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生态学报电话

发布时间:2023-12-12 04:54

生态学报电话

一、.山西农业大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 博士生导师高志强:
1964年8月出生,山西省中阳县人。1986年毕业于山西农业大学农学专业,2002年获农学博士学位,同年晋升为教授,作物学级学科博士点、作物学博士后流动站学术团队主要骨干,2005年被山西农业大学聘为作物学级学科博士点博士生导师。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成员,山西省小麦专家指导组成员,山西省小麦产业体系专家,山西省农科110专家,山西省科技入户工程专家,¨西省作物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山西省科协六大代表。2007年1 0月~2008年10月赴加拿大农业与食品部访问研究一年,现任山西农业大学研究生学院副院长。

二、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 李少昆
男,博士,研究员,1963年12月生于新疆石河子市,1996年7月在中国农业大学获农学博士学位;1998年10月从山东农业大学农学博士后站出站。1997年晋升教授,现为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任全国农业科技入户玉米首席专家,全国玉米栽培学组副组长,中国计算机农业应用学会常务理事。长期从事作物生理生态与栽培信息技术研究。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5部,获国家教学成果奖1项,省部级成果奖8项,培养博士生13名、硕士生32名。
现主持863数字农业方面课题多项。主要研究内容:
1、利用高光谱遥感和机器视觉技术开展棉花、小麦等主要农作物栽培信息监测研究与相关专家系统与产品研发。
2、玉米高产生理生态与技术扩散研究。
3、保护性耕作条件下的作物丰产栽培理论与技术。
联系地址:100081 北京中关村南大街12号
联系电话:
E-mail:

三、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 张卫建
男,1966年11月生,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南京农业大学应用生态研究所兼职教授,作物学、生态学博士生导师。1999年于南京农业大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业毕业,获博士学位,专业方向为农田生态与耕作制度。2001-2003年在美国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 进行博士后合作研究,2006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资助计划。多年来一直从事农田生态与耕作制度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攻农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响应与适应、农田生态健康与耕作制度、农作制演变与区域农业发展等研究。近年来主持国家97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2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2项,相关研究分别发表在《Global Change Biology》、《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中国科学C缉》、《科技导报》、《中国农业科学》、《作物学报》、《生态学报》等重要刊物上,主编和参编多部教材。

电话:

e-mail: ()

四、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 赵明
男,博士,1955年生于河北沽源县,1985-1991获中国农业大学硕士、博士学位,1992-1994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工作,1993至2004期间中国农业大学工作,期间担任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农学系主任,为副教授和教授(博导),中国农业大学“新世纪人才工程”优秀中青年学术骨干作物栽培与耕作专业学科的带头人。曾为日本东京大学特聘合作研究员和国际水稻研究所高级科学家。2004年至今为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一级岗位人才、作物栽培与生理系主任、研究员、玉米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兼任IRRI-中国联络科学家,《作物杂志》主编。农业部科技委成员,玉米专家组成员,中国作物学会理 事、副秘书长;全国作物栽培委员会副主任、玉米学科组副组长。主要从事作物高产高效栽培与高光效、抗逆生理研究。.主持国家攻关、国家973课题、863课题、和省部级重要研究课题20余项,在国内核心期刊外发表论文150篇,其中SCI10篇,出版书3部,科研鉴定项目10项,获国家专利12项,省部科技奖5项.承担研究生教学,长期主讲作物高产理论与实践研究生必修课程,培养博士生30名、硕士生30名。在作物生理与栽培领域取得多方面进展。(1)建立作物高产高效的理论模式与技术途径:基于源库、产量构成和光合性能的三个理论内在联系,提出了“三合结构”模式,并建立了产量定量分析和高产不同途径,实现了玉米超高产的新纪录;(2)作物高光效生理及资源创新上取得了重要进展:利用C4转因其和高光效野生资源创建水稻高光效与抗逆同步协调的植株,研究了生理机制,改善水稻光合和抗逆提供理论与材料的支持;(3)研制了多项农田生态、生理监测仪器: 基于现代传感器和单片机智能化技术及高光谱生理生化反演已研制和正在研制多个农田生态、生理监测仪器,建立了三大作物实时监测与分析的作物信息化栽培技术平台,促进了现代栽培技术的发展。

联系地址:100081 北京中关村南大街12号
联系电话:
E-mail:

五、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 毛树春
以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为研究方向,在棉花高产栽培生理和麦棉两熟双高产栽培方面有较深造诣,研究揭示套作棉花弱光照、低热量和间隙干旱对优质高产栽培具有理论价值,建立棉花品质形成及质量调控模型,已制订麦棉两熟栽培技术规程5套,具有先进性和实用性特点。开创优质棉基地科技服务产前、产中和产后新模式,建立中国棉花生产景气系统,首创中国棉花生产景气指数,受到社会重视。已获国家、部与院科技进步奖4项,国家专利2件,主编出版《棉花规范化高产栽培技术》、《中国棉花可持续发展研究》、《棉花栽培新技术》、《棉花营养与施肥》和《WTO与中国棉花》等专著10部;近5年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在国内外同行中享有一定的声誉。
毛树春同志长期从事棉花栽培技术研究,业务素质好,学术态度严谨,富有敬业精神,创新意识浓厚,工作认真扎实,作风正派。

六、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 金千瑜
男,博士,现任中国水稻研究所稻作技术研究与发展中心副主任,农业部作物生理与栽培重点开放实验室副主任,研究员,中国作物学会栽培专业委员会委员,浙江省作物学会常务理事,农业部水稻生产机械化专家组副组长,韩国农村振兴厅(RDA)荣誉科学家。1988年以来一直在中国水稻研究所从事水稻生长发育与稻田生态系统、水稻栽培技术与生理生态理论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多次赴韩国、印度、捷克、马来西亚等国家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曾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6项及部、省农业丰收奖6项,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主编专著3本。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人选。

主持和承担国家及部(省)科技攻关、国家948、国家及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国际合作等项目。研究内容包括:水稻株型与生理生态调控及高光效超高产栽培;水稻机械化栽培理论与农艺农机配套生产技术;水稻抗旱生态生理与适应机制及旱作节水技术;稻田种养复合生态系统与稻鸭共育生态种养技术。
联系方式:
Email:
Tel: 86-571-63370325

七、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 朱德峰
男,博士,中国水稻研究所稻作技术研究与发展中心 主任,研究员,首席专家。参与研发了ORYZA1为代表的国际著名水稻生长模型。建立了水稻生长、气象与光谱相结合的水稻生长监测与产量预报模型技术和方法。创立水稻好气灌溉方法与技术。研发水稻强化栽培理论与技术。提出水稻超高产株型与高产机理,和超级稻生产集成技术。首创了水稻钵形毯状秧苗机插方法与技术。研发的多项水稻栽培技术列为农业部水稻生产主导技术。发表论文150余篇,主编出版译著1部,专著5部。作为主持和主要参加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中国农科院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及全国农业丰收一等奖1项等奖项。多次作为联合国粮农组织等国际机构水稻顾问专家赴东南亚、欧洲主要产稻国指导水稻研究和生产工作。现主要从事水稻生理生态,高产机理与栽培,资源高效利用及水稻机械化种植技术等研究。
地址:杭州体育场路359号 邮编:310006
电话:
邮箱: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电话 附号码及其他联系方式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联系电话为、,该校联系地址为湖南省衡阳市石鼓区望城路165号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邮编为421005。

历代湘环人,吃苦吃亏,承前启后,筑梦生态,秉承“乐山乐水 笃学笃行”办学理念,传承“矢志不渝 艰难创业”学院精神,袭承“树木 树人 济世 济民”校训,持续培植旨在增强幸福感的“三爱三乐”和旨在增强责任感的“三用三为”校园文化。先后获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湖南省首批示范性高职院校、湖南省文明单位、湖南省首批科普教育基地、湖南省首批职业教育黄炎培优秀学校、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硕士专业学位湖南唯一培养基地等盛誉。

校园地理。湘江宛如一条玉带,自南向北飘然而去。依源头而下,南岳七十二峰,如影相随。置身岣嵝,极目眺望,湘江之滨,毗邻一O七国道,耸立一所高等学府,谓称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她,依山傍水,交相辉映,建筑错落有致,参天大树环抱,古木成荫,名花斗艳,鸟语花香,有誉生态校园。

历史缘由。追根溯源,她的主校始于1903年10月8日创办修业学堂,历经湖南省私立修业高级农业职业学校、湖南省立修业农林专科学校,1951年3月与湖南大学农业学院合并组建湖南农学院,1975年10月创设衡阳分院,1987年4月改湖南林业高等专科学校,1999年6月改高等职业技术学院,2001年4月更现名,2004年6月原衡阳市卫生学校整体并入,有誉经世积淀。

生态特色。以生态为轴心,积淀成生态绿化技术及服务、生态养殖技术、生态建设队伍健康服务、生态宜居技术、生态产品经营管理和生态建设队伍健康技术特色专业群,设园林学院、生物工程学院、医学院、生态宜居学院、商学院和医药技术学院,招生专业26个,全日制在校生近17000人,有誉稠人广众。

名师荟萃。专任教师中有教授及相应职称42人、副教授及相应职称238人、博士15人、硕士214人、博硕士研究生导师22人,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4个、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1名、省级学科带头人1名、省级专业带头人6名、省级青年骨干教师28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全国黄炎培职业教育杰出教师奖1人、全国林业教学名师1人、全国林业科技特派员3人、全国农业职业教育教学名师4人、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人选3人、湖南省青年科技奖1人、湖湘青年英才计划1人,有誉学儒群集。

成就卓著。培育桃李天下、七万有余、成才济济,获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获省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4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13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13项,获第五届华夏高科技产业创新奖1项、省级校园文化建设成果一等奖1项、省级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主持建设国家级基础能力提升建设专业2个、国家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国家级优质共享资源课程1门、国家级网络课程1门、中央财政支持职业教育重点实训基地1个、部省级重点实习实训基地3个、省级精品专业2个、省级精品课程4门,主持完成国家级课题11项、部省级174项、地市级585项,出版学术著作和国家级规划教材370部,发表学术论文万余篇,主办《湖南生态科学学报》入选国家级核心期刊RCCSE,有誉硕果满枝。

应用生态学报,审稿费怎么交?很急

有邮编直接去邮局,有地址,汇款过去就行了……

上一篇:文艺副刊文章

下一篇:男生时尚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