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石狮日报总编辑

发布时间:2023-12-12 09:14

石狮日报总编辑

《石狮日报》现有采编人员5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其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者占85.7%。现设有:时政新闻部、经济新闻部、镇村新闻部、社会热线新闻部,以及《收藏快报》编辑部、《东方收藏》编辑部、专刊部、照排中心等采编出版部门。另设有广告部、发行部、设计部等经营部门和人事部、行政办、物管办等内勤部门。《石狮日报》实行编委会领导下的总编辑负责制,编委会成员由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任命,工作人员实行合同聘用制;中层干部实行内部聘任制。工资方面,记者编辑全员实行零底薪计分考核制,经营人员实行零底薪效益奖励制,在劳动报酬上彻底打破了按年龄、资历的平均分配;其他人员实行结构工资制,劳动报酬根据为报社服务时间、学历和工作岗位的不同、劳动表现,拉开差距。报社多年来已形成一整套有效的考核激励机制,充分挖掘人的潜力,鼓励人才脱颖而出,鼓励有能力者来挑大梁。经多年探索形成的一人多岗、内部激励机制,给报社事业的发展增添了强大动力。报社的用人理念是:人尽其用,才用其长,不拘一格。为解除聘用职工后顾之忧,报社实行聘用人员社保、医保和住房公积金制度。自2000年以来,石狮日报广告经营额年增长率一直保持在两位数,经营业绩在全国同类报纸中位居前列。

石狮日报社的主要特点

《石狮日报》是一张经济、社会类综合性报纸。1998年海内外正式发行时为周三报,1999年增刊为周四报,2000年起出版日报。《石狮日报》实行编委会领导下的总编辑负责制。工作人员实行合同聘用制;中层干部实行内部聘任制;工资实行计分考核制和结构工资制。《石狮日报》以民(营经济)、侨(乡)、商(埠)、信(息集散地)为特色。几年来,坚持贴近基层、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在政府与百姓、“三胞”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并形成了以深度报道为特点,以经济报道为特色,着力追求可读性、知识性、指导性的风格。《石狮日报》自创办以来,注意加强队伍建设。几年来,已培养、锻炼了一支精干、高效的新闻采编队伍,同时建立了一支高质量的顾问、通讯员和特约撰稿人队伍,他们中有国内、省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有新闻界同行,有本地土生土长的社会各界人士。《石狮日报》自办发行,有一支末梢延伸至覆盖范围各个角落的发行投递队伍,能有效保证报纸的新闻时效。

迟志强的资料?

档案  姓名:迟志强
  性别:男
  生日:10月16日
  体重:75公斤
  身高:176 cm
  国籍:中国
  籍贯:山东 龙口
  出生地:黑龙江 哈尔滨
  职业:国家一级演员 [编辑本段]近况  近年来,作为我国著名的电影演员和改革开放30年及建国60周年风雨人物,迟志强先后接受了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等数十家媒体专访。7月,迟志强参加了建国60周年献礼影片《春来了,我知道》的拍摄;目前,迟志强个人传记以及自传体电视剧剧本创作工作已基本完成;倍受观众期待的,以影视歌巨星迟志强先生曲折的人生经历为背景的电视连续剧,将于2010年春节过后,由长春电影制片厂和吉林电视集团组织力量开始投拍。10月28日,通过电话联线,联系到日前在杭州休整的迟志强先生。 据迟志强先生透露:这部长达30集的电视连续剧,由吉林著名的畜牧业老总桑巨平先生投资,主要以迟志强波澜壮阔的人生经历为主要故事情节,真实反映迟志强先生,从82年的影视明星到87年的歌星这段颇具传奇色彩的星路历程,以及所涉及的个人情感纠葛等,其中的酸甜苦辣尽情展现。
  此部电视连续剧由长春电影制片厂的著名编剧杜元古、麻阳阳执笔,影视歌巨星迟志强将出演剧中的主人公。
  目前,迟志强先生已欣然接受航天歌舞团的邀请,继续他的全国演唱之旅 [编辑本段]电影作品  1973年《艳阳天》 饰邮递员
  1974年《创业》饰技术员小魏
  1976年《锁龙湖》饰农村青年万人喜
  1977年《暗礁》中饰侦察员陈敏
  1977年《希望》饰工人石玉门
  1979年《济南战役》饰解放军战士小窦
  1979年《小字辈》饰中扮演售票员小黄
  1980年《最后八个人》饰东北抗联战士吴老疙瘩
  1981年《顾此失彼》饰商业局干部郭云鹏
  1981年《潜影》饰公安人员罗捷
  1982年《赤橙黄绿青蓝紫》饰厂长儿子祝小康
  1982年《彩桥》饰干部温可诚
  1983年《夕照街》饰待业青年石头
  1983年《月到中秋》饰复员军人凌强
  1983年《金不换》饰主要角色
  1987年《天鼓》饰申先锋
  1991年《紫痕》饰少爷
  1991年《大围捕》中饰保卫处副处长
  1993年《谋刺关东王》饰男主角之一
  1994年《金客商客镖客》饰大少门老板
  1994年《四大天王》饰四天王刘青云
  1995年《风流女杰》饰主要角色
  2009年《春来了我知道》饰吴老板 [编辑本段]电视作品  1980年 《响铃公主》饰刘刚
  1987年 《二等巡官与马车夫》饰二等巡官
  1990年 《长夜春晓》
  1996年 《谁不爱家》饰男主角
  1997年 《一代豪儿》饰男主角之一
  1999年 《第二次初恋》饰徐华生;
  2002年 《人蛇》饰主要角色
  2003年 《鲁班大师》饰皇帝
  2004年 《尊严》饰邱岩
  2005年 《驼铃》
  2005年 《都市外乡人》饰下岗工人
  2005年 《种啥得啥》友情客串 [编辑本段]配音作品  1975年 为朝鲜经典影片《三妯娌》配音
  1979年 为南斯拉夫影片《南方铁路之战》配音
  1981年 为日本影片《人证》恭平配音 [编辑本段]音乐专辑  1987年长影厂出版了以迟志强的人生经历为内容,迟志强参与创作并录制了磁带《悔恨的泪》;
  1988年北京艺术出版社 出版了以迟志强的人生经历为内容,迟志强参与创作并录制了磁带《拥抱明天》。 [编辑本段]获奖经历  1979年 荣获文化部青年演员创作奖(《小字辈》),受到邓妈妈、王震等中央领导人的接见
  1980年 主演的电视剧《响铃公主》荣获第一届电视剧飞天奖
  1987年、1988年 以他的生活经历创作的歌曲创歌坛之最。1987年《悔恨的泪》盒带大陆1000万张;1988年《拥抱明天》盒带再破600万销量。 [编辑本段]电视专访  2004年12月 江苏电视台《欢乐伊甸园》
  2005年3月 香港凤凰卫视《鲁豫有约---迟志强(上、下)》
  2006年3月 湖北卫视《往事》
  2006年11月 天津卫视《男人世界》
  2008年2月 上海教育电视台《学子》
  2008年4月 上海东方卫视《非常记忆》
  2008年4月 中央电视台《电影传奇》
  2008年9月 光线传媒《电影往事》
  2008年12月 香港凤凰卫视《凤凰大视野》
  2009年7月 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
  2005年、2006年,迟志强三次参加中央台《流金岁月》栏目的录制,与影片《赤橙黄绿青蓝紫》、《夕照街》、《小字辈》当年的主创人员共同讲述难忘的电影人生... [编辑本段]报刊杂志书籍专访  1983年5月 《大众电影》封面
  2004年6月 《家庭》
  2006年7月 《新周刊》
  2006年8月 《金陵晚报》
  2007年1月 《洛阳晚报》
  2007年3月 《石狮日报》
  2008年2月 《南方人物周刊》封面及专访
  2008年3月 《南京周末》
  2008年4月 《新京报》
  2008年5月 《南方都市报》
  2008年5月 《检察日报》、人民网《中国人大新闻》栏目
  2008年5月 《法律与生活》杂志
  2008年5月 《中华儿女�6�1青联刊》
  2008年7月 《齐鲁晚报》
  2008年7月 《生活日报》
  2008年11月《北京青年周刊》
  2008年11月《黑龙江生活报》
  2008年12月《海峡都市报社》
  2009年1月 《成都商报》
  2009年1月 《金华晚报》
  2009年1月 《共和国记忆60年》
  2009年5月 《南鄂晚报》
  2009年6月 《南方人物周刊》周年特刊封面
  2009年8月 《湖北日报·前卫》杂志 [编辑本段]励志之语  1. 面对磨难,要主宰自己!主宰自己,将永远是强者!
  2.人间最珍贵的莫过于真诚!
  3. 面对现实!珍惜每一分钟,路,就在自己脚下!
  4. 人的适应能力是最强的!最豪华的我适应了,最恶劣的我也能适应!
  5. 任何人,在不同的环境都要有尊严!要正确看待自己和他人!
  6. 正是亲人、朋友和万千影迷的鼓励和帮助,让我重新拾起生活的信心!
  7. 但是我有精神支柱:我又回来了,我还是厂里的人。为了这一丁点的希望,我也会奔着这个希望走!
  8. 一个人一生当中,路很长又很短暂,尽量少有困难,少有挫折,让大家很好的生活,享受自己的每一分钟。
  9.人无论什么时候,无论是和地位比你高的人,还是地位比你低的人,或是曾经受过你恩惠的人,我们都应该尊重他。
  10. 一定要珍惜生命,珍惜目前所拥有的美好生活。
  11. 有人遇到挫折,妻子抛弃,朋友不理,同事冷落,可现在却有那么多朋友关怀我,相信我,鼓励我,我得到了忠诚的友谊。
  12. 重新获得失去的一些,这个动力让我付出多大的代价都可以。我在心里暗暗说:迟志强,如果有一天,我能再去拍戏,我一定好好珍惜。
  13. 我最大的变化就是变得比较热情,喜欢帮助别人。看到别人有磨难,就想起自己那个时候多需要帮助啊!我的变化就是:我要成为别人的精神支柱
  14. 特殊经历,让我付出的努力比常人多10倍、20倍,但这段经历也让他变得坚强了许多,一个遭遇过挫折的人,一旦爬起来,总想做得更好,以让人瞧得起。
  15. 朋友是一张没有标价的支票,在人最困难的时候,最艰难的时候,朋友来到咱们身边,那是咱们的精神支柱!所以,亲爱的朋友们:不要轻易的让朋友离咱们远去!
  16 .我又重新获得了政治生命和艺术生命。在摄影机面前,我的成长、我艺术上的天赋,在这一刻更加真实。人的成熟就在于曾经的经历。我把我的人生的体会都倾注在表演中了!
  17. 生活就是这样,总会有磨难,碰到磨难,不要放弃,让时间去医治你的创伤。每个人要有责任,对子女,对家庭。激情没有了,咱们把它变成亲情,骨肉之情。
  18. 我许诺剧组也好、歌舞团的也好、社会各大企业也好,许诺的时间,我一定按照这个时间去给人家一个保证,这样可能就是说你做什么事情,人家都会给你信任!如果你失去一次信任,别人下次再做些事情考虑到你的时候,那他总是会不太踏实。生活当中每个人都要奉献真诚,守信用,那是非常欣慰的事情。
  19. 作为演员,不分地方大小,因为每个地方都有民族文化。现在强调文化建设要从基层开始,演员要下乡到一线演出,把观众需要的奉献出来,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和文化大餐,就是我们演员最开心和快乐的事。
  20. 人的一生不能没有朋友。我的事业与好朋友的关心、支持是密不可分的。
  21. 什么事情就去真真诚诚的,一是一,二是二,有困难,有挫折都是暂时的,有辉煌咱们去好好享受。
  22. 80年代正好是我事业、生活、个人道路发生剧变的一个时代。我最辉煌的时候是80年代,最艰苦、最磨难、最坎坷的时候也在80年代。失去的东西我又重新获得也是在80年代,重新获得政治生命、艺术生命,乃至我个人喜欢的电影、电视表演艺术等等都是在80年代。这是一种幸运还是我的悲哀?我说不清。 国家在经历着改革开放。而我个人,也经历着国家和个人的互相作用。我有得有失,有幸运有磨难。
  24. 迟志强对新华网乌鲁木齐记者说: 新疆是一个令他无限向往的地方,这次新疆行对他来说是第一次,也是收获颇丰的一次。雄伟的天山、苍莽的戈壁、荒凉的沙漠,蓄积深厚的历史底蕴、悲凉雄壮的人文背景,充满西域情调的自然景观和风土人情等,无不都给他带来了鲜活的艺术灵感和创作灵感。 每到一处,新疆歌迷、影迷对他的热情程度让他自己也没有想到,阿克苏地区的拜城县是天山深处的一个小县城,在12日的演出中甚至出现了演出票一票难求的场面。
  25. 迟志强对前去采访的华商报记者说: 他对陕西有着深厚的感情,前两晚的演出更是让他感受到了分外的温暖。平安夜当晚的演出中,当他跳下舞台走到观众中间时,歌迷们狂热地拥抱他、安慰他、鼓励他,他装在口袋里的一摞签名照被一抢而光,还有人不惜花上百元买来好几束花献给他。他真的没有想到现场气氛会那样热烈,他感到欣慰和满足。
  26. 2006年8月,迟志强对前来采访的《金陵晚报》记者说:我刚从新疆演出回来,我在那边演出,大家跟着我一起唱。其实这些年我在各地的演出都特别受欢迎,我很感动。
  27. 我要感谢我的妻子,无论在什么时候,她都默默地支持我!
  28. 迟志强评价他的妻子,“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总少不了一个优秀的女人,虽然我很不成功,但她很优秀。”
  29. 演戏,这是我一辈子最愿意干的事情,我这次回家乡,就是想告诉我的老乡们,我迟志强摔倒过,但我挺过来了,我会用自己的歌声告诉大家我现在挺好。
  30. 迟志强在演唱会上对现场的观众说:亲爱的朋友!不管咱们将来的道路多么漫长,面前充满多么大的艰难,主宰自己,将永远是强者!望咱们每一个朋友都能够像水手一样,勇敢的去面对将来要遇到的困难和挫折!
  31. 我知道实际上大家关注迟志强,就是想看看这个人在经历了那一切之后现在是什么样的。也希望我能够在那样的环境当中,再有所建树,我不会让大家失望的,只要是有机会。因为在经历过那些之后,我什么困难都不怕了。 [编辑本段]人物简介  迟志强,祖籍山东,1958年10月出生在美丽的冰城哈尔滨。儿时的迟志强勤奋好学,很早便显露出表演方面的天赋。在哈尔滨铁路学校读书的迟志强 ,从小学到中学,一直是班上的班长和学校的文艺骨干。
  1972年,迟志强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长春电影制片厂演员培训班,分配至长影厂至今。
  1973年,迟志强拍摄了实习电影《艳阳天》。
   近照1974年,迟志强参加拍摄以反映大庆石油会战为主题的电影《创业》,在片中饰演技术员魏国华。该片在四届全国人大闭幕式放映,广获好评。迟志强从此声名鹊起,之后的《锁龙湖》、《暗礁》、《希望》、《济南战役》等电影中都有他出色的表演。
  特别在《小字辈》中,迟志强把一个消极落后、满腹牢骚、毛毛躁躁的公交车售票员小黄演得惟妙惟肖,令人捧腹。1980年,《小字辈》获得文化部优秀电影奖,迟志强也凭借其在诸多影片中的骄人表现,与唐国强、刘晓庆、陈冲、潘虹等11名青年演员一起,获得“文化部优秀青年演员创作奖”,受到了邓妈妈、王震等中央领导人接见。
  此后直到1983年,迟志强在《顾此失彼》、《潜影》、《夕照街》、《最后八个人》等十几部优秀国产影片中担任主演,并为日本影片《人证》配音,均获得巨大成功,展现了其卓越的艺术天赋和表演才华。
  在人们看来,很小便获得了至高的荣誉,一片星途坦荡的迟志强,本该继续向更高的目标冲刺。然而就在此时,他的人生却发生了急速的逆转。
  1982年,迟志强到南京拍摄电影《月到中秋》,期间认识了一些高干子弟,一起跳贴面舞,看内部小电影,后被邻居举报,1983年10月,正在在河北拍摄电影《金不换》的迟志强被警方拘捕。
  南京市公安局为此进行了认真地调查取证,决定不对迟志强追究其刑事责任,并致函长影厂内部处理。然而,随着文章《银幕上的明星,生活上的罪犯》的发表,迟志强一事在全国上下掀起轩然大波。文章发表后,南京市公安局对于该文章两名记者的失实报道提出了抗议,但碍于举国上下已被文章激起的民愤,南京市公安局不得不重新给迟志强定性。1984年5月24日,南京中院以流氓罪判处迟志强有期徒刑四年。
  判刑以后,迟志强从看守所被转到了劳改农场,正式开始了接受劳动改造的生活。在南京高淳县花山煤矿,迟志强一度心灰意冷。在劳改队干部的鼓励和开导下,在家人朋友和观众来信的鼓励下,迟志强的希望之火又慢慢重新点燃起来。
  1986年4月17日,迟志强由于狱中表现出色,被减刑一年半提前释放。劳改大队给迟志强的鉴定是:迟志强属于在运动当中处理过重,建议重新回厂。
  这一年,迟志强重新回到了他艺术的摇篮—长春电影制片厂。半年以后,迟志强获得了重新出演角色的机会,在吉林电视台拍摄的电视连续剧《二等巡官与马车夫》中饰演二等巡官。面对失而复得的艺术生涯,迟志强深有感触的说:“这是我盛大的节日!我又重新获得了政治生命和艺术生命。在摄影机面前,我的成长、我艺术上的天赋,在这一刻更加真实。人的成熟在于曾经的经历。我把我的人生的体会都倾注在表演中了!”
  1987年,迟志强录制完专辑《悔恨的泪》,即跟随剧组前往长江源头、唐古拉山拍摄电影《天鼓》。在西藏,出狱不到一年、体质瘦弱的迟志强出现了严重的高原反应,6天6夜吃不下东西,可他格外珍惜这次重新获得的拍戏机会,坚持工作。“千万不能倒下,千万要珍惜这次机会,千万不能让张厂长和关心他的亲人朋友失望!”迟志强和他的《天鼓》剧组,沿途两万多公里,历时半年,用生命作抵押,带着几分悲壮勇敢地接受了高原极限的挑战和冰峰雪山的洗礼。
  半年之后,影片拍摄完成,根据迟志强个人经历改编创作的盒带《悔恨的泪》在全国发行。大街小巷传唱着囚歌系列。 《悔恨的泪》盒带销量愈千万,1988年第二盘盒带《拥抱明天》销量再破600万。
  “人生最大的悲剧,莫过于失去自由;人生最大的痛苦,莫过于失去亲人和朋友。”这是迟志强在专辑《悔恨的泪》中创作并朗诵的真诚话语。
  迟志强的人生有过年少的轻狂和骄傲,但二十几年来,他一直在坦诚地反思自己,踏踏实实的经营着自己的事业和家庭。今天的迟志强,在舞台上真诚的为观众演出,所到之处,追随者不减当年。今天的他是妻子心中的好丈夫,儿子眼中的好父亲,朋友们的好兄弟,观众心目中敬业的好演员。
  迟志强的人生虽历经磨难,却始终如一的真诚、善良。在种种的顺逆荣辱中,他的热情和坦荡,他对生活的严肃和乐观,他对事业的无限挚爱,保持的那么顽强,顽强的成了一种本色,使他无论走到哪里,都拥有大批的朋友和观众,这也是人们今天依然关注并逐渐了解他的原因。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面对磨难,要主宰自己。迟志强是有骨气的男子汉,他以人间少有的韧力,在磨难面前,自强不息,续写着生命中的辉煌与精彩! [编辑本段]人物经历  迟志强,国家一级演员,典型的东北汉子,坚强!奋进!朴实!隐忍!
  上世纪80年代初期,迟志强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他曾经主演过《小字辈》、《夕照街》、《月到中秋》等影片,是第二届“全国优秀青年演员”奖获得者,受到中央领导人接见。1980年迟志强在电视剧《响铃公主》中的表演,使他荣获第一届电视“飞天奖”。并被团中央命名为“新长征突击手”光荣称号。 近年来,经商,举办全国演唱会,参与了多部影视剧的拍摄,其中参与演出的电视剧《都市外乡人》荣获第十届“五个一工程”优秀电视剧奖。
  1958年,迟志强出生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一个干部家庭,其父曾任哈尔滨铁路公安局局长。迟家一共4兄弟,他排行老二。 他初中毕业时,长春电影制片厂招收演员,全国分有16个指标。能歌善舞的他经老师推荐报名后,通过层层筛选,成为了长春电影制片厂 演员剧团的演员。
  1974年,16岁的迟志强参加拍摄了第一部电影《创业》,反响极好,接着因主演《小字辈》、《夕照街》等影片迅速走红。由于他在演艺事业中出类拔萃,被文化部评为第二届“全国优秀青年演员”,受到中央领导人接见。此时的他还担任长春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的团支部委员和工会委员,年轻的迟志强事业上可谓一帆风顺。
  1982年,迟志强到南京拍摄影片《月到中秋》时,认识了一些高干子弟,他与这些朋友听着邓丽君的《甜蜜蜜》,跳贴面舞,看内部小电影”。当时,他们根本没在意这种“超前”的行为,是否引起邻居们的反感,其间迟志强有轻率地与2个女孩子发生了性关系。 当1983年席卷全国的“严打”运动开始后,正在河北完县外景地拍摄《金不换》的迟志强突然被南京市公安局拘捕。当此事被作为生活问题要求作内部处理时,被媒体的2名记者以《银幕上的明星,生活上的罪犯》披露后,一时全国哗然。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当时审理迟志强案件的主审法官王尚盛说:“报上那篇文章所讲的内容,与案情事实不符,文章见报后,正赶上‘严打’时期,我们收到许多读者来信,不明真相的读者,要求判处迟志强死刑,也有读者不相信迟志强会犯那种罪行,舆论差一点把迟志强给杀了。我们不受舆论影响,也不受读者干预,只按现实法律宣判……”
  1983年10月,迟志强身陷囹圄被判监禁4年。 在监狱里,迟志强喝不下水,吃不下饭,也睡不着觉。他感到脚踩到那儿都是空空的。他想,4年的刑期满后,自己肯定不能再做演员了,接下来的生活该怎么办啊…… 女朋友跟他分手之后,他甚至有了轻生的念头。劳改队的同志一看情形不对,就把他送到了江苏花山煤矿。
  花山煤矿是江苏省劳改局第17劳改支队所在地,迟志强到这里一年多,他采石、种地、挑粪、担煤、摘茶,总之,劳改支队所有的活他都干过,而且干得很出色。一次他领者20 多人到码头卸煤时,不知道谁把消息放了出去,居然引来上千人围观。迟志强低着头,跟所有的犯人一样,光着肩膀走向了船舱,围观的人群立刻骚动起来:“看吧看吧,那就是迟志强!”还有人对他喊:迟志强!加油!”“8月的南京天气酷热,迟志强光着上身在船上默默地劳动着;也不说话,汗水和泪水一起流下来,因卸煤而被完全抹黑的脸上出现了两道长长的痛苦的泪痕……
  在服刑当中,除了参加劳动,他唯一的乐趣就是写日记,然后哼歌:“愁啊愁……悔恨的泪水啊……”歌声中充满了对自己以往荒唐行为的忏悔……中队还发挥他的专长,让他组织成立文艺宣传队,编排节目,不但内部表演,还到社会演出。迟志强进入宣传队后,由于表现良好,先后3次获得一等功。中队表扬10次,支队表扬2次,中队对他很信任,让他站门岗,这是责任很强的工作。迟志强深有感触地说:“有人当了劳改犯,妻子抛弃,朋友不理,同事冷落,可现在却有那么多朋友关怀我,相信我,鼓励我,我得到了忠诚的友谊……” 1985年5月,由于在狱中表现突出迟志强被提前2年释放出狱。
  由于监狱方面出的鉴定:“迟志强由于在运动中处理过重,建议回厂。”(鉴定是邮回厂里)长春电影制片厂重新接受了他——他暂时不能拍电影了,被分到总务科,干一些后勤上的工作。
  他服务的对象是厂里所有的职工,包括给员工维修房子、拉水泥、运煤甚至端茶倒水,在这里,迟志强开始了人生的第二次洗礼。
  在同一个地方辉煌过,现在又摔落下来,那种巨大的落差,是他很茫然,更尴尬的事情来自原来相熟的朋友。但是整个长影厂就那么大,总有相遇的时候。有一次,他在大门口遇到了宋晓英,宋晓英拉着他的手叫了声:“强子……”他顿时禁不住泪如雨下。此后为了避免此类尴尬,迟志强戴起了墨镜,以免与那些老朋友对视。
  迟志强在工作中的表现,逐渐赢得了大家的尊重。1986年底,著名编剧张笑天写了电影剧本《天鼓》,找到迟志强出演主角。迟志强欣喜若狂,尤其珍惜这次想都没敢想过的拍戏机会:剧组行程1万多公里,从青藏高原一直拍到上海吴淞口,他没有一句怨言。在青藏高原时,由于严重的高原反应,他6天6夜吃不下东西,但仍然坚持工作……
  这次经历,重新唤起了他对电影艺术的挚爱之心。在工作之余,他常常独自悄悄地去看电影。
  这时,一个名叫池代英的女孩闯进了他的生活。小池是杭州的一名会计,有一次到长春出差,朋友请她看电影,她在电影院看电影,经朋友介绍认识了迟志强。回到杭州后,池代英写信鼓励迟志强:“希望你能早日重返银幕。”不久,接到迟志强的回信后,池代英特地到长春看望迟志强。就这样,两人建立了恋爱关系。池代英的爱情和鼓励,使自卑的迟志强终于获得了一种从未体验过的快乐。有时候,干活干得起劲时,他还会哼唱自己在监狱里唱的歌曲。
  有一天,单位的一位负责人对他说:“我们给你录歌,出盘磁带吧!”迟志强深感意外,他想,那有不是什么光荣的事,不想录,但当他听说可以警世后人的话后,便答应了此事。由于表现良好,迟志强于1985年提前2年出狱。两年后,长影录音棚利用迟志强的人生经历和其明星效应为其发行了囚歌专辑《悔恨的泪》,后由于专集内容必须修改,而迟志强此时正在跟随摄制组在唐古拉山拍摄电影《天鼓》无法赶回补录。制作方保留了迟志强的朗诵部分,由另外2名演员演唱了歌曲。至今囚歌流传版本甚多。
  随着囚歌的诞生,铺天盖地的批评、
  

东南快报 和海峡都市报07年年度盘点之异同

创刊伊始,《海峡都市报》就奉行“全省战略”,以福州为中心,不断向外扩张。《海峡都市报》把发行范围分成A、B、C、D四个区域:A区为福州城区;B区为闽南的厦漳泉三角地区;C区是福州8个郊县;D区则是南平、三明等内陆城市。其中,A区、B区加起来的发行量占到总发行量的80%。这种“点面结合”的方式,为《海峡都市报》的成功奠定了良好基础。
与250万元的开办费相比,福建日报社在《海峡都市报》初创阶段实行的一项政策显然更具战略意义——赋予《海峡都市报》独立法人的资格,允许其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海峡都市报》成长轨迹与其它城市同类报纸几无二致。凭借社会新闻、娱乐新闻吸引读者眼球,凭借自办发行大力开拓早间自费市场,凭借广告全面代理制和活动策划促进广告销售。一些重大新闻事件成为《海峡都市报》腾空而起的一个个节点。譬如,1998年法国世界杯期间,报纸借机扩版至16版(与晚报基本持平),大做足球文章,报纸销量很快超过6万份;当年底,《海峡都市报》实现盈亏平衡;2002年,实现广告收入8000万。
在《海峡都市报》创刊之前,福州市委机关报《福州晚报》已经营了15年,占据着福州报业市场的大半壁江山。1997年,《福州晚报》广告经营额突破5000万元,处于国内同类报纸的一流水平。
面对《海峡都市报》强劲的上升势头,《福州晚报》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1998年5月,福州晚报印刷厂引进进口印刷设备,投产了福建省内最先进的彩色生产线。世界杯期间,也扩版推出《世界杯金页》,同时提早出报,在福州城区增设了30个报纸零售点,弥补发行时间劣势。
在竞争中,《福州晚报》开始检讨自身的不利因素:其一,报种单一,既要承担机关报职能,又需与都市报展开正面竞争;其二,下午出版,零售时间短,不利于争夺零售市场。
1998年9月1日,《福州晚报》以上午版和下午版的形式与读者见面。10月1日,《福州日报》正式创刊,承担机关报职能,《福州晚报》也正式改版。
抱着在市场上一试身手的态度,在办报上,新创办的《福州日报》强调 “党报也要在市场上有所作为,坚持弘扬主旋律的方针不能动摇,但表现手法应该多种多样,要按新闻规律报道市委、市政府活动”;用人制度方面,《福州日报》的大多数员工由社会招聘而来;经营上,单独组建发行队伍,并大力拓展房地产广告,承办福州住交会……
在《福州日报》依靠党报优势和制度创新迅速持平并赢利的同时,《福州晚报》也在采编、用人制度、发行结构等方面推行改革。譬如,实行“双向聘任”上岗,将福州八县(市)和外埠报纸发行交由邮局发行,保持市区的自办发行,集中力量覆盖城区读者。
但毋庸讳言,由于历史惯性,《福州晚报》办报方针一度在传统机关报和都市类报纸之间游移,对《海峡都市报》重视不足且防御措施不够得力,这大大延缓了晚报品牌优势向新报纸的嫁接,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宝贵的无形资产。随着《海峡都市报》进一步做大和新生报纸加入战团,《福州晚报》广告出现了下滑。
2000年,《海峡都市报》的发行量已号称20万,报纸发展达到诞生后的第一个高峰。9月24日,福建海都传媒有限公司成立,准备发展拓伸产业,并与中国工商银行福建省分行营业部达成授信6亿元人民币的银企合作协议,额度创全国媒体之最,一时成为轰动性新闻;此外,还计划着手将该公司包装上市。这些设想后来因种种原因没能实现,但其强劲扩张的势头为福建报业市场描绘出巨大的想象空间,这让其它报纸心动不已。
2000年6月6日,《福建经济快报》成功从一家国企融资,改版走综合性都市报道路。同年8月28日,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福建省分会旗下的《东南快报》创刊。
面对“群狼环伺”的局面,《福州晚报》在一年之内两次扩版。为解决扩版所带来的资金紧张问题,报社决定广告提价;这次提价后来为福建报业同行所质疑,它致使部分广告商转投其他报纸。2001年1月13日,《福州晚报》改为早间出版,加入早报市场争夺。
福州报业市场显出“世事如棋局局新”的态势。

■2000-2004年,争夺福州

·《福建经济快报》出局
最初,至少从办报方针看,《福建经济快报》尝试着实行差异化竞争,它提出以主流新闻覆盖高端读者的诉求;在经营上,依靠合作方的投资,《福建经济快报》采取了强力扩张策略,报纸很快由周五刊改为日报,版面由对开4版增至8版。
但在成本扩张的同时,这些努力并没能带来广告经营的同比增长。更为致命的是积累的债务问题。
为保全资产,2003年,《福建经济快报》最大的债权人福州晚报社印刷厂(共计超过1000万元的债权),向法院提起诉讼。4月初,法院依法冻结了《福建经济快报》房产及资金账户,报社资金链就此断裂。
2003年6月6日,在创刊整整3年后,《福建经济快报》宣布休刊。这引发了福建报人的反思:究竟采取怎样的规模和速度才是合理的扩张策略。
《福建经济快报》的出局对福州报业产生了有重大影响。它的大部分读者,被《东南快报》接收。而《福州晚报》的1000多万债权也未能保全,这对于急需资金的晚报来说,打击沉重。此消彼涨间,《东南快报》赢得了机遇。
·《东南快报》挑战
2003年3月,《东南快报》成功说服《海峡都市报》发行部的数位骨干转投阵营。此事通过互联网在全国报界流传甚广,被视为福州报业竞争升级的序幕,但同样也激起了《海峡都市报》强烈警觉。
2004年元旦,经历了编辑大纲调整、激励机制改革等多方面整改后,《东南快报》扩版至日均36版,在版数上与《海峡都市报》基本持平。5月,《东南快报》挑起发行大战,在“五一”黄金周期间将订报促销品价格翻了一番,希望在广告投放旺季来临前把发行量推向新台阶。
同时,《东南快报》推出以“福州+厦门”为重点的发行概念,在厦门加大投入,号称拿下4万份的发行量,以此对抗《海峡都市报》以“福州+泉州”为重点的发行理念。一时间,《海峡都市报》30多位员工流失。有网友在BBS中称:“福州报业进入战争状态”。
面对挑战,《海峡都市报》在稳定队伍的同时,迅速应战。2004年3月3日,进行大规模的改扩版,强化CI设计,实行导读式头版;报纸改为分叠式,便利读者阅读……在发行上,则在5月回敬对手一个名为“初夏送清凉”的发行促销战。
在一来一往的攻守中,《海峡都市报》守住了阵地,并在经营上摆脱了2000-2002年的缓慢增长状态。福州城五区的订阅量有了明显上升,全省发行量最高号称达到40万份;同时广告增速达到了历史同比最高点。2003年,《海峡都市报》广告收入首次过亿。2004年,广告收入更是高达1.7亿元,较2003年同比增长47%(据记者的调查,全省报业广告收入总额的同比增长幅度约20%)。
而《东南快报》也扩大了战果,发行量有了明显增长。据悉,如果不计在厦门的巨额发行贴补,《东南快报》2004年应略有盈余。
在福州报业竞争最激烈的“2003-2004赛季”,人力流、资本流出现的异动,同“口水战”交织在一起,一时为全国同行所关注;同时,一号两刊、融资方式等问题逐渐浮出水面,这为竞争增加了诸多不确定因素。

■竞争指向闽南

·省报集团的闽南布局
厦门是《海峡都市报》创办初期的重要目标市场,1997年,《海峡都市报》在厦门设立了相当规模的采编、经营分支机构。1999年3月9日,福建日报社将旗下一张严重亏损的报纸移师厦门,投入400万改造经费创办《海峡导报》,接管《海峡都市报》在当地的市场份额。
《海峡都市报》随之将闽南发展的重点移至泉州,创办“泉州地方版”;2004年6月30日,有独立刊号的《海峡都市报·闽南版》面世,在泉州每周出版60余版的“闽南新闻版”,配以《海峡都市报》的“全省性”共享版面在闽南发行。
省报这种通过地理布局实现子报差异化竞争的模式,最初也许是源于被动式的、改造亏损子报的目的。但随着市场格局的逐渐厘清,这种举措的战略意义逐渐明晰——
首先,福州—泉州—厦门一线,城市化水平居于全国先列,但中心城市的人口规模普遍偏小。福州作为省会,城市人口也不过200多万。城市容量的有限性,是异地扩张的动因。
其次,目前,福建省20个30亿元以上(产值)规模的产业集群分别有5个在福州,2个在厦门,10个在泉州,三地经济发展水平接近,经济一体化程度较高。经济上的同一性,是异地扩张的客观条件。
2002年8月,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成立后,集团布局调整速度明显加快。福建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福建日报报业集团社长陈逸清坦言:属于集团松散型子报的《福建经济快报》的休刊,让他考虑了很多问题——同城报纸同质化竞争、子报如何规避风险、集团的合理发展速度、未来发展方向等等。
省报集团在福建最富裕的沿海“一线三点”谋篇布局,直观地体现在印刷厂的设立与扩张上。集团成立后,省报集团投资过亿改造福州的印务中心;同时,在厦门和泉州也分设了印厂。在经济上,三个印刷厂2004年为集团贡献了1765万元的利润;更为重要的是,它们为集团子报的异地扩张积蓄了切实的物质资源,显示了集团坚定的扩张决心。
·厦门变局
作为市委机关报,2004年,《厦门日报》扩版至日均对开24版,自费订阅率高达78%,这是两个位列国内同类媒体前茅的数据。(厦门全市人口200万强,其中户籍人口130多万;而对报纸经营最具含金量的“岛内户籍人口”仅60余万,从理论上说,平均每5个“岛内户籍人口”就拥有一份《厦门日报》。)
2004年,厦门日报社旗下各报的广告总收入超过1.5亿,其中《厦门日报》约占80%,并成为全省唯一的进入纳税300强的报社(居第86位),这同样居于国内同类媒体前沿。这样的成绩得益于《厦门日报》56年来积累的品牌优势。事实上,在1999年《海峡导报》创办之前,《厦门日报》几乎独享厦门这块福地……
2001年11月《海峡导报》连续刊登宣传广告,为改版、扩版造势;当月,由四开16版扩至24版。同时,对编辑方针进行微调,收缩在福州、泉州、漳州的采编、发行力量,集中优势资源加强原创新闻和本地新闻,力求融入并抢占厦门本地市场。当年,《海峡导报》实现了微利。
其后两年,《海峡导报》通过引入广告代理制,以分类广告及展会策划为突破口拓展广告空间;在不断扩版的过程中,通过开设“社区新闻版”等形式,策划“新闻进社区”,推广入户征订。
2004年,《海峡导报》的广告收入较上年增加2000万(同比增加60%),达到5200万的历史高位,地产等高品质广告开始出现较大幅度增加。
面对《海峡导报》的竞争,居于领先地位的《厦门日报》通过建立新闻改革的长效机制来维持自身的强势地位。2001年10月22日,《厦门日报》的社庆日,《厦门日报》在开办“读者节”的同时改扩版,引入都市报的先进理念,强化“更有活力的新闻”。迄今为止进行的五轮改扩版,有效强化了队伍的市场意识,使其自费订阅率始终保持在70%以上。一个颇具代表性的例子是:为了增强版式视觉效果,《厦门日报》设置了版式总监,这在同类报纸中可谓“先锋”。
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征订占比90%以上的发行结构,降低了《厦门日报》在零售市场上的号召力;旗下的《厦门晚报》与日报捆绑发行,二者发行重合率高达95%,同样在零售市场上作为不大;另一张子报《厦门商报》,则尚未摆脱亏损。
零售市场的空白,为《海峡导报》在1999-2001年渡过艰难的初创期,留出了市场空间。
目前,在厦门的零售市场上,《海峡导报》《海峡都市报》《东南快报》以及泉州日报社旗下的《东南早报》,大多委托一家由《海峡导报》培植起来的队伍零售,一元钱买两份报纸的报价结构,使零售市场出现了“竞争+搭售”的局面。各报间伴生的竞争关系,互相制约却又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作为挑战者和零售市场上的领先者,《海峡导报》的一项重要任务仍是扩大并稳定征订量,以获取高质量的受众群体。随着发行结构的调整,《海峡导报》在岛内的零售量占发行量的比重逐渐降低(2003年,约为50%;2004年约为30%,绝对数也有下降)。目前,按照各方提供的数据,经多方印证后可以大致推算出:在厦门岛内,报纸的零售总量只约为征订总量的1/6。
厦门的零售市场如何打破僵局,让人拭目以待。
2005年,《厦门日报》广告增长目标定为10%的增幅,考虑到其基数,这应该是相当好的业绩预期。而《海峡都市报》的增长预期是1600万。两家竞争对手的增幅预期相差并不大。但对于《厦门日报》而言,维持强势并不意味着永远取得强势。福建报业的消息人称:厦门日报社正在探索在政策框架内,在可融资的经营领域引入国有资本,改造旗下的一张子报,以此正面对抗《海峡导报》的竞争。
·《泉州晚报》正面出击
1985年创办的《泉州晚报》是泉州市委机关报。作为一份以晚报命名的党报,它一直强调做“党报、晚报”的结合体。在《海峡都市报》进入泉州之前,《泉州晚报》的利润率一度高达70%左右。
2000年8月15日,《泉州晚报》推出《东南早报》,力求打造一份“立足泉州,闽南概念”的区域性都市报,通过“做强母报,发展子报”来完善报业结构并稳定市场占有。此时,《海峡都市报》在泉州已有超过5万份的发行量。
同时,“闽南概念”让《东南早报》每年需为在厦门发行补贴700-800万元,而每年来自厦门广告收入仅100万元左右。
福建报业的许多同行质疑此举是“同质竞争”,是“把左口袋的钱拿出来放进右口袋”。但《泉州晚报》总编辑施能泉对此的回答是“《东南早报》就是要针锋相对地抢市场。如果我们实行所谓差异化竞争,就是把市场拱手相让。对整个报社而言,只要是1+1>1就好,创办《东南早报》虽然降低报社的利润率,但如果没有这张报纸去占领、巩固市场,以后《泉州晚报》能否‘守得住’就难说了。”
经过数年经营,2004年,《东南早报》实现了较快增长。版数由年初的四开32版扩为年末的56—64版,发行量增长60%以上,广告全年实收3928万元,基本实现了当年收支平衡。而《泉州晚报》当年的广告实收额也达到7308万元,整个报社的利润3000万元。
但业内人士分析,《东南早报》让泉州晚报社至少损失了1000万元利润。
值得一提的是,与《东南快报》在2003-2004年的争夺,使《海峡都市报》在泉州的采编力量流失了20多人,到今年3月,《海峡都市报·闽南版》的当地新闻版数才逐渐恢复正常,这在一定程度上延误了《海峡都市报·闽南版》在泉州的拓展速度,客观上为《东南早报》的发展创造了相对宽松的空间。
即便如此,《海峡都市报·闽南版》在泉州也号称拥有14万份的发行量,拥有不俗的影响力。作为省报集团的一个新生儿,《海峡都市报·闽南版》的投入规模、发展思路、管理模式尚未定型;除此之外,省报集团在泉州还有一份《石狮日报》虎视眈眈……

参考资料:

晋江有哪些报纸

  一般在当地居民会定以下几种报纸:

  晋江经济报
  《晋江经济报》于2006年创刊,是福建日报报业集团的第9张子报,是一张贴近晋江流域实际、彰显民营经济特色、服务主流人群的政经日报。以“晋江、主流、品位”为办报理念的晋江经济报,是福建日报报业集团的第9张子报,是一张贴近晋江流域实际、彰显民营经济特色、服务主流人群的政经日报。
  覆盖晋江流域的本土新闻,顺应潮流、清秀雅致的版式编排,充满激情和活力的年轻团队,扁平高效的管理模式,使这张新创刊的报纸,从一开始就引人关注。更让人称道的是,从2006年3月21日晋江经济报社领导班子组建,到2006年4月19日报纸创刊,仅用了不到一个月时间,创造了中国报业史上的“晋江速度”。

  东南早报
  东南早报是泉州晚报社吸纳福建商报创办的子报,也是泉州市第一张市民报
  东南早报,于2000年8月15日正式创刊。
  东南早报为泉州第二大主流报纸,编辑部成立采编中心和发行中心,负责新闻采编与报纸发行。东南早报的采编、广告、发行三位一体进行运作,发行量超过20万份,为福建省发行量最大的综合性日报之一,2004年广告收入达到4000万元以上。

  泉州晚报
  《泉州晚报》是中共泉州市委机关报,1985年4月1日创刊。现为双面彩色印刷,对开16版,周五为20版。发行数连年递增,创刊23年来一直居福建省地市报首位,现达20万份,是泉州市第一大报。在福建省乃至东南亚华侨居住区、港澳台地区拥有众多读者,是泉州市最具权威的主流媒体。
  泉州晚报已发展《泉州晚报》、《泉州晚报·海外版》、《东南早报》、《泉南文化》三报一刊,泉州晚报网站,从单篇发展多篇,日出版销售35万份。

  海峡都市报
  海峡都市报 编辑
  《海峡都市报》创办于1997年10月1日,是福建省第一张面向全省的综合性都市生活报,由福建日报社主办,每日出版。自创刊以来,《海峡都市报》坚持全心全意为市民服务的办报宗旨,做市民的忠实公仆,为政府分忧,替市民解难,努力成为沟通人民群众与党和政府密切联系的桥梁。现在,《海峡都市报》已成为全省最有影响力的媒体,发行量、零售量、自费订阅率、城区发行密度等代表媒体影响力的重要指标均居首位,一如阳光、空气,《海峡都市报》成为了市民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福建日报
  《福建日报》创刊于1949年8月25日,为福建省委机关报。1964年年底,毛泽东为《福建日报》题写报头。 2002年8月25日,福建省第一家传媒集团——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正式挂牌成立。
  《福建日报》的根本任务是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宣传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当好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喉舌;提供丰富多彩的新闻信息,热情为广大读者服务;加快新闻事业的改革发展,壮大报业实力。

  石狮日报
  《石狮日报》1993年创刊,刊名《石狮消息报》,1997年底,海内外正式公开发行;2000年,改刊为《石狮日报》发行;同年10月9日,《石狮日报·电子版》正式上线。2003年11月5日,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石狮日报》由石狮市委主管主办改为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管,石狮日报社主办,成为福建省唯一的报业集团——福建日报报业集团的子报。

上一篇:画报属于杂志吗

下一篇:新生理学家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