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如何培养初中生数学创新能力的几个方法

发布时间:2015-07-28 18:42

探究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强调的是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终身学习和创新的能力。
  一、提高教学艺术,增强教师的创新意识
  孔子曰:“亲其师,信其道。”意在只有学生亲近了教师,才会听从教师的教诲。强调了教师为人师表的人格感染力量。数学教师无论从教学意识到教学方式上,都应该精心设计教学流程,教学态度要自然亲切,授课语言要幽默与简练,板书要一目了然与工整简洁。努力提高教学艺术,让学生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并且要注意培养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增加教师的亲和力,遵循创新性教学原则。
  二、营造创新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过程中不断创新的重要源动力。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注重学生差异,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以利于老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创设适度的问题情境,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教学“不等式”时,学校准备组织七年级学生包车去春游,如果每个车坐45个学生,还有15个学生没座位;如果每个车坐50个学生,最后一辆车还剩若干个座位空着,你知道七年级有多少名学生,包多少辆车吗?面对这个生活中的问题,学生发现原来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激发学生对新知的渴望。
  三、改进教学方法,培养想象思维创新能力
  发展想象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需求,丰富的想象力能使人的思维具有创造性,数学教学中适当地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不仅能加深对关键句的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少先队员在山坡上种松树和柏树,一共栽120棵,松树的棵数是柏树的4倍。松树和柏树各多少棵?根据关键句“松树是柏树4倍”展开思考,因此有的学生联想到松树和柏树的棵树比是4∶1,用按比例分配解,有的联想到松树棵数与总棵数的比4∶5,用比例知识来解;有的联想到柏树是1倍,松树是4倍,已知“一共栽了120棵”,有的用“和倍”方法解,有的把松树棵数看作单位“1”,那么柏树是松树的1/4。有的用分数解……只要学生能抓住关键句,沿着不同方面去拓展,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定能解决问题。
  四、树立强烈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自信是成功的阶梯”。心理学认为:自信是一种自我激励的精神力量,能够激发潜意识,释放出无穷的热情、精力和智慧。美国马尔腾所说:“你的成就大小,往往不会超出你自信心的大小。”因此必须重视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五、发散思维训练,培养求异创新
  发散思维是指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对原始提供的信息、材料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用不同方法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这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求异创新的基本方式。例:一种药水是按1∶100配制的,现有药粉26千克,要配制这样的药水需要水多少千克?这是一道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解题时要突破解题思路和方法的模式化,开拓思路,寻求可能的多种解题方法,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开发智力。通过学生的思考练习,教师发现有的学生用一般的解法是26÷1/101,有的用整数解法是26×100,有的用分数解法是1÷1/100,有的用比例解法是26/X=1/100,这样用不同的方法解题,不仅能提高学生参与训练的积极性,还能培养求异创新能力,只要长期加以训练,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定会不断提高。
  六、反馈质疑解难,培养创新潜在能力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据数学思维的规律,创设恰当的情境,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创造性地运用现代教学方法,将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吸收由教育科学所提供的新知识,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用“创造性的教”为学生提供“创造性的学”,例如,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教学中:发现问题:教师先拿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模型,让学生找出生活中与之相同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他们有共同的特点:“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确定平行四边行的定义。提出问题:满足哪些条件的四边形可以判定为平行四边形?解决问题:学生独立探索,分组讨论。组与组之间交流探索结果,教师引导小组之间注意吸取别人的“成果”;师生共评:学生不仅找出了“两组对边分别相等”、“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这三种教材上注明的方法,还发现了“两组对角分别相等”,“一组对边平行且一组对角相等”的判别方法。学生对照教材,对自己的探索欣喜不已。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既需要教师的创新教育意识为前提条件,又需要创设创新教学情境,激发自信心、想象能力,促进发散思维,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才能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自主地学习数学,在学习中创新、在合作中创新、在交流中创新,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赵希双,王秀菊,韩新路.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群体思维的激发[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5,(06).
  [2]李建强.创设数学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J].职教论坛,2004,(f05).
  [3]黄学波.思维定势负效应的成因浅析与数学教学对策[J].数学教学通讯,2003,(07).

上一篇: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对策的几个方法

下一篇:论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罗森塔尔效应”的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