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高职焊接专业教学课程体系论文(共2篇)

发布时间:2023-12-11 01:59

第1篇:高职焊接专业教学改革研究


  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职焊接专业人才是高职焊接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因此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时期,高职院校要深化焊接专业教学改革,以此培养更多的社会实用型专业焊接人才。

  1导言

  我国工业现代化技术的发展,对于生产第一线的焊接工人的技术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应当在原有的通晓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对生产运行、运营管理等多方面复合型人才。然而,高职焊接专业的学生在就业方面的情况并不乐观,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在校学习的理论知识不能和工作相互应用;二是,市场上新的材料、技术等不断更新,而学校由于教学周期长,不能对社会上出现的新的设备及时采取相应的教学,导致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相对落后。因此,如何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全方位复合型人才,是我们现在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

  2高职焊接专业实际教学状况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高职院校的焊接专业教学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是结合市场对焊接技术人才的需求反馈结果看,我国高职院校的焊接教学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一是焊接教学内容不合理。教材是知识传承的重要载体,是经过反复论证之后得出的科学知识,但是高职院校在应用教材时存在机械照搬现象,而忽视与现实焊接技术的实践联系,导致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具有很大的滞后性;二是焊接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焊接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但是由于焊接专业的实践锻炼需要强大的资金给予支持,受制于高职院校经费短缺等因素导致高职院校焊接实践教学环节比较薄弱,因此很多实习单位不愿意安排学生进入到实践性阶段进行操作,这样导致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比较薄弱;三是焊接专业教学忽视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3高职焊接专业教学改革方法

  3.1加快专业知识的更新

  网络的发展带动了知识的迅速更新,教材上知识的更新速度远远的落后于现实社会中焊接技术的更新。教师在教授学生的同时,也要加强自身对新专业知识的了解与学习,在授课过程中,应该摒弃旧的知识,更新新的知识,做好对专业知识的补充。把新的材料、工艺等专业焊接内容补充到课堂知识的学习中,使学生能够及时的了解最新的工业技术和行业要求。在课后,教师可以根据自己新补充的知识给学生布置相关的信息搜寻作业,让学生在图书馆或是网上查阅相关资料,并把不懂的问题反馈给老师进行及时的解答。

  3.2提高焊接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

  高职院校要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安排:一是高职院校要增加对实践教学的支持力度,积极采购与焊接实践操作相关的配套设施。焊接操作属于消耗性实践,因此高职院校要增加对焊接实践的资金投入,改变以往的以简单焊接操作的模式,提高学生对工艺复杂焊接的实践锻炼机会;二是构建完善的焊接实训基地。实训基地是培养学生焊接技术的重要平台,因此高职院校要尽可能构建完善的实训基地,通过引入最新的焊接实训操作设备等提高学生焊接操作的技能,缩短高职学生与市场就业岗位的差距;三是高职院校要适度增加实践教学课时。高职院校的教育本质就是培养社会实践应用型专业人才,因此必须要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学生。

  3.3制定实践教学大纲,促进实践教学制度化

  实践教学内容包括教学实习、毕业论文、科研训练、社会实践和实验教学等,要加强这几方面的教学力度,就必须把这些内容清晰、严格的纳入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中。近几年学校和学院多次修改教学计划,缩减理论课的门类和课时;增加了本科生做毕业设计的时间,加大对毕业论文的管理力度;增加科研训练和社会实践在总分中所占的比例;实验教学中增加动手操作多、技术性强、结果重复性好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基本取消了实验教学中的演示性实验。

  3.4建立以学生为主题的科研创新体系

  开放焊接实验室,让少部分优秀的焊接专业学生进入大学生创新实验室。指导学生申报各类大学生科研基金项目。引导他们学习新的知识和技术,监督他们完成相应的科研训练环节,鼓励他们进行自主技术创新应用。

  3.5创新焊接教学方法

  高职院校要改变以往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多媒体工具的优势,鼓励学生创新性的学习焊接,由于焊接专业与实践联系性比较紧密,因此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让学生及时了解最新的焊接技术知识,而且通过多媒体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高职院校也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纳入到教学过程中,例如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可以采取模块化教学模式,让学生参与到某项焊接专业学习的讨论中,组织学生采取分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分析,然后教师在进行总体概括,以此增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3.6加大焊接专业校外实践基地建设。

  生产实习是学生在学习一定的专业知识后,到生产现场,参加实际工作,以巩固加深专业知识,学习生产技术,并作为初级技术人员,初步学会解决若干比较简单的技术问题的过程。生产实习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建立全面、合适的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能够全面、真实的融入到与专业相关的生产环节中。

  3.7将工匠精神纳入到焊接教学全过程

  工匠精神是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工匠精神的核心就是树立对职业教育的敬畏、对产品负责的态度、关注细节,因此将工匠精神纳入到焊接技术教学中对培养高素质的焊接专业人才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将工匠精神纳入到焊接技术教学中特别要注意:一是改变以往的“临时抱佛脚”的心态,注重细节,让学生强化细节的掌握,及时细微的焊接瑕疵都要仔细分析原因;二是要深化校企合作,实现产教结合。焊接技术需要长期的锻炼才能提高,培养工匠精神就是要深化校企合作,为学生焊接技术提升搭建平台,以此推动学生焊接技术的提升。

  4结论

  总而言之,现代职业技能教学中,我们必须摒弃旧的教学模式与思考模式,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引进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同时,还应该积极的加强与社会的联系,改善校企合作模式,为社会培养更多专业性复合型人才。


第2篇:基于“校企行会”四方协同创新的高职焊接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坚持能力本位、工学结合的课程改革中应该如何构建课程体系,采取什么方法进行课程开发,采取何种模式进行实践是基础性、关键性的任务,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中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热点更是难点,“校企行会”协同创新共育人才是高职焊接专业课程改革突破的“瓶颈”。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近十多年的发展是不断探索深化专业和教学改革的历程,其间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推动力,但职业教育课程有自己的内容、历史和特征,这就决定了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必须要遵循中国的国情。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坚持能力本位、工学结合的课程改革中应该如何构建课程体系,采取什么方法进行课程开发,采取何种模式进行实践是基础性、关键性的任务,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当前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主要模式有:基于岗位能力模型的课程体系、基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课程体系、基于科学发展观的课程体系、素质教育视野中的课程体系等。不管哪种课程体系,都需要进行相应的课程开发。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中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热点、更是难点,同时也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出特色、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与需求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突破点。由于国情、体制、机制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高等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多方面与社会、企业对人才规格、质量的需求总还存在一些差距,而解决这些问题的直接源头就在于切实搞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焊接技术是制造业的基础,是一种关键的材料连接技术,在工业化最发达的美国,焊接被视为制造业的命脉,而湖南省仅有不到10所高职学院开设了焊接技术与自动化专业,在校学生约1000多人,每年毕业人数不足400人,远远不能满足企业需要。为积极推进学校、企业、行业、学会(简称“校企行会”)协同,创新高职学院校企合作共育焊接人才,构建校企行会协同创新开发符合地方产业发展的课程体系,是高职焊接技术与自动化专业课程改革的当务之急。

  目前国内高职院校焊专业办学实力较强且形成一定特色的院校有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包头职业技术学院、陕西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等,但尚没有一所高职院校的焊接专业形成完整的基于“校企行会”四方协同创新高职焊接专业课程体系。如陕西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重点进行教改的课程为《金属材料与热处理》、《金属材料焊接》、《焊接结构生产》、《焊接方法与设备》、《焊接检验技术》;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重点进行教改的仅其中一门课程为《金属材料加工工艺》,课程教学分两个模块进行实施,即金属材料的选用与实施、材料成型及控制;包头职业技术学院焊接专业开设的主干课程为《熔焊过程与缺欠控制》、《焊接方法与操作技术》、《金属材料焊接工艺的制定》、《典型焊接结构件的生产》等。

  从调研分析结果看,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的课改效果较好,以典型焊接产品压力容器及其零部件作为项目载体,从零件加工、部件加工、总成与安装生产三个阶段技术应用以及技能、工艺、检验和管理四类岗位的职业化要求出发,构建了以《焊接结构零件制造技术》、《焊接结构部件装配与焊接技术》、《焊接结构总成与安装技术》和《焊接自动化技术》四门课程为主干的“项目载体、任务驱动”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但仍然没有构建完整的基于“校企行会”四方协同创新的高职焊接专业课程体系,培养的学生还是缺乏对焊接新材料、焊接新工艺、焊接自动化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人才培养质量跟不上企业的需求。

  目前大多数有焊接专业的高职院校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但没有从一个更高、更广阔的视野来认识和研究课程改革,没有探索如何发挥“校企行会”四方协同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借鉴国外的一些先进理念和做法,在国内课程改革探索的基础上,立足于高职教育和机械装备产业发展需要,以“校企行会”四方共同育焊接才人模式为目标,以协同创新为引领,从人才需求、人才培养定位、校企联动平台的建设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构建基于“校企行会”四方协同创新的高职焊接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的案例加以推广。

  “校企行会”协同创新共育人才是高职焊接专业课程改革突破的“瓶颈”。湖南省不到十所高职院校开设了焊接技术与自动化专业,已经陆续进入课程开发的教学改革,但存在学校与企业结合不紧密,课程与职业岗位对接不匹配,学校开放办学运行机制不顺等问题,人才培养质量仍跟不上企业产品升级的需要。近年来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对省内大型企业进行调研,请企业行家对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课程重构作指导,确定焊接专业6门核心专业课程,进行了课程的改革与实践,但学校与企业结合不紧密效果不明显。因此,搭建“校企行会”四方协同创新产学研平台,是高职焊接专业课程改革突破的“瓶颈”,有利于深化能力本位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实践。

  “校企行会”四方协同创新共育焊接人才既提升高职院校科研实力又能服务地方经济。“校企行会”四方联合共建产学研平台,可以提升科研创新能力,促进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给企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校企行会”四方协同创新共育焊接人才的焊接专业建设改革,高职院校既能利用企业优势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完善校内外实践教学场所,创新人才、课程体系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又能利用自身的智力、科技优势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地方和企业得到实惠以后反哺学校,使得高职院校完善造血功能,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道路,不断增强办学实力。

  “校企行会”协同创新符合现代高职教育新理念。现代高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创业带动就业”的观点、教学论以及课程论等都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协同理论认为在复杂动态多变的系统中,要通过构建协同机制,充分发挥系统内各种资源相互协调配合的协同效应,从而达到系统不断优化并充分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要求。这对于我们构建协同创新的高职焊接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构建“湖南焊接技术产学研中心”平台,以国际焊接人才标准为指导。校、企、行、会共研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专业课程体系,学习与借鉴国内外先进的课程体系开发模式,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深入企业典型岗位职业能力调研,通过对焊接自动化操作、质量检验、工艺编制、生产管理等四个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确定岗位能力、知识和素质要求;以职业行动能力和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工程机械典型焊接产品为载体建设核心课程,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推行“行动导向,做学合一”的教学模式,确定基于“校企行会”四方协同创新的高职焊接专业课程体系,系统培养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

上一篇:STC理念下终身职业教育体系构建(共2篇)

下一篇:高职数学教学主要存在的问题(共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