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从高中语文教材中挖掘作文素材的几个技巧

发布时间:2015-07-28 18:45

蒋树花,云南省沾益县第四中学。


    一、摘录积累
    语文教材里的选文都是经过时间检验的经典名篇,无论从语言表达、写作技巧、素材运用、思想立意哪一方面看,都是作文的范例,历来被大家推崇和模仿。模仿是创新的第一步,但不能一味地模仿,开始求“与古人合”,其后必须“与古人离”,所以我们必须强调模仿时还要加以创新,正如画家齐白石所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搞艺术离不开一个借鉴模仿的过程,但不能生吞活剥、生搬硬套,作文也是如此。
    唐代的皎然把模仿的方式归纳成偷语、偷意、偷势三种。偷语就是仿效别人语句,偷意就是袭取别人的意旨,偷势就是模仿别人的结构布局,这些都是我们可以借鉴的。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透彻地学过相当数量的优秀课文,有过长时间的写作实践,有过很多原材料积累,心中都存有许多自己喜爱的佳作,这些都是模仿的蓝本。我们可以仿其开头,力求别出心裁,先声夺人;仿其结构,力求布局合理严谨;仿其结尾,力求出奇制胜,余味无穷;仿其构思,力求语言生动活泼,光彩照人;仿其立意,力求高屋建瓴,高瞻远瞩;仿其精彩片段,积极引导他们进行迁移联想。这样学生在模仿借鉴中就学会了写作的窍门,拨动了情感思维的琴弦。同时,我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也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练笔。如每次学完课文之后,我都让学生即兴说上三五句,写上一两段话。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想象力、表达能力有了提高,而且习作兴趣也浓了。
    只要学生坚持模仿,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便可善于模仿,并在短时间内完成别人长时间完成不了的优秀习作。
    二、变换角度
    有些课文素材太熟,大多已成旧例,可能很难达到独特、新鲜的表达效果,难以引起读者的共鸣。高考作文如果使用了这些例,就有可能造成表达上的似曾相识和主题上的陈旧感。其实,“熟”并不可怕,相反,太“生”反倒可能给人伪用之感,关键是挖掘熟悉素材时,要做到不同凡响,且有新鲜感,怎么办?关键是不落俗套。其实有些材料,只要经过认真分析,在原素材的内涵上加以拓展发挥,使材料既有广泛的普遍性又有与众不同的独特性,就会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如以司马迁为素材,人们大多从“逆境出人才、毅力、坚持、忍辱负重、成功需要积累”等角度挖掘立意,但我们可以再改造扩展,另寻新意:(1)只有生存,才有发展——蒙受奇辱,以刚毅的意志顶住讥讽,十年著述;(2)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其父临终前要司马迁继承遗志;(3)要想成功,先立目标——司马迁继承父亲遗志,立志写一部史书;(4)实践出真知——各地考察,收集史料。既然太熟的课文素材已成旧例,以致太“俗”,难以表达出独特、新鲜的效果,我们不妨另辟蹊径、变换角度挖掘文章立意。
    三、多维思考
    对同一个问题思维可以是多维的。如《廉颇蔺相如列传》,我们避开从廉颇、蔺相如的角度整理,而从缪贤、赵王、秦王等角度挖掘,就会给人新颖之感:缪贤身为宦官,却能舍命举荐门下食客蔺相如为国效力。“完璧归赵”后,相如的地位扶摇直上,升为上卿,权位远在缪贤之上。而缪贤却甘居下人之下,毫无怨言。这种坦荡胸怀、甘当“人梯”的恢宏气量,与满脑子庸俗的名位观念、嫉贤妒能的廉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实际上这也是创新思维,是高考作文素材的点金法门。变换角度天地宽,懂得多角度思考,才有利于积累。
    如《鸿门宴》,挖掘的角度:
    1.名言——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秋毫不敢有所近……
    2.人物——除项羽、刘邦、张良、樊哙、范增外,项伯知恩图报、好心办坏事;曹无伤利迷心窍,栽在自己手上,祸莫大于欲利……
    3.情节——项羽集团,一盘散沙;刘邦集团,团结一心。
    4.事件——刘邦卑词谢罪,项羽坦率说出告密者,曹无伤被诛。从不同角度看:(1)坦诚是有条件的,对敌坦诚只能被敌利用;(2)必要的时候要有点城府和心机;(3)保守秘密,保护投诚者,才会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4)铲除内奸,纯洁内部,取胜之道。可见,同一素材,能适用于不同的话题。
    四、多篇整合
    多篇整合,是同时对几篇课文铺陈挖掘,除旧布新。概括综合同一作家:有的作家,在整个中学时代,我们学过他的多篇文章,对他的生平耳熟能详,那么,可以采用集束式的急火猛攻,将该作者拿来作一番总结。
    如,苏轼——初中、高中(含选修)课文:《题西林壁》《惠崇春江晚景》《记承天寺夜游》《核舟记》《江城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后赤壁赋》《喜雨亭记》《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卷》《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方山子传》《石钟山记》等。请看2008年重庆高考满分作文《在自然中生活》(摘录):乌台诗案,彻底粉碎了他的梦……路遇贬官南下的黄庭坚,师徒二人相叙……迎风于赤壁之下……最爱那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他泛游西湖,亦醉心于他悼念亡妻的《江城子》,一曲《水调歌头》使其对人生处世的态度达到至高境界。
    对于相近(相同)内容,我们学过多篇文章,不妨撷取精要,整合创新。自如运用,能起到以一当十之效。如下文贯穿同一主题:努力奋斗、执著追求。
    孔子曰:“生无所息。”孟子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屈原《离骚》道:“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欧阳修《伶官传序》则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余秋雨说:“行者无疆。”这些名言可成为上述主题的素材或论据。
    再看2008年广东考生的满分佳作《不要轻易说“不”》:当然,在邪恶势力面前说“不”,如同文天祥在元朝招降时“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绝唱;在混浊世事面前说“不”,如屈原投江,如陶潜归隐;在挫折困难面前说“不”,如贝多芬“扼住命运咽喉”的呐喊……他们,才是真 正的勇者。
    该考生从不同课文中撷取相同的内容,集中表达了对古代英雄献身理想的豪情壮志,丰富了内容,深化了主题。
    多篇整合,要善于分类归纳,以便于查找记忆。采用的标准可自定。如人物类、史事类、风俗类、见闻类、名言类等。也可分为:自然与人类、精神与物质、科教与社会、个人与国家、创新与继承、经济与文化、人生与对手等。
    五、分析重组
    分析重组就是用时代的目光审视素材,不只改造整理,还要思悟评点,并围绕某一中心,有层次地组合成文;或变换角度,巧妙剪辑。
    如,兵败垓下的项羽对乌江亭长说“不”,放弃东山再起的机会,自刎乌江,从此霸主别姬成为一曲绝唱。而韩信,不对漂母说“不”,不拒绝她的帮助,忍辱负重,终成一代名将。究其原因,项羽太在乎他的英雄气概,殊不知大丈夫应如韩信能屈能伸。假如项羽不轻易说“不”,那历史恐怕就要改写,项羽或许就不仅仅是一个悲剧英雄了。
    六、再现情景
    再现情景,就是对课文中的名言、典故以及人物事迹,用时代的目光去审视,略加改造,稍加整理;或通过丰富的想象,进行细致描写,再现典型人物当时的情景,或创设新的环境,展示人物风格:一个冷清、幽深的囚房,墙上的窗户里斜射几丝惨淡的光,一个无奈,但又沉重的声音,低低地说:“我,接受腐刑。”抬起头来,两行清泪从脸颊滑落。对,他就是司马迁,他直言进谏,即惹来君主的大怒,并被赐予腐刑这种让人耻辱的刑罚。
    这段文字通过超越时空的想象,把历史中寥寥几笔记载司马迁的遭遇,加以渲染扩充,逼真地再现当时当地的情景,使人物活灵活现。
    总之,厚积才能薄发。要想写出锦绣文章,平时就必须用心挖掘课本这个素材金矿,建立自己的素材库。语文课本蕴藏着丰富的语文资源,是积累材料的宝库,是传授章法的“例子”,是揣摩写作的标本,是认识生活的桥梁,是激发想象的媒介,是学习语言的捷径。我相信,“以本为本”,充分开发和利用课本资源,坚持阅读与写作的结合,坚持积累与训练的结合,课本资源一定能够成为一个有效提升我们写作素养的平台。^

上一篇:开展学生“数学写作”的故事策略分析

下一篇:美术多元化材料下学生个性化作业的问题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