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我国中医基础类研究生教育进一步加强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6-10-31 15:37

  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是近几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工作的重点和热点问题。我国研究生培养机制的发展可分为启蒙、开创、起步和发展四个阶段。启蒙期以北京大学国学门和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为代表,是我国研究生教育培养机制的萌芽阶段;开创期主要是国民政府研究生教育创办期间开展了大量的制度化建设;起步期初步构建了我国研究生培养机制的系统框架;发展期对我国研究生培养机制运行机制、运力机制和约束机制得到了系统发展。

 

  中医基础类研究生教育是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中医基础类学科建设和中医发展的未来。加强中医基础类研究生教育,对于培养高水平中医药基础教学科研人才具有重要作用,能够为中医药临床、产业提供人才技术支撑。当前由于政策规定、市场导向和考生观念的影响,全国中医院校中医基础类研究生教育普遍存在报考生源不足、优秀考生较少、毕业生就业压力大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中医基础类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加强中医基础类研究生教育,有助于培养优秀的中医药基础人才,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快速发展,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当前我国中医基础类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

 

  1.生源不足,尤其是优质生源严重短缺。一方面,受就业压力、“5+3”临床医学生培养模式转变的影响,近年来优秀的医学本科毕业生在考研时更多选择了临床学科,普遍存在着轻基础、重临床的观念,录取的考生中有40%左右都是从临床方向调剂而来,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中医基础学科的生源数量和质量;另一方面,《医师资格考试报名资格规定(2014)》规定,201511日以后入学的学术学位研究生的研究生学历不作为报考各类别医师资格的学历依据,这使得多数想要从事临床医学工作的学生选择报考临床专业学位而非科学学位,加大了中医基础医学专业招生的难度。

 

  2.就业压力大。根据部分中医高校对本校基础类研究生教育的调查分析,导致基础研究生压力的主要问题是就业。超过一半的医学基础类研究生缺乏明确的就业方向,80%以上的研究生对自身的就业前景不乐观,这些困惑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求学信心和学习状态,对导师带教和自身就业竞争力提升也产生了消极作用。此外,广西中医药大学对毕业研究生就业情况的调查研究显示,基础学科专业研究生的整体就业率虽然与临床学科专业的就业率相比差距不大,但从实际的就业状况看,到高等医学院校和医学科研机构等部门从事基础医学各学科的教学、科学研究及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医学实验研究工作的研究生比例较低,多数考博继续深造且以报考临床学科的博士为主。

 

  3.培养模式单一,课程设置不合理。目前多数中医院校基础类专业由于基础学科的特殊性,在研究生培养时普遍沿用理论授课实验培训重复实验完成论文”(实验科研型)理论授课古今文献查阅资料整理/统计完成论文”(文献科研型)之类的培养模式,培养方法较单一。

 

  4.创新能力不足。一是学生的科研创新、独立思考能力欠缺。二是学生阅读文献的能力不强,缺乏系统性阅读和发现问题的能力。三是学生的知识结构单一,缺乏问题意识。许多研究生只注重本专业的学习,忽视交叉学科专业的学习,不能从多学科、综合的角度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开展创新。

 

  5.中医基础研究经费不足。由于中医基础研究是一项投入多、难度大、见效慢的系统工程,目前政府和高校对中医基础学科的科研经费、软硬件投入普遍低于临床、中药等应用开发类研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医基础研究的发展和基础研究人才培养。

 

我国中医基础类研究生教育进一步加强的思考


  二、进一步加强中医基础类研究生教育的建议

 

  1.加强中医基础研究生招生宣传,拓宽生源渠道。第一,基础医学教育在医学教育体系中的地位至关重要,因此,建议国家出台相关政策,使中医基础类研究生在符合一定条件下也能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并从事临床工作。第二,加强国家教育部门对中医基础类研究生教育的政策导向,加强对中医基础医学的宣传,对基础类研究生出台更加优惠的政策,以吸引优秀医学生源。第三,高校管理部门要为基础医学类研究生在招生、培养等方面多创造有利条件,加强校际宣传、沟通,让更多的学生认识中医基础各专业,增加学生对中医基础的兴趣。

 

  2.创新中医基础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第一,科研能力的培养是基础类研究生教育的重中之重,应结合国外发达国家研究生培养方式多样化和弹性化的趋势,对更多院校的基础医学研究生实行基本学制为五年的直博研究生培养模式,通过中期或阶段考核,全程实行学分管理和分流淘汰,以更好地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第二,重视研究方法教学。鼓励教师采用问题式教学、研究探讨式教学等进行授课,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信息获取能力、创新能力等。第三,不同医学院校招收基础类研究生的生源结构差异较大,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实施个性化教学。

 

  3.加强中医基础类专业研究生课程改革。第一,在保证各专业学位课程课时的基础上,多增加一些涉及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课程的选修课。第二,加强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改进教学模式和方法,增加实验课程,加强实验技能训练,提高研究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综合素质。第三,加强基础类课程与临床学科的紧密联系,突出基础研究对临床工作的指导作用,鼓励学生以本学科为基础向相关领域拓展,培育基础研究与临床工作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

 

  4.大力加强中医基础类研究生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的培养。第一,大力推进国家中医特色创新体系建设,加快建设一批高水平中医基础科研基地和科研平台。第二,本着加强动手能力,拓宽就业渠道,注重整体素质,快速融入社会的培养原则,综合提高基础类研究生的科技创新能力。针对中医基础学科研究生知识结构老化,实验技能不足等问题,由政府、事业单位购买服务,鼓励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办各种前沿理论和技术学习培训班,提高中医基础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第三,举办全国性基础医学硕博研究生学术论坛,加强沟通交流,开阔视野,启迪创新思维,提高科研能力。第四,应加强对中医基础学科研究经费、基础平台建设的投入,在各类科研基金、创新基金、教育基金投入方面加大对中医基础研究投入的支持力度。

 

  5.加强中医基础学术交流。第一,加强研究生跨院校、跨学科、跨领域的学术交流,建立研究生交流学习机制,定期选送研究生赴国内外优秀实验室交流学习,实现其从实验技能到科研思维的全面提升。第二,进一步提高导师队伍学术交流水平,拓展国际交流渠道,多举办基础医学高层论坛,加强沟通交流,不断提高学术水平。第三,提高研究生培训水平和国际化水平,鼓励与国外大学建立国际联合实验室和研究生培训基地,选派优秀研究生前往培训。

 

  6.拓宽就业渠道,解除后顾之忧。第一,在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上做足功夫,鼓励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合作,联合培养全方位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尽量使学生分流就业。第二,更新观念,多方参与,共促就业。学校和学院一方面要不断提高基础医学研究生培养质量,协助研究生做好职业规划;另一方面,要积极搭建供需双方沟通交流的平台,增加就业机会。

 

  [作者简介]司富春(1963- ),男,河南新郑人,全国政协委员,河南中医学院科技成果推广中心主任,教授,博士后,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医学。

上一篇:关于中国高校研究生教育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探讨

下一篇: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中校友会纳入的作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