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

浙江纺织行业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发布时间:2015-09-23 09:44


第一章 引言 1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
第二节 研究框架 2
第二章 产业集群的理论基础 3
第一节 产业集群的概念 3
第二节 产业集群的分类 4
第三节 关于产业集群的一些理论 5
一、马歇尔产业区理论 5
二、克鲁格曼经济地理学理论 5
三、波特的钻石理论模型 6
第三章 我国纺织行业产业集群概况 8
第一节 我国纺织业的发展历程 8
第二节 我国纺织业产业集群的现状 8
第四章 浙江纺织行业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其竞争力分析 11
第一节 浙江纺织行业产业集群概况 11
第二节 浙江纺织产业集群的“钻石模型”………………………………………12
第三节 浙江纺织行业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与劣势 13
一、浙江纺织行业产业集群竞争优势 13
二、浙江纺织行业产业集群竞争劣势 15
第五章 如何提高浙江纺织行业产业集群的竞争力 17
第一节 企业层面……………………………………………………………………17
第二节 政府层面……………………………………………………………………18
第六章 结束语 21
参考文献 22
 
致谢…………………………………………………………………………………23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纺织行业作为我国的传统产业之一,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一直以来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特别是在在解决就业人口、“三农”问题、保持贸易顺差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随着我国加入WTO,特别是在2005年世界贸易组织废止了《纺织品与服装协议》 ,束缚我国纺织品30多年的配额措施将退出历史舞台,为我国纺织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已经发展成为纺织业产品最丰富、生产规模最大、体系最完美的国家。我国之所以能够成为纺织大国,大多数原因是因为低成本的竞争优势。然而,随着全球各地纺织业的不断发展,导致全球纺织生产能力不断的过剩,而且这种过剩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因此,我国的纺织行业必须重新调整自己在全球纺织行业中的定位,寻找真正适合自己并具有中国特色的纺织业。
随着市场的逐步开放以及多种经济成份的发展,纺织行业产业集群已经成为我国纺织行业新型产业结构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很多的纺织产业集群成为极具活力的产业组织形式,对我国纺织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市场竞争已从企业发展战略向产业集群演化,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揭示了发达国家通过产业集群带动经济发展的规律,如美国家喻户晓的硅谷,它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提高了经济的多样性。产业集群的崛起是产业发展为了经济全球化和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而形成的一种产业空间组织,目前产业集群已经成为产业发展的一个世界性趋势,国际社会对它的关注已经越来越广泛,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在积极推行产业集群发展战略,而且,无论是传统产业还是新兴产业,无论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还是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都有着产业集群成功的典范。产业集群利用其特有的柔性生产和协作创新在区域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范围经济和规模收益是其他产业形式难以相比的。
浙江的纺织行业是中国纺织行业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它作为全国第一大纺织品出口和生产基地,从古到今都有着“丝绸之府”的美誉,为我国的纺织业发展也立下了汗马功劳。浙江也是我国中小企业最为集中、纺织经济发展最快的省份。全亚洲规模最大、经营品种最多、成交额最高的纺织品专业市场就在浙江绍兴,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其他大大小小的专业市场。浙江的产业集群是改革开放出现的新经济地理现象,产业集群一直以来是被看成浙江民营经济的一大引擎,产业集群发展已经成为浙江区域发展和城市竞争力提升的主要支撑。浙江纺织业产业集群更是浙江产业集群的领头行业,绍兴的轻纺产业群、萧山的化纤及化纤面料产业、海宁的经编业、嵊州的领带产业群、宁波和温州的服装业、诸暨的袜业群等等早已经名扬天下,它们都已经成为开拓市场的生产创新基地,纺织产业集群在纺织经济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浙江的这种集群的产业组织及其空间形态现出了较高的经济价值,尤其是它在发挥地区提高区域竞争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由于浙江的纺织产业集群发展时间不长,正处于不断的发展和完善的时期,并没有形成很坚固的竞争优势,很多方面仍需要提高。因此,本文通过对浙江纺织业产业集群现状进行分析和研究,并借鉴国内外的企业对于纺织产业集群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结合浙江的实际情况,以理论成果指导产业集群的研究活动,促进浙江纺织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健康成长,希望对提升浙江省的纺织行业创新力和竞争力有一定的帮助。
第二节 研究框架
本文首先提出产业集群概念及其分类,再写产业集群的一些基础理论,使得大家对产业集群有更加充分的了解,接着大致描述我国纺织产业集群的概况,为浙江纺织行业产业集群奠定基础,然后重点写浙江纺织行业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其竞争力优势与劣势,最后写如何提高浙江纺织业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对策及建议。文中的重点是从浙江省实际出发,研究和分析浙江纺织行业产业集群竞争力,在阐述浙江纺织行业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同时,也指出它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以此来提高浙江省纺织业产业集群的竞争能力。

第二章  产业集群的理论基础
 
产业集群这种组织形态由于它具有特有的结构特征和强大经济活力而在国际上受到很多研究领域的关注。我国众多的产业集群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逐渐兴起,近年来对产业集群的研究也逐渐多 了起来。产业集群不仅概括了产业和地区发展中的普遍规律,还能够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强化专业化工,充分发挥产业关联和协作效应,促进技术人才和资本的合理流动和配置,通过示范作用有效地刺激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产业集群已经发成为当代经济世界发展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经济组织形式。如意大利巴第纺织产业群、美国硅谷IT产业群等等,这些足以说明产业集群是当然经济世界发展的一个趋势。在我国浙江、山东、江苏、广东等地的产业集群正在蓬勃发展,随着世界各地的通讯、网络以及交通等方面不断发展,世界的物理距离正在不断的缩小,显而易见,未来的竞争中产业集群将占很大的比例。
    目前国内关于产业的研究文献还比较缺乏,但是国际上关于产业集群理论的文献比较丰富,尽管他们所研究的文献的现实背景与我国的国情有一定的差距,但是他们所研究的文献还是非常有参考价值,所以文中或多或少将会引用到他们的文献。
第一节 产业集群的概念
产业集群又称为企业集群或产业集聚,其理论最早见于马歇尔的企业群落理论,他1890年在《经济学原理》中对产业集群的描述是:一种由历史和自然共同限定的区域,其中的中小企业地相互作用,企业群与社会趋向融合。
后来其他经济学家又进一步的发展和深化了这个理论,其中最受大家认可和关注的就是迈克•波特关于产业集群的理论,他认为:产业集群是在某一特定领域中,一群在地理上邻近、有相互关联性的企业和相关的法人机构,并以彼此的共通性和互补性相联结。产业集群包括一批对竞争起重要作用的、相互联系的产业和其他实体,包括提供零部件等上游的中间商,下游的渠道和顾客,提供互补产品的制造商,以及具有相关技能、技术或共同投入的属于其他产业的企业,许多产业集群还包括提供专业培训、教育、信息研究和技术支持的政府和其他机构。
    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产业集群的内容有不同的认识,我国的也有不少学者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也有不同的看法,这里就不叙述了。概括的来说,产业集群就是指在特定的区域中,具有竞争和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的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的机构等组成的群体。它不仅可以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主导力量,而且也可以提高一国相关产业竞争力。产业集群的概念提供了一个思考、分析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并制定相应政策的新视角。
第二节 产业集群的分类
1998年,Peter Knorringa和Jorg Meyer Stamer在对发展中国家的产业集群研究中,把产业集群分以下三类:意大利式产业集群、卫星式产业集群、轮轴式产业集群。三个集群的特点详见表2—1。

表 2-1 产业集群分类
 意大利式产业集群 卫星式产业集群 轮轴式产业集群
主要特征 以中小企业居多,专业化性强,地方竞争激烈,基于信任的关系 以中小企业居多,依赖外部企业,基于低廉的劳动成本 大规模地方企业和中小企业
主要优点 柔性专业化,产品质量高,创新潜力大 成本优势,技能/隐性知识 成本优势,柔性,企业作用重要
主要弱点 面临经济环境和技术突变适应缓慢 销售和投入依赖外部参与者,有限的诀窍影响了竞争优势 整个集群依赖少数大企业绩效
典型发展轨迹 停滞/衰退,内部劳动分工变迁 部分活动外包给其他区域,轴式结构的出现,升级 停滞/衰退(如果大企业衰退/停滞),升级,内部分工变化
政策干预 集体行动形成区域优势,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合营 中小企业升级的典型工具(培训和技术扩散) 大企业/协会和中小企业支持机构的合作,从而增强了中小企业的实力
资料来源:Peter Knorriga/ Jorg Meyer Stamer,New Dimensions in enterprise Cooperation Development: From Clusters to Industrial Districts,1998(10)
  我国学者仇保兴 按照中小企业结构将产业集群分为:企业群落内部企业之间的关系是以平等市场交易为主,各生产厂以水平联系来完成产品生产的“市场型”中小企业集群;以大企业为中心、众多中小企业的外围而形成的“椎型”中小企
业集群;以信息联系为主而不是物质联系为主,以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业的柔性生产方式来进行生产的混合网络型中小企业群落。
    李新春 教授根据对广东企业集群的不同发展形态的观察,将企业集群描绘为三种形式:历史形成的产业集群,沿全球商品链形成的企业集群以及创新网络企业集群。
产业集群根据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结构,不同的性质甚至不同的地方分类尽
不相同,所以对于产业集群的分类,我们只做大概的了解,以助于对产业集群了解的更加全面和透彻,在此并不深入研究和讨论。
 
 
第三节 关于产业集群的一些理论
在产业集群竞争力众多理论当中,比较突出的有马歇尔产业区理论、克鲁格曼的经济地理学理论、波特的钻石理论模型。这些理论为研究浙江纺织行业产业集群竞争力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马歇尔产业区理论
  马歇尔在他的经典著作《经济学原理》中提出了“产业区”的概念,认为“产业区”由当地历史和自然条件共同作用的区域。他在论述中总结了产业区所具有的六个方面特征:[1]与当地社区同源的价值观系统和协同的创新环境;[2]生产垂直联系的企业群体;[3]最优的人力资源配置;[4]产业区理想的市场—不完全竞争市场;[5]竞争与合作并存;[6]富有特色的本地金融系统。
    马歇尔还总结了企业空间集聚的三个基本原因:专业劳动市场的存在;供应商和服务提供商能供给专用的投入品;商业知识在企业间相对较快流动导致技术溢出。他的产业区理论更多的是从聚集性经济的角度进行论述的,这种积聚效应使企业边际收益递增,生产成本降低。企业通过这种集聚效应可以加强营销优势,还能形成区位品牌效应。
二、 克鲁格曼的经济地理学理论
    克鲁格曼主要从经济地理的角度探讨了产业聚集的动因。他所运用的外部经济概念表示的内涵与同于马歇尔所用的外部经济概念存在着差异,而与新贸易理论相似。克鲁格曼更注重一般性的外部经济,而不是特定于某产业的外部经济,所以,其外部经济的概念是与需求供给关系相联系的,而不是纯粹的技术溢出效应。他认为促进外部规模经济的要素主要有三种:劳动力储备、专业供应商和知识溢出。克鲁格曼将地理因素纳入到 经济学的分析中,同时标志着新经济地理理论的产生及区位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克鲁格曼的方法是运用在不完全竞争假设下的,他研究认为在市场不确定性和技术快速变革而导致内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衰退的情况下,因而聚集性经济
更具有外部规模和范围经济优势。在贸易成本高时,两个产业同时存在于两个经
济中,而在贸易成本低时,产业聚集的现象首先是可能的,并且也是必需的,甚至可能走上彻底的专业化。克鲁格曼等人认为,原来欧洲国家间的边界所导致的高成本贸易阻碍了欧洲范围内的产业聚集,随着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的进一步深入,欧洲原有产业布局的对称性将被打破,而伴随着一个美国式中心的累积聚集过程。克鲁格曼等人以同样的原理分析了多生产要素、多国家及多产业的状况,也证明了在这种情况下产业聚集存在的可能性及持续的条件。
三、波特的钻石理论模型
 波特的产业集群研究是结合其对国家的竞争优势研究而展开的。他在1990年的《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通过对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产业集群竞争特点对国家竞争优势作了具体的比较分析,他认为,国家只是企业的外在环境。政府的目标是为国内企业创造一个适宜的环境。因而,评价一个国家产业竞争力的关键是该国能否有效地形成竞争性环境和创新。他认为决定国家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主要有四个: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支持产业;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状况。此外影响竞争力的比较重要的因素还有机遇和政府。机遇和政府行为各自的方式改变着四个关键因素,从而影响国家竞争力。以上四个要素构成了波特的国家竞争力钻石模型。其完整的钻石模型如图2-1所示。

 
图2-1 完整的钻石体系

要素条件它决定一国在生产要素方面的地位,包括熟练劳动力供给和基础设施状况等在特定产业竞争中的必备条件。需求条件指本国市场对该项产业所提供
产品或服务的需求如何,国内市场的构成和特点对公司察觉、理解和反应国际购买者的需求较为重要。相关支持产业的表现是指这些产业的相关产业和上游产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它们之间不但有彼此拉动的效果,甚至能转换成其他国家无法仿效、也无可取代的竞争优势;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行为指企业在一个国家的基础、组织和管理形态,以及国内市场竞争状况。除了上述四个要素外,还有机遇和政府两个变数。“机遇”通常是随机的,并非企业甚至政府所能控制,机会的来源可能是自然演化的,也可能是由一个偶然的事件促成,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去抓住机会。政府通过政策对钻石体系形成直接或间接的作用,过分的干预和极度的放任是不可取的两个极端,合理的选择应该是以产业政策等方式适度的介入。

第三章  我国纺织行业产业集群概况
 
第一节 我国纺织业的发展历程
 我国纺织业发展的历史悠久,但是它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发展阶段 :
 一、从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是纺织产业扩张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纺织产业获得了新的生命,走上了正常化发展道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迅速实现了产业扩张,基本建成了我国纺织产业的总体框架,解决了当时人们的衣着需求,对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是当时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当时我国纺织产业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型计划经济体制,这种“统的过多,管的过死”的产业政策不利于发挥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供需结构仍主要通过国家指令性计划配置,纺织企业基本属无风险经营,由此暴露出产业发展的一系列问题,例如产品质量差、花色品种少、更新换代慢、物质消耗高、经济效益低、企业竞争力弱等,纺织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
二、从1978年至20世纪90年代是纺织产业调整期。经过改革开放前我国纺织产业的初建和扩张阶段,纺织产业特定历史时期的任务已基本完成,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有利时机,我国纺织产业进入了新的调整和提高阶段。这一时期,纺织产业改变了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而转向市场经济体制,打破了以前的统分统配、统购统销、产销脱节的产业政策。企业通过政企分开扩大了经营自主权,增强了企业活力。纺织经济的市场化、社会化程度日趋提高,纺织产业的各种经济效益指标有了明显改善,在国际竞争舞台上的地位得到很大提升,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但与此同时,纺织产业内的重复建设现象也非常严重,形成了企业间的恶性竞争,全行业曾连续几年出现整体性亏损,纺织产业成为当时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最困难的产业之一。
三、上世纪90年代末至今,我国纺织产业进入快速增长期。从1998年开始,纺织产业经过连续三年的努力完成了“压锭、减员和扭亏”三大目标,纺织产业的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效果明显,其工业增加值平均每年都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并已基本形成了上中下游相衔接、门类齐全的产业体系,产业整体素质不断得到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获得了较大提升,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化纤、棉花、丝绸、服装等主要纺织品产量已跃居世界第一位,成为最大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国。
                    
第二节 我国纺织业产业集群的现状
 

从我国纺织产业集群的区域分布来看,我国纺织产业主要集中分布在东部和东南沿海省市,中西部地区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纺织产业集群不多。截至到2004年底,浙江、山东、广东、江苏四省共集中了全国65.49%的纺织企业(如图3-1),汇集了全国57.63%的纺织从业人员,拥有全国66.49%的纺织工业资产,完成了全国72.04%的纺织工业总产值,实现了全国72.91%的纺织工业销售收人额,创造了全国80.26%的纺织工业利润,这充分显示出我国纺织产业向浙、苏、粤、鲁集聚的发展趋势。


 
 
图3-1 04年底全国纺织企业分布图

我国纺织产业集群的变化趋势来看,尤其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纺织产业集群的总体规模进一步增大,但各地的发展速度不一。广东省纺织产业集群经济占全国纺织经济的比重总体呈下滑趋势,浙江省和山东省的纺织产业集群经济占全国纺织经济的比重呈快速增长趋势,江苏省纺织产业集群经济在全国纺织经济的比重整体呈缓慢增长趋势。产业集群对全国纺织产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已经成为我国纺织经济腾飞的一支重要力量,尤其是浙江纺织产业集群不仅规模优势日益突出,而且集群区内的生产设备、营销网络、信息化建设、科技投人等方面也都走在全国前列。此外,针对我国纺 织产业集群处于技术升级和内部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我国纺织工业协会及时给予了各方面的服务与引导,并且采取了一系列的有力措施,为我国纺织产业集群建设和集群创新做出了积极贡献。
虽然我国纺织业产业集群已经初具规模,在我国纺织经济中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但是与国际上成熟的产业集群相比,我国纺织业产业集群还是显得非常的幼小,主要表现为:我国纺织产业集群内的企业以中小型民营企业或家庭企业为主,它们对外实行加工贸易、对内以中低档产品为主,产业层次较低、产品附加值不高,高档原材料和国际品牌较少,创新能力较弱,缺乏自有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或产品,市场进入的技术壁垒和资本壁垒不高,资本市场和高级人才市场尚不发达,破产和兼并的法律法规都不够完善,集群内的公司、大学或研究机构、中介、金融等服务系统尚未建立完善,彼此之间的信息共享、互动机制还不够灵活,产品质量监管还不够严格、竞争秩序还比较混乱等等。
总之,我国纺织产业集群大多是基本要素集聚型和价值链集聚型,也有少数纺织产业集群的创新平台建设得比较成功,产业集群开始向高级化方向发展,但
到目前,还没有出现像意大利那样的高级成衣集群,我国纺织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多是建立在低成本、低价格基础之上的,“量大、质低、厂小”是各地纺织产业集群的通病。我国的纺织产业应树立危机意识,注重产业技术和产业结构的提升,以便促进我国纺织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第四章  浙江纺织行业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其竞争力分析
第一节 浙江纺织行业产业集群概况
浙江纺织自古以来就有着“丝绸之府”的美誉而闻名世界,到目前为止,浙江省是我国纺织业的生产大省和出口大省,而纺织行业在全省工业生产和出口贸易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极大的促进了我省整体经济实力。
浙江省的纺织工业近几年来一直持续高速增长。根据国家纺织工业部多年的调查数据统计显示,浙江省纺织行业产值从1993年到2004年间,由59亿上升到3751亿,足足增长了大约63倍。这个惊人的增长不仅仅是在数量上得到增长,而是整个纺织实力都得到了增长。在2004年,纺织行业的出口总量首次超过广东省,成为我国纺织行业的第一大省。这个纺织行业的发展是离不开产业集群的发展,尤其是中小企业的产业集群不容忽视。根据不完全的数据统计,2004年浙江省25.4万家企业中,中小企业就有25万家,可见中小企业对我省纺织行业发展所带来的契机,这些中小企业主要是由私人和民营企业组成。
自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纺织产业集群迅速发展起来,产业群数量多,整体规模大,具有显著的集群效应,为了顺应了市场配置资源的客观要求和区域发展经济的主观能动性。以某一类纺织服装产品生产为主的企业主要集中在省内各个县或者市,初步形成具有外部规模经济的中小企业专业化纺织产业群体,在我省这些的例子有很多,如宁波、温州的服装产业群,杭嘉湖的丝绸,杭州的女装产业群,清河的羊绒产业集群,诸暨市大唐的袜业群,嵊州的领带等。这些区域产业集群几乎都与相关专业性市场相互依托,最初是纺织专业市场带动了周边的小型加工集群,产业集群的提升促进了这些市场的进一步发育,出现了市场细分和生产专业化、社会化趋势,不同的产业集群通过遍布全省的专业市场网络形成更大区域范围的产业价值链,让浙江的纺织行业闻名世界,使得浙江省乃至全国的纺织经济日益发展。
浙江纺织行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的,正在逐步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的纺织大企业大集团和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市镇纺织产业集群的产业组织形式,这些纺织产业集群遍布整个浙江省。下面就简单的介绍浙江纺织产业集群的分布 。
    在杭州有余杭区家纺布艺、萧山的化纤业;在宁波和奉化有服装业;在绍兴有中国轻纺城,诸暨市衬衫,袜业,嵊州领带城;在嘉兴有平湖服装业,秀州丝
 
织品,桐乡羊毛衬业;在湖州有织里童装业,城区纺织业;温州有以乐清、瑞安、永嘉和平阳为主的服装业;在金华有东阳市西服业,义务服装、针织、饰品、袜业等八大行业,浦江针纺服装产业。
    以上为浙江纺织产业集群的大概分布,也许资料并不是很完整,但是大多数形成集群的纺织产业都在这了。可见浙江纺织产业集群涉及地方之广泛,数量之巨大,足以可见浙江纺织行业产业集群的强大。
第二节 浙江纺织产业集群的“钻石模型”
在这里运用波特的“钻石模式”来分析浙江纺织行业产业集群竞争力,波特认为决定国家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包括四个: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支持产业、企业的战略结构与竞争状况。此外还有机遇与政府对促进竞争力也有重要的作用。根据上面六个要素从不同的角度对浙江纺织产业集群竞争力进行浅析。
一、 要素条件
要素条件包括很多方面,浙江省的生产要素主要包括人力资源与基础设施供给。浙江劳动力资源丰富,加上就业压力又很大,因而劳动力价格显得非常低廉。由于各企业对培训的不够重视,及其有很大一部分工人是流动的外来工人,他们劳动文化程度不够高,所以劳动力素质普通偏低,技术工人比较匮乏。浙江基础设施供给还算是比较完善,交通系统发达,铁路与公路基本成网,各纺织市场也是比较专业。但是集群基础较差,因此配套基础设施还有待完善。
二、 需求条件
随便经济不断的发展,人民对纺织品的需求也是逐年增长。加上对纺织品配额的取消,低成本的竞争优势,使得浙江纺织品的出口将会进一步扩大。但是由于大多数纺织品都以价格低、数量多来获取竞争优势,随着人民对生活质量的提高,这种方式的竞争优势将不会长久。尤其是国外的发达国家,他们在不断的追求高品质的纺织品,使得浙江纺织品显得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淡然无光。不过很多还是抵挡不住低价格的诱惑。
三、 相关支持产业
浙江省纺织行业各节强弱不是很均匀,相关产业发展还是不够协调,如纺机、染化等支持产业虽然有一定的基础,但是由于设计等一些方面的原因存在差异,而导致整体效果差。与纺织品这一行业相关的如媒体、信息咨询、金融、会展、广告、教育机构等等行业虽然快速成长,但是仍缺乏专业化分工及其相关产业的内部效应。纺织专业化的服务机构也比较缺乏,仍需要大力发展。
四、 企业的战略结构与竞争状况
 
浙江省纺织产业集群主要由中小企业构 成,它们机制灵活、拥有快速的市场应变能力。但是由于中下企业同样受到自身条件和水平的限制,对外以出口加工为主、对内以中低档产品为主。如果不改变这一现象,浙江的纺织行业的竞争力将很难提高。
五、 机遇
浙江纺织业的发展正面临着良好机遇,配额制度的取消,省政府的大力支持,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其实很多机遇不是现成的,而是自己去争取的。因为各纺织企业要善于寻找机会,抓住机会。
六、 政府
纺织产业集群是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政府不应该直接干预。但是政府可以通过制定有效的措施对产业集群的发展加以引导。浙江省宽松的制度与政策,在很大程度吸引了大量生产要素的定向流动,为浙江省纺织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第三节 浙江纺织行业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与劣势
 浙江纺织产业集群主要是在相近的地理位置上各纺织企业生产集中化发展起来的,并与专业性市场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产生互动作用。他们分工明确、合作紧密,且相对集中在特定的市场条件有利的地区,并与专业性市场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相互依托。由于中小型以下的纺织企业占省内纺织企业总数的绝大多数,所以对浙江纺织产业集群的分析主要是以中小企业为主题结构来进行分析的。
一、浙江纺织行业产业集群竞争优势
   (一)反应灵敏、小批量多品种。浙江省内大多数纺织企业都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在工业企业的规模结构上,小企业众多是浙江的特点。随着个性化消费浪潮的兴起,中小企业对市场需求反应灵敏、容易做到小批量多品种的特点,使其在市场上具备强有力的竞争力。对纺织工业来说,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是有竞争力的,它们容易在某一区域快速集中,即展开激烈的竞争,又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吸引越来越多的民间投资,不断的有相关新企业产生,带动了产业集群的发展,形成了专业化的纺织产业集群。它们表现出来的竞争力不再是单个企业的竞争力,而是一种比所有单个企业竞争力简单叠加起来更加具有优势的集群竞
争力。
   (二)高度的社会分工和产业细分。浙江纺织工业很好地发挥了产业集聚的
效应。产业集聚带来了专业化分工,专业化分工带来了规模效益。对每一个小企业甚至家庭作坊来说,虽然从场地、人员、设备,甚至从投资、产值、利润来说,规模都是很小的,但是由于他从事的是一个环节甚至是一个工艺过程的生产,他的产出量非常大,即生产规模相当可观。专业化分工使得小型企业获得了规模效益。由于每一家企业从事的是产品生产链上的某一环节,各家企业必须紧密协作,降低交易成本,因此专业化分工和产业聚集又带来了市场的繁荣。提高了整个产业的竞争力。
   (三)社会资本充裕,纺织专业化市场发达。社会资本是指对发展商品经济有意义的历史传统,人文环境,劳动素质等。首先,浙江不少地区具有商品经济发展的悠久历史传统。其次,浙江人具备勤劳,敢闯,创新的精神。相信温州人已经名扬中国,他们学历不高,但是他们勤劳、敢闯、创新。最后,在中国由于儒家家庭主义价值系统和崇敬权威的影响,一切商业关系以人际网络作为基础。这些社会资本为浙江纺织产业集群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与纺织行业有关、在国内有一定知名度的纺织专业市场有:绍兴轻纺城、桐乡羊毛衫市场等等。专业市场既为众多同类企业产品提供了销售产品的平台,又吸引了更多的同类企业在此集聚、共同分享由于集聚而扩大的市场需求,这样就可以进一步促进浙江的纺织行业的发展。
   (四)新企业不断的进入,原有企业不断增长。一方面,良好的创新氛围、激烈的竞争环境以及完善的地方配套体系,使集群在吸引新企业进入方面具有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地理集中性和良好的外部环境,不仅鼓励产业集群的出现,也有利于现有企业的增长和规模扩张。在产业集群形成后,不仅吸引新来的工厂会根植于本地,还会有很多新企业在本地繁殖和成长。
   (五)浙江纺织企业竞争意识强。当今世界什么都讲个竞争,“成者为王,败者为寇”,是各企业的座右铭,能带来利润的就继续生存下去,否则就要被淘汰。在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我们浙江大多数纺织企业存活了下来,而且在不断的壮大,我想大多数原因就是它们那超强的竞争意识。在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经历过许多的纺织创业和生产的艰难时期,但是大多数企业能够坚持下来,而且能够将自己的产品推销到全国各地乃至世界。
   (六)浓厚的纺织产业氛围。产业氛围突出表现在企业间的竞争、创业和信息的流通。众多企业成功的创业经历及其营造出良好的纺织产业环境,促进大量企业的加入该行业,加强了集聚效应。地理近邻优势还在于纺织业内各同行的经营思路和经营方法上的相互借鉴。相互学习长处并加以利用,再不断改善自己的不足,从而大大的增加竞争力。浙江便拥有着如此浓厚的纺织产业氛围。
   (七)“区位品牌”的初步形成。区位品牌即产业区位是品牌的象征,如法国的香水、意大利的时装、瑞士的手表等。单个企业要建立自己的品牌,需要庞大的资金投入,然而企业通过集群,集群内企业的整体力量,加大广告宣传的投入力度,利用群体效应,容易形成“区位品牌”,从而使每个企业都受益。“区位品
牌”提升了浙江整个纺织行业的区域形象,为招商引资和未来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二、浙江纺织行业产业集群竞争劣势
   (一)纺织行业中小企业比重高,规模效益不明显。浙江纺织行业中小企业比重高有它优势的同时也存在着劣势,正因为缺少大型企业而导致规模效益不明
显,根据统计,50%以上的纺织企业盈利水平普遍偏低,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在面对风险的同时,中小企业抵抗风险能力的也比较弱。
   (二)产业集群还处于初级阶段,竞争优势难以维持。纺织业是浙江省产业集群发展最早且最突出的行业之一,也是浙江最具出口竞争优势的行业,目前浙江就纺织集群的整体水平来看,浙江绝大部分产业集群尚未发展成熟,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如多年来在国际市场上一直以低价和数量取胜,纺织服装集群大多数以生产中低档产品为主,尽管目前有部分集群开始向高端发展,集群企业的竞争优势大多建立在低成本、低价格、特别是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基础上;个体、家庭企业小生产管理方式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集群企业厂房简陋、技术落后、很多还
是作坊式的企 业;技术工人比较紧缺,技术水平不高,产品“低质跑量”所占比重比较大。
   (三)产业同构现象严重,区域竞争过度。因为纺织产业进入门槛较低,集群中不断有新企业进入。浙江省纺织产业集群大部分由民营企业组成,且其中大部分企业的生产规模较小,运行成本较低,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产品开发、设计能力较弱,企业间极易模仿、跟进,集群内产业同构现象严重。在这样的集群里
同质的成品企业之间要相互竞争,同质的配套企业间也要相互竞争,同类企业的恶性竞争难以避免,相互压价、低价竞争必然越演越烈,在产业区域内引起一定程度的恶性竞争。这大大的降低了纺织产业集群的竞争力,不利于我省纺织的健康长期发展。
   (四)一些细分纺织行业明显出现产能过剩。很多地方纺织品的生产已经明显的出现供大于需,如萧山的化纤产能从2002年开始以每年的30%速度增长,到2004年,生产能力已经超过全国的总生产能力的1/5以上,是全国化纤生产能力最大的地区。这大量的过剩非常不利于同业的发展。
(五)产业结构和增长方式不合理。从产业结构看:具有竞争力的产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口的纺织产品也处于国际分工和价值链的低端;在科技和资本投入要求高的新型纤维和面料、产业用纺织品和纺织机械等与发达国家差距非常大。从增长方式看:纺织品增长大多数都靠庞大的数量,低廉的价格,出口效益不高。
   (六)浙江纺织产业集群正处于价值链的低附加价值环节,竞争力不强。由于浙江纺织产业集群起步相比之下较晚,设计、技术和销售网络落后于一些发达国家,但具有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所以在全球价值链中,仅仅从事标准化成衣的生产和加工、原始装配,缺乏自己的品牌、名牌,没有掌握完整的出口营销渠道,出口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争夺国外客户的有限资源,竞争中往往国内企业两败俱伤。
   (七)缺乏自主创新能力,营销手段落后。目前浙江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大多尚未形成成熟的产业集群应有的创新机制,企业缺乏自主技术创新的人才、资金、体制和环境基础。多数企业没有核心技术,没有自己的核心能力,大多停留在低水平的往返式生产上,防御风险能力较差。省内大多数企业都采用传统的营销模式,电子商务等新技术手段发展缓慢,出口纺织品大多依靠进口商的市场网络,独立的营销网络很少。不少企业存在“一流设备、二流管理、三流产品”的现象。大多数企业都存在着大而不强的问题。
   (八)缺乏自主品牌。浙江的多数纺织企业都没有自己的品牌,关键在于大多数企业根本没有品牌意识,更没有意识到品牌的重要性。即使意识到品牌的重要性,但是大多数的品牌创意不佳,没有什么内涵。
  
第五章 如何提高浙江纺织行业产业集群的竞争力
 
第一节 企业层面
一、 提升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由于产能过剩以及产业结构和增长方式不合理。这样就急需省内各纺织企业以提高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来转变以数量和价格为竞争优势的转向以质量为竞争优势,这还需要调整产业结构,增加产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避免投资过热,产能过剩。在未来想要继续在激烈的竞争当中占有优势地位,必须放弃以前的旧的经济增长模式。浙江各纺织企业应合理规划,统筹布局,努力提升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二、 优化营销渠道
 
扩建和优化营销渠道对浙江纺织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提升尤为关键,浙江纺织行业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提高还应该加强信息建设,完善互联网交易,通过互联网使品牌生产商和当地消费者联系起来,省略中间销售环节;想办法加入国际销售网络,同规模比较大的零售商合作,使自己的企业成为他们的生产基地;企业应提供最接近消费者的销售模式和促销方式、推广一体化战略、从上下游整合分销渠道、采用灵活的分销渠道对策,并选择使产品增值或能提供服务增值的经销商;同时通过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为企业进行提升价值链建立基础。同时通过以终端市场为中心进行营销渠道管理,使渠道体系各成员关系由交易型向伙伴型转变,由传统的单一销售渠道向多渠道销售转变来提升集群整体的竞争力,把浙江的纺织行业有大省变成强省,提升浙江纺织行业在我国乃至世界上的影响力。
三、加强自主品牌建设
在国际市场上有品牌和无品牌的纺织品之间价格差距非常大。有时甚至会出现有的国家收购我国低廉的纺织品,再贴上它们的知名品牌再返卖给中国,赚取高额的品牌差价。因此加强自主品牌建设应成为浙江纺织企业大幅度提高附加值的一种方法。这不仅能增强浙江纺织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也是保证浙江纺织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再是从政策上鼓励企业加大研究开发、技术改造、技术引进投入力度,建立人才培养与引进机制,构建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合作模式,提升纺织企业核心竞争力。在提高产品质量、技术档次、售后服务和品牌上下功夫,提高浙江纺织业总体竞争能力。我们要从为品牌打工,转向品牌生产,再提高到品牌经营 。
第二节 政府层面
一、促进浙江纺织产业集群升级
由于浙江省纺织企业都以中小企业为主,规模效益不高,而且产业集群也处于初级阶段,竞争难以持久。如果想要改变这些劣势,我们只能积极促进浙江纺织行业产业集群的升级。集群竞争力的提升,离不开集群的发展和升级。所以对浙江的纺织产业集群我们应该结合自身区域特色,继续保持并发扬集群内原有的特色,挖掘内部生长因素,积极回应全球产业的变化,在变化中不断发展自己,将自己的定位在比较高的一个位置。同时在全球价值链中,与非集群经济主体灵活互动,并通过改变自身在价值链中的嵌入位置和组织方式,提升产品质量、改变集群效率,从而创造、保持和捕捉更多价值。而且这样还远远不够,我们还需要努力的将中型企业发展成大型企业,将小企业发展成中型企业,以提高规模效果,使浙江的纺织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得到大大提高,竞争能力也将更加的持久。
二、 加强群内企业的协同竞争
在日益激烈和复杂竞争环境中,企业通过一定程度的合作和资源共享来寻求竞争优势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而竞争与合作相统一的协同竞争 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群体竞争观念的创新。当今的时代是一个竞争的时代,各企业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懈的与其他企业进行着竞争,但完全损人利已的竞争是不存在的,为了更好的竞争必须协作。相对 于地理上分散的企业直接竞争而言,在集群中企业的协同竞争显得尤为重要,集群内有更广泛的合作和更激烈的竞争。从合作成本来看,集群在地域上的接近能够降低交易成本,可以用共享知识和技能、采购信息和渠道、共同的基础设施、环境保护以及培训等,改善了激励,提高了创新绩效。同时,地区内重复性互动和非正式交流的增加,能够导致区域内集群的相互信任增加及公开交流,加强了在生产中的合作,扩大了合作领域。集群内紧密接近的企业由于共同的区位缩短了竞争的过程,激励了当地供应商的发展,加速了相关产业不断出现新的竞争者,促进了竞争。集群内的企业可以以科研能力共享、营销能力共享、价格联盟的方式进行合作。
三、努力打造区域品牌
区域品牌是产业在特定区域范围内形成的所有品牌形象与产业商誉的总和,对产业发展与推广有重大作用。单个企业要建立自己的品牌,需要庞大的资金投
入,然而企业通过集群,集群内企业的整体力量,加大广告宣传的投入力度,利用群体效应,容易形成“区域品牌”,从而使每个企业都受益。区位品牌与单个企业品牌相比,更形象、直接,是众多企业品牌精华的浓缩和提炼,更具有广泛的、持续的品牌效应,它是一种珍贵的无形资产。这种区域品牌是由企业共同的生产区位产生的,一旦形成之后,就可以为区内的所有企业所享受。因此,区域品牌同样具有外部效应。这种区域品牌效应,不仅有利于企业对外交往,开拓国内外市场,也有利于提升整个区域的形象,为招商引资和未来发展创造有利条件。而区域品牌共享大大增强了集群内企业的比较竞争优势。随着浙江纺织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区域品牌应进一步发展和改善。浙江纺织行业拥有自己特色与传统,应进一步丰富和拓展纺织行业内涵,这种文化内涵既能为国内消费者所接受,也应当包容全世界纺织文化之精华;在纺织品生产的基础上建立具有一定比例的品牌体系,提升区域品牌,增强开放性和包容性,并积极向一些世界顶级品牌学习他们的经营管理、技术创新、品牌建设等方面的优点,多多汲取他们的长处,进一步提高浙江纺织产业的整体竞争力。通过多多参加全国各地乃至世界纺织品博览会,提高浙江纺织区域品牌的美誉度、知名度,并积极推动更多企业参与构建浙江纺织区域品牌。同时,浙江纺织产业集群内企业之间要相互合作,打造集群整体品牌,把集群品牌和产品品牌结合起来将产品推向市场,而且在打造区域品牌的同时,努力创建区域名牌,以此提升浙江纺织行业产业集群的竞争力。
四、积极发挥政府职能
虽然浙江省内产业集群大多是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自发形成的,但是,在引导产业集群合理有序发展,创造一个有利于创新的良好外部环境以及防止产业集群退化甚至走向衰退等方面,政府政策的作用都是十分重要的。当然,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对产业集群的这种“干预”必须建立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之上,而不能取市场机制而代之,这样只会起到相反的效果。政府在提高集群竞争力方面,我认为主要做好一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加强对纺织集群经济的规划与引导。在成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集群是靠市场生成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就可以无所作为,在浙江市场机制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发挥政府在区域产业集群的引导、规划和必要的宏观调控作用尤其有着现实的意义。
 
(二)支持、帮助中小纺织企业,形成集群优势。目前浙江的市场经济还不成熟,浙江纺织产业集群中的各个企业竞争能力还非常有限,大多数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都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此时浙江省政府应当从政策、资金等各个方面来帮助和支持中小企业,让它们茁壮成长。
 
(三)努力发展纺织行业产业集群周边环境。一方面应改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另一方面应完善投资机制、相关的法律法规等环境,以便浙江的更容易与其他地方沟通,纺织产品更容易让世界接受。
(四)搭建平台,促进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其他部门间的沟通。在产业集群的发展中,政府应该积极的发挥其引导和协调作用,加强企业与企业,企业与高校及科研机构、银行、保险、运输等部门的联系,促进它们之间的对话与沟通平台的建立。
 
(五)督促纺织行业协会的成立及行使其职能。在纺织行业发展中,离不开纺织行业协会的。协会能够更好的为纺织行业服务,它们可以真正的为企业在原料、市场、资金宏观调控以及行业在社会中的地位等很多方面提供信息和服务。因此政府应该督促纺织行业协会的成立并行使其职能。

第六章 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浙江纺织行业产业集群竞争力这个课题的研究与分析,使得大家对浙江省纺织行业产业集群的整体情况有了大概的了解,也可以使很多纺织企业明白自己现在所拥有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继续保持和发展优势,不断的解决问题,提升浙江纺织行业竞争力。近年来浙江的纺织产业集群正在逐步发展的中,有更多的新企业正在加入浙江纺织业这个大家庭中,更多的产业集群也在悄悄的形成。我希望有一点就是他们不再是靠庞大的数量来占领市场,而是靠产品的内在价值来吸引世界的消费者。我相信总有那么一天,浙江不仅仅是纺织大省,更是纺织强省。
由于个人精力和能力不足,文中有很多地方并没有更加明了的阐述,很多地方写的也不尽如意,但是我希望它能够对提升浙江纺织行业产业集群竞争力有点帮助。提升浙江纺织行业产业集群竞争力是一项长期工程,而非短时间内就能够完成,因此呼吁大家共同努力,让浙江的纺织行业变的更大更强。

[参考文献]
[1] 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M].陈小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12.
[2]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25-30.
[3] 梁琦.产业集聚论[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56-60.
[4] 陈雪梅.中小企业集群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3.
[5] 仇保兴.小企业集群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17-18.
[6] 张景安.创业精神与创新集群:硅谷的启示[C].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7] 王辑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55-160
[8] 魏江.产业集群:创新系统与技术学习[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16-177.
[9] 王一名,王瑞.我国纺织产业集群竞争力分析[J] .天津:天津工业大学学报,2005,(1):15-16.
[10] 杨建梅.一个整合的企业 竞争分析理论及应用[J].中国管理科学,2002,(2):62-67.
[11] 雷如桥.纺织产业集群化动因及其发展策略的研究[J] .上海:华东大学学报,2005,(31).
[12] 徐康宁.开放经济中产业集群与竞争力[J].中国工业经济,2001,(11).
[13] 刘芹,陈继祥.基于全球价值链治理的我国纺织服装产业集群[J].纺织学报,2006,(1).
[14] 朱华晟.浙江产业群[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65-67.
[15] 曾忠禄.产业群集与区域经济发展[J].南开经济研究,1997(1).
[16] 西宝等.企业集成创新:概念、方法与流程.[J]. 北京.中国软科学.2003,(6):72-77.
[17] 佘明龙.江苏与浙江产业集群比较研究.[J].杭州.浙江统计. 2006,(9):7-10.
[18] 钱冈.基于集群理论的高新园区动态竞争力研究.[J].上海.上海管理科学. 2006,(5).32-36.
[19] 胡志勇.企业集群对广东中小企业竞争力的影响.[J].北京.现代管理科学.2006,(9).20-21.
.Strategic .25(2).201-221.
[21] Von Hipple. Learning by doing in the semiconductor industry[J].Journal of Political .35(6).120-127.
[22] Peter Knorriga and Jorg Meyer Stamer, New Dimensions in enterprise Cooperation Development: From Clusters to Industrial Districts,1998(10).119-125.
[23] Visser,EJ•AComParison of clustered and DisPetsed Firms in the Small-scale clothing lndustry of Lima[J].Wrld Development,1999(9).314-316.
[24] Krugman P. Development, Geography, and Economic Theory Cambridge, MA:MIT Press,1995.115-133.
\

上一篇:金融危机下聚乙烯的市场的行情分析

下一篇:中小企业电子商务模式选择的方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