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新常态背景下现代旅游职业教育的新思考

发布时间:2016-10-12 10:50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之下,旅游业蓬勃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之势。大众旅游模式转变升级、旅游产品类型逐步丰富、与信息化融合深入发展、旅游市场细分化日趋明显,现代旅游业的发展较之传统的旅游业已呈现出一种趋势性、不可逆的发展状态,称之为“旅游新常态”。本文论述了旅游新常态的几个显著特征,分析了现代旅游业发展对旅游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并以旅游新常态为背景,结合旅游新常态对现代旅游职业教育的新要求,阐述了现代旅游职业人才培养的新思考,从专业结构、课程体系、校企合作、创新创业教育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2014年5月,习近平主席在河南考察时提出了“新常态”一词,指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一种状态。意味着中国经济已进入一个与过去三十多年高速增长期不同的新阶段。“新常态”作为执政新理念的关键词提出之后,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同志在2015年1月召开的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指出,在以“提质增效”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发展新常态之下,经济发展动力从依靠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发现和培育新增长点,将是新常态下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所在,而旅游业正在成为新常态下新的增长点。

 

  在旅游业蓬勃发展的今天,旅游人才的培养也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本文将从经济新常态之下的旅游新常态、旅游新常态对现代旅游职业教育的新要求以及现代旅游职业人才培养的新途径三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一、经济新常态之下的旅游新常态

 

  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旅游业,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到达一个新的状态,一种趋势性、不可逆的发展状态,我们不妨称其为“旅游新常态”。较之过去的旅游业发展状态,旅游新常态呈现出以下几个显著的特征。

 

  1. 大众旅游模式转变升级

 

  随着游客需求越来越个性化和多元化,散客化、个性化、多样化的旅游时代已经到来,人们出行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包价旅游,越来越多的游客选择自由行;星级酒店、标准化服务不再是游客追求的唯一目标,各种个性化的主题酒店逐渐成为游客青睐的对象;景区不再是旅游目的地唯一的吸引力,旅游目的地居民的日常生活方式也逐渐成为游客最想融入的体验。

 

  在2016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指出“传统的以抓点方式为特征的景点旅游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大旅游发展的需要。现实要求我们必须从三十多年来的景点旅游模式转变为全域旅游模式,进行旅游发展的战略再定位”。“全域旅游”就是充分利用目的地全部的吸引物要素,为前来旅游的游客提供全过程、全时空的体验产品,从而全面满足游客的全方位体验需求。从过去的景点旅游到当下的全域旅游,反映的正是大众旅游模式的全面转变。

 

  2. 旅游产品类型逐步丰富

 

  过去一说到旅游,人们就会提及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精辟概括了旅游活动,是直到现在对旅游业描述最简洁、最准确、传播最广的概念。而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文化的繁荣,激发人们旅游的动机和体验要素越来越多,传统的六要素已经无法涵盖当下的旅游产品。商务旅游、养生旅游、休闲度假、探险旅游等丰富多样的旅游产品正应广大旅游者的需求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于是,我们又概括出了新的旅游六要素:“商、养、学、闲、情、奇”,为旅游要素新的拓展。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今后还会拓展出更新、更多的旅游发展要素,这也是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大趋势。

 

  3. 旅游业与信息化融合发展

 

  没有信息化就没有旅游的现代服务业。信息化对旅游消费、企业经营、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支撑保障作用日渐增强。旅游业与信息化融合发展的加快,推动着在线旅游行业的迅速发展,逐渐形成了一大批新兴的旅游企业,对传统旅游企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迫使传统旅游企业不断改进升级。而旅游业与信息化的深入融合,也不断变革着大众旅游的方式、企业运营的模式,这让我们不得不思考,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旅游职业人才是否会在这片新的土壤里水土不服。

 

  4. 旅游市场细分化日趋明显

 

  2014年8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该文件将各个年龄段学生的研学旅游提上日程,针对我国老龄化加剧的状态,提出开发银发旅游产品。在旅游需求已逐渐转变为都市人刚性需求的今天,旅游市场细分化、线路产品多样化已成为趋势。而相关的行业标准也应运而生。2016年3月,我国首个老年旅游服务行业标准《旅行社老年旅游服务规范》获批公布。这些变化都反映出旅游市场细分化更加明显,旅游产品也日趋多样化和个性化。

 

  国务院颁布的《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这份文件中,也特别强调了要加强旅游人才队伍的建设,包括要加强旅游学科体系建设,优化专业设置,深化专业教学改革,大力发展旅游职业教育,从而使我们的旅游人才培养能与新常态之下的行业发展相适应。

 

新常态背景下现代旅游职业教育的新思考


  二、旅游新常态对现代旅游职业教育的新要求

 

  职业教育是对受教育者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使之能迅速适应职业岗位的需要。现代旅游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就应该与行业的需求相一致、与行业的发展相适应。旅游新常态对现代旅游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1. 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质量要适应市场需求

 

  目前,在人才培养上,高职院校虽然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但受制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实践能力的欠缺、实习环节的不完善,造成了培养旅游人才与市场需求的脱节,形成“一方面市场需要大量专业人才,而该专业的毕业生又因为各种原因不愿意从事相关工作”的局面,人才流失严重。

 

  2. 要加强培养学生网络信息平台的运用能力

 

  随着网络信息平台越来越深地融入旅游行业的各个领域,依托网络优势形成的各种新兴旅游企业将成为未来旅游业的主体。因此,只有强化学生对网络信息平台的运用能力,才能使其成为新兴旅游企业管理和创新的新生力量。

 

  3. 进一步深入企业和社会,与行业发展接轨

 

  旅游职业院校在推进实践教学、校企合作等方面虽然已经进行了一些探索,但如何在整个培养体系中、在日常教学中全方位与企业、社会融合,做得还不够,需要进一步探索、实践,以期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和重点,使所学与行业需求不脱节。

 

  4. 强化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作为经济新常态下新增长点的旅游业,行业的多层次、多样化发展蕴含着更多的创业机遇和可能性。行业迫切需要创新创业人才,应该在注重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前提下,强化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使毕业生今后能成为行业的先行者。

 

  此外,面对旅游行业发展的一些乱象和旅游专业学生行业就业率低的现状,我们还需重视学生人文素养和职业精神的培育,重视培养学生对旅游行业的认同感。作为职业人,职业精神和职业技能缺一不可,只有兼具良好的职业操守和能够胜任岗位的技术技能,才能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

 

  三、现代旅游职业人才培养的新思考

 

  2015年11月,国家旅游局、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旅游职业教育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当前旅游职业教育与旅游业发展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专业布局和结构不尽合理,校企合作不够深入,国际化水平不高,办学保障有待加强,质量有待提高。”一语道出了当下旅游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我们的职业教育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和困惑。结合旅游新常态对现代旅游职业教育的新要求,高职院校需要立足于现实,着眼于未来,从以下方面进行探索、改革和创新。

 

  1. 优化专业结构,培养行业之所需

 

  旅游职业院校结合自身优势,科学准确定位,围绕 “旅游+”“互联网+”,适应旅游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的发展,紧贴市场、紧贴产业、紧贴职业设置专业,发展专业特色,着力解决目前旅游专业结构不合理,特色不鲜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1)深入调研、科学规划,优化专业结构。掌握行业发展对专业设置的新要求。通过深入企业开展人才需求调研、召开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会议、毕业生回访等途径,了解行业对旅游专业岗位的需求,明确未来专业结构调整的方向,规划专业结构调整的路线。在专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综合企业专家和学校专业教学团队的意见让专业调整内容,既符合行业发展的需求又不脱离学院的整体发展目标和现有条件。

 

  旅游职业院校只有结合自身优势,科学准确定位,适应旅游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的发展,紧贴市场、紧贴产业、紧贴职业设置专业,发展专业特色,才能解决目前旅游专业结构不合理、特色不鲜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从而不断优化专业结构,为旅游行业发展提供“适销对路” 的技能型人才。

 

  (2)构建高职院校旅游专业结构调整的长效机制。

 

  一是要构建技能型人才需求的预测机制。相对于产业人才需求的多变性,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具有稳定性和周期性长的特点。两者的矛盾会导致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的错位,而解决这一困局的有效途径是高职院校对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准确把握,提高专业设置的前瞻性。因此,需要联合政府、行业发展研究机构收集分析人才需求信息,对短期、中长期的人才需求有一个预测机制。

 

  二是要构建专业建设校企长效合作机制。高职院校调整优化专业结构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企业的技能型人才需求。在这一过程中,高职院校通过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实现自身发展,企业得到合适的人才而增强了发展动力,校企之间是一种双赢的关系,产业结构和专业结构的对接应该是校企均乐见其成的。然而,由于目前校企之间缺乏稳定的沟通合作机制,导致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企业人才需求之间的错位甚至脱离。因此,高职院校应与合作企业共同努力构建专业建设校企长效合作机制,沟通各自需求,对新专业设置、现有专业改造等事项进行论证,实现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零差距”。

 

  2. 完善课程体系,突出实操能力的培养

 

  在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过程中,要了解旅游企业对旅游专业岗位需求和专业岗位群的工作过程、工作任务,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一起对专业核心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进行分析、整理、归纳和总结,再通过分析各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得到该岗位的职业素质与能力要求,以及与之相对应的课程体系。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同时,注重学生思想品德、职业道德、旅游职业素养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1)构建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体系。针对目前简单划分为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这一横切课程结构体系所造成的旅游课程体系庞杂、内容重复的状况,需引入系统观确定专业教学的核心课程,围绕核心课程构建理论教学模块和实践教学模块两大领域,把公共课、专业课等融入两大模块中。多数课程尤其是核心课程要尽可能地设计出理论知识学分和实践学分的适当比例。

 

  (2)突出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强调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注重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有机结合,注重专业的特点,并将基本型实训、综合设计型实训和经营型实训等进行一体化整合设计。因此,要把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放在同等地位来抓,按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打破原有课程内容的界限,重新构建理论课程与实践教学体系的结构,建立起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于一体的实践教学培养体系。

 

  (3)“教与学”“学与考”的改革与创新。

 

  首先,教的层面,推广职业导师和专业导师的双导师制。承担学生职业发展指导角色的职业导师主要来自旅游企业经验丰富的管理者。来自院校自身的专业教师主要承担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但是这些学院出身的教师必须通过积极参与旅游企业的运作管理实践并服务于企业提供咨询和培训等,同时及时将业界动态吸纳进理论教学中,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统一。

 

  其次,学的层面,必须从学生的学习要求和考核方式两方面进行改革创新。一方面,学生可以从上述课程体系中的理论教学模块获得较高的人文素养和扎实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根据业界的现实需要,学生可以通过实训实习基地、定点定岗培训、双导师制等渠道来获得基层岗位的操作经验、掌握企业运作的基本流程。相应地,要建立包括能力考核和理论知识考核两个模块的考核评估体系。 3. 深化校企合作,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

 

  目前,虽然绝大多数旅游院校都采取了校企合作的方式来提高人才培养的实用性,注重通过加强校企合作来推动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比如到实习基地顶岗实习、建立订单培养等,但大多是阶段性的合作,缺乏长远合作机制,双方责任、义务不明晰,校企合作还没有形成全方位的合作培养模式,导致院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深度不足、对接口狭窄、教学管理调控不紧密、理论与实践脱节等问题长期且普遍存在。

 

  2015年10月,教育部印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 年)》。在这个专门针对高职教育全面系统规划改革发展的指导文件中,特别强调了鼓励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指出以“兼具学生与员工身份,校企双主体培养”为核心特征的现代学徒制,是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的最新阶段。

 

  (1)建立“工学结合”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所谓现代学徒制,就是通过学校、企业的深度合作,让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联合授教,对学生进行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职业人才培养模式。在这种培养模式下,学生既要在学校进行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课堂学习和模拟训练,也要到企业去进行专项或综合的实习实训,是以学校和企业的协同参与为载体、以教师和师傅的言传身教为依托的人才培养模式。

 

  现代学徒制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工学结合”,对于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在学校和企业两个场所配合进行,“学徒生”既要在学校学习必要的文化和专业理论知识,也要在旅游企业一线岗位以“师傅带徒弟”方式进行实习训练和开展工作。校企双方共同担负人才培养任务,使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岗位技能要求相对接,实现校企“双主体”育人。

 

  (2)确立“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目标与计划。现代学徒制的建立需要学校与旅游企业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学生入学即与企业签订实习协议,旅游专业教学与旅游企业工作实践紧密结合。结合学院办学定位,经过行业企业调研、毕业生跟踪调查及专家论证,确定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现代学徒制教学的课程教学目标和课程教学计划。

 

  (3)实施现代学徒制“师父带徒弟”的教学形式。现代学徒制最突出的特色是“师父带徒弟”的教学形式。采用“老师+师傅”的双师制来进行,方法是将每个岗位的技能进行分解,安排一定的时间集中授课,集中训练,然后应用于服务中,在服务中加深技能的培养。其中,专业课程由学校专业老师和企业骨干进行集中授课和实训,岗位课程由企业骨干作为师傅,在平时的实习工作中进行指导及实践,以保证学生专业学习和企业实践的全面性。

 

  4. 注重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态势之下,现代旅游职业教育要大力开展旅游创新创业教育,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挖掘和充实各类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以及各项校内外活动的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教育部印发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 年)》中,也指出了要深化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要结合教育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结合提升专业教育质量赋予学生创新的本领、结合社团活动与实践教学提供学生创新创业的机会与条件。

 

  (1)将创新创业理念及能力的培养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的顶层设计,是人才培养的总体规划和设计。因此,旅游新常态背景下需要依据当下对旅游人才的需求,重新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虽然在以往人才培养方案中,学生创新、创业理念都有所提及,但没有相应的课程、相应的内容作为支撑,大多数流于空谈和形式。要想培养出创新、创业人才,必须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提出明确的培养要求来进行贯彻落实。

 

  (2)将学生的创新创业课程纳入课程设置体系。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科学有针对性的课程设置体系。在一般高职院校现有的课程体系中,只有在少数教育部近几年规定的就业指导课中,有一部分创新创业的内容,但因为是针对所有专业学生开设,所以结合专业有针对性的创新创业内容很难涉及到,因此效果不够理想。旅游专业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除了开设公共就业指导课外,还应该开设针对旅游专业的创新创业课程。如在酒店管理类课程授课时,可以结合酒店类发展的多元化、多样化、个性化趋势,鼓励学生针对酒店业未来发展的新形式大胆想象、合理创意;在旅行社经营与管理类课程授课时,引入O2O模式、线上旅游等新形式,针对90后学生网络知识运用比较熟悉的优势,鼓励学生进行相关的创业活动;在特色课程西点烘焙、调酒咖啡、茶艺插花等课程的教学中,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创意设计,并利用其投资小的优势,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同时通过实践课程教学,注重综合性、创意性实训的设计,充分利用实训室,帮助学生完成创意设计和创业孵化。

 

  (3)注重实践教学改革,将单纯的技能训练发展为有主题的创意设计实训、开放实训。高等职业教育强调行业需要的技能训练,因此现有实训室的作用更多是满足学生的技能操作与训练。很显然,旅游新常态背景下实训室的作用需要提升,需要设计一些综合性、创意性的项目,让学生充分利用实训室进行创意创作,同时实行开放实训,引导学生利用课下时间拓展自己的思维和创意。

 

  校内实训室建设不但要符合专业发展、专业教学的要求,还要与市场、企业对接,实行校企共建实训室,选择条件具备的实训室企业化,不但提高实训室的利用率,还能促进学生创业、就业实践。如可将调酒、茶艺、餐饮实训室与相应的企业进行合作,由企业指导培训,学生经营管理,为学生创业提供条件,成为学生创业孵化的又一个平台。

 

  旅游新常态之下,现代旅游人才的培养还需要注重对学生文化和职业素养的培育,要将责任意识、质量意识、诚信意识、团队协作精神等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渗透到整个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对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和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的培养,使学生努力将自身转换成“企业员工”的角色,自觉养成“企业员工”应具备的职业素养,从而使院校能为业界输送大批优秀的旅游人才,以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这才是现代旅游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

 

  作者:熊娟梅 来源:新课程研究·中旬 2016年9期

上一篇: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下一篇:舞蹈素质对职业教育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