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

温州鞋业产业集群的形成条件分析

发布时间:2015-09-28 08:51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

20世纪70—80年代,随着“硅谷”以及“第三意大利”的迅猛发展,一种新兴的产业组织形式——产业集群,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竞相选择的区域发展模式。由于产业集群具有专业化、灵活性以及根植性等特征,可以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形成强大的产业竞争优势,它将推动产业升级,提高整个地区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也表明,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往往与特定的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有着紧密的关系,这在浙江省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如大唐袜业、温州鞋业、柳市低压电器、金塘塑机螺杆等等,这些集群的发展都带动了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
    从众多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例子看出,有些地方的产业集群有着深厚的根基和历史渊源,另一些则没有;有些产业集群似乎是自然形成的,有一些则是政策的、人为的因素;有些产业集群历史悠久,而且至今尚存,有一些则是昙花一现。
    温州鞋业产业集群是温州最具竞争力并且历史悠久的几个重要集群之一。那么影响其形成的要素有哪些;这些要素又是如何具体的影响温州鞋业产业集群的形成的;而产业集群形成后,它是如何成长的。本文将对如上问题展开分析与研究。
      
                   第二节 研究意义 

 通过对产业集群形成理论及生命周期理论的研究,并结合对温州鞋业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状况的分析,具有以下意义:
一、在理论上可以验证产业集群形成所需的要素及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的过程,对明确认识产业集群现象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意义。
二、在现实中,总结温州鞋业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经验,并归纳温州鞋业产业集群所存在的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对策与建议,促使其发展壮大,对其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积极面对全球化的挑战和竞争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对于产业集群的形成及生命周期的研究,可以为国内其他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一个借鉴作用,有助于它们更好地发展。

第二章   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第一节 产业集群的定义

集群本身是生态学的概念。在生态学中的生物集群是指在一定的地域或环境里各类生物种群,相互有规律地生活在一起的一种结构体系。集群被经济学家引用到经济学中,来形容企业的生态集群,提出了产业集群的概念。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产业领域内,相互关联的企业与机构在一定的地域内集中一起,形成产业链结构完整、外部支持产业体系健全、具有灵活机动高效等特性的有机体系。也就是说,集群包括一批对竞争起重要作用的、相互联系的产业和其他实体机构,集群内企业之间通专业化分工和合作建立起了既竞争又合作的密切关系;集群还包括提供各种服务的相应机构,如地方政府、行业协会、金融服务部门与教育培训机构等。产业集群的现象不但是相关产业中大量的企业在地理位置的集中,而且也是其它组织比如:大学、科研机构和中介机构等的集中。
    当前关于产业集群理论的有三个:外部经济理论、集聚经济理论和新竞争优势理论。外部经济理论是马歇尔首先提出来的,他认为:“我们可把因任何一种货物的生产规模扩大而发生的经济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有利于这一产业的一般发展;第二是有利于从事这产业的资源、组织和经营效率的快速发展。” 他从外部经济的角度进行了探讨,认为产业集群有利于技能、信息、技术、劳动力和新思想在集群内企业之间的传播与应用。
    集聚经济理论是首先由工业区位经济学家韦伯从微观企业的区位选择的角度提出来的,他在1909 年出版的《工业区位论》一书中把区位因素分为区域因素和集聚因素,他从集聚因素造成的经济性——“通过降低一般经济开支成本”来研究集群产生的动因,他把地区内产业集中的原因归结为共享辅助性服务和公共设施带来的成本节约。 在高级聚集阶段,各个企业通过相互联系的组织而形成的地方工业化产业就是产业集群。
    美国学者波特教授提出了新竞争优势理论,他在1990 年的《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重新提出产业集群的概念,并用产业集群的方法分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竞争优势。按照波特教授的理解,产业集群是由与某一产业领域相关的相互之间具有密切联系的企业及其他相应机构组成的有机整体。波特教授1998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产业集群和新竞争经济学”一文,把产业集群理论推向了新的高峰。他从组织变革、价值链、经济效率和柔性方面所创造的竞争优势角度重新审视了产业集群。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开始对产业集群进行理论研究,较为系统的研究产业集群的学者为王缉慈,她系统地概括了产业集群理论与新产业区域理论,并指出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企业集群,营造区域竞争环境,强化区域竞争优势是增强国力的关键。刘军国(2000)在产业集群形成机制方面进行了较有说服力的研究;杨光、许仁样(2001)从聚集经济角度分析了产业集群;仇保兴(2003)对集群的形成过程、制约因素及其创新意义和演化趋势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徐康宁(2003)运用新经济地理学原理测算和度量了我国制造业地区性集中程度;朱华友(2004)认为,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中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互的支持机构在空间上的集聚,并进而形成的一种活动与持续生产优势的现象。
    以上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讨论了产业集群定义。从中可以看出,产业集群作为企业与产业组织的一种形态,具有集群竞争优势,对市场环境的变化和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都具有适应能力,不仅能提高企业与产业竞争力,而且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第二节 产业集群形成理论

 关于产业集群的形成理论,有市场主导、区域禀赋主导、综合因素决定三种主要理论。
一、市场主导
产业集群是市场自下而上自发形成发展的,市场主体对自身效益最大化的追求使得企业集中在一起,很少受非市场因素的影响。
    产业集群在市场自下而上自发形成发展过程中集群的外部经济和市场需求起了决定作用。生产者愿意设立在需求量大而且运输方便的地方,集群的外部经济主要指外部规模经济,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促进专业化投入和服务体系的发展;第二,为具有专业化技能的工人提供了集中的市场,有利于劳动力共享;第三,独特的非正式信息扩散方式有利于知识外溢,使公司从技术知识溢出中获益。
    二、区域禀赋主导
区域禀赋主导观点认为产业集群是由特殊的比较优势、供给和需求结构、人文因素、政府的政策制度所导致产生的。它强调关于特别要素不可分的观点和技术的作用。要素的不可分性和技术特点,在规模报酬递增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要素禀赋的特点是集群经济的基础。除了物质要素的不可分性,某些知识和技术的传播也是具有一定的地域性,而且受特定地区文化因素的影响很大,比如缄默知识只能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才能传播,一些关于制度,规则的知识大多属于这一类。多数生产技术和技能知识的扩散也是有一定的地域性,超过一定的距离,传播的效果就会急剧下降。所以这些因素受地理因素的制约程度很大,所以区域禀赋对于产业集群的形成起决定作用。
三、综合因素决定
综合因素决定观点认为产业集群的产生过程必然会有市场竞争的参与,市场因素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同时又强调地区要素禀赋的作用和地区政府政策制度的影响。产业集群的产生和发展关键在于其竞争优势,而竞争优势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市场发挥着重要作用,又受到禀赋因素和非市场因素的影响。因而影响产业集群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集群的形成既有偶然因素又有确定因素,既有市场因素又有非市场因素,通常一个产业集群的形成至少需要三个条件:第一是产业内的资本在某一特定的地域内比较快速地集中,以及劳动力和生产技术技能知识的充分自由地流动,并实现与资本的自由结合;第二是市场的充分供给;第三是当地的政策制度,包括政府的政策、商业习惯和文化背景允许并鼓励这种集群现象。产业集群一般主要由市场自发形成,但也受到地区比较优势和其他要素禀赋因素影响,特别是政府可以通过各项政策制度、影响和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
四、总结
概括而言结合对上述三个观点的分析,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因素在产业集群的形成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见图2-1。


                            
图2-1集群形成要素分析图
    
(一)自然要素禀赋
自然要素禀赋对产业集群形成起着重要作用,但这不是促进产业集群形成的决定性因素。丰裕的自然要素禀赋有利于推动产业集群的形成,利用丰裕的自然要素作为产业集群形成的物质基础促进产业经济的形成,自然资源禀赋主要通过要素流动、技术和制度安排三种渠道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但在不同时期和阶段,它所起的作用是不同。

(二)市场因素                                                              
市场因素是产业集聚的外部推动力,包括了地方的市场需求、产品差异化、市场联系和贸易成本四个要素。这四个具体的要素关联了生产要素市场和消费品市场,以及中间产品市场等市场的每一个部分。某地区的市场需求达到一定程度会呈现一种“放大效应”,从而使地区的生产增长大于地区的需求增长,从而造成这种商品的输出现象,也就是市场需求导致产业集群的集聚。

(三)规模经济与外部性
    规模经济和外部性是产业集群形成的关键性因素。相同的企业之所以能够聚集在一个地方,很大的原因是规模经济在起作用。由于大量的企业聚集在一起生产,就形成了很大的规模,同时也产生巨大的需求,这种规模经济效应足以保证在这个地区的企业能够得到从中间产品到劳动力的高品质、低成本的原料供给。在产业集群的地方,即使是新加入的企业,也能得到各种技能的劳动力供给,而且价格一定是最便宜的。外部性的分析可以更好的理解规模经济,其结果和规模经济分析是差不多的。先进入某个地区的企业在生产中会产生经济活动的外部效应,如果这个企业规模很大的话,产生的外部性就更大,为后进入的企业创造了生产和生活用的基础设施、劳动力市场、中间产品的获得渠道,甚至是生产地点的知名度,后来的企业就可以充分利用这种正面的外部性从而使自己无需付出任何成本就能获得利益。所以,充分的外部性就使得企业集聚在某一地方形成产业集群。

(四)相关延伸产业的支持
相关延伸产业的支持,使集群内的企业可以得到专业化的配套服务,从而提高集群内企业的竞争力。这些延伸产业包括交通运输业、技术服务业、专业销售公司、商业性印刷出版业、展览业、信息咨询业。其中大学、研究中心、职业培训机构对产业集群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这些相关延伸产业的发展和竞争中,形成了一个成熟的专业服务市场,促进了产业集群的出现。至于相关延伸产业的大量集中,则是和集群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追随集群内的企业使相关延伸产业被吸引并集中到产业集群所在地附近,二者是同时发展相互支持促进的。

(五)人文因素
产业集群发展不仅需要技术、市场、资金、劳动力、相关配套服务等基本要素,也需要由人文为基础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关系的支撑。因此,产业集群不仅纯粹经济意义上的集群,也是文化和价值意义上的相互聚集。人文因素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企业家精神,为什么在几乎同样的条件下,有的地区形成了产业集群,有的地区却没有,仅用自然的、运输的、规模经济、市场需求的因素已不足以说明,这时候企业家精神就起到关键的作用。尤其是最先进入这个地区或在这个地区产业内的企业,领导人具备的企业家精神是吸引其他产业内企业和相关企业聚集在周围的重要因素。

(六)政府公共政策及制度
    政府如果提供积极有效的地方产业集群政策,使集群中的企业,政府部门可以进行有效的对话。这种对话可以提高企业间合作的效率,例如共同营销、共同设计、共同负责培训等等,还可以在人员培训、提供信息、提供基础公共设施等方面提高效率。政府决策者在集群内提倡成立行业协会、供应商协会和组织学习会,促进企业间交流和学习,提高服务效率来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与成长。因此,政府的公共政策能促进集群的快速形成和发展。政府颁布有关政策以及在政策引导下建立的组织机构、如行业协会、企业联合体等,通过这些联合体,促进合作建设,为集群内企业提供包括会计、融资、营销、进出口业务等服务,这些服务为企业扩大国内市场和进入国际市场设立了一系列制度化的帮助和促进,大大改善企业在营销知识与融资能力上的不足,还可以维持企业在产品设计创新上的灵活性和独立性。对产业集群的形成、保持竞争力方面,发挥了非常巨大的作用。

          第三节 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理论

    集群成长过程展开研究的主要理论是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理论。波特将产业集群生命周期分为三个阶 段:诞生、发展和衰亡,并分析了集群解体的原因。他指出,集群产生后就处于动态演化之中,可能因为外部威胁如技术间断、消费需求变化等,以及内部僵化和过度竞争等而失去竞争力。我国学者蔡宁认为产业集群可分为创建、成长、成熟和衰退期,在成长和成熟时期,生命力最旺盛,学习能力最强,竞争力也最强,但到了衰退期,集群开始老化,竞争力减弱,伴随而来的结构风险、周期风险、网络性风险等都将对集群乃至区域经济产生致命打击。
结合相关理论笔者将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如下图2-2:


    集群状态 持续创新导致                 
                                                                 集群进化

 无创新导致衰退


                                                             时间
               萌芽阶段    成长阶段     成熟阶段     衰退和进化阶段                            
                             图2-2 集群生命周期

   一、萌芽阶段
    在产业集群发展初期,企业持续不断的出现并在一定地域内集聚,但仅仅是一种集而不群的状态。集群内的产品多为同类产品,技术含量低,主要凭借成本优势竞争于国内市场。大量同类同质企业间相互低价竞争恶性竞争,导致产品利润降低,质量却难以得到很好地提升。此时,集群内企业技术创新基本上是建立在简单的相互模仿基础之上,企业间相互合作相对较少,多数企业还是一种垂直产业链上的合作和分工,其创新过程相对简单,创新机制严重缺失,创新环境也不完善。同时,由于产业链并不完善,缺乏上游研发、设计以及下游市场营销的支持,企业之间分工与合作的链条还没形成,合作程度低。

   二、成长阶段
    随着萌芽阶段企业的迅速发展及获利,企业持续壮大,在这些企业的发展的过程中,开始有大量生产同一种产品的企业在该地区集中形成,集群企业间的相互联系日益密切,他们之间的竞争力都不断得到提升,合作程度也不断增强。市场规模的扩大和分工的不断深化使集群内企业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企业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了对市场消费者需求的满足上,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把整体市场分成不同的消费群体。企业的水平在积累过程中形成越来越大的差异,促进了分工的不断深化和细化,使彼此合作成为企业间更主要的关系。这一阶段,集群内企业往往采取的是一种既竞争又合作的策略。同时,地理上的接近以及企业之间直接的联系创造了一种协同创新的环境,集群中企业技术水平、产品质量普遍提高,技术创新投入增加,呈现出一种平行交叉创新的模式。在这一阶段集群开始经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然而,在这一阶段集群内部的创新模式虽有一定的技术引进和自主开发,以及部分产业链上的合作开发,内部企业间的合作,但仍然以模仿创新为主。

   三、成熟阶段
    随着产业集群的逐渐成熟,集群内企业数目增长开始逐步稳定,并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产业价值链体系,在这个体系中,相关企业的劳动分工更加明确,相互之间既竞争又合作,形成了一个坚实、稳固、密切的关系网络。这个阶段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张,产生很强的外部性,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使得产品利润进一步下降,集群内企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同时与产业生产活动相配套的企业已逐渐发展成为配套服务的企业群,联系更为密切,企业协作程度很高。成熟期的产业集群内企业间的竞争和合作程度都很高。此时,集群内出现一些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成为集群创新的先锋力量,同时,集群内的服务机构在集群创新过程中为企业提供创新服务,协调集群内部企业的生产活动,促进集群内外企业之间的合作,并与集群外部环境进行交流。成熟期的产业集群内企业间的竞争和合作程度都很高。

   四、衰退和进化阶段
    集群在进入成熟期后一方面出现市场拥挤和恶性竞争,当企业的生产成本高于集聚带来的优势时,集群内企业间会发生激烈的恶性竞争,导致集群的迅速崩溃瓦解。另一方面,集群分工过于专业化使得企业能力锁定,形成了相对集群外企业的惰性和僵化现象,即路径锁定,不能很好地转移到新的目标和市场。 一旦市场环境发生变化,就会产生连锁反应,导致集群内企业失去合作的基础,产业链发生断裂,大量企业迁出集群区域或倒闭,这也就意味着整个产业集群系统的衰退。但如果集群在衰退中,出现持续性的创新,就能推动集群创新系统向前发展开辟新的产品与新的市场,实现产业集群的升级。此时所需的技术创新往往是高层次的,只有这样才能使集群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第三章   温州鞋业产业集群成因分析

鞋业是温州的传统工业,历史悠久。上世纪20年代,温州已经出现制革街、皮鞋街和皮件街,形成了手工鞋革业的完整体系。30年代初期,温州鞋革产品已遍及国内,曾获得过众多的全国第一:第一双猪皮鞋、第一双硫化皮鞋、第一双压模皮鞋等都诞生在温州。温州鞋业集群以廉价的劳动力、丰富的原辅材料鞋企业与上下游供应商和经销商之间的强大联系,以及行业协会、贸易代理、中介服务等相关支持机构的积极作用为优势,吸引了大量欧美鞋类品牌的订单,同时集群内的一些本土制鞋企业也逐渐创立自己的品牌,形成庞大的鞋业产业集群。在本章中笔者从五个方面来分析温州鞋业集群形成的原因。

          第一节 自然禀赋因素分析

 首先从温州自然资源来分析,温州地处东南丘陵,整个地区多高山峻岭阻隔, 其中山地面积占全部面积的90%,平地所占比例不到10%,山区人类无法居住,人口不得不集中居住在山下的平原地区。所以土地资源在温州显得十分珍贵,鞋业产业集群的形成需要一定得土地资源作为基础,那么在这一点上温州并不具有优势。温州除了土地资源的缺乏,其他自热资源也十分有限,靠山却没有能够开发的矿藏资源。
其次从温州的交通条件进行分析,温州靠海洋而且内部河流众多,这为这里的的人从事商业活动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但另一方面由于高山峻岭阻隔使得其与外界联系存在着一定得困难,同时又远离上海经济辐射圈,区位条件很差。虽面向东海拥有漫长的海岸线与大量的岛屿、港湾和渔场,但历史上由于政治、军事等种种限制而长期以来无法充分加以开发利用,再加上地处东南海防前线,一直以来国家没有进行什么投资,也基本得不到上级政府的直接投资和政策扶持。虽然与港澳台及南洋等地区曾经有过相当密切的商贸关系, 也因种种原因而被迫中断,所以温州鞋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在交通条件上不具有优势。
 最后我们从温州面临的自然灾害进行分析,温州地处东南沿海地区,每年7-10月都有台风袭击,这会 对温州的经济及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危险,自然也会对温州鞋业产业集群造成一定得影响。除此之外由于地处山区也会时常遭受狂风、暴雨、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侵袭,这也给鞋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发展带来了一定得影响。

           第二节 市场因素分析

温州特定的自然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决定了温州鞋业产业集群在形成初期缺乏自然条件的支持。在恶劣的自然资源条件和区位条件约束下,所幸的是温州经济中市场力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依靠市场的力量,将具有悠久历史和传统优势的温州制鞋业推向新的发展,民间的市场力量就成了温州鞋业发展最好的选择,同时也决定了温州鞋业形成发展以个体民营经济为主体和家族制为主的管理模式。巨大的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是温州鞋业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国内13亿人口对于鞋类这一生活必需品德需求是巨大且持久的,温州鞋革协会统计2008年温州鞋类已经占据国内鞋类市场的30-40%,造就了康奈、奥康、红蜻蜓等以内销为主的规模以上企业。当前温州鞋业的主要出口市场为美国、欧盟、俄罗斯。从图3-1中可以看到温州鞋业从2003年到2008年的出口额逐年递增,特别是在全球金融危机下温州鞋业2008年出口创汇比2007年同期增长5.4亿美元,达到历史新高27.6亿美元。

                  资料来源于温州统计局,?id=7                                      

图3-1:03年到08年温州鞋类出口额
               


第三节 规模经济及外部性

    规模经济和外部性在任何产业集群的形成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温州鞋业也不例外。从温州鞋业产业集群的发展状况来看,规模经济和外部性表现得非常明显。首先,温州鞋业的基础设施的大力发展为集群内的所有企业提供了方便,并且相关完善的配套产业和延伸服务机构,比如乐清白石镇的鞋底专业生产基地、永嘉黄田的鞋饰专业生产基地、乌牛的制鞋机械基地等专业生产基地,河通桥鞋料市场等专业市场使制鞋企业能便捷地获得这些关键产品的支持与服务。其次,一些制鞋技术人员及制鞋工人的聚集也形成了一个巨大且可以共享的劳动力市场,从而为鞋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提供劳动力资源。第三,专业化制鞋知识和技术也在通过各种途径进行转移和传播,不仅普通工人和专业技术人员通过正式和非正式的交流获得了最新的制鞋知识和技术,而且一些相关制鞋企业也通过各种交流途径获得了技术创新的灵感。这种知识的外溢是经济外部性最好的体现。
 
       第四节 人文及企业家精神因素分析

    务实敢为是瓯越文化的精髓,这种精髓赋予了温州鞋业独特而丰富的人文内涵,文化通常被认为是一种“非正式”的制度因素。温州文化就是一种务实敢为的瓯越文化。瓯越文化的内涵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永嘉学派的“功利思想”,二是东瓯流派中所体现的“敢为天下先”的冒险精神。另外,由于地理闻之靠海的原因,温州文化还是一种海洋文化,海洋孕育了瓯族的文明。从海洋文化讲,有开放意识、风险意识、经营意识、创新意识。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临海而居和航海的传统,孕育了瓯族人“敢于冒险和善于应变”的精神特征。正是在这种文化底蕴熏陶下,温州鞋业被赋予了独特而丰富的人文内涵,使之具有了国内其他地方所不具有的产业集群优势。
    优秀的企业家精神在温州鞋业的发展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走出了以三位“领袖式”企业家为代表的三代企业家群体。1987年8月8日,在杭州武林广场烧起的一把火迅速蔓延,当时温州鞋业几乎陷入绝境, 第一代领袖人物余阿寿联络了全市370多位鞋厂厂长联名向全市制鞋企业发出“提高质量,重塑温州皮鞋形象”的倡议,由此拉开了温州“质量立市、名牌兴业”的序幕。第二代领袖人物是力创名牌阶段的郑秀康。温州鞋业的第三代领袖人物是年仅30 余岁的少壮派代表王振滔。作为温州新生代鞋匠的杰出代表,他于1988年成立了奥康集团,并以他敏锐的市场眼光和不竭的创新动力,在短短的时间里使奥康集团成为鞋业集群中的领军企业。 在这批优秀企业家的示范带动下,温州制鞋者用现代企业的管理来充实自己推动了整个产业的发展。
    
第五节 政府公共政策及制度因素分析

温州鞋业产业集群的形成,部分原因于当地党政机关领导受传统的重商文化影响较深,因此在行政过程中能够比较大胆的并且较早的尝试市场化改革,尽管早期没有出台具体政策制度,但实际上形成了一种鼓励私营企业发展的“潜规制”。改革开放后政府在国家的支持下,迅速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集群发展的政策和规制,1987年10月实施温州市私人企业管理暂行办法,1989年9月温州市鹿城区正式成立“治理整顿办公室”,开始对鞋业进行全面整顿以杜绝“三无”鞋流入市场,1991年温州市政府提出了“质量立市、名牌兴业”的发展战略,并在1994年进一步颁布了《温州质量立市实施办法》,1998年推出新规定,产品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称号的企业,给予重奖100万元。 温州各级政府的这些政策法规在温州鞋业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为其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起到了市场监督和激励的作用。温州鞋业集群当前所取得的成绩,与集群发展中的市场监督和激励是分不开的。

                    第六节 总结
从上述对于温州鞋业产业集群形成因素的分析得出温州鞋业产业集群在形成过程中并不拥有丰富的自然要素禀赋的优势,相对贫瘠的自然禀赋和较差地理区位一度制约着温州鞋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但温州却有很深厚的制鞋的历史基础,传统的制鞋基础加上温州地区特有的瓯越文化及历代形成的重商观念为温州鞋业集群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巨大的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需求,相对完善的配套分工产业体系及服务机构,再加上得到温州各级政府在政策和制度上的支持与帮助。这些条件促使了温州鞋业产业集群的形成。从温州鞋业产业集群的形成,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温州鞋业产业集群不仅是中国四大制鞋集群之一,更是在国际上具有一定影响力。那么现阶段温州鞋业产业集群处于集群发展中的哪个阶段,在接下去一章中笔者将结合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理论来分析温州鞋业产业集群所处的阶段。
       第四章  温州鞋业产业集群所处的阶段分析
   温州鞋业产业集群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它到底在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过程中处于哪个阶段,本章将从四个 方面来分析其所处的阶段。

             第一节 企业数量与规模

当前温州有制鞋企业4000多家,制革企业2600多家, 从业人员40多万人,年产鞋10亿多双、年产值500多亿元,是中国最具竞争力的鞋业基地和名副其实的“中国鞋都”,近几年来温州鞋业产业集群中制鞋企业的数量和规模都在逐步扩大,截止到2008年温洲鞋业产业集群内拥有规模以上制鞋企业770家,集群中已有中国鞋王、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国家免检产品已经有近百个。在由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局、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皮革工业协会组织评选的十大“中国真皮鞋王”中,温州的奥康、红蜻蜓、吉尔达、东艺、意尔康等5家企业从全国2万多家制鞋企业中脱颖而出,一举拿下十大“中国真皮鞋王”中的5席,此外,飞舵、杰豪、澳伦、惠特和邦赛等5个温州鞋业品牌成为“全国真皮名鞋”。
温州鞋业产业集群内除了制鞋企业数量和规模的不断扩大,集群内的相关配套的产业企业及相关专业原料配件市场和服务机构的数量和规模也在不断地扩大。到2008年底温州鞋业产业集群内拥有380多家鞋底企业、200多家鞋机企业、168家鞋楦企业、100多家鞋饰企业、50多家鞋样设计室。温州最大的鞋材市场温洲河通桥鞋料市场2008年销售额达30多亿元,近几年来销售额都成增长趋势。
从以上论述中得出温州鞋业产业集群的制鞋企业的规模和数量已达到了一定得水平且正在不断地扩大。除了制鞋企业数量和规模的不断扩大,相关配套产业企业的数量和规模也在不断增长中。结合当前温州鞋业产业集群内的制鞋企业和相关配套产业企业的数量和规模得出整个温州鞋业产业集群的规模正在稳固的扩大中。        
           
     


第二节 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全球价值链是指在全球范围内考察产品从概念、设计、生产销售、消费直至最终报废或回收这一价值不断增值的过程。组成价值链的各种活动既可以包含在一个企业之内,也可以分散于各个企业之间;既可以聚集在某个特定的区域,也可以散布于世界各地。它包括所有参与者和生产销售等活动的组织及其价值、利润分配。
温州鞋业集群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逐步参与进了全球价值链,目前温州鞋业通过三种渠道来融入全球价值链:OEM代工、直接出口、国外投资办厂或收购。目前,OEM代工占据着主导地位。跨国OEM虽然促进温州鞋业长足的发展但这条路也不是十分平坦,为国际上大型鞋类企业做贴牌生产的报酬十分低廉,又势必产生对对方的依赖。许多为别的大企业做OEM的企业,在被抛弃后业务就难以为继。
通过在国外设立分公司、自建销售渠道,或收购外方企业、借用渠道等这是未来温州鞋业产业集群提升自己在全球价值链中地位的重要途径。但目前温州鞋业产业集群所处的阶段由于自身的规模和资金实力,目前只有少数企业在尝试如奥康公司与意大利鞋业第一品牌、世界休闲鞋类排名第四的GEOX公司的合作,以国内市场换取自有品牌的海外网络;哈杉鞋业公司和鲁宾斯鞋业公司借助各自在尼日利亚多年出口皮鞋打下的基础,分别在尼日利亚投资创办了皮鞋厂,将产品直接在尼日利亚落地;哈杉鞋业有限公司还成功收购了意大利威尔逊制鞋公司,成为温州鞋业产业集群中首家真正意义上的跨国公司;康奈更是直接在海外自建营销网络,以专卖店方式进入国际中高档鞋类市场,到2008年底已在海外开设100多家专卖店。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温州鞋业产业集群全球价值链中获取价值能力非常差。具体表现为:第一,大多数本地企业满足于OEM方式的接单生产,失去了主动向价值链高端环节延伸的动力。第二,虽然温州鞋类产品的出口在中国乃至全世界占有很大份额,但温州大多鞋类企业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品牌和核心技术,绝大多数鞋类产品在国外市场贴牌销售,不能在全球价值链上获得很好的价值回报。第三,温州鞋业集群内本土企业在原料标准化、产品质量标准化、技术流程标准化、环境保护标准化方面,缺乏与国际标准的接轨。这导致温州鞋业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位置,图4-1显示了温州鞋业产业集群在鞋业 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附加值
 鞋业标准                          市场开发
   高 样鞋设计                   品牌运作
                   
 新材料开发         ODM/OBM

  
                                   OEM

   低                                          价值创作过程

         研发与设计:           生产制造:          品牌运营市场开发:
   意大利、美国、       中国温州、晋江、         美国、欧洲发达  
   西班牙等集群        越南、墨西哥、印度         国家零售终端
           
            图4-1温州鞋业产业集群在鞋业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第三节 分工与合作程度

目前温州已经形成了由制革、皮鞋、皮件3个主体产业和皮革化工、皮革机械、皮革五金、鞋用材料等配套成型的鞋革工业体系。2600多家制革企业、380多家鞋底企业、200多家鞋机企业、168家鞋楦企业、100多家鞋饰企业、50多家鞋样设计室以及大量的家庭代工户,温州还有乐清白石鞋底生产基地;永嘉黄田鞋饰生产基地,年销售额达30亿元人民币的河通桥鞋料市场,年销售额20亿元人民币的生皮市场及皮革机械市场、皮革化工市场,此外温州市还建立了专业的设计机构、信息机构展览机构等。 当前温州鞋业形成了大、中、小企业共存,高、中、低档产品共生,拥有层次分明、优势互补的不同企业,并且形成了以少数大企业构成区域集聚的主体,多数中小企业依靠大企业辐射生存和发展的良好竞争态势。产业集群一方面给企业带来降低交易成本,获得市场信息和技术外溢效应的有利因素,另一方面也增大了对每个企业提高竞争力发展自身特色的压力。因此,产业集群内部专业化分工和合作的加强,产生内部规模效应,从而提高集群区内产业的整体效率。
从上述分析中得出当前温州鞋业产业集群的分工和合作程度处于一个迅速发展到逐步完善的过程中。
           
第四节 创新水平

当前温州鞋业在利用国际生产分工体系将劳动密集型生产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契机,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加上企业的自主创新,使企业的技术水平以得到了速度提高。在引进技术的过程中,不仅是更换了设备,也学习吸收了先进的生产体系和管理方式,产品质量得到提升。但由于当前温州鞋类技术人才的缺乏,大部分企业在技术改进和创新上的投入不足,特别是中小企业在产品的设计,品牌开发仍以模仿为主创新水平较低。
    但温州鞋业中部分大企业已经走在了创新的前列,也在逐步推动整个温州鞋业的发展。如康奈鞋业从80年代的家庭小作坊,到90年代 初期“土法上马的机械化流水制鞋”,到后来“从台湾和意大利引进的高技术的鞋业流水生产线”,再到后来引进CAD鞋样设计系统,攻克真皮大底制作难题,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技术突破创新。而后,康奈又加入了全球价值链的高端体系——标准指定机构,成为世界最大的鞋类研究认证机构SATRA组织的成员,到2004年底,康奈在SATRA的技术指导和服务下,投资1000万元在国内建立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鞋类研发认证实验室,研发最新鞋类技术、材料、工艺和环保标准。这都是其在创新的道路上取得成就。

第五节 总结
  
通过上述分析温州制鞋企业及相关配套企业的数量及规模都正在逐步扩大,集群内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及企业。集群内各企业的分工合作程度也相对较高出现了一批分工专业的生产厂家及配件市场和服务中介机构,但温州鞋业产业集群在全球价值链中仍处于低端位置主要通过OEM的方式参与国际市场且集群内大部分企业创新能力不够高,模仿现象严重。根据我们在第三章中关于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的分析,笔者认为温州鞋业产业集群当前处于成长阶段。如何解决温州鞋业产业集群现阶段所面临的问题,关系到温州鞋业产业集群能否走到集群的成熟阶段。温州鞋业产业集群只有通过各种措施提高其竞争力才能达到新的阶段。接下去一章笔者将在分析温州鞋业产业集群所面临的问题的基础上,从四个方面来探讨如何解决问题提高温州鞋业产业集群的竞争力。
    
   
第五章 温州鞋业产业集群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第一节 温州鞋业产业集群的问题

     根据上述对温州鞋业产业集群所处阶段的分析结合当前温州鞋业的现状,笔者认为当前温州鞋业在两大问题:

   一、企业自身能力
当前温州鞋业产业集群中的企业缺乏制鞋的高端技术人才,造成新产品开发落后,在产品设计上缺乏结合人体工程学、美学为基础内涵的设计思想和方法,品牌开发仍以模仿为主。温州制鞋业集群生产的鞋类产品技术含量不高,最主要出现在鞋材及相关配件上,尤其是在高性能的新材料与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方面。比如,在材料研制方面,在吸汗、透气、防霉、抗菌、除臭等的材料方面,在鞋底粘合及合成喷涂工艺的溶剂方面,在表面处理剂方面等,温州鞋业能够采用高技术和新材料来生产鞋的企业并不十分普遍。大多企业为追求短期利益,进行大规模的来料、来样加工和贴牌生产或是简单模范、复制国外的产品,鞋业企业的自主品牌和自主技术尚未形成。由于只是简单的来料、来样加工,集群中的企业就只能跟随国外鞋类产品的流行趋势,而无法形成自己的时尚流行趋势。
鞋类企业的市场竞争手段仍是价格和促销,能在高层次的营销上策略上开展竞争的企业为数很少。温州鞋业集群有能力为世界一流的品牌加工贴牌生产,却因为缺乏自主知名品牌和销售渠道,那么就很难进入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主流消费市场。目前,温州鞋业企业以自主品牌打进国际市场上的大部分产品依然属于中低档产品。在中低端市场上,又多依赖于相互间的低价无序的过渡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靠牺牲环境和浪费资源才取得所谓的竞争优势。

   二、国际贸易摩擦
    温州大多数鞋类产品的出口价格很低,特别是在中低档的鞋类产品,甚至不及意大利或巴西的五分之一,在全球价值链中温州鞋业产业集群所创造的绝大多数价值被发达国家的采购商获得,鞋业集群内的厂家只获得简单加工所得的很小一部分利润。由于其获取价值的能力低下,更没有资金进行技术、设计开发等方面的投入,就形成了“开发经费投入不足——低价——利润下降——更没能力进行开发投入”的恶性循环。温州鞋由于低成本,导致低价格出口时经常遭遇各种各样的关税和非关税贸易壁垒,以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为主的欧洲传统制鞋业以保护环境和保障人身安全为借口,不断通过立法或制定苛刻的技术标准和环境标准等,对我国的鞋类进口进行限制。除一般性的产品安全要求外,很多法令涉及到环境、人体健康、动物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并对鞋材中化学品的使用做出了严格限制,即REACH法规,它对制鞋材料的偶氮染料、甲醛、镍、辐射等都进行了严格的规定,包括了从注册、评估和到许可使用的全过程。 这样的非关税壁垒因为比较隐蔽、而且实施起来比较有效,它将成为目前对我国鞋产品出口实施限制的主要手段。除了质量壁垒,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反倾销、反补贴等手段也对中国鞋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表5-1近年来温州鞋业遭受的贸易摩擦
时间 地点 事件
2003年冬 意大利罗马 多家温州鞋企的鞋类产品在意大利罗马被焚烧。
2004年l月 尼日利亚 尼日利亚政府发布“禁止进口商品名单”,温州鞋名列其中。
2004年2月 俄罗斯莫斯科 莫斯科“艾米拉”大市场华商货物,包括温州鞋商在内的 中国商人此次损失越3000万美元。
2004年9月 西班牙埃尔切 烧鞋事件,800万元人民币的经济损失。
2005年3月 俄罗斯 灰色清关事件。总价值高达8000多万元的中国鞋在俄罗被莫名查扣。
2006年4月 欧盟 欧盟委员会于3月23日正式公布,2006年4月7日起对中国和越南产的皮鞋开始征收从4%逐渐过渡到19.4%的惩罚性反倾销税,涉案金额高达6.7亿 美元。其中皮革儿童鞋和高科技运动鞋不在此列。

2008年12月
 巴西 巴西发展工业外贸部贸易保护局决定对原产于中国的鞋发起反倾销调查。
2009年3月
 秘鲁 决定对从中国进口的,CIF价格低于或等于5.97美元/双,以纺织材料作为鞋面的便鞋和运动鞋征收临时反倾销税0.31美元/双
                                                                                                根据温州鞋革协会网站报道材料整理,               
         http:///?csubclaid=1059


 
 
第二节 具体对策

根据上述温州鞋业产业集群发展中问题,笔者认为归到底就是一个创新的问题,针对如何提高温州鞋业的创新能力我们提出以下具体措施。

   一、提升创新意识。
   (一)企业家
企业家具备的创新意识是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的前提条件,也是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基础。高素质的企业家应具有不断创新意识、机遇意识和善于选人用人的能力,其中笔者认为企业家的创新意识在目前形势下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温州鞋业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家应该在遵循产业集群发展的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将创新作为企业的生命,将创新的理念贯彻到生产地每个环节中,充分 调动企业内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力实施产业集群创新发展战略有效地配置企业的人力、财力资源,推动技术创新,使企业获得长久发展的技术支持。在未来的温州鞋业的战略中,提高企业家创新意识是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竞争能力的关键一环。

   (二)企业
温州鞋业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应该提高自己在管理水平上的创新意识。企业创新管理能力的提高,可以通过创新战略的制定和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来实现。企业要保证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的成功,在企业战略上制定正确的创新战略是关键的一步,要全面综合考虑了企业内外部因素后,再做选择,创新战略既要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又要跟上时代的潮流。企业选择创新战略,应该更多地将自身的优势资源集中于自己的特有专长与核心技术创新能力的领域上,不能盲目跟谁市场趋势,更不要盲目进入与企业自身核心专长与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无关的领域。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将促进企业创新水平的提高,人才是企业技术创新、竞争取胜之本。企业高层次科技人员比例的高低,在某种意义上就标志着一个企业的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

   二、政府的积极推动
集群的健康快速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创新环境是政府政策与法规、管理体制、市场和服务的统称,这些环境因素对激励企业和有关机构对创新进行投资有很大的影响和激励作用。为了营造鼓励温州鞋业产业集群内的企业从事创新和投资于创新,那么温州各级政府首先要建立和完善与之相适应的政策和规章,比如在设立政府创新奖励基金,给予积极创新的企业予以一定的资金奖励,还可以在鞋类产品税收和出口贸易方面继续给予倾斜政策等。其二要从不同渠道积极引入外部技术创新资源和优秀人才,形成有效的技术创新能力。因为温州鞋业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创新人才的缺乏,是制约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市场的竞争最终还是人才的竞争。其三完善产权特别是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体系,保护一些创新企业的合法权益,促进区域和企业自主创新。其四是促进社会诚信建设,培育鼓励创业和创新、支持人才合理流动的区域创新文化,塑造区域品牌等。

   三、建立有利于创新的服务体系
除了政府在政策制度上的积极推动在温州鞋业集群内还应建设一批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创业服务中心、教育培训机构、信息服务中心等;鼓励集群内企业开展区域整体营销,推动区域产业品牌建设。加强企业“产、学、研”联合步伐。由于大部分企业自身的研究开发技术能力薄弱,要想有效推进企业的技术创新产品创新,解决企业技术创新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必须加强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与联系。借助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力量,通过加强“产、学、联”联合,吸引多方科技力量进入企业,与企业建立多种形式、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推动中小企业低成本、高效率进行技术创新。通过这种合作,既可以填补企业因缺乏技术研发部门或缺少专业技术力量,又能够发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技术力量雄厚的优势,互利互惠,形成“双赢”的局面。

   四、以自主创新和营销创新突破贸易壁垒
    温州鞋业集群中的龙头企业普遍具有相当程度的自主创新能力。但是,其余80%的中小企业都还没有自己的研发部门,很多厂家甚至连自己的商标都没有,主要为国内外其他鞋类企业提供加工定制和贴牌服务,严重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在市场竞争中非常被动,温州鞋业要应对来自发达国家的反倾销壁垒、技术壁垒、绿色壁垒和其他各种限制温州鞋业产业集群进入国际市场的障碍,一方面要掌握国际市场的游戏规则,熟悉关于国际贸易的各项法规和公约,学会与目的地市场的政府加强沟通联系,积极维护自身的国际贸易利益,维持企业的竞争力;另一方面更要通过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包括产品创新和营销创新,来促进鞋业集群的升级,进而提高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


                         

第六章 结论


    本论文在对产业集群形成及生命周期理论的研究中结合温州产业集群的实际情况,对温州鞋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因素进行分析。温州并不拥有丰富的自然要素禀赋的优势,但温州却有很深厚的制鞋的历史基础,加上温州地区特有的瓯越文化及历代形成的重商观念为温州鞋业集群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巨大的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需求,相关配套产业及服务机构,再加上得到温州各级政府在政策和制度上的支持与帮助。这些条件促使了温州鞋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当前温州鞋业产业集群处于成长阶段,集群内企业的规模正在不断地壮大,大规模大品牌的企业在不断地涌现,但在鞋业全球价值链中温州鞋业仅处于低端位置,大部分的温州鞋业都以OEM的方式参与国际贸易,缺少自主品牌与核心技术。创新的缺失是温州鞋业产业集群现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大部分中小企业主都缺乏创新的意识与动力,对人才不够重视,没有可持续长远的发展规划。这种创新的缺失导致模仿的盛行和低价竞争,从而使温州鞋业时常遭遇国际贸易摩擦。针对温州鞋业产业集群所临的问题本文从企业家、企业、政府的角度分别来提出具体的对策,希望能对温州鞋业产业集群的竞争力起到一定得作用。
    各个方面的限制,本文研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数据收集比较困难,缺乏实证,研究尚不充分,不能全面地、准确地分析温州鞋业产业集群现状及竞争力等等。而这些薄弱环节,正是本人以后进一步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8:70-88.
[2]Porter  M E. Location ,Competi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Local clusters Global Economy[J]. Economic Development Quarterly,2000,14(1).
.Small Business Economics,1998,(10):244-266.
[4] Rohit Deshpande E.B. and Hubert Gatignon .Competitive Analysis [J].Marketing Letters,1994,(5): 271-287.
[5]迈克尔•波特. 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54-59.
[6]马歇尔. 经济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7]王缉慈. 创新的空间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02-110.
[8]刘友金. 中 小企业集群式创新汇[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86-87.
[9]史忠良. 产业兴衰与转化规律[M]. 北京: 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35-40.
[10]阿尔弗雷德•韦伯.工业区位论[M].上海:商务印刷馆.1997.23-24.
[11]谭文柱,王缉慈,陈倩倩.全球鞋业转移背景下我国制鞋业的地方集群升级—以温州鞋业集群为例[J]. 经济地理,2006(l):60-65.
[12]李佐军,创新型产业集群事关经济后续动力 [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09,(24):53-56.
[13]张会恒. 论产业生命周期理论[J].财贸研究,2004,(6).
[14]陈步云.基于产业集群的浙江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J].2008,(24):31-37.
[15]许欣.温州鞋业国际化之路的反思[J].商场现代化,2006,(5):8-9.
[16]王缉慈.温州鞋业集群向何处去[J].中国质量与品牌,2004,(11):48-51.
[17]徐四清.温州鞋业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6,(10).34-39
[18]朱允卫,董美双. 基于全球价值链的温州鞋业集群升级研究 [J].国际贸易问题,2006,(10):55-61.
[19]郑健壮. 产业集群理论综述及其发展路径研究 [J].中国流通经济,2006,(2):
25-28.
[20]曾咏梅.产业集群形成的动力机制分析 [N].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9(5).
[21]叶志斌. 温州鞋业集群快速发展的动力机制[J]. 产业经济,2007,(3):94-96
[22]施昌奎. 产业集群的成因与作用——以北京顺义汽车产业集群为例 [J].城市问题  2006,(6):35-40.
[23]阮平南,王晓琦.产业集群生命周期演化机理研究 [J].煤炭经济研究,2008,(4):37-48.
[24]李健,金占明,陈旭.基于竞合关系的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研究 [J].华东经济管理,2009,(1):53-58.
[25]庞之栋. 产业集群生命周期分析 [J].现代管理科学,2007,(8):87-88
[26]俞雄. 温州鞋业发展历程[J].温州论坛,2006,(4):23-28


            
 


                                                     
                    致  谢

本文的研究工作是在我的导师——王楠老师的精心指导和悉心关怀下完成的,从论文的选题、初稿的形成,到最后的定稿无不倾注着导师辛勤的汗水和心血。导师严谨的治学态度、渊博的知识、无私的奉献精神使我深受启迪;导师谦逊的言行、开阔的思维使我终身受益。在此我要向我的导师致以最衷心的感谢和深深的敬意。
另外,要感谢在大学期间所有传授我知识的老师,是他们的悉心教导使我有了良好的专业课知识,这也是论文得以完成的基础。感谢所有给我帮助的老师和同学,谢谢你们!
最后,我要深切地感谢我的父母和亲友!感谢我的父母在我成长中给予我无私的关爱,感谢他们二十几年来始终含辛茹苦又毫无怨言的支持我的学业!感谢我的亲友,感谢他们在我成长中帮助我、关爱我。父母和亲友们的关怀与支持是我前进的不竭动力!
在此,我再次向所有传授我知识的老师、同学、朋友和帮助过我的人表示由衷的谢意!
感谢你们!
                      
                                               朱迪其                             


 

上一篇:论王尔德童话中的故事情节发展

下一篇:中美学生思维方式的差异的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