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高中音乐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渗透

发布时间:2015-11-10 09:41

刘雪梅(1970-),女,湖南邵阳人,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副教授,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生,从事音乐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湖南 长沙 410083)。


    近二十年来,学界一直在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就目前的状况来看,对“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理解分歧较大。在众多理解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1]高中生年龄一般是十五六岁到十七八岁之间,这一阶段正是他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但目前高中生对思想政治课远没有其他课程如音乐课、计算机课、体育课等兴趣浓厚。当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影响年轻人的手段中,音乐占据着主要地位”,我国古代儒家也十分重视音乐的教化功能,“六艺”更是儒家教育的必修科目。因此,可以考虑把富有思想政治教育意义的歌曲多带进音乐课中,让学生在音乐的艺术熏陶感染下同时接受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促成音乐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终极目标上的殊途同归。但音乐教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渗透的途径与方式,是一个长期横亘在理论研究者面前亟待突破的难题。
    一、在爱国题材音乐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音符
    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高中思想政治3(必修)《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指出“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作为中国人民千百年来形成的对祖国最深厚的感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2]运用内容丰富的爱国题材音乐对高中生进行教学,将抽象的爱国主义理念具化为一个个鲜活的音乐片段,有助于高中生深入理解爱国主义作为一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所具有的不同内涵。高中音乐教材第二单元第三课《义勇军进行曲》[3],该曲仿若一支散文体的新体诗,反映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权,为了国家的独立,自身的解放不懈奋斗的精神。它蕴含着中华儿女在民族危急存亡之时,团结一心,保家卫国的高尚情感,体现了革命战争年代的爱国主义。
    在和平年代,爱国主义则主要表现为对祖国的热爱与赞颂之情。如教材第二单元第五课《歌唱祖国》,展现了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朝气蓬勃、蒸蒸日上的新面貌,表达了中国人民翻身做主人,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豪情。《春天的故事》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新发展,它赞颂改革开放的伟大壮举,以饱满的深情,悠扬的曲调描述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南行的故事,热情地歌颂了他锐意改革,为国家和民主谋福利的宏伟气魄,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焕发蓬勃生机,走上了富强小康之路的新画卷,表达了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走进新时代》直白地唱出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洋溢着热爱国家和民族的自尊、自豪感。只有深刻地理解了爱国主义歌曲中爱国主义的内涵,才能理解爱国主义是每个公民必须履行的政治性义务。高中思想政治2(必修)《政治生活》第一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指出我国宪法规定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的同时,也规定了公民必须履行的政治性义务,即公民对国家、社会承担的责任。
    二、在民族音乐教学中渗透民族团结音符
    高中思想政治2(必修)《政治生活》第三单元第七课“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指出的那样,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是平等、团结、共同繁荣,关于“平等原则”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各民族只有人口多少和发展程度上的区别,绝无高低优劣之分:我国各族人民都对祖国的文明做出了贡献,都是国家的主人,都依法平等地享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依法平等地履行应尽的义务。高中思想政治3(必修)《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第六课“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指出: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高中音乐教材第二单元第四课“音乐作品的民族风格”一节选取了藏族民歌《酒歌》、哈萨克民歌《玛依拉》、彝族民歌《跳月歌》、蒙古族歌曲《天堂》等四首少数民族歌曲,第二单元第十课内蒙古民歌《赞歌》描绘了美丽草原上的蒙古族牧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翻身得解放,过上了幸福生活的场景,“各民族兄弟齐欢聚一堂”深情地向党献上了赞歌。第十一课藏族民歌《酒歌》展现了康巴藏歌的豪迈与激情,醇香的青稞酒述说的是藏族人如火的热情和推翻农奴制翻身作主人的欣喜之情。十二课哈萨克族民歌《玛依拉》则将一位名叫“玛依拉”的美丽哈萨克族姑娘能歌善舞的形象予以展现,体现了哈萨克民族的生活风情和精神风貌。十三课彝族民歌《跳月歌》展现了云南彝族人民欢庆火把节,尽情舞蹈的欢乐场景。第三单元第十八课“音乐与舞蹈(四)”选取了《瑶族舞曲》《彝族舞曲》,这些风格迥异的民族音乐,充分体现了我国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包容性,它们在共同具有中华民族“乐感”文化共同点的基础上,又较为完整地保留了本民族的独特个性。同时,从歌曲选用角度来看,将少数民族音乐录入,也体现了对各民族音乐的尊重,各民族无论人数多少、力量大小,都平等地享有传播本民族音乐的权利。
    三、在革命题材音乐教学中渗透理想信念音符
    思想政治1(选修)《科学社会主义常识》[4]专题五“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前进”第3课谈到人要靠理想才能生活,没有理想,就会失去生活的力量。社会理想是最根本的理想,它贯穿于一切理想之中,是一个人全部理想的基础和归宿。对于革命者来说,正是因为怀着对共产主义崇高理想的追求,有了人生的精神支柱,才能在逆境中不屈服、不退缩,并坚信自己的目标必定会实现。通过音乐教学,可引导高中生将理想信念与职业选择相结合,把个人的奋斗志向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高中音乐教材第三单元第十课《做人要做这样的人》叙述了 抗日战争时期,铁路工人、共产党员李玉和一家三代为保存党的机密,前赴后继与敌人英勇斗争的故事。第十一课《洪湖水浪打浪》描写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洪湖根据地的一支赤卫队在韩英、刘闯带领下,同以彭霸天为代表的反动势力进行英勇不屈的斗争的故事;《红梅赞》江姐纵使深陷敌人牢狱,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坚贞不屈,从容就义,并且“高歌欢庆新春来”,《绣红旗》中的她也坚信会“绣出一片新天地”,充分表现了共产党人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些音乐充分展现了理想信念的巨大力量。
    四、在中华古典音乐教学中渗透传统美德音符
    中国现代哲学家、哲学史家张岱年认为,一个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具有民族的自信心与自尊心,而民族的自信心与自尊心有其思想基础,即对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有比较全面的了解。高中音乐教材第三单元第六课《葛生》、《春晓》、《枫桥夜泊》等三部声乐作品,歌词分别取材于《诗经》和《唐诗三百首》,具有浓厚的民族性,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形式,歌曲将现代音乐形式融入古典诗歌,丰富了传统文化的传播形式,用现代的曲调演绎古典的诗歌,让传统文化在继承中得以发展。第九课《孔雀东南飞》用音乐的形式呈现了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有名的爱情悲剧,《琵琶行》则用琵琶生动地再现了“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场景,方便高中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的体味“江州司马青衫湿”的心境。用现代的音乐编曲,进行传统德育,形式上的革新更容易相应的带动内容上的革新,传统能够被赋予时代的意义,从而获得新生。正如高中思想政治3(必修)《政治生活》第二单元第四课谈到: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这一重要论述,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对党的优良作风的高度概括,是需要我们深刻思考和迫切回答的时代课题。教材《经济生活》提出了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要求我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要求青年学生把艰苦奋斗作为一种精神财富,并把它发扬光大。这有助于促使青年学生把自己的理想、信念和追求,与祖国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高中音乐教材第一单元第三课《扎红头绳》,通过杨白劳和喜儿的对唱把一对即使面对生活的重压,仍然向往美好,不放弃希望的父女形象展露无疑,整个作品中,喜儿不贪恋娇艳的“花”,欣喜的接过爹爹送的“红头绳”,他们纵然没有地主的丰实家财,也可以就着那份父女深情过一个满足的新年。第二单元第六课《我们走在大路上》酝酿和创作于1962年春夏,发表于1963年春天,由李劫夫作词谱曲,展现了面对三年自然灾害,全国人民咬紧牙关,与困难顽强斗争的精神和自力更生发展经济的冲天干劲,在最困难的时候鼓舞了全国士气,深为周恩来总理的喜爱。第三单元第十六课《谁说女子不如男》更是把女性劳动者不服输、不怕苦,昂扬向上,积极乐观,不爱红妆爱武装,巾帼不让须眉的形象展现了出来,入木三分地刻画了一组勤俭节约、艰苦卓绝的女性劳动者群像。
    五、在和平题材音乐教学中渗透和谐世界音符
    《政治生活》第四单元第九课《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指出:“为了和平发展,必须坚决地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改变旧的国际秩序,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新秩序”,“中国主张,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歌曲《英雄赞歌》:“烽烟滚滚唱英雄,四面青山侧耳听,侧耳听,青天响雷敲金鼓,大海扬波作和声,人民战士驱虎豹,舍生忘死保和平。”歌曲描写的是1950年冬,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战场,用青春和生命谱写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新篇章。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高中音乐教材第二单元第二课《国际歌》吹响了全世界工人阶级大联合的号角,展现了工人阶级不甘受压迫,实现了自身的意识觉醒,自觉团结起来,谋求公平、正义的社会生活环境的信心和决心。同时,日本民歌《樱花》、美国黑人灵歌《马车从天上来》、法国比才的《斗牛士》之歌等来自世界不同国家的歌曲的收录,向广大中学生呈现,用多元的音乐风格、音乐形式也体现了求同存异,和谐世界的理念。
    思想政治教育是学校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中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音乐教育是情感的艺术,借助音乐教育,以情感人,恰当的在音乐教育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能让学生思想、道德、情操、政治素养等多方面得到提高,达到“音乐”润“德”的效果。
 

上一篇:实践中探索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的问题和策略

下一篇:初中体育游戏化教学中游戏设计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