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科技竞赛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现状综述分

发布时间:2015-11-19 09:37

2010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该《纲要》明确提出了要着力提高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又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卓越计划”对高校人才培养结构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实践证明,科技竞赛是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新形势下,如何优化科技竞赛并进行相关配套改革,更好地发挥科技竞赛的作用,为广大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搭建平台,营造氛围,推进“卓越计划”的实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将成为当前很长一段时间里高校的重要研究课题。
  一、科技竞赛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科技竞赛是指在高等学校课堂教学之外开展的与课程有密切关系的各类科技竞赛活动,是综合运用一门或几门课程的知识去设计解决实际问题或特定问题的大学生竞赛活动。科技竞赛一般具有实践性、创新性,要求大学生理解相关专业的基础知识,运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总结思路、设计方案,并实际动手完成,同时,科技竞赛往往以团队的方式组织,要求参与的学生具有较好的团队协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以及组织领导能力等。
  科技竞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科技竞赛命题方式一般分为组委会命题和指导性命题两类,前者如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后者如“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等。无论哪种命题方式都强调在作品中采用新方法、新思路或新技术,这都要求学生在竞赛前有意识地训练创新思维、锻炼创新能力,以便在竞赛中进行创新。[1]
  科技竞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科技竞赛的成绩评价是与命题相关的方案、程序或作品,要求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或独立思考并完成选题、分析、设计、制作和测试,整个过程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相关理论知识锻炼动手能力的过程。
  科技竞赛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科技竞赛一般要求学生以团队的方式参赛,团队成员之间既要分工明确又要相互协作,既要求学生有良好的沟通与协调能力,同时又能在竞赛过程中增强团队协作意识和能力。[2]
  科技竞赛有利于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和心理素质。学生在参赛过程中往往要完成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制订和论证方案、调试、制作等任务,这一系列过程通常需要夜以继日地工作,有时还需要反反复复地测试,甚至要承受失败的结果。整个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追求真知的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有利于锻炼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和任劳任怨的作风。[3]
  二、科技竞赛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现状
  由于科技竞赛有利于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然而,反观现实,科技竞赛在多种因素的制约下其作用受到限制,学生受益未能实现最大化,主要表现为:
  1.参赛学生范围小
  很多科技竞赛,或考虑到竞赛成本、指导老师力量或受主办方限组要求等原因,学校一般都会限量上报参赛小组,其结果是大部分学生被拒竞赛之外,失去锻炼的机会。
  2.指导教师力量薄弱
  很多高校教师由于忙于科研无暇指导本科生进行科研活动、指导科技竞赛,或因研究以软件为主,不完全适合指导学生参加一些科技竞赛等种种原因,导致科技竞赛的指导教师力量相对薄弱,相对于广大学生出现僧多粥少的现状。
  3.对学生缺少常态化的赛前培育和引导
  在对大一至大三部分学生进行的一项关于“学科竞赛”的调查问卷统计结果显示,有75%的学生在大一和大二阶段有参加科技竞赛的想法,但缺乏对相关的竞赛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其中又有约60%的学生表示在日常学习中不知如何去做准备。科技竞赛的赛前培养呈现半真空状态。
  4.学生在竞赛过程中的人文素养缺乏有效引导
  随着独生子女成为大学生的主体,独生子女的特点也在科技竞赛过程中表现出来。相当一部分学生在竞赛过程中缺乏吃苦耐劳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以及应有的抗挫折心理素质。调查数据显示,有超过50%的学生在遇到困难时选择放弃,未能完成整个竞赛过程。
  三、科技竞赛提高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对策
  科技竞赛在现实中遭遇功能缩水现象,如何实现科技竞赛功能最大化,扩大学生的受益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奠定良好的群众基础和学习氛围,既需要有机制的保障,也需要在赛前培养和赛中指导之间建立无缝连接,发挥科技竞赛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的常态化效应。
  1.建立金字塔型科技竞赛体系
  金字塔型科技竞赛体系是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知识结构设计的一套适合于各个年级的由浅入深、由面向点的体系,既有面向广大同学的基础性竞赛,也有面向尖子生和兴趣生的综合竞赛,既有利于提高广大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又可以为社会培养基础良好的人才。金字塔型科技竞赛体系底部是面向广大学生的难度较小的竞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理论联系实际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和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此类竞赛可以在学院内或系内实施。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参加竞赛体系中更高的竞赛,满足他们自我成长成才的需要。[4]
2.扩大导师队伍
  在扩大优化教师导师队伍的基础上,建立由优秀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组成的学生导师队伍,有效解决金字塔科技竞赛体系底部参赛队伍多、教师导师力量不足的现状。从我院学生导师指导科技竞赛的实践来看,学生导师有效地补充了教师导师不足的现状,他们在时间、精力上较教师导师充足,且学生导师的正能量通过指导竞赛也向低年级学生传递,他们还以身边榜样的角色发挥着同辈群体间积极的正向示范效应。
  3.建立赛前培养、赛中指导和赛后总结提高的科技竞赛培育模式
  科技竞赛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需要将竞赛前对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意志品质等的培养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并有效地引导,同时与竞赛时的实战指导和竞赛后的总结提高相互贯通,建立面向科技竞赛的培养和强化的有效衔接。赛前培养可以通过开设相关的课程、讲座,建立科技竞赛的 资料库,组织竞赛经验交流会、科技竞赛作品展,组建专业社团并开展社团活动,设立开放实验室等举措来达到培养的目的,在提高学生素质的基础上为学生参加科技竞赛奠定必要的基础。
  4.建立校企合作的竞赛机制
  将企业的资源引入高校,如聘请企业领导人为兼职教师,与企业合作开设与竞赛相关的课程、讲座,举办科技竞赛,企业代表出赛题,企业代表参与制订竞赛的评分标准、担任竞赛评审委员会委员等等,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传递给高校和学生,为培养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人才服务。
  5.采取支持科技竞赛的强化措施
  学生参与科技竞赛的热情需要内外因的有效强化,要将内在的理性引导和外在的强化措施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参赛中体验乐趣和成就,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达到由被动参赛变为主动参赛的目的。外在强化措施如竞赛学分认定、竞赛获奖奖励、奖学金评选加分等,内在理性引导包括传递科技竞赛的意义价值等正面信息以及人文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付雄,陈春玲.以科技竞赛为载体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1,(6):29-31.
  [2]丁珠玉,樊利,周胜灵.以科技竞赛为载体培养工科学生创新能力[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205-208.
  [3]杨威.依托科技竞赛和创新性实验计划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4):114-116.
  [4]肖春.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学科竞赛体系探索[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205-209.

上一篇:普通高校成人教育人才培养问题和创新的机制建

下一篇:应用型本科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策略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