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关于高尔基体的论文

发布时间:2023-12-09 07:44

关于高尔基体的论文

一、内质网的功能:内质网合成蛋白质和脂质,分泌蛋白和跨膜蛋白。由ER合成的脂质不仅满足他们自己的需要,而且还提供膜细胞结构,如高尔基体、溶酶体、内涵体、质膜、线粒体和叶绿体。

滑面内质网上没有核糖体附着,但功能相对复杂。它与脂质和碳水化合物代谢有关,参与糖原和脂质合成,类固醇激素合成和分泌。

二、高尔基体的功能:

1、蛋白质糖基化

N-连接的糖链合成起始于内质网,完成于高尔基体。内质网形成的糖蛋白具有相似的糖链。从CIS表面进入高尔基体后,在膜囊的运输过程中发生了一系列有序的加工和修饰。

除去了糖链中的大部分甘露糖,但不同糖基转移酶的不同类型的糖分子依次加入不同结构的寡糖链。糖蛋白的空间结构决定了糖基转移酶能与特定糖基化修饰结合的糖基转移酶。

2、参与细胞分泌活动

它负责处理、分类和运输由细胞合成的蛋白质。其过程是在内质网进入内质网的条件下合成蛋白质,形成囊泡,进入嗜冷介质,在囊泡中融合形成囊泡,并用质膜排出囊泡。

3、进行膜的转化功能

高尔基体的膜在内质网和质膜之间既有厚度又有化学成分。因此,高尔基体具有膜转化的功能。将从内质网合成的新膜转移到高尔基体后,对其进行改性处理,与运输囊的质膜形成融合,将新形成的膜整合到质膜中。

4、将蛋白水解为活性物质

如将蛋白质N端或C端切除,成为有活性的物质(胰岛素C端)或将含有多个相同氨基序列的前体水解为有活性的多肽,如神经肽。

5、参与形成溶酶体

现在普遍认为初级溶酶体的形成与分泌颗粒相似,也起源于高尔基小泡。初级溶酶体与分泌颗粒(主要是一些酶原颗粒)基本相同,因为溶酶体含有多种酶(主要是水解酶),其是蛋白质,如酶原颗粒,也参与分解代谢产物。

不同的是溶酶体中的酶主要在细胞中起作用,而溶酶体中的酶分泌细胞外功能。

扩展资料:

内质网是真核细胞中最大的膜,约占总膜面积的50%。内质网(内质网)是一个封闭的内质网,具有高度的多样性。粗面内质网(RER)扁平囊性,排列整齐。被膜包围的空间称为内腔,膜外有核糖体附着。

高尔基逆向囊网(TGN)最近被发现参与炎症体(又称“炎性小体”,这里的炎症小体的受体蛋白为NLRP3)响应外界信号进而组装的信号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内质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高尔基体

写一篇关于高尔基的议论文200字

生活艰苦的高尔基
高尔基家境贫寒,她和母亲住在外祖父家里。外祖父对他很不好,他只能够穿母亲和外祖母的衣服,考捡破烂去赚取学费。有的富同学还嘲笑他,说他身上有“臭味”。可是,高尔基却并没有动摇自己的决心,依然靠捡破烂上学,并认真地读书。
看到这里,我十分敬佩高尔基。我们的条件和高尔基比起来,可是好了太多太多。我们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家中娇子。可高尔基呢?他那么小,就知道自己捡破烂赚钱上学。他靠自己的劳动,换取自己的生活。我们和他比起来,可谓是十分的娇气。高尔基用自己的辛勤,换取了自己的成就。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有什么理由不加倍努力学习呢?

高尔基的相关资料

名人姓名:高尔基
出生年代:1868-1936
名人职称:无产阶级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名人国家:俄罗斯(前苏联)

相关介绍:
高尔基(1868~1936)前苏联无产阶级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出身贫苦,幼年丧父,11岁即为生计在社会上奔波,当装卸工,面包房工人,贫民窟和码头成了他的"社会"大学的课堂。他与劳动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亲身经历了资本主义残酷的剥削与压迫。这对他的思想和创作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高尔基刻苦自学文化知识,并积极投身革命活动,探求改造现实的途径。1892年发表处女作《马卡尔•楚德拉》,登上文坛,他的早期作品,杂存着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两种风格,这是他无产阶级世界观形成前必然经历的阶段。浪漫主义作品如《马卡尔•楚德拉》,《伊则吉尔老婆子》(1895),《鹰之歌》(1895)等,赞美了热爱自由,向往光明与英雄业绩的坚强个性,表现了渴望战斗的激情;现实主义作品如《契尔卡什》,《沦落的人们》,《柯诺瓦洛夫》等,描写了人民的苦难生活及他们的崇高品德,表达了他们的激愤与抗争。这些作品的主人公大多是努力探求新的生活道路,思考生活的意义并充满激烈内心冲突的人物。

1901年他创作了著名的散文诗《海燕之歌》,塑造了象征大智大勇革命者搏风击浪的勇敢的海燕形象,预告革命风暴即将到来,鼓舞人们去迎接伟大的战斗,这是一篇无产阶级革命战斗的檄文与颂歌,受到列宁的热情称赞。

1905年革命前夕,高尔基的创作转向了戏剧,1901~1905年,他先后写出了《小市民》,《底层》,《避暑客》,《太阳的孩子们》和(野蛮人》等剧本。特别是《小市民》,《底层》展现了现实生活中工人的新形象与新的精神面貌,表现了他们为自己权利而斗争的决心与乐观情绪,它们的上演,在当时俄国的剧坛上引起了轰动。

1906年高尔基写成长篇小说《母亲》和剧本《敌人》两部最重要的作品——标志着其创作达到了新的高峰。《母亲》塑造了世界文学史上第一批自觉为社会主义而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英雄形象,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列宁肯定了它的现实意义。

1905年革命失败后,高尔基赴美国及意大利写了一系列政论文章,抨击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和充斥于思想,文学界的形形色色反动思潮。1908年创作的中篇小说《忏悔》流露出唯心主义的造神论思想,受到列宁的严肃批评,并得到他的热情帮助。尽管如此,高尔基的主导倾向仍然是积极的,富于革命的战斗精神。对新的无产阶级文学创作方法的特征从理论上进行了许多探索,提出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观点。他在两次革命之间的创作成果颇丰,如《奥古洛夫镇》(1909),《夏天(1909),《马特维•柯热米亚金的一生》(1910~1911),《意大利童话》(1911~1913),《俄罗斯童话》(1912~1917),以及稍后完成的自传体长篇小说三部曲的前两部《童年》和《人间》(1913~1916)。

十月革命之后的十年间,高尔基因健康欠佳,仅写了关于列宁及一些作家的独具艺术风格与重要文献价值的回忆录及自传体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我的大学》(1922~1923),《阿尔塔莫诺夫家的事业》(1924~1925)等几部作品。1921年,他遵照列宁忠告,到国外养病。1931年回国之后,从1925年起着手创作卷帙浩繁的具有史诗气魄的长篇巨著《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这是一部未完成的作品。到1936年他去世前还写了《苏联游记》(1929)《英雄的故事》和多部剧作《耶戈尔•布雷乔夫等人》(1932),《托斯契加耶夫等人》(1933),《瓦萨•日烈兹诺娃》(1935),以及大量的文艺理论,文学批评和政论文章,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高尔基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也是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他组织成立了苏联作家协会,并主持召开了全苏第一次作家代表大会,培养文学新人,积极参加保卫世界和平的事业。

高尔基的作品自1907年就开始介绍到中国。他的优秀文学作品和论著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共同财富。

高尔基体在肿瘤细胞的变化

1 化与吸收功能 胆汁对脂肪的消化吸收起重要作用。脂类不溶于水,胆汁中的胆盐能将脂类乳化成微小脂滴分散在消化液中。胆盐还可激活胰脂肪酶。脂肪经胰脂肪酶消化、分解后成为脂肪酸和甘油一酯。脂肪酸和甘油一酯被胆汁盐包围形成胶态分子团,当接触肠粘膜细胞时,各种脂溶性物质即溶于细胞膜的脂类中被吸收。

代谢功能

在糖代谢中的作用:使糖原生成、分解、异生。维持血糖浓度恒定。当肠道吸收入血的葡萄糖浓度增高时,肝脏即将其合成肝糖原贮存起来;当血糖浓度下降时,肝糖原分解成6-磷酸葡萄糖,经6-磷酸葡萄糖酶水解后产生葡萄糖释放入血补充血糖。

在脂类代谢中的作用:胆汁中的胆汁酸能促进脂类的消化与吸收。甘油三酯被消化道吸收,在肝细胞内同化,在脂肪组织内贮存。饥饿时,贮存的脂肪又被动员到肝脏及其他组织中进行分解。肝脏还利用糖类和氨基酸合成脂肪、胆固醇和磷脂,为血中胆固醇和磷脂的主要来源。当肝内脂肪分解降低,或合成增多,运出受阻,中性脂肪被堆积在肝细胞内形成脂肪肝。

在蛋白质代谢中的作用:除能合成本身所需各种蛋白质外,还能合成大部分血浆蛋白、如清蛋白、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等。能贮存蛋白质,维持体内组织间蛋白的动态平衡。肝细胞内有与氨基酸代谢有关的酶,氨基酸的转氨基、脱氨基、脱羧基等都在肝内进行。

在维生素代谢中的作用:肝脏能贮存脂溶性维生素A、D、E、K及维生素B12等。能将维生素A的前身物转变成维生素A,使维生素A醇变成维生素A醛(视紫质的组成成分之一)。将贮存的维生素A以游离醇的形式释放入血,从而调节血浆中维生素A浓度。将维生素D转化为〔1,25〕二羟钙化醇,便于肠粘膜对钙的主动吸收。维生素K也在肝内贮存。肝脏合成凝血酶原时,必须有维生素K存在。维生素B12约有1/3在肝内贮存。

清除功能 血窦中的枯否氏细胞具有对免疫球蛋白和补体的表面受体,可吞噬或胞饮血液中的细菌、衰老破坏的红细胞、病毒、抗原及变性蛋白体等,使血液净化。

解毒与排泄功能 可解除氨的毒性。氨基酸在肝内被氧化分解生成氨及α-酮酸。α-酮酸被氧化可转变成糖,在肝细胞内,氨经鸟氨酸循环变成无毒的尿素排出。肝脏可将应排泄的物质分泌入胆汁,使随胆汁排入肠内,如胆色素;亦可将应排泄的物质变成易排泄的物质随尿排出,如药物通过氧化还原或水解后与肝细胞代谢产物、甘氨酸、葡萄糖醛酸等结合成水溶性物质排出
2
1.调节血量:当人体处于相对安静的状态时,部分血液回肝而藏之,当人体处于活动状态时,则血运送至全身,以供养各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故有“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血归于肝脏”之说。若肝藏血功能失调,则血液逆流外溢,可出现呕血,衄血,月经过多,崩漏等出血性疾病。

2.滋养肝脏本身:肝脏要发挥正常生理功能,其自身需要有充足的血液滋养,即所谓“肝需血养”,若肝血不足,则出现眩晕眼花,目力减退,视物不清。因肝脉与冲脉相连,冲为血海,主月经,故肝血不足,冲任受损,女子出现月经不调,量少色淡,甚者经闭。

(二)肝主疏泄 即肝气宜泄,肝气是指肝的功能。疏泄是“疏通”,“舒畅”,“条达”之意,也就是说,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肝气具有疏通,条达的特性,这一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疏通气机:“气机即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机体的脏腑、经络、器官等活动,全赖于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而肝的生理特点又是主升,主动的,所以,这对于气机的疏通、畅达、升发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因此,肝的疏泄功能是否正常,对于气的升降出入之间的平衡协调起着调节的作用。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升降适宜,气血和调,经络通利,脏腑器官功能正常。如果肝的疏泄功能异常,则可出现两个方面的病理现象:一是肝的疏泄功能减退,即肝失疏泄,则气机不畅,肝气郁结,出现胸胁、两乳或少腹等某些局部的胀痛不适。若“木不疏土”还可出现肝胃(脾)不和等症,可见食欲不振,脘腹痞满等脾胃功能失常之症状。因气行血行,气滞则血瘀,进而出现症积,痞块,在妇女则可出现经行不畅,痛经、闭经等。此外,气机郁结,还会导致津液输布代谢的障碍,产生水湿停留或痰浊内阻,出现膨胀或痰核等。二是升发太过,气的下降不及,则肝气上逆,出现头目胀痛,面红目赤,烦躁易怒等。若气升太过,则血随气逆,可导致吐血,咯血等血从上溢的症状。甚则可出现卒然昏不知人的“气厥”症候。若肝气横逆“木旺克土”则出现脾胃功能失常之食欲不振,脘腹痞满,疼痛,嗳气吞酸,大便异常等症。

2.疏泄情志:肝性如木,喜条达舒畅,恶抑郁,忌精神刺激,《素问·举痛篇》所说的“百病生于气也。”就是对情志所伤影响气机的调畅而言的。故肝疏泄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和调,人的精神愉快心情舒畅,若肝失疏泄则肝不舒,气机不畅,精神抑郁,出现郁闷不乐,抑郁难解或开泄太过,阳气升腾而上,则出现心烦易怒等,反之对过度的精神刺激,又常常是导致肝失疏泄的重要原因。所以有“怒伤肝”及“肝喜条达而恶抑郁”的论述。

3.疏泄胆汁:肝与胆相表里,有经络联系,中医学认为,胆汁的形成是“借肝之余气,溢入于胆,积聚而成”所以肝的疏泄功能也表现于胆汁的分泌和排泄上,若肝失疏泄,胆道不利,则影响胆汁的正常分泌与排泄,出现胁痛,食少,口苦,呕吐黄水或黄疸等症。

(三)肝主筋 “筋”指肌健,具有束骨系关节功能,肝藏血,血养筋,故筋是肝的精气所聚,故《素问》说:“肝主筋”、“肝之合筋也”。若肝血充足,则筋脉得以滋养,筋健力强,四肢关节活动灵活,屈伸自如;若肝血不足,筋失所养,轻则关节屈伸不利,重则四肢麻木,筋脉拘急,甚至手足抽搐震颤,角弓反张等。

(四)肝开窍于目,其华在爪,五脏六腑之精气,通过血液运行于目,因此目与五脏六腑都有内在联系,但肝与目关系更为密切。因肝藏血,其经脉又上连目系,肝的精血散于目,故有“肝受血而能视”之说,也就是说,目得到肝血的滋养,才能发挥其正常的视觉功能,因此肝的功能是否正常,往往可以从目上反映出来,如肝血不足,则目失血养,可有两目干涩,视物不清甚至雀目。若肝火上炎则目赤,肿痛。又年老肝肾精血渐衰,常会出现视力减退,双目昏花。许多眼科疾病,中医认为与肝有关,多从治肝入手,临床收到满意效果。

爪,即爪甲,包括指甲趾甲,乃筋之延续,故称“爪为筋之余”。肝血的盛衰,可影响爪甲的荣枯。肝血充足,则爪甲坚韧明亮,红润光泽。若肝血不足,则爪甲软薄,枯而色夭,甚则变形脆裂。

(五)肝与胆的关系 胆附于肝,胆汁来源于肝。经络相络属,肝脉下络于胆,胆脉上络于肝,构成脏腑表里关系,肝属里,胆为表。在生理情况下互相配合,病理情况下互相影响,症候兼见,治疗上常肝胆同治。如肝失疏泄则影响胆汗分泌、排泄;反之,胆汗排泄失常,也会影响到肝,所以肝胆症候同时并见。如肝胆火旺,肝胆湿热,临床均有胁痛,黄疸、口苦、呕吐、眩晕等,采用肝胆同治,以清利肝胆之法,既治了肝又治了胆。

上一篇:免疫学杂志是南核吗

下一篇:环境与健康杂志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