究。一是尽快建立一套能
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具有一定权威性的评价指标体系,这需要加强相关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实践调
查。二是以城市综合竞争力来评价城市发展状
况,对大城市来说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对于中
小城市,特别是具有发展特色的中小城市则有失
偏颇。因此,应建立可以用来评价具有发展特色
城市的指标体系,使之与综合竞争力评价标准一
起,构成完整的评价城市的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 何文超.重彩浓抹绘宏图—濮阳市城市规
划建设回顾与展望[M]·北京:中国国际广
播出版社, 1996.
[2] [加]伯拉舒特T J·城市测量与制图[M],
北京:测绘出版社, 2001.

重庆未来发展如何?会不会成为一线城市?

重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直辖市、国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世界温泉之都。同时也是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金融中心和创新中心,政治、文化、 科技 、教育、艺术等中心。中西部水、陆、空型综合交通枢纽。重庆拥有中新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国家级新区——两江新区、渝新欧国际铁路、两路—寸滩保税港区、西永综合保税区、万州综合保税区、过境72小时内免签,进口整车、水果、肉类等口岸。拥有这些条件,重庆不管是现在,还是未来,发展都会特别好。

重庆,被国家定位为超大城市,就整体城市发展而言,重庆与成都组成成渝城市群,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带动其他地区发展。

就整体经济发展而言,重庆与武汉、上海共同构成长江经济带,推动经济由沿海溯江而上梯度发展。重庆是中国四大直辖市之一,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是功能性金融中心和创新中心,是中西部地区水、陆、空型综合交通枢纽,是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重庆的经济发展也特别好,经济增速领跑全国,我相信重庆未来的发展会越来越好。

但是,我们仍然要正视事实。看清重庆发展的不足。 我们要清醒的看到,重庆仍处于欠发达阶段,仍属于欠发达地区,正处在统筹区域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形成内生增长机制的“四个关键节点”,前进道路上还存在不少的困难和问题。重庆离一线城市距离还有一定距离。但是已经有部分媒体提出了“新一线城市”这个概念,重庆也在其中,说明重庆近年来的发展还是得到了认可。成为一线城市还是大有可能的

我是在四川长大的,在重庆读的大学,说实话,在得知要去重庆的时候,对于一个成都都没去过几次的人来说,我还是很震惊的,第一反应就是要去大城市了。中国总共就4个直辖市,所以自然的认为重庆很厉害。

但是在重庆呆了快10年了,我认为重庆的发展并不好,距离真正的一线城市也是有很大的差距的。

重庆对外地游客而言,是一座大城市,是一座闻名全国的网红城市,到处都是高楼大厦,灯火璀璨,但这种都是表面光鲜而已,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谈谈。

随着重庆的楼价一波疯涨,现如今在重庆生活的性价比是比较低的。典型的高消费,低收入的城市,很多人在吐槽房价的上涨和工资的上涨是成反比的。

重庆gdp总量的数据在全国排名很靠前,可是算人均收入的话,那就是很差了,重庆的就业水平事实上比沿海地区的一些小城市都低

同一个行业同一个职位,比隔壁成都的薪资都要差好几百,之前在大学的时候,去过深圳一个小镇打工,月薪四五千,租个单间500,回头看重庆,租单间至少七八百一月吧,市中心区的怎么都要上千了。

薪水呢,打工的话普遍都在三四千的水平,跟许多县城一个水准。

在教育层面,重庆的幼儿园,中小学校许多全是私立的。我同事2个人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但是也在渝北中心买个房子,但是这一切随着孩子的出生都变了,幼儿园平均学费都在2500以上,想报名公立幼儿园,却说要提前1年通宵排队报名。

甚至还听一个宝妈说,怀孕的时候就要去报名了,不然就没名额了。这不得不说是一种不协调的发展。

对一座城市而言,普通百姓关注的并不是摩天大厦有多少,gdp信息有多么的好看,他们只关注这座城市是不是能安居乐业,重庆在这些方面是不够的。

当初大学毕业的时候,班上很多同学都志气满满的说着,要在重庆打出一片天,10年过去了,还留在重庆的屈指可数。没有办法,重庆的公司给出的工资真是太低,并且是低了许多。就连我,也被朋友劝了无数次了。

重庆假如发展得好,那为何这么多重庆人要离乡背井去外地混饭吃呢?回头看,你在重庆又能碰到好多个在重庆打工的江苏人,或是浙江人呢?

很多人会说,重庆是因为面积太大,周边贫困区县太多,拉低了发展,但是不可否认上面的一些基础问题也是存在的,也掣肘了重庆的发展。

真心实意期待重庆能发展得越来越好。重庆之前的一路向北,取得了巨大成功,而现在国家号召的成渝城市群一定是重庆未来发展的风口。

重庆向西配合成都东进,打破了以往各自发展各自的情况,“双城记”连城一片,发展动力十足,重庆西站的开通必将是下一个发展的重大信号。

在重庆呆了快10年了,也算是我的第2个故乡了,挺喜欢重庆的。网上有很多的成渝之争,实际真的没有必要,川渝本是一家人,和和气气多好,只要是在发展,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在逐步提高就行!

最后说一点,重庆的日均公共交通客流量数据,表现是在一线水平的,这也是最令我相信重庆潜力的一点,有人才会有发展,如何吸引人才是发展的重中之重。

我去过全国很多城市,也关注过城市发展状况,在所有城市里,可以说重庆的发展历程和发展规划是最困难的,全国没有一座城市是像重庆那样建立在高低不平的山上的。

我去过重庆,当时就被那种很魔幻的场景震撼到了,觉得太神奇了!轻轨从楼房里穿过,下个地铁站要坐几分钟电梯,上个地铁站要爬好多层楼,到处是高架和桥梁,城市基建实在是比其他城市更费劲多了,相比重庆,成都的平原真的太幸福了!

我专门了解了一下,重庆每一届ZF都大力兴建基础设施,基本上从没有中断过,要想富,先修路,要想发展经济,必须兴建基础设施,这样才可以引进投资,引进企业,增加就业,我可以这么说,重庆ZF是最努力的政府,而且是最有明确方向的ZF,他们知道发展经济需要什么。

《一线城市》概念,最早来自房地产领域,指的是北上广深四个城市的房价,在全国范围内处于领先。

另外四个城市的薪资待遇、发展机遇、物质条件等也是全国独一档,是当之无愧的领头羊。

近些年,杭州、重庆、成都、武汉、南京、青岛、天津、合肥等城市发展较快,房价、经济等快速增长,人才、资本、资源加快集中,已经成长为区域性的重要中心城市。

重庆作为中西部唯一的直辖市,副国级兼任书记,拥有较高的政治地位和战略资源。

重庆是内陆最大的工商业城市,工业、商贸等规模都是内陆城市第一,经济硬实力强劲。

重庆文化 旅游 业发达,山水码头文化、民国陪都文化、巴渝民族文化、三峡移民文化、现代都市文化等融为一体。

其 旅游 接待人数位居全国城市第一, 旅游 收入高居全国城市第二,百强餐饮品牌数量全国城市第二,消费总额全国城市第三。

在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软件应用、生物工程、大数据等前沿 科技 领域,相对杭州、武汉、成都、西安等城市,重庆前些年暂时发展缓慢。

但是近些年,重庆官方几乎每周,都会会见国内外一流的高校、院所、机构、央企、国企、外企等主要负责人,为重庆引智引才助力,重庆的 科技 领域正在加速弯道超车。

在四川省管辖的40多年,重庆由西部地区政治、经济、文教齐全的西南局中央直辖市,沦落为四川省内单一的重化工业基地,工厂、院校、大区机构、科研院所等大量搬迁至成都。

后几十年还要受到制约,中东部和国家下放到四川的重大项目,几乎全都集中在成都周边,公共资源的不合理分配,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重庆的发展。

重庆恢复直辖市以来,前后获批北部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区、两江新区、自贸区、渝新欧铁路、果园保税港区等重大项目,还有11家总领事馆和300家世界500强企业入渝,这些都是在四川省辖期间想都不敢想的。

但是统管西南地区重大事项的部门,包括中建、中交、中铁、中能、中水、中电等西南分局和总部,以及重大项目的规划、勘察、设计、建设、管理、监督等分部分局,由于 历史 原因,几乎全都集中在成都。

尽管表面上只是国家派驻下辖地方的机构,但是这些机构的大部分成员都是四川成都户籍,或者在四川成都有着大量利益关系,实际上已经同四川成都紧密捆绑,制约同四川成都竞争巨大的对手重庆,短时间内很难改变。

随着重庆经济 社会 发展势头的逐步增强,川渝双城经济圈合作的逐步展开,重庆对解开身上枷锁的呼声会越来越高涨。 如果重庆发展的枷锁完全解开,重庆会迎来新生,重庆会成为西部绝对的中心城市,中国的一线城市。

不可能的,重庆恢复直辖重立直辖市之初的任务就是建设超大型生态和谐城市群。

这明显可以看出重庆的发展就不可能按北京那种摊大饼的方法使劲修,也不可能深圳那种30年新建一个城市,更不可能像隔壁成都那样修空城。

要知道重庆在建国初期可是中国最大最完善的工业城市,就算成都搬走了一半工业、教育和医疗又被国家放一边自生自灭,东三省也追了十几年才追上。

不过由于给成都输血、文革、被国家冷落、安置三峡移民、接管四川贫困县、改革开放较晚等种种原因导致重庆的发展耽搁了几十年,到1978年重庆才真正开始高速发展。

不过不能忘记目标,依旧要朝着建设超大型生态和谐城市群的目标前进,要做到与自然和谐共处就不能盲目跟风那些不用脑子思考问题就下的行政文件,不能盲目复制那些假大空的做法,不能盲目竞争一些虚假的排名,这样做既是对国家负责也是对百姓负责。

所以重庆不可能去竞争那些无所谓的名号的,会坚持走生态和谐城市群的道路,当然这也不是像某些地方那样一刀切的查环保,重庆在保证工业、农业的同时逐步提升森林面积和完成工业、农业转型,这样才能真正达到目的。

时势造英雄。天津,上海也是近代才进入全国前列的。深圳更是从改革开放后才腾飞,从渔村变成一线城市。重庆直到90年代GDP总量都是全国前四,远超现在的一线城市广州。所以再发达的城市不努力也会落后,再落后的城市只要努力也会赶上来。我们既要正视差距,同时也不妄自菲薄。重庆的基础条件起码在二线城市里不算差,只要有好的政策和环境,通过努力是完全能更进一步的。相比很多特区,城市,国家给重庆的政策并不算特别突出,也没有很多的国家扶持资金和项目。比如深圳,天津等。国家给了天津这么多国家大项目,重庆好像还没什么特大国家项目落地。反倒是在众多国家优先发展区域,城市里,重庆负担最重。承担了1600万人口,6万余平方公里土地的欠发达地区(涪陵,万州区除外)的脱贫,扶贫任务。重庆政府没有四处张扬,重庆人也没叫苦连天,朝国家要着要那。我想给北京,上海这么大的贫困区域,也不会轻松,人均GDP也会大幅度下滑。从钓鱼城,到陪都,再到现在的直辖,重庆从来就没有轻装前行过,从来都是肩负重担,负重前行,但也从来没有逢人便说,没有四处招摇,没有八方宣传,没有主动向国家要政策,要补贴,谈条件。低调,实诚的重庆人不负国家,不负国人,埋头苦干,力争上游。一线不一线不重要,人民的生活,成为国家的大后方,作为战略性基石才是重庆的天然责任所在。

我在上海过五六年,现在在重庆学习,我觉得上海规划好,整齐,干净,平整,而重庆城建比上海宏伟,高大,恐怖,立体,坐轻轨像是过山车一样紧张,开车没走过平路,全是坡,动不动就是一个上坡,下雨路滑都上不去,上海呢,节奏快,但是单调,重庆节奏相对来讲慢一些,但是像活在游乐园一样,动不动一个长梯就是世界第一,相对来讲我还是喜欢重庆,至于北京深圳,就那样吧,2个小时我都横穿深圳了,没意思,感觉太小,再精致也就那样了,除非扩大,而北京,地铁我就没坐过位子,我是江苏人,讲的还算客观

1997年重庆恢复直辖后,城市基础设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工业基地得到全面改造升级,政府对重庆未来发展科学合理布局,城市投资环境全面改善,吸引了大批投资和项目落地重庆,新兴产业得到快速发展,产业结构和经济质量得到全面提升,经济长期保持高速增长,经济规模不断壮大,GDP从直辖时全国省级单位排名24到现在排名第16,人均GDP从直辖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7.8%到现在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全国省级单位人均GDP排名第8名,数据可以证明直辖后的重庆得到全面发展,并带动贫困库区全面脱贫,GDP城市排名超过广州进入全国前4行列,重庆的进步得到国家的高度认可,国家对重庆有很高的期望,国务院城市总规中就明确,重庆是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金融中心,商贸物流中心, 科技 创新中心,重庆要加快建成国家中心城市,提升国际大都市形象,并提出重庆地处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结合部,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要求重庆做好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支撑作用,充分发挥西部最大超级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重庆对自身发展有充分的认识,并科学合理的规划,相信未来重庆会发展得更好,重庆不断壮大自身实力,去年二产增加值重庆超过广州3000亿,超过成都5000亿就是最好的城市实力体现,强大的城市实力也是未来发展的底气和后劲,重庆不像某些城市靠忽悠神吹炒作靠嘴巴吹实力,当然重庆未来发展还需要努力带动库区一起致富,这点不像其他城市可以轻装上阵,更不像省会城市有集中全省资源的优势,但重庆有实力又信心做好西部领头羊作用。

日前,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16年中国城市GDP(经济总量)100强排名”,重庆2016年GDP总量为17010亿元,同比增长10.7%,位列全国第6位!由此可见,就经济总量而言,重庆还是很有一线城市的范的。但重庆人口众多,负担重,底子薄,工业基础扎实,经济 社会 发展潜力巨大。就中国目前发展而言,我认为中国至少需要达到20-30个超大城市,吸纳5个亿的人口,80-100个大城市,从而使主要城市吸纳10个亿的城市人口,是比较合理的。从国家城市布局而言,西部仅有成都,重庆,西安这么少的超大城市显然是不合理的,西部还需要更大的发展。一线,二线城市的提法我认为不太贴切。目前的北上广深,我认为跟重庆,成都,杭州,武汉相比,并没有什么太大的不同,和明显的优势。

重庆的日均公共交通客流量,表现在一线水平的,这也是重庆特别有一线潜质的能力。

重庆直辖头十年,其注意力都在解决“脱贫攻坚”的目标,当然其发展的速度是有目共睹的。

为解决农村农民进城,重庆首 创“地票”制度,这也是平衡了各方利益啊。

估计到现在都没几个弄明白,重庆为什么有这么多商品房用地指标,首功就在于“地票”。

在当时的环境下,农民要进城,农村的老宅基本闲置。

与其让它慢慢损耗,既浪费又可惜,还不如换两个小钱。

一开始,宅基地复垦搞得如火如荼,所以重庆的“地票”应运而生。

其运作模式就是:农民出让宅基地 复垦 然后卖出复垦指标 再交易到主城商品房的用地指标中去。

总体上农耕用地没变,同时又解决了城市商品用地的囧境。

也就是在那十年,重庆主城一路向北的造城运动,几乎没有受到多大阻力。

并且用地成本,比其他地方要低廉许多,所以才吸引到更多外来投资者入驻重庆。

这也是为何重庆的房价,与生活、生产条件同等的城市相比较,要便宜很多。

当然,另一个同样重要的因素——规模宏大公租房也功不可没。

回到题主所问的问题,重庆会不会成为一线城市?

顺其自然吧,有了基础自然就会梧桐树,有了梧桐树还怕引不来金凤 凰?

当金凤 凰成群结队涌来之日,也就是重庆成为一线城市之时!

弱弱地问一句,图其虚名有意思吗,“一线城市”真的狠重要?

上一篇:花火杂志2009年合集

下一篇:文教资料属于几类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