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应用型本科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策略研

发布时间:2015-11-19 09:37

美国1995年版的《社会工作词典》将社会工作定义为是一门应用科学,用来帮助人们获得有效的心理和社会功能,并促成社会变革以增强所有人的福祉。[1]作为一门实践性、应用性相当强的新颖文科专业,它强调专业性、科学性和应用性。由于直接对人进行工作,学生能力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工作对象问题的解决程度以及人们对专业助人行为的认可,因此,如何培养出既有职业操守又有专业实践能力的合格人才是社会工作培养目标中首先要重视的。
  应用型本科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要求各应用型本科专业注重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此,应用型本科社会工作专业就必须紧密结合地方特色,特别强化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本文结合南京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我校”)社会工作专业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从五个方面探讨如何提高应用型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的实践能力。
  一、课程体系体现应用型特色
  1.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平衡发展
  应用型本科的定位是明确的,要使培养的学生既具备高深学问的知识素养,同时又要能运用高深学问去研究解决社会问题,[2]兼具一般研究型本科院校和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但是如何在二者之间取得平衡并不是一个容易达到的目标。在办学过程中容易出现两种偏向:或重于理论,或重于实践。保持理论与实践的平衡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与一般研究型院校及职业院校的重要区别。因此,在社会工作的课程设置中,既要保持理论的基础地位不变,又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只有理论基础夯实了才有利于学生继续深造和知识更新,因为应用不应该是继承性的应用,而应该是创造性的应用。同时,在教学计划中实践教学的体系也应该是独立而完善的,不应该完全依附理论而存在。
  2.课程设置与市场接轨
  市场对专业人才需求的情况是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和要求的,因此,只有紧跟市场需求步伐才可能找准教育教学的关键点。并根据市场需求及部门人力资源做好专业特色定位。在人才培养模块设计上需要紧跟社会发展步伐。模块主要实现的是专业人才的分流培养,可以在专业方向上设置模块,也可以在专业选修上设置模块。在保证学分、教学时数等课程基本状态不变的情况下可以根据市场需求适时调整课程科目。而在设置具体的课程规划时也可根据用人单位的意见进行修改。
  二、建设一支具有高胜任力的师资队伍
  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师资队伍是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水平的关键。[3]只有加强教师自身实践能力的训练才能在实践教学中发挥教师教育的基本功能。如果自身尚不能成为行家里手,在相关的实践指导工作中就容易有所欠缺。教师的实践包括两种方式:社会实践和科研实践。比如,我校社会工作专业多位教师具备社会工作师、心理咨询师、律师和就业指导师等职业教育资格,成为“双师型”教师,并积极参与实践环节,为实践教学提供案例素材及实际经验,并能为实践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提供预设方案。而科研实践能更好地为实践教学提供理论基础,科研带动实践,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更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动性。
  社会工作是一门与时俱进的学科,社会政策、社会发展与社会问题等都是社会工作关注的内容,也是帮助解决问题的基础。因此,教师应了解社会发展的前沿,时刻关注社会动态,并不断地更新到教学中去。社会工作是服务型的专业,教师需要有服务当地的意识,对当地人情风俗、政策法规等都要有所了解,在案例分析与情境模拟中才能更切合实际。这样,学生工作后即使遇到全新的问题也能从实际出发全面考虑,避免顾此失彼。
  三、加强实验室与实习基地建设
  1.系统的社会工作实验室建设
  社会工作的实践不同于理工科,具有不可重复性及伦理道德原则。因此,学生最初实践能力的锻炼只能来源于实验室中的情境模拟和案例教学。实验室建设成为实践教学环节中的一个基本保障。而且,环境本身对教育教学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适宜的实验室环境能更好地弥补传统教学中的缺陷,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更好地内化社工的理念与思维。如在个案工作和小组工作中,如果依赖于传统教室进行课堂教学,将无法使学生体验到社工的工作环境,无法进入“助人自助”的工作状态,且由于群体心理的影响,学生潜能将无法得到充分发挥。
  社会工作实验室一般包括个案工作室、小组工作室、家庭访谈室和社会调查研究中心等,小型访谈室、团体活动室是其需要配备的一般硬件设施。另外,还可配备相关的数据采集设备,如多媒体设备、网络、摄像设备等,以及模拟与观摩的硬件设施,如沙发椅、单面镜、监控系统等。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个案、小组等各种方法的模拟和演练。
  2.搭建校外实践基地体系
  作为应用型学科,社会工作应致力于“学以致用”,积极与社会接触,发掘潜在的社会需求,联系共建单位,搭建办学平台。从当前的发展状态来看,社会工作仍主要是针对弱势群体,校内资源无法满足学生实践能力发展的需求,因此,形成校外实践基地成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后备基础。这样,学生也可有机会结合理论与实务技巧开展实际工作,深入社会实习,发展实践知识,达到校内办学与校外要求接轨。目前,国内社会工作的实践领域已涉及司法、禁毒、医疗、社区服务等多方面,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也可根据专业特色与专门机构接洽,了解用人单位需求,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实践中又可进一步探寻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明确实践教学的目标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同时,可以聘请校外基地的工作人员作为学生校外实践指导教师或督导,也能更好地使人才培养与市场相结合。
  四、改革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
  1.发展学生主动、教师主导的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的目标是为了使学生获得实际操作能力和实务能力。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应作为一个指导者,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知识的灌输为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学生可以自主创设现实情境,思考现实问题,进行自我探索,教师只是提供充分的资源与必要的指导。这样,学生不仅能够解决案例或实践中的问题,而且通过实践能够自主地完成学习目标,提高与他人合作、交流、相互评价和自我反思的能力。同时,也体现了教学中“以人为 本”的特点,这正是社会工作专业学生需要内化的社工的基本价值理念。
  2.加强多课程的综合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作为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实践教学并不是零散的教学单元,包括实验、课程设计、课程实习、专业实习。从操作方式上来分,可以包括观摩、情境模拟、实地调查、实务操作。在一个学期的课程设置中,往往包含有几门课程的实践教学,可以相对集中地开展各课程的实践环节,将已学习过的多门课程涉及到的内容融合在一起开展实践。比如,“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的课程设计包括学生选择课题、自编问卷、统计与分析数据等内容,包含的课程门类较多,在一个学期安排的课程可以结合起来进行实践,或者多门课程的教师综合指导。而且,实践教学很多时候也无须单独列出,可以是一种嵌入式的理论与实践的交融,边学理论边注重实践。
  五、重视学生基础能力的培养
  1.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注重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生实践往往注重的是专业实践,这也是进入行业的基础。不过基本的社会能力也很重要,如语言表达能力、自我表现力、团队与合作精神、协调能力、沟通能力、交际能力以及考虑问题的周密性等,这些一般并未具体地安排在课程体系中。对此我校也做了一些积极的尝试,如鼓励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项目,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课题特点招募服务对象或组织活动,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主实践。还可利用学校的素质拓展培训基地开展各种形式的户外拓展训练,如开展团队辅导、团队训练等形式的拓展训练,提高学生的团队归属感和动手操作能力。
  2.提高学生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
  社会工作的核心理念是“助人自助”,所涉及的专业领域相当广泛,包括志愿者服务、学校、医疗、社区、政府和非政府组织机构服务等。随着人类的文明和进步,社会工作必将成为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专业,但服务意识的欠缺和服务保障体系的不完善使很多人并不清楚社会工作的内涵,中国人内敛的文化特性也决定了人们难以主动寻求专业的援助。因此,对于服务于人的工作,社工精神应常驻每位专业社工心中。如何让普通的学子拥有专业的服务理念、职业操守等都是专业教育中应达到的目标。除了价值上的认可外,更应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服务意识和自主服务能力,将社工的理念、方法内化于心。
  参考文献:
  [1]阿什福德,等.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M].王宏亮,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潘懋元,周群英.从高校分类的视角看应用型本科课程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09,(3).
  [3]刘印房.应用型人才培养视阈下的师资队伍建设刍议[J].成人教育,2012,(2).

上一篇:科技竞赛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现状综述分

下一篇:集成电路设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