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从农业经济的变革看农村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趋势

发布时间:2023-12-07 05:51

  胡耀邦同志在十二大的报告中指出:“做好党在八亿农民中的工作,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目标的重要条件。”教育是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方面。农村教育状况如何,对农业现代化建设关系极大。


  当前,农业经济改革的步子很快,形势喜人。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随着农业经济责任制的发展,已经涌现出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专业户、重点户。据安徽省徽州地区农业部门对160个公社、24万农户的调查,各类专业户、重点户共有10,642户,占被调查总户数的4.43%。这是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农业经营管理改革中的新事物。


  专业户的出现,引起了农村一系列新的变化,也使我们对农村教育结构改革的迫切性和发展趋势看得比以往更清楚了。最近,我们组织农业中学12位负责人,实地考察了绩溪、休宁的四个专业户和两个“联合体”,抽样剖析了237个专业户的经济、文化状况,走访了农业部门,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从专业经济结构的复杂性看农村教育结构多样性的趋势。专业户的兴起,使我们看到了发展多种经营的广阔前景。徽州历来是一个商品性生产比较活跃的地方。全区两千万亩面积,中,山场占70%,耕地只占6.2%,其余是茶、桑、果园和水面,宜于发展林茶和多种经营。可是,由于受“左”的错误影响,长期以来的“生产单一化”、“一切劳力归大田”,使生产门路越搞越窄,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人才资源得不到发掘。在人均耕地只有七分的我区,农村剩余劳力本来就有24万,每年还有上万名高中毕业生返回农村,到大田与社员“分饭吃”,本人不满意,队里不欢迎。三中全会后,徽州地区把发展多种经营作为战略措施来抓,使一批有技术专长的人从“单一”的生产方式中解脱出来,从事某一项或几项专业生产。他们生产的项目越来越多,专业化的程度也越来越高。据237个专业户统计,从事的专业有50多种项目,其中种植业占80%,养殖业占16%,工副业占4%。这种结构,基本上反映了山区生产“门类繁多,专业性强”的特点。多种经营是个“广阔的天地”,可以容纳日益增多的回乡知青。他们在学校里如能学到一、二门生产技术,回到这“广阔的天地”,是“大有作为”的。按经济区域规划农业技术学校,需要什么人才,办什么学校,是今后农村中.等教育结构的变化和发展的趋势,因为只有这么做,才有利于把人才资源和自然资源的开发紧密结合起来。


  专业户的发展,带来了劳力的转移和农业内部结构的变化。过去,在我区农业总劳力中,从事农业生产的占80%,从事林牧副渔生产的占'20%。现在的专业户很多从“小而全”的自然经济中分离出来,以全部或大部劳力从事专项生产。而重点(兼业)户的劳力也开始转移,一般都以70%的劳力承包土地,30%的劳力从事多种经营,引起了分工分业。据1981年统计,我区多种经营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已由1976年的31.6%上升到67.5%。显然教育结构必须适应这种正在变化的经济结构,这是一条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山区经济结构的复杂性,决定了教育结构的多样性,以“多样性”适应“复杂性”,才能不断满足山区生产发展所需要的各种人才。但是,现在的农村中学,不论在培养目标上,还是课程设置、教材内容上,都和城市一个样。这种状况是很不适应农村特点的。因此,改革还得从根本入手,不仅要把比例搞合理,而且要深入教学领域抓改革,搞出一套适合农村需要的大纲和教材来。各地还可编写乡土教材。


  从专业技术结构的现状看专业技术教育在今后教育中的地位。我区农业同全国许多地方一样,特点是:人均耕地少,但山多资源丰富;技术装备差,但劳力资源充足。全区农村68万多劳动力,在112万亩耕地上劳作,农业机械动力平均每亩耕地只有0.28马力,机耕面积仅占耕地的41%,机械化程度不高,基本上是以经验为基础的传统农业。但从发展的眼光看,随着多种经营的广泛开展,专业户将会越来越多。它在总农户中的比重,如果发展到现在滁县地区的6.3%、山西省临汾地区的20%,将会有大批剩余劳动力投入专业化的大农业生产。那时,“劳力剩余”就会变成“劳力不足”。发展农业,依赖先进科学技术来提高经济效益的问题就会更突出。


  专业户,又是农科户,是农村学习、推广先进科学技术的“排头兵”。他们提供的商品量所以能高于一般承包户的几倍甚至十几倍,主要是因为有技术,会经营。全区已有5,500多个科技户,由科技部门与他们搞了29项科研项目和引进的129项先进技术的承包。他们一方面在科技部门的指导下,承担实验项目,一方面向周围群众传播现代农业知识,在“以示范的力量,影响左邻右舍”,推动着科学技术在农村的普及,带来了“一花引来百花開”的局面。专业户的不断发展,要求兴办各种形式的职业技术学校,并把它提到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位置上来。


  从专业户知识结构看科技的基础在教育。专业户多数都是有一定文化的,而且文化程度愈高生产水平愈高。据237户户主统计,其文化程度的构成是:初中以上占18%,小学占68%,文盲半文盲占14%。专业程度较高的57户中,初中文化程度却占50%以上,其中闻名全区的专业户,又大都是高中毕业的回乡知青。


  从上述237户不同文化程度所从事的专业占各自人数的比重看,种植业:文盲半文盲占65.4%,而其它专业比例没有这么高。统计数字表明,文化程度的高低,与掌握先进科学技术程度成正比。同样都是家庭养鸡,凭经验饲养的,多则养上百余只,而且一遇鸡瘟还束手无策。可是休宁县梅林公社的左胤祥养了近三千只,成肥串是两月长三斤,成活率高达95%。他就是1961年的高中毕业生。三中全会后,受科学养鸡的启发,他花了三年时间进行智力投资,每年自费200元订阅42种科技报刊杂志,于1981年10月自行设计盖起了一幢160平方米的两层楼鸡舍,修了175平方米的两个鱼池,建了电孵房、黃鳝池、蚯蚓房、饲料配方室,一举.办起了家庭机械化养鸡场。1982年预计收入两万元,1983年扩大再生产,计划一年向国家提供三万只小鸡、一万只肉鸡、一万斤蛋,产值预计12万元,三年内装上自动控制装置,全部实现自动化半自动化养鸡。事实说明,四化需要知识,知识就是力量。有文化,肯钻研,就能比一般农户更快地采用科学技术,促其生产过程的技术性质发生变化,使体力劳动者的脑力劳动的比重有明显的增加。


  正如恩格斯说的那样,“要把工业和农业生产提高……单靠机械的化学的辅助工具是不够的,还必须相应地发展运用这些工具的人的能力。”我区的农业,趋向劳动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方面发展,而不可能靠大量投资从扩大外延上找出路。人才的培养,生产者的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更是一个十分紧迫的任务。现在,全区从事农业经济管理和科学技术的干部仅有两千多人,其中在农村的更少。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小学文化程度仪占农业人口的48%,文盲半文盲占农业人口的27%,科盲则更多了。这种状况远不能适应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农业现代化,就是把农业建立在科学基础_上的现代农业。先进的装备,没有文化,操作不了;先进的技术,没有文化,学不到手。农民已经感到,就象现在专业户的先进技术,没有文化也是难以学到的。文化的高低,与生产者的劳动平均熟练程度是直接有关的。农业现代化,科技是关键,基础在教育。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条件。我们现在中小学的教育对象,正是后十年经济振兴期的建设者。要提高未来劳动者掌握先进科学技术和生产工具的能力,就必须下最大决心抓好农村教育,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程度。


  由此可见,农村教育不仅有一个结构改革问题,而且有一个根据农业生产发展,不断扩大教育的规模、提高受教育者程度的问题。改革结构,为的是稳步地合理地发展。要面向农村,走普通教育与农业技术教育相结合的道路,为农村建设服务。当前,应把改革的重点转到大力兴办农业技术教育上来。


  党的十二大提出前十年“打基础’”,后十年“大发展”。只有打好前十年的人才培养基础,才有后十年的经济大发展。这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责任十分重大,任务十分艰巨,我们一定要振奋精神,努力工作,解放思想,大胆改革,遵照邓小平同志在十二大《开幕词》中说的,“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迎头赶上农业经济改革的步伐,探索一条适合农村特点的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新路子,为开创我国农村教育事业的新局面而努力。

上一篇:中等教育论文2400字_中等教育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下一篇:农村中等教育要为农业现代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