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农村初中隐性辍学状况与对策的路径分析

发布时间:2015-07-28 18:42

  在“后普九”时代,辍学率已经得到有效控制,但是“隐性辍学”近年来在农村初中生群体中愈演愈烈,它常常表现为部分学生虽然有学籍、在学校的编册内,但是“人在课堂心在外”,或者无故逃课。根据调研统计,农村初中生隐性辍学率平均超过5%,有的学校达到近15%,甚至最极端的学校将近30%,引起学界的日益关注。
  一、“隐性辍学”辨析
  1.核心概念界定
  “辍学是指除正常的毕业(结业)、升级、留级、转学、死亡和按规定办理了休学手续以外,学生中途离开学校,不再上学的行为。”[1]“隐性辍学是相对于显性辍学而言的,指的是在学校教育场景中现存的,学生虽保留学籍,甚至正常交纳教育费用、正常参加考试,但整日游离于课堂和教室之外,静待毕业的一种非常态教育现象。”[2]
  隐性辍学在实际的情况中又分为两种:强迫型隐性辍学和主动型隐性辍学。强迫型隐性辍学是教师和学校为了提高本校或者本班的升学率,而采取的一种非常偏激的做法,强迫学生提前“分流”,进入到无望于升学的非重点班级,或者编入到职业技能培训性质的单独的班级中去学习,成为应试教育的典型的“牺牲品”。而主动型隐性辍学则是学生本人由于厌学,或者偶然事件,或者外部诱惑等因素的影响,而主动放弃自身对于学业的追求,打着上学的幌子,实际上却在混学、逃学等现象。
  2.隐性辍学的危害
  (1)隐性辍学影响学生发展
  初中阶段在人的一生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打基础的阶段,又是基本奠定一生发展方向的阶段,是儿童期向成年期过渡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青少年身心剧变的“风暴期”、“危机期”、“事故多发期”,是个体逐步完成社会化,形成同一感,完成心理成长发育,形成自我意识与自我角色的关键时期。此时期,青少年的个性彰显,独立意识不断增强;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很强,渴望在学校中能得到多方面的锻炼,希望生活在五彩缤纷的世界里;乐意与人交往,但是又带有一定的叛逆心理;同伴之间在认识兴趣和方式上出现明显差异,但又容易彼此影响;渴望走向成熟、被认可,但是对社会、对自身又缺乏足够理性的认识和定位,行为上有一定幼稚的特性。由于隐性辍学的学生脱离学校教育,其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不扎实,人格发展可能并不完善;对于学校和家庭监管来说,其长期处于“真空状态”,无人监护,无人管理,可能整日游荡在网吧、游戏厅、歌厅舞厅等一些娱乐场所,容易沾染、接触一些社会不良习气,成为令人忧虑的“问题少年”;甚至会在一些不法分子的教唆之下,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最终成为社会中的“危险分子”。
  (2)隐性辍学削弱教育质量
  隐性辍学现象削弱、降低了教育的本体功能——育人功能作用的发挥。对于隐性辍学学生本人来说,其获得的“初中毕业证”是存在一定水分的,影响“普九”成果的巩固,削弱义务教育质量;对于其周边同学来说,会产生不良的示范作用,造成恶劣影响;对于校园文化建设来说,隐性辍学不利于形成良好的学风、班风、校风;对于从教人员来说,隐性辍学降低了其自我效能感,不利于教师职业和个体的专业发展与成长;对于教育系统来说,隐性辍学增加了教育成本,损害了成本效益,浪费了教育资源,导致教育产出率较为低下;对于教育管理来说,近年来农村初中隐性辍学的真实情况一直被各种报表数字所粉饰,存在着较多的瞒报、虚报现象,可能会干扰中央到地方的义务教育决策。
  (3)隐性辍学阻碍社会进步
  隐性辍学现象导致“普九”成果含有一定水份,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隐性辍学使部分初中毕业生并未达到基本标准,导致一部分新的文盲、半文盲流入社会,影响中国新生代人力资源的质量,影响国民文化素质的整体提高;隐性辍学损害了《教育法》、《义务教育法》等的执行和实施力度,剥夺了学生应有的受教育权和家长保证该受教育权的义务,漠视了国家相关法规,损害了依法治教的进程;隐性辍学对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以及建设和谐社会等都产生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阻碍社会主义文明的进步。
  二、农村初中生隐性辍学现状
  1.农村初中生隐性辍学现象严峻
  调查显示,农村初中学生隐性辍学现象还是比较严重的,个别县或学校的隐性辍学现象令人触目惊心。按照国家“普九”标准要求,农村初中生年辍学率不得超过3%,但是已通过“普九”验收的很多地区的农村初中隐性辍学率达5%以上,部分学校年隐性辍学率甚至达到10%以上。农村初中有为数不少的隐性辍学学生,他们中有的由于家长反对,或者个体厌学但又暂无出路,而留在学校,但不把完成学业作为应有的追求,也不把学习当成自己的任务,而是只等着拿个毕业证。这类学生平均占到调研学生的40%。有的县为了提高升学率,采取了降低统计报表中能反映辍学率的数字,而在实际中使用了“分流”办法,即将有较大希望升学的学生单独组成一个班级来备考;把其余的升学希望不太大的学生则组成职业技术班,而且这些被分流到职业技术班的学生比较自由,可以不去上学,放任自流,但是参加毕业考试,可以拿到毕业证。还有个别学校的老师采取违背《义务教育法》的做法,劝学习困难者停学,以保证学校中招考试应考学生升学的比例。
  例如,某“普九”达标县,某农村初中,某班,花名册上有82人,但是班上上课人数只有70人,根据对相关老师和校长的访谈,了解到其中2人转学了,其他人则情况不明,既没有办休学,也没有办转学手续。所以从花名册上看,这个班,甚至这个学校的辍学率为零,但是实际情况则是隐性辍学率高达14.6%左右,离国家规定的控制辍学率低于3%的标准出入很大。
 但是如果翻看官方文件,样本省份《教育统计年鉴》,2003~2012年这十年间,农村初中阶段辍学率都控制在3%左右。为什么官方报道的辍学率与现实中的数据存在如此巨大的差距呢?一方面是因为,官方的教育统计公报采用“在校生辍学率=学年内辍学学生总数/上学年年初在校学生总数×100%”的公式来计算 ;另一方面,我国教育发展统计是以每年九月份作为各种数据采集的时间节点。这时候正是开学之初,政府、学校和教师等各个方面对义务教育都比较重视,采取各种措施宣传、动员学生来上学,而且现在义务教育不需要什么费用,来注册的学生相对齐全;另一方面,由于政绩的问题,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对于学生辍学的相关信息存在着编造和隐瞒现象。
  2.农村初中生隐性辍学的规律
  (1)隐性辍学率呈现出明显的城乡差距
  我们对样本市、县调查后发现,初中阶段隐性辍学率呈现较为明显的城乡差距。大致而言,不同区县,人均生产总值越高,其隐性辍学率越低。某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县份的初中隐性辍学率比某些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县份高出近20个百分点。如果对同一区县域内,县城所在的城镇和其他乡镇、农村分别统计隐性辍学率,农村初中隐性辍学率则高于县城的隐性辍学率近10个百分点,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县域内城乡之间的差异。
  (2)隐性辍学率呈现出随年级递增的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农村初中阶段学生的隐性辍学率随着年级的升高,呈现出逐步上升的递增趋势,农村初中三年级尤为突出,成为隐性辍学的高峰时期。在调研所及的农村初中学校中,从初二年级开始,学生隐性辍学明显增多,初三年级上学期则会进入高峰期。初一年级隐性辍学率大约5%,初二年级几乎达10%,而初三年级则高达15%以上,甚至某样本校高达37.2%。
  (3)隐性辍学率与性别的相关性并不明显
  由于经济、文化、政治发展水平不尽不同,就业机会也存在着较大不同,思想观念以及风俗习惯不太相同,调查所及一些地区女生隐性辍学率较高,而另一些地区则男生的隐性辍学率较高。但是,在调研的整体大样本分析之下,总体而言,隐性辍学率与性别的关系并不十分明显。
  (4)特殊结构家庭学生隐性辍学率高于核心家庭
  在调研的对象中发现,家庭结构比较特殊的学生隐性辍学率高于普通的核心家庭。例如研究样本中隐性辍学的农村初中学生单亲家庭的占到36.4%,有的是父母离异,有的是一方离世。而随着社会组织结构的变迁,留守儿童成为农村学校中比例很大的一个群体,其在隔代教养、“拆分型家庭”[3]等特殊结构的家庭中成长,隐性辍学率明显高于家庭关系和谐的核心家庭。例如某样本校,留守儿童占到隐性辍学学生的79.4%。
  (5)主动隐性辍学高于被迫隐性辍学
  一些专家和学者对于农村初中学生隐性辍学率居高不下作了很多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大多研究结论提出,辍学原因局限于传统的“被迫性”因素,例如经济贫困、父母不支持等。但是课题组调查发现,随着国家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国家实施“两免一补”和2007年以来不收学杂费的政策后,相当一部分农村初中学生隐性辍学是出于“主动性”原因。某县目前农村初中学生隐性辍学的主要特点呈现出学生主动隐性辍学为主流。这和东北师大农村教育研究所的研究[4]一致,和欧贤才等的调研结果[5]也是不谋而合的。相当多的家长已经能够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多学一定知识,无论孩子成绩好坏都想让他们读完初中。但是,隐性辍学的学生中相当大的部分都是自己不愿继续学习。在隐性辍学的学生中,仅15%左右的隐性辍学的学生是因家庭经济困难,没有经济来源上学而隐性辍学。
  三、改善隐性辍学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1.社会方面
  (1)依法治教,强化政府责任
  政府要依法行政,落实《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相关规定,而且要相机出台《义务教育投入法》,依法保证义务教育投入的“三个增长”;要依法保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对于违反国家的规定,侵犯青少年儿童合法权益的行为,要进行重点监督和查处;要依法保证农村教师待遇的落实;加强教育相关法律的宣传、解读、培训等工作,全面提高依法治教的意识[6]。
  (2)全面推行正规实用的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是市场经济和工业经济发展所必需的,在我国经济转型时期,尤其重要。政府应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后的中等职业教育,要进行财政保障,实行免费职业教育;而且要加大宣传力度,使国民充分了解、认识、支持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学校应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制度,探索培训与学历教育互通的管理和办学路径。
  (3)加大教育投入,建立大区域管理体制
  政府要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保障义务教育经费的逐年增长;在目前教育经费相对不足的情况下,要合理分配和使用教育经费,使之效益最大化;教育经费除用于硬件建设外,要着力加强软件建设,增强农村初中教育的吸引力;实行教育大区域管理,要建立相应的区域性教育评价制度。
  (4)实施各级部门功能化管理,强化目标责任制
  要建立健全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学校以及班级关于控辍保学的目标责任制。相关部门签订相关责任状,严格监控可能影响学生辍学的显性因素和隐性因素,预防学生辍学的可能因素的发生[7]。
  2.家庭方面
  (1)构建良好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建立在血缘与亲情基础上,良好的亲子关系对于预防学生隐性辍学有着重要作用。家长要加强沟通,对子女做到尽职尽责的教育、关爱和引导,从而在思想上、行动上,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爱与关心;当青少年出现“隐性辍学”现象时,家长应该及时疏导,帮助子女重归正常的学习生活。
  (2)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家庭教育的过程是孩子与家长互动的过程,但目前大多数农村家长教育观念陈旧,远不能适应孩子的发展需求。因此各地和各校要考虑设置家长学校,传播新的教育理念,宣传普及家教知识和方法,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3)加强家校联系
  孩子的学习与家庭成员的参与有较强的相关。家长要加强和学校的联系,积极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来,及时沟通相关情况,与教师共同探讨学生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和教育方法,形成家校合力。
  (4)开展脱贫助学活动
  因为经济原因而失学的现象虽然比较少,但是仍然要引起注意。相关各方要联合农业、民政、科技等部门为贫困生家庭免费培训技术、提供致富信息、协调小额信 贷资金等,通过帮助贫困家庭脱贫,确保因家庭经济困难濒于辍学的学生坚持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3.学校方面
  (1)坚持素质教育方向不动摇
  初中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使每一个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关乎整个民族素质提高的教育,一定要坚持素质教育的方向不动摇。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大力宣传素质教育理念,使其深入人心;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学校领导的决策,都必须为素质教育的扎实推进提供保障;素质教育不能只挂在口头上,必须落在实处。
  (2)改善教育管理和评价体制
  改善教育管理和评价体制,首先要改变传统的、刚性化的管理方式,树立多元化、人文化的管理理念,以学生的素质发展为核心内容,形成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其次要改变以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教育质量唯一办法的现状,把农村初中阶段的合格率、完成率、中考参考率都纳入评价体系之中;而且学校可以建立相应的政绩考核制度,把控辍保学情况作为个人考核评优的重要依据。同时,要提倡严肃、诚信的管理风尚,要实事求是、杜绝弄虚作假等行为,形成诚信文化;实施动态化管理,密切关注各个班级学生动态,发现学生有隐性辍学迹象,要及时了解情况,剖析原因,积极矫治。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建设一支具有较高的思想业务素质的教师队伍是缓解学生隐性辍学、提高教育质量的切实保障。首先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增强教师的责任感,提高育人能力,促进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爱护学生、保护学生的积极性,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而且要扎实推进在职教师继续教育,注重提高教师的实际教育教学能力,切实提高教师队伍专业素质。
  (4)推进课程改革,提高课程适切性
  各地要切实贯彻执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把“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落到实处。农村初中必须在相关需求调研基础上,开发适合当地实际的、适合学生需求的和适合就业市场需要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而且各校还要丰富课程形式,活化主干课程,强化活动课程,培养学生信心,让学生都能获得相应的发展。同时要增加农村初中课程的选择性,随着年级的提升而逐步增加选修课的分量,尤其是实用性的技术课程,实施“三教”统筹。
  (5)以因材施教为着力点,提高教学质量
  控辍保学必须加快农村初中学校教学改革,用优化的教育质量来留住学生。每位教师都要注重因材施教,充分分析每个学生的爱好和特长,并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利用文艺队、兴趣小组、篮球队和田径队等形式让每个学生的特长得到充分发挥,吸引并留住学生。而且教师还要实施激励性评价,减少学困生的比例。要加大暂时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力度,制定针对性的转化计划,把计划和完成情况纳入教师考核内容,共同促进学困生发展。
  (6)创建健康的校园文化,增强学校凝聚力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全面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会对农村初中学生的成长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各农村初中学校要加强学校文化建设,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吸引学生。要大力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积极向上的学术、科学、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通过群体性活动营造积极向上、民主和谐的精神氛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和优秀民族文化为主体、健康生动的校园文化。
  (7)加强心理疏导,预防与矫正隐性辍学
  各农村初中要建立心理咨询室,配备专门人员,及时有效地解决学生在生活和学习等方面的疑惑,积极预防可能出现的隐性辍学。学校需要大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应对升学压力、社会期待等问题的能力。教师要承担起科学引导的职责,提高教书育人的职业自觉性,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给予足够的关怀,尤其是对待“隐性辍学”的学生要有足够的耐心,用正面鼓励的方法帮助他们重树学习的信心。
  此外,在学生个体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培养其坚强的意志、积极的人生态度、得当的学习方法。促进青少年完善人格、积极社会化、健康发展,从根本上控制隐性辍学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袁运开.简明中小学教育词典.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 兰靖,张念蒙.辍学与隐性辍学含义辨析——《隐性辍学论》之一.考试周刊,2008(43).
  [3] 周潇.农村青少年辍学现象再思考:农民流动的视角.青年研究,2011(6).
  [4] 袁桂林,洪俊,李伯玲,等.农村初中辍学现状调查及控制辍学对策思考.中国教育学刊,2004(2).
  [5] 欧贤才,王凯.自愿性辍学:新时期农村初中教育的一个新问题.中国青年研究,2007(5).
  [6] 武林剑,崔国富.农村中小学辍学问题的政策学分析与审思.教学与管理,2012(3).
  [7] 谢泽源等.欠发达地区农村初中生辍学原因及对策:基于对江西省H县的调研分析.中国教育学刊,2012(3).

上一篇:学校特色建设相关问题和策略分析

下一篇:构建高效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路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