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江海学刊总编辑

发布时间:2023-12-11 09:53

江海学刊总编辑

卜宇:南京日报社总编辑,法学博士。在报社工作十年后调入机关,先后在南京市委办公厅、区委宣传部、市委宣传部任职。2007年初,由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调任南京日报社总编辑。曾获中国报刊品牌建设成就奖、全国报刊广告年度人物。撰写过数十篇学术论文,发表在《社会科学》、《江海学刊》、《南京大学学报》、《新闻战线》、《中国记者》等全国核心期刊,曾获各种奖励,多篇论文被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新华文摘》、《社会科学报》等转摘和收集。2009年底完成个人专著《区域性主流媒体策略研究》,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受到国内多位知名学者的高度评价。

晏智杰的主要作品

一.本人专著1.1987:《经济学中的边际主义》 北京大学出版社该著作填补了国内学术界长期以来的一项空白,对西方经济学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边际主义思潮演变的各个阶段作了全面系统的论述和评价,着重指出该思潮既有为资本主义制度辩解的规范性,又有探索经济生活规律的实证性2.1996:《亚当·斯密以前的经济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3.1998:《古典经济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以上两本著作和将要出版的《边际革命和新古典经济学》,是他关于西方经济学发展的系列著作。陈岱孙教授在为该书所写的序言中对其学术价值予以高度评价:“本书的特点在于打破现有经济学说史已形成的旧模式;在较全面、较系统的新模式下,对于这一历史时期西方资产阶级经济思想发展中出现的重要观点、理论和人物,提出若干具有创见性的论述”,陈岱孙教授还分析了该书在以下几方面的特点:如何处理历史上主流派和主要人物与非主流派和非主要人物的地位和关系,如何对待和处理西方经济学发展的主线,“也许更重要的是”,如何处理对各学派和人物的述与评,以及在这些述评中如何提出新的见解等3.2001:《劳动价值学说新探》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4.初版2001.12.重印本4.2002:《灯火集-劳动价值学说研究论文集》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0这两本著作是对作为马克思经济学基础的劳动价值论的重新认识和评价,出版后在社会上发生很大影响2.著作(合著)1983-1986:《政治经济学史》二卷, 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1984:为《中国大百科全书》(经济学卷)撰写条目1984-1987:《‘剩余价值理论’释义》三卷, 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中国经济发展前景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西方经济学的演变及其影响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西方市场经济理论史》 商务印书馆(本人撰写1/3)2000:《中国劳动百科全书》经济理论卷 主编2000:《亚当·斯密》 香港中华书局2002:《西方经济学说史》主编(国家九五重点教材)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中国大百科全书》(西方经济学说史部分主编)中国大百科出版社3.主要编著1996:《当代中日经济研究》编者,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国家干预》主编,计划出版社1997:《工商管理人丛书》主编,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现代西方经济学辞典》副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中国劳动百科全书》经济理论卷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4.译著1980:《亚当·斯密和现代政治经济学》(俄)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科学的青春》(俄) 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现代经济分析史》(英) 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经济思想的成长》(英)合译,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边际效用学派的兴起》(英)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5.关于陈岱孙的著作、讲话和文章1980:在庆祝陈岱孙教授80岁寿辰大会上的讲话1985:在庆祝陈岱孙教授85岁寿辰大会上的讲话1989:《陈岱孙文集》2卷,编辑并撰写前言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在庆祝陈岱孙教授90岁寿辰大会上的讲话1990:批判与借鉴 《群言》第六期1990:一代宗师的路 《经济文献信息》第一期1990:探索、创新与致用 《人民日报》1月19日1994:陈岱孙教授的生平、事业与成就 《北京大学学报》第三期1995:在庆祝陈岱孙教授95岁寿辰大会上的讲话1997:哭岱老 《人民日报》8月10日1997:缅怀陈岱孙老师 《经济学动态》第九期1997:深切怀念陈岱孙教授 《光明日报》8月20 日1997:人伦典范,学界泰斗 《中国工商时报》8月7 日1998:《陈岱孙著作精要与解读》 编辑并作序 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大家丛书,陈岱孙卷》 作家出版社6.主要论文1982:马克思经济理论中的效用分析 《北京大学学报》第3期1984:李嘉图学派的解体 《马克思主义来源研究丛刊》第三期1984:威廉·配第的价值论评述 《经济科学》第四期1984:评《从古典学派到马克思》 《马克思主义来源研究丛刊》第三期1989:重评亚当·斯密的价值—价格理论 《北京大学学报》第六期1989:古典、庸俗还是其他? 《北大校刊》第五期1989:魁奈经济学研究的新成果 《经济科学》第五期1990:W.S.究竟是谁 《经济科学》第三期1990:德·昆西经济理论评述 《马克思主义来源研究丛刊》第十四期1993:一场值得回顾的关于计划和市场的论战 《北京大学学报》第五期1994:宏观调节是现代市场经济本质要求《当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6月1994:大陆经济改革的前途 《中国经济前景》(台湾)10月1994:趋同假说与中国经济改革 《经济学家》第五期1994:市场经济与国家干预 《生产力研究》第四期1994:对李嘉图评亚当·斯密价值论的再评论 《江淮论坛》第四期1994:不能这样发展劳动价值论 《经济科学》第一期1995:价格决定与劳动价值论 《学术月刊》第八期1995:国有经济的地位不容否定 《经济日报》4月5日1995:略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取向 《北京大学学报》第四期1996:中国经济改革不容逆转 《经济日报》4月15日1996:关于中国经济学的几点思考 《经济界》第四期1997:对马克思经济学的两点思考 《北京大学学报》第四期1998:经济学的边际革命(收入《西方经济学的演变及其影响》)1998:亚洲金融危机一瞥 《经济学家》第四期1998:邓小平经济思想的历史性贡献 《紫光阁》第2期1999:关于政治经济学改革的几点意见 《经济学动态》第四期1999: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适用范围再认识 《经济日报》4月25日2000:李嘉图学派的解体及其历史教训 《北京大学学报》第六期2000:从价值走向价格论 《福建论坛》第六期2001:论价值论研究的对象和层次 《经济科学》第三期2001:经济学价值理论新解 《北京大学学报》第六期2001:社会主义劳动价值理论初探 《中国改革报》8月27日。2001:重温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经济学动态》第三期2001: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的理论基础 《理论视野》第四期2001:关于剥削问题的对话 《求是内部未定稿》第21期2001:经济学价值概念 《改革内参》第23期2001:深化认识,突破瓶颈,推进实践 《中国企业报》2002:关于我国现阶段财富形成问题的解答 《中国改革报》1月21日2002:为什么应当重新认识劳动价值论? 《江海学刊》2002.第1期.2002:关于我国现阶段分配问题的解答 《中国改革报》3月4日2002:分配制度改革和价值理论重建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第2期2002:“按劳分配”评议 《北京大学学报》第3期2002: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重塑经济价值理论 《北航学报》第3期2002:本本主义不是科学的研究态度和思维方式-答卫兴华教授 《高校理论战线》第9期(收入《灯火集》的新论文)2002:究竟在为谁辩护?(收入《灯火集》的新论文)2002:伽利略、牛顿、劳动价值论及其它 (收入《灯火集》的新论文)2002:劳动价值论和当代资本主义 (收入《灯火集》的新论文)2002:劳动价值论社会效应的最初样本 (收入《灯火集》的新论文)

谁认识暨南大学的蒋述卓

  暨南大学党委书记、副校长

  蒋述卓,男,1955年生,广西灌阳人。文艺批评家,学者。文学博士。1988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文学批评史专业。现任暨南大学副校长、党委书记、中文系教授,文艺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暨南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学位委员会副主任。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广东省文艺批评家协会主席,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文化学会副会长等。《文学评论》、《中国比较文学》、《中国文学研究》、《民族艺术》等杂志编委。广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广东省高等学校党建研究会副会长,广东省高校社会科学研究管理研究会理事长,广东省高校统战理论研究会理事长等。已出版的学术著作有《佛经传译与中古文学思潮》、《佛教与中国文艺美学》、《山水美与宗教》、《宗教艺术论》、《在文化的观照下》、《中国山水诗史》(合作)、《中国山水文化》(合作)、《二十世纪中国古代文论学术研究史》(合作)、《城市的想象与呈现》(合作)、《传媒时代的文学存在方式》(主编)、《文学批评教程》(主编),文学评论集《诗词小札》等,发表学术论文及文艺批评文章逾百篇。论文《佛教境界说与中国艺术意境理论》获首届全国青年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二等奖。学术上提倡将文学放到文化背景中去观照与研究,并倡导文学批评的第三种批评——文化诗学批评。在古代文论研究方面有较独到的贡献。此外还写作散文,发表过《戒台读松》、《生命是一部分》、《不饮而醉》等30余篇散文,并对散文发展的趋势发表过文章。已指导博士生和硕士生近百名,曾获暨南大学十佳教师称号,暨南大学八五期间优秀科研工作者称号。1996年被广东省高教厅遴选为“千、百、十”工程省级青年学术带头人。曾获中国首届青年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二等奖,教育部第四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励二等奖,全国第四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广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三等奖,广东省第二届优秀中青年社会科学家称号,广东省第八届鲁迅文学艺术奖(文学评论类),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编辑本段
  学历

  1977年考入广西师大中文系,毕业后考取同系文艺学专业研究生,
  1984年获文学硕士学位。1985年留校任教。
  1985年9月考入华东师大中文系中国文学批评史专业攻读博士学位,师从著名文艺理论家王元化教授。
  1988年6月毕业获博士学位后分配到暨南大学中文系任教,
  先后担任过暨南大学学报副主编、主编、文学院副院长、院长。
  1995年底起担任暨南大学副校长、
  1996年底兼任党委副书记,
  2000年2月起任党委书记、副校长。暨南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学位委员会副主任。中文系教授、文艺学专业博士点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
  为四川大学、山东大学、上海大学等大学兼职教授。
  编辑本段
  学术兼职

  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副会长,
  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
  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
  广东省文艺批评家协会主席,
  广东省文化学会副会长;
  《文学评论》、
  《中国比较文学》、
  《中国文学研究》、
  《民族艺术》等杂志编委;
  广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副会长,
  广东省高等学校党建研究会常务理事,等。
  编辑本段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宗教与艺关系、文学与文化关系的研究。
  编辑本段
  所授课程

  本科生课程:
  中国古典文学
  文艺理论
  佛教与中国文艺美学
  硕士生课程:
  文艺学专题研究
  创作理论研究
  中国古代文论专题研究
  文艺文化学
  博士生课程:
  比较诗学
  中外文论
  文学与文化
  当代文化个案研究
  重要讲座(含电视讲座)
  马克思主义文艺观
  新时期创作理论的嬗变
  佛教与中国美学
  新世纪文化转型与文化走向
  城市文化与城市审美
  编辑本段
  承担课题

  文化诗学:文学批评的跨文化视野与现代化进程,国家社会科学基金,5.2万,2001-200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广东文化产业的现状与对策,广东省“十五”社科规划项目,2.0万,2002-2004
  文化诗学:文学批评的东方视野,广东省教育厅“千百十”项目,4.2万,2000-2002
  城市公民文化素质与现代审美意识培养,广东省“九五”社科规划项目,1.2万,1996-2000
  城市公民文化素质与现代人格培养,国家教委专项任务项目,1. 5万,1997-2000
  大学潜在课程及其人才培养,教育部高教学会项目,0.8万,2001-2004
  广州市天河区文化产业规划及对策,广东省科委研究项目,5.0万,2002-2004
  中国古典文艺美学的现代价值研究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 20万元,2005-2008
  现代文艺建构中的中国古代文论 广东省高校人文社科“十五”发展规划项目 10万元,2005-2008
  媒体时代的文艺存在方式 广东省社科规划项目 2万元,2005-2008
  编辑本段
  主要著作

  学术著作(含与人合著、主编)
  《佛经传译与中古文学思潮》,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1993年再版
  《中国山水诗史》(合著),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佛教与中国文艺美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山水美与宗教》,稻禾出版社(台北),1992
  《中国山水文化》(合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
  《在文化的观照下》,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
  《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研究资料汇编•文气编》(编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宗教艺术论》,暨南大学出版社,1998
  《宋代文艺理论集成》(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宗教文艺与审美创造》,辽宁人民出版社,2002
  《禅诗三百首赏析》(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文学与文化研究丛书》(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文化视野中的文艺存在》(合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城市的想象与呈现》(合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批评的文化之路》(主编),中国社会科[1]学出版社,2003
  《宗教艺术论》(图片版),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
  《宗教艺术与审美创造》(增订本),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
  《文化诗学:理论与实践——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的跨文化视野与现代化进程》(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
  《20世纪中国古典文论学术研究史》(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广东文化产业发展与对策研究》(主编),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
  发表学术论文逾百篇。
  编辑本段
  主要论文

  代表性论文
  1.将古代文论放到中国文化背景下去考察研究,《文艺理论研究》1986-3
  2.宗教与山水结合的历史文化考察,《文艺研究》1986-5
  3.从文学本体论出发看中国文学的发展(合作),《新华文摘》1987-10
  4.试论汉魏两晋中国对印度佛教的接受,《福建论坛》1987-4
  5.齐梁浮艳文风与佛教,《华东师大学报》1988-1
  6.北朝质朴文风与佛教,《文艺理论研究》1988-4
  7.支遁与山水文学的兴起,《学术月刊》1988-6
  8.佛经翻译理论与中古文学、美学思想,《文艺研究》1988-6
  9.佛教故事与中古志怪小说,《文学遗产》1989-1
  10.试论佛教美学思想,《云南社会科学》1990-2
  11.佛教境界说与中国艺术意境理论,《中国社会科学》1991-2
  12.佛教对艺术真实论的影响,《文艺理论研究》1991-1
  13.佛教与中国文艺美学中的悲剧意识,《华东师大学报》1991-5
  14.佛教心性学说对古代文艺心理学的影响,《学术研究》1992-1
  15.古代诗论中的以诗论禅,《广西师大学报》1992-1
  16.说“飞动”,《文学遗产》1992-5
  17.宗教艺术的涵义,《文艺研究》1992-6
  18.试论原始宗教艺术的产生,《文艺理论研究》1992-6
  19.禅宗与艺术独创论,《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3-1
  20.应当建立文学史研究的“文化史派”,《江海学刊》1994-3
  21.走近岭南——论广东文学的文化走向及其评价,《岭南文报》1994-6-20
  22.自然在宗教中的地位及其对艺术创作的影响,《中国比较文学》1994-1
  23.论宗教艺术的世俗化倾向及其审美创造,《暨南学报》1994-4
  24.跨学科比较文学研究的前景展望,《中国比较文学》1995-1
  25.南朝崇佛文学略论,《原学》第2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2
  26.论洛夫中、后期诗歌的禅意走向及其实验意义,《现代中文文学评论》(香港)第4期,1995年12月
  27.说“文气”,《中国文学研究》1995-4
  28.中国书法理论中的山水喻象与人文精神,《东方文化》1995-3
  29.中华文艺理论的人文精神,《开放时代》1995-3、4
  30.走文化诗学之路——关于第三种批评的构想,《当代人》1995-4
  31.批评理论的方向与希望,《作品》1995-6
  32.文学情缘与艺术才气大展示——评《香港当代文学精品》长、中、短篇小说卷,《香港文学》1995-6
  33.艺术想象与宗教想象,《文艺理论研究》1996-1
  34.《经律异相》对梁陈隋唐小说的影响,《中国比较文学》1996-4
  35.八十年代古典文论研究略评,《文学遗产》1996-3
  36.宗教艺术的象征:意义的蕴藏与转换,《民族艺术》1996-2
  37.禅与自然,《东方文化》1996-3
  38.禅悟与艺术想象,《广东社会科学》1996-5
  39.论当代文论与中国古代文论的融合,《文学评论》1997-5
  40.论本土主义与全球一体化的冲突与融合,《今日东方》(香港)1997-1
  41.草色遥看——我所知道的美国华人新移民文学,《中国比较文学》1997-4
  42.解放思想,认真反思,开拓创新,《文学评论》1998-3
  43.关于文化艺术发展战略的几点思考,《文艺研究》1998-4
  44.中西艺术真实观的异与同,《社会科学家》1998-5
  45.论史铁生作品的宗教意识,《南方文坛》1999-1
  46.大学理念与现代化,《暨南学报》1999-6
  47.对话:理论精神与操作原则(合作),《文学评论》2000-1
  48.中国古代文艺美学研究的进程与前景《文艺研究》2000-1
  49.新人文精神与21世纪文学批评的价值取向(合作),《文学评论》2001-4
  50.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古典文论的文化学研究的成就(合作),《文学遗产》2001-4
  51.21世纪文艺学发展与中国现代人格建设(合作),《文艺理论研究》2001-1
  52.城市文学:21世纪文学空间的新展望,《中国文学研究》2001-4
  53.走 向 现 代 :中 国 文 艺 学(合作),《人民日报》2001-5-2
  54.禅与艺术的澄明,台湾南华大学《两岸当代禅学论文集》2000-5
  55.对 中 国 文 学 批 评 方 法 及 其 古 代文 论 研 究 方 法 的 反 思(合作),《中山大学学报》2001-2
  56.论城市文学研究的方向(合作),《学术研究》2001-3
  57.城市与文学关系初探(合作),《广东社会科学》2001-1
  58.中国古典文论表达的东方特性,《光明日报》2001-8-1
  59.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西比较文论研究评述,(合作)《学术季刊》2001-4
  60.80年代以来中国古代文论范畴研究的展开与深入,(合作)《华南师大学报》2001-5
  61.玄学和文学的两次对话,(合作)《光明日报》2001-12-19
  62.80年代以来中国古代文论学术活动评述,(合作)《福州大学学报》2002-1
  63.当代艺术生产对都市人审美意识的培养(合作),《求是》2002-1
  64.都市文学研究现状鸟瞰,(合作)《社会科学报》2002-7
  65.中国古典诗歌理论研究的新进展,《暨南学报》2002-2
  66.学科交叉与比较文学学科建设,(合作)《中国比较文学》2003-2
  67.论中国古代诗学的原创意识,《文艺研究》2003-2
  68.广场文化:城市文化的新资源,《广东社会科学》2003-4
  69.批评的专业化与批评的品格,《文艺理论研究》2003-5
  70.论王元化“综合研究法”的文化诗学意义,(合作)《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6
  71.不断走向现代形态的文学社会学,(合作)《文艺争鸣》2004-3
  72.新世纪古典文学研究态势,《光明日报》2005年3月25日
  73.现实关怀、底层意识与新人文精神,《文艺争鸣》2005-3
  74.佛经传译的跨文化交流模式,(合作)《文艺研究》2005-4
  75.消费时代文学的意义,《文学评论》2005-6
  76.多维视野中的古代文论现代转化,《浙江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77.消费时代文学的自身调整与建构,《学术研究》2006年第3期
  78.传承与延续:叩问古代文论的当代价值,《学术月刊》2006年第6期
  教学论文
  华侨高校境外与海外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探索(合作),《高教探索》2003-2
  素质教育与高校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的深化改革,《中国大学教学》2003-5
  论大学潜在课程教育的作用与影响(合作),《东南大学学报》2004-1
  建构侨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新模式,《暨南高教研究》2005年第2期
  编辑本段
  荣誉与奖励

  曾获全国首届青年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二等奖,
  广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三等奖,
  广东省第二届优秀中青年社会科学家称号,
  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佛教境界说与中国艺术意境理论》,全国首届青年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二等奖,1994
  《中国山水文化》(合著),广东省人文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1998
  《宗教艺术论》,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学术著作二等奖,1999.7
  《宗教艺术论》,广东省第五届优秀图书奖三等奖,1999.11
  《论当代文论与中国古代文论的融合》,
  广东省第六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广东省社科成果评审委员会),1999.10
  社科成果综合评价“广东省第二届优秀中青年社会科学家”称号,2000
  “千百十工程”科研成果,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先进个人优秀奖,2001
  《城市文学:21世纪文学空间的新展望 》,广东省文艺评论奖二等奖,2001
  《试论原始宗教艺术的产生》,新时期20年优秀文学理论论文奖(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2001
  《新人文精神与21世纪文学批评的价值取向》,广东省文艺评论奖一等奖(广东省作家协会)2003
  《文化视野中的文艺存在》,广东省首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广东省政府奖),2005
  教育部第四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2008年

常熟理工09届历史学系班主任是谁啊?

额~历史系?你是说的东湖校区人文学院的里面有。理工有两个学院:一个是老校区(元和校区),一个是东湖校区。

网址里有联系电话、系部介绍什么的,你可以去看看
至于主任是谁,我找了半天没找到,很遗憾%>_<%
我能帮你的只有这些了,希望能对你有用,O(∩_∩)O~

学院教授简介

许 霆:1951年生,男,江苏太仓市人。常熟理工学院党委书记,苏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1985年8月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1988年8月上海师范大学文艺学专业硕士课程班结业。1998年晋升为教授。任编委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为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项目,列为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参与教育部”人文社会博士点重点项目《20世纪中外文学交流史》撰稿;主持过“十四行体在中国”等6项省属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文学研究》、《文学评论》、《文学理论研究》、《新文学史料》、《上海社会科学》》、《江海学刊》、香港《诗双月刊》和《诗网络》等刊物发表研究论文百余篇。出版理论专著《新格律诗研究》(与鲁德俊合作),《十四行体在中国》(与鲁德俊合作)、《新诗理论发展史(1917—1927)》、《中国新诗的现代品格》、《中国现代诗学史论》、《中国现代主义诗学论稿》、《百年中国现代诗体流变史论》等,多次获得省、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获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刘华民:1952生,男,山东牟平人,中共党员。2001年晋升为教授。现任常熟理工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主要著作有《文天祥诗研究》(巴蜀书社,1999年版)、《宋词导读》(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论语》导读》(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参撰《唐诗艺术技巧分类辞典》(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宋词艺术技巧词典》(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年版)、《实用文写作》(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20世纪古诗研究新思维》(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并在多家学报和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还撰写出版散文集《逝水钩沉》(雅园出版公司,2008年版)。曾获江苏省高校优秀党务工作者、江苏省教育系统百名勤政廉政好干部等荣誉称号。科研成果曾获苏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丁晓原:1958年生,江苏常熟人,文学博士,常熟理工学院副院长,苏州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我国从事报告文学研究的主要学者和从事散文研究的重要学者。1982年1月本科毕业于江苏师范学院中文系,2001年6月博士毕业于苏州大学文学院。2000年晋升教授。江苏省省级优秀学科梯队、常熟理工学院重点建设学科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带头人,江苏省特色专业建设点汉语言文学专业带头人。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报告文学和散文。主持7项省(含省教育厅)项目,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重点社科规划项目。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等刊物发表论文100多篇,其中2篇为《新华文摘》转载,20篇为中国人民大学报刊中心复印,30篇为CSSCI收录。《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首次发布的(2000年)作者年度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排序列全国文学学科第一。出版专著5部,主编著作(作品)5部。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纪实文学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现代文学学会理事、江苏省教育厅中文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获全国曾宪梓优秀教师奖,中国文联优秀文艺评论奖,江苏省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江苏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苏州市首届“东吴中青年学者”。

李铁匠:1944年1月生,男,江西新建人。北京大学伊朗研究所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世界史专业。长期从事世界古代史、中古史等基础课程教学、研究工作。参加国家重点科研项目有:《中国大百科-外国历史》伊朗部分条目(1990年版);国家社科基金65规划重点课题《外国历史大事集》古代分册(1986年版);国家社科基金75规划重点课题《外国帝王传》伊朗和以色列部分;国家社科基金95规划重点课题《古代西亚北非文明》伊朗部分(1999年版);95规划重点课程《中国外交大辞典》伊朗部分。近年来,撰写出版的史学著作有《长河落日--巴比伦文明探秘》(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古波斯文明探秘》(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承担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通信部《中国军事通信百科全书》古代伊朗部分条目。2000年,被国务院批准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中国世界古代史研究会副理事长。

张浩逊:1949年生,男,江苏省无锡市人。2000年被评聘为教授。主要从事唐诗研究。已出版《唐诗分类研究》(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唐诗导读》(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等著作5种。参撰《唐诗艺术技巧词典》、《唐代文学百科词典》等7种中型工具书。在《中国韵文学刊》、《中国典籍与文化》、《文学遗产》、《红楼梦学刊》、《社会科学评论》、《古典文学知识》、《杜甫研究学刊》等刊物发表唐诗研究论文50多篇,其中10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和《唐代文学研究年鉴》、《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等全文复印、介绍、摘登。目前正在进行专著《唐诗接受研究》的写作,国内尚未见同类著作出版。

张道理:1947年出生,男,安徽定远县人。1969年7月毕业于安徽农业大学。1996年晋升为教授。曾任安徽科技学院思政室主任、社科部书记、党委宣传部长、党校常务副校长等职。1998年调入常熟高等专科学校。现任常熟理工学院教授。社会兼职有全国地方院校德育研究会常务理事。张道理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伦理学及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等。在常熟理工学院期间主要担任“伦理学”、“西方政治思想史”、“国家公务员管理制度教程”、“思想政治教育学”、“教师职业道德”、“领导科学”、“人生哲学新论”、“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概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先后出版专著《人生哲学新论》、《法律基础教程》;主编《思想道德修养》等;参编《大学生思想修养》、《人生哲理》、《形势政策学》等多部教材。先后在《高校理论战线》、《中国高等教育》、《江淮论坛》、《黑龙江高教》、《高等农业教育》、《思想教育研究》、《思想理论教育》、《高校社会科学研究和理论教学》等刊物上发表论文等70余篇,在《中国教育报》、《安徽日报》发表论文、述评多篇。完成了全国地方院校德育研究会“全国职大学生思想观念调查研究”课题,其成果获全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战线科技成果一等奖。多篇论文被全国地方院校德育研究会评为优秀论文一等奖、二等奖。参编的《大学生思想修养》获安徽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

曹培根:1957年10月生,男,江苏吴县人,现任常熟理工学院宣传部部长。中国索引学会会员、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会员、中国阅读学研究会会员。2006年聘为江苏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1985年以来从事高校文献检索课教学与研究工作。参撰《江苏艺文志•苏州卷》(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中国古籍提要》丛书卷(中华书局)等,独立承担教育部师范教育科研课题"高师学生的科研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教师司〔1997〕40号)、常熟文献史研究"(苏教财「1996」27号)、"文献检索与用户教育史研究"(苏教财[1997]98号)等。有论文集《文献史料论丛》,编纂《黄人集》(原国家教委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项目)、标校《重修常昭合志•艺文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完成教育部、江苏省高校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吴中历史藏书概述》、《汉语史料学》等多项。主要著作有《文献检索知识概要》、《书乡漫录》等6种。主持标校《重修常昭合志》,在各类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札记百余篇,其中多篇全文收入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

何东亮:1952年出生,男,江苏常熟人。主要从事心理学和教育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先后开设过心理学、教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管理心理学、消费心理学等课程。主持的“苏南发达地区师专教育改革综合实验研究”课题获“世界银行贷款师范教育发展项目改革课题”江苏省优秀成果一等奖,教育部二等奖。发表专业研究论文“学习因素诊断测验在苏南地区的试用报告”(心理科学)、“人格理论的两个核心范畴”(南师大学报)、“弗洛伊德分析心理学中的辨证思想”(苏州大学学报)等二十多篇;出版编著、教材有:师范教育心理学、教育学原理、管理心理学。2002年被评为江苏省教育厅教育科研先进个人。苏州市心理学会理理事,江苏省教师教育研究会理事。

杨景龙:1962年生,男,河南省安阳市人。是安阳市“名师工程”首批名师、跨世纪学术带头人、优秀青年社科专家、市管优秀专家。长期从事中国诗歌教学研究工作,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文学遗产》、《诗探索》、《词学》、《古籍研究》、《文史知识》、《名作欣赏》等刊发表古代诗词曲和现当代新诗研究文章70余篇,出版独著、合著多部,主持全国高校古委会项目《蒋捷竹山词校注》、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古典诗学与新诗名家》,另参与国家社科项目、省社科项目多个。论著获1997年度、2004年度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市1997年度、2004年度、2006年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独著的《古典诗词曲与现当代新诗》一书,在上海“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和“《文学遗产》论坛”上受到好评,被誉为“中国诗学研究领域贯通古今的具有学科创新性质的专著”,获河南省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

张幼良:1963年生,男,江苏省无锡市人。常熟理工学院图书馆馆长。2004年毕业于苏州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参与国家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项,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项,江苏省教育厅项目两项,科研成果获市厅级以上奖两项。近五年来在《江海学刊》、《江汉论坛》、《江苏社会科学》、《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丛刊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其中全国中文核心期刊11篇,CSSCI期刊收录10篇,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复印1篇,为各类文章和学术机构选录4篇,出版专著1部,合作出版专著3部。

张 永:1967年生,男,江苏句容人,中共党员,文学博士,江苏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乡土小说民俗学研究、沈从文诗学的文化人类学研究等。1993年考入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获硕士学位;1996年6月入伍,先后在解放军炮兵学院基础部、政治部工作,中校军衔;1998年考入南京大学中文系,获博士学位;2001年到2003年,在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流动站从朱晓进教授进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2004年到2007年,在扬州大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文艺学研究。先后主持并完成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项目“沈从文小说的民俗世界”(2004)、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民俗学与中国现代乡土小说”(2005)。在权威期刊《文学评论》、《文艺研究》发表论文三篇,其他中文核心期刊论文十余篇。其中《论沈从文情爱小说的民间意象》一文获2003年度《文学评论》学术提名。论著《民俗学与20世纪20、30年代乡土小说》(25万字)即将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

周 宏:1962年生,男,江苏省吴江市人,哲学博士。人文学院院长、社会科学部主任,《常熟理工学院学报》主编、编辑部主任;江苏省333工程科学技术带头人,校学术带头人,“马克思主义哲学”校重点扶持学科带头人,苏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河南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1983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哲学系分配到校担任哲学教师至今。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研究。在《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高校理论战线》、《南京大学学报》、《道德与文明》和《江海学刊》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多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或摘编,发表《理解与批判: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文本学研究》、《现代西方哲学论略》、《哲学:智慧的地平线》、《唯物史观的返本开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视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知识经济》、《意识形态建设理论的新发展》等著作10余部;多次主持或参与国家、省级和省厅级科研项目,6次获国家和省厅级奖励;主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获得江苏省精品课程。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理事、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会员,江苏省哲学学会理事,江苏省伦理学会理事,江苏省政治学会理事。

张锡庚:1957年生,男,江苏省江阴人。系中国书法家协会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书协培训中心教授、国家一级美术师,常熟市文化局副局长、常熟市书画院院长、常熟市文联副主席、常熟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常熟理工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 书法作品入选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全国五、六、七、八、九届书法展;第一、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书法展、全国三、四、五、六、七、八届中青年书法家作品展,并在四、五、八届获奖。2006年获全国首届行书展一等奖、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教育奖二等奖,入选国际和全国的名家邀请展、编入国家重点图书《中国现代美术全集》、并获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杰出艺术奖、文化部第十二届群星奖“银奖”、第十三届群星奖“金奖”、获苏州市“五个一”工程奖、苏州市“十佳”书法家称号。被《书法》杂志评为“中国书法2006十大年度人物”。 论文发表于《文物》、《中国书法》、《书法》、《书法世界》等专业刊物。出版著作有《张锡庚书法作品集》、《书法与文化》、《行书经典十讲》、《书法教与学》、《大学生书法》、《怎样学书法》、《古代名帖临摹》、《难得糊涂——郑板桥和他的书法艺术》等十余种。《中国书法》、《书法》等专业杂志为其作品作过专题介绍,被《书法》杂志选为特邀点评嘉宾。《书法之友》为其举行创作研讨会。三度应邀赴美参加“国际书法教育研讨会”、举办个人书法展并讲学,在当地产生了很大影响。应邀赴日进行书法交流。

学院领导及行政人员

周 宏:人文学院院长、社会科学部主任
丁晓良:党总支书记、常务副院长
黄 斐:教学工作副院长
徐志坚:学生工作副院长 党总支副书记
张锡庚:副院长

顾国梅:学院办公室主任
王莉莉:教务秘书
蒋 超:学院分团委书记、06级辅导员
陈清森:07级辅导员 负责学生军训 宿舍管理 体育锻炼

范 莉:08级辅导员 负责日常管理 学生奖惩 档案管理

王 梓:05级、09级辅导员 负责学生就业 勤工助学 学生考勤

上一篇:中青年杂志推荐

下一篇:有名的法学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