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政治经济学报全年定价

发布时间:2023-12-11 10:54

政治经济学报全年定价

书 评:
许光伟-我为什么与如何写《保卫<资本论>》

《政治经济学报》
The Chines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第4卷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5年6月

名誉主编:史正富
主 编:孟 捷 龚 刚
《政治经济学报》(原《清华政治经济学报》)
如何将马克思主义与当下中国研究结合起来,确实获得有机化的中国生长力量,为中国经济学创建提供宝贵智力支持,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刻不容缓的任务。发掘中华经典,并和世界经典的发掘同步、联动,寻求最高智慧,实属有益之举。我们认为,这是文章提出“国学马克思主义”研究主张的目的和价值所在。
——作者简介:许光伟,当下一位写作风格特立独行的历史经济工作者、研究者

以下是文章主题和正文:

《道德经》和《资本论》具有结构的“巧合”:道和德规定的相互推动和彼此间的有机交融。《资本论》在成书结构上分成四个层次:历史发生学(道,历史生产→再生产过程);系统发生学(德,再生产→流通过程);现象发生学(道和德的生活形式,流通→生活过程);认识发生学(道和德的认识形式,生活→认识过程)。这其实是逻辑发展的必然,摹写的是“以历史生产为基础的时间过程”、“以社会再生产为基础的空间过程”、“以流通为基础的现象过程”和“以经济生活批判为基础的认识过程(抽象上升到具体)”。这种辩证法的“四肢结构”完成了对社会历史有机体的整体刻画,书写了一部商品经济形态的“整史”。历史的理论概念、批判=发展的方法论概念得以发掘出来;进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据亦可以从中得到锁定。整体看,这是“保卫”的学术价值、工作意义和建设路径。
当代经济研究》2017年第2期(保卫资本论推读)
争 鸣 与 探 索

生产力研究维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创新
———兼析“客体批判”的研究性质 许光伟  59

政治经济学开山之作

《道德经》。

【原创】许光伟:我为什么与如何写《保卫资本论》

〖标签〗论坛首发帖

〖版主寄语〗为读者提供了“如何读写用《资本论》”方面的有价值观点,并分享和系统介绍了自己的宝贵的写作经验,文献珍贵而资源稀缺。

[编者按]如何将马克思主义与当下中国研究结合起来,确实获得有机化的中国生长力量,为中国经济学创建提供宝贵智力支持,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刻不容缓的任务。发掘中华经典,并和世界经典的发掘同步、联动,寻求最高智慧,实属有益之举。我们认为,这是文章提出“国学马克思主义”研究主张的目的和价值所在。
——作者简介:许光伟,当下一位写作风格特立独行的历史经济工作者、研究者

以下是文章主题和正文:

《道德经》和《资本论》具有结构的“巧合”:道和德规定的相互推动和彼此间的有机交融。《资本论》在成书结构上分成四个层次:历史发生学(道,历史生产→再生产过程);系统发生学(德,再生产→流通过程);现象发生学(道和德的生活形式,流通→生活过程);认识发生学(道和德的认识形式,生活→认识过程)。这其实是逻辑发展的必然,摹写的是“以历史生产为基础的时间过程”、“以社会再生产为基础的空间过程”、“以流通为基础的现象过程”和“以经济生活批判为基础的认识过程(抽象上升到具体)”。这种辩证法的“四肢结构”完成了对社会历史有机体的整体刻画,书写了一部商品经济形态的“整史”。历史的理论概念、批判=发展的方法论概念得以发掘出来;进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据亦可以从中得到锁定。整体看,这是“保卫”的学术价值、工作意义和建设路径。

关键词 《资本论》 保卫 历史 中国 理论 方法论 批判 建设

题 记 目前,和《资本论》有关的研究不外乎分成三类:第一类是原典解读,如卫兴华教授2014年推出的《资本论简说》和《资本论精选讲解》;第二类是“新解”《资本论》,或所谓的“新资本论”;第三类是批判与解读、理论整合与建设相结合,以此寻求中国原创思维和多路向发展的方法论性质论著。毫无疑问,拙著属于最后一类。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资本论》研究方兴未艾,渐渐迎来“保卫《资本论》”时代。2013年后,伴随着《21世纪资本论》、《跟大卫·哈维读<资本论>》、《重读<资本论>》和《资本论的哲学》等一大批国外译著的涌入,热潮更加迭起。下面阐说的《保卫<资本论>——经济形态社会理论大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以下简称《保卫》)的创作宗旨、逻辑路径、理念和所运用的特别“方法”,构成一篇严格意义的跋文。对我个人而言,又可称之为该著迟到的“后记”。

就创作背景看,该书的出炉取决于以下研究事实:中国人如何恰当地对待与运用好来自“西方”的经典著作,既为我所用,又体用结合,相得益彰;老实说,这是
一个棘手的问题,亦是高度突出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时代话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一研究填补了同类作品的空白:从批判转向建设,从逻辑转向历史,又通过贯通中国历史,达成对马克思之后的世界历史的新理解。这种统一历史之研究进路创造性地规定了“历史科学”。其以极高的智慧统一了人类生产的“历史”和“逻辑”,清晰地说明了经济学的方法论,大大拓展了既有《资本论》研究的领域,使之获得向新时代生长的“国学马克思主义”视野,并切实获取了“重读”“重写”互构意义的理解和运动张力。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阿尔都塞对马克思的作品与学说发表有著名的评议,写在《保卫马克思》和《读<资本论>》等主要作品中。从简处入手,本书的工作是从上述两本书中各取出“保卫”和“《资本论》”而得以命名,即取保卫之政治与学术立场,而批判纯文本路径解读的解释学方法论。经济学的源头是《道德经》。《道德经》有言:“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这是讲述“道”“德”两个基本范畴的关系。《道德经》研究的两个基本范畴(我们可以先用《大学》中的语言将其明确一下:所谓“道”,即“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所谓“德”,即“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是经济形态社会理论的总纲,也总览了《资本论》的逻辑和方法。即简明地说,《资本的生产过程》以历史作为大舞台和布景整体把握“资本之道”,《资本的流通过程》以社会作为大舞台和布景整体把握“资本之德”,《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则把两者叠合起来,审查和批判性地观察资本主义生活过程(其是一个时空结合体),亦即揭示历史与现实之“现象发生学”。这是坚持以“事的科学”审查《资本论》逻辑取得的认识成果。

原所提交之论文,结构包括五个部分,期待一个系统的介绍路径,以尽可能确保读者鸟瞰《保卫》的全局思想。即第一部分:从“独钓寒江雪”到“长之育之,亭之毒之”(题记);第二部分:《资本论》的艺术高度是社会主观批判逻辑体系——关于“商品批判”和“资本批判”的历史辩证法;第三部分:发生学四义——辩证法的四肢结构;第四部分:蕴含建设的批判——三种社会要素模型;第五部分:昔景重约忆亚南——中国经济学之题录。囿于篇幅限制,此处重点介绍第三部分内容,余者略去。标题相应重设。

君不见!2014年的皮凯蒂资本研究在中国引发的浪潮汹涌!这是《保卫》剑出鞘的年度环境。君不见!在西方,哈维对《资本论》的讲解,娓娓道来,对资本主义现实鞭辟入里,一时间,“呐喊声”和“欢呼声”起来了!又所谓:仁者乐山,知者乐水;知者动,仁者静。这犹如鲁迅先生之指示: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是为求“评”求“论”之记!!

书 评(在线阅读)

《政治经济学报》2015年第4卷   P214-230

我为什么与如何写《保卫〈资本论〉》【许光伟】

《资本论》以“逻辑”求历史,在此基础上,辩证叙述事物发展规定的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是为“事的科学”。首篇阐述“价值规律”。第一卷第二至第七篇阐说“资本之道”,对资本主义进行历史鸟瞰;第二卷是说明资本主义工厂“不破产”的条件——它的存活条件和发展条件从而社会运动条件,阐明国民收入的根据和来源,这是经济运行的微观基础和宏观基础,即“资本之德”;第三卷于经济生活层面,全面展开对资本的国民收入即剩余价值转化形式的分配运动的分析,既说明了实体生产及其虚拟经济形式的发展关系——工厂、商店、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不断衍生关系,也深层次地说明了“土地所有者”为资本家集团所“养活”的经济实质(资本主义消灭了地主阶级,却保留了“地主”),是为“资本主义生活过程”解析;第四卷是关于资本的道和德及其结合运动的“历史认识”。从《资本论》的诞生史看,它的体系是社会客观批判与社会主观批判的工作统一,由社会客观批判领衔,而又由社会主观批判具体地发动。

研读《资本论》,我们看到马克思的认识起点是对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派的批判。以此察之,“第一,《资本论》辩证法规定乃是起步和酿成于‘商品’中的;第二,马克思文本结构是开放的,就首章而言,所要完成的是‘商品本身’的大写规定剖解,在指向性上,其始终与历史发展同步,即坚持商品精神现象学批判(马克思暂名为‘拜物教批判’)工作进路;第三,商品辩证法是实践化的批判规定,是活的工作逻辑,旨在消除自足,坚持始终在生长运动现象中认识存在规定,把握存在的整体发展;第四,历史唯物主义是实践化的形成历程,它从历史中发掘社会存在(规定),统一历史存在和社会存在;第五,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统一化研究对象和理论范畴用语,如生产方式(历史中形成起来的社会生产)与劳动一般,以及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社会再生产)与价值(形式),使理论分析具有明确的可操作性。”(许光伟,2014)于《保卫资本论》成书前完成和发表的论文中,我设定这样一个总的想法:在逻辑上,《资本论》商品章是成熟的研究范例,其解开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伟大构造,全面系统地探索了商品价值规律的发生奥秘。

资本论选读 为什么要把生产商品的劳动划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一种误解:“ 抽象劳动”相对“具体劳动”而言,就是“劳动”概念耶!

抽象盐”相对具体的食盐,就是盐呢。这样的自然科学家如何能够解剖社会呢。

什么是二重性呢?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未作没正面作答。马克思说劳动二重性是这样的: “一切劳动, 一方面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 就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这个属性来说, 它形成商品价值。一切劳动, 另一方面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 就具体的有用的劳动这个属性来说, 它生产使用价值。”抽象劳动指示物质生产的市民社会的历史存在规定和形式, 具体劳动指示物质生产的社会存在规定和形式。这是特定的历史实践。

二者显然不能两分, 毋宁说是一个规定整体。马克思强调: “即使严格地说在商品中不存在两种劳动, 但是, 随着把商品的使用价值看作它的产品, 或者把这个商品的价值看作它的纯客观表现, 同一种劳动在商品中就同自身相对立着。” 可见, 马克思的意图是指明所谓“劳动二重性” 即“物质生产和它所包含的关系”。所以他说: “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这种二重性, 是首先由我明确指出的。这一点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

百度:抽象劳动,人类劳动或商品生产劳动,是从一般构造转向特殊构造的经济规定,即特殊形态的社会劳动规定。因此,其不是关乎人的生产活动的自身的存在特性,而是关乎人作为存在者(类存在的概念)的特性。

这表明:人的生理耗费被裹进一种社会进程,并且,作为抽象的关系运动。亦即,从目的论设定的要求看,具体劳动指代人的主动劳动方面,而抽象劳动指代人的被动劳动方面。具体劳动说明了工艺学的能动性,抽象劳动则说明了商品社会的被迫的经济合类性。从深层次看,这是一种“经济必然性”规定。

抽象劳动的“被动性、社会性”说明了劳动力价格与劳动价值的差异。

共性说明了抽象劳动是一个总合的概念,需要社会必要,需要社会平均。

抽象劳动根本是市民社会的类存在的规定。

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视域内的二重性分析是建构社会生产关系发生学的学说原理,因而就内涵逻辑和实践范式来说,劳动二重性与研究对象具有结构上的内在契合性,它决不谋求认识属性的简单的相互隔开。劳动二重性实践之路是否决物象自足性,还原对象的历史规定;否决社会物象关系的资产阶级拟制,进一步还原研究对象的理论规定。马克思劳动二重性的实践图景即在于以历史主义和实践主义为双重的建构逻辑取向,规定大写的历史理论,全面落实政治经济学批判。该研究进路旨在阐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对资产阶级经济学进行整体性批判所得到的认识结果,是对历史进行总体分析、系统性考察而得出的建构性理论,是批判与建构的统一性理论。

参考文献:

《资本论》,人民出版社,2004年。

《保卫资本论——经济形态社会理论大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

许光伟:《<资本论>商品章的逻辑解析》,《江汉论坛》2014年第7期。

许光伟:《劳动二重性实践之路:从批判到蕴涵批判的建构——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诞生意蕴》,《江汉论坛》2013年第2期。

许光伟:《我为什么与如何写〈保卫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报》2015年第4卷。

上一篇:中国税务杂志社怎么样

下一篇:参考文献的格式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