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基于高校调查的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6-04-09 14:52

  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正处在由大国向强国迈进的战略转型期,提高质量成为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鉴于培养质量保障机制是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抽取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10所院校,进行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机制现状调查。从隶属关系看,中央部委所属高校6所,省级地方政府所属高校3所,部队高校1所;从建设层次看,“985工程”大学4所,“211工程”大学3所,其他类型大学3所。通过对不同类型样本高校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机制的运行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共性元素和经验,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完善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机制提供有益借鉴。


  ―、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机制分析


  随着研究生规模的增长,保障和提高质量不仅成为各高校研究生培养管理的中心工作,而且是实现高校由外延扩张转向内涵提升的助推剂。“质量是研究生培养的生命线”,这是样本高校的共同认知,并将其作为深人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


  (一)生源质量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机制的前提


  生源质量是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机制建设的起点。通过对调研高校生源质量保障措施的分析,发现高校极为重视招生宣传、选拔方式、管理以及复试考核等质量保障环节。其中,招生宣传是生源质量保障的前奏;选拔方式和复试考核是生源质量保障的核心内容;管理与政策是生源质量保障的推动力。


  第一,“985工程”大学在人才选拔机制上进行了有益的改革和探索。从招生宣传看,由于高校的地理位置不同,其招生政策差异较大,尤其是东北、西部等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校采取了推出奖励政策、构建宣传网络等诸多吸引高质量研究生的招生措施。从选拔途径看,这类高校都非常重视选择推免生,不论生源是校内还是校外。有的学校根据国家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政策及时调整研究生招生策略,如中国科技大学确立了“基础学科以招收培养长周期硕博贯通的博士研究生为主,应用学科以招收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为主”的总体招生思路,把吸引优秀生源的重点放在了接收外校推免生工作上。对于招生管理而言,除了扩大导师招生自主权外,高校研究生管理部门在命题、考务、录取等环节不断规范化,完善制度建设。如南京大学对超出院系和导师招生限额、低于录取分数的考生,先将其破格申请书、科研成果、教授推荐信在网上公示,再提交学校研究生招生领导小组讨论,通过无记名投票决定是否录取。为了考察生源的培养潜力,这类高校不但加大了复试环节的素质能力及心理测试,还对考核方式进行改革。


  第二,“211工程”大学结合自身办学传统,优化招生政策,努力开拓高质量的研究生生源。与“985工程”大学相比,这类高校在办学资源、学术声誉等方面存在一定劣势。整体而言,这类高校面临着稀缺的高质量研究生生源,并因地理位置不占优势而越发加重了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的生源危机,因而走上了独辟蹊径、有其特色的生源质量保障之路,例如东北师范大学与同层次高校建立合作招生关系,云南大学则扩展留学生生源。在选拔方式上,这类高校充分利用推免政策招揽高质量生源。在招生管理上,这类高校推出奖励机制吸引生源,同时采取配套措施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在复试考核阶段,这类高校正逐步转向突出培养潜质、注重综合素养的人才选拔理念。


  第三,其他类样本高校在研究生生源金字塔中处于中下位置,除利用国家各种优惠政策招收优秀生源,还通过调剂方式进一步筛选优质生源。这类高校在招生宣传上积极吸引优秀生源报考,并在培养方式上进行改革以储备有潜质的研究生。此外,这类高校不断规范招生管理机制,理清招生责任体系。


  由上可见,各类样本高校已认识到高质量的生源是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前提,但是由于资源、条件差别巨大,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生源质量控制机制。


  (二)课程教学质量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机制的基础


  课程教学是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基本环节,其质量保障是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机制的基础。调研发现,高校主要围绕培养方案、课程质量和教学评价等方面构建课程教学质量保障机制,从而打通课程教学管理的监控和反馈通道。


  第一,“985工程”大学在课程教学质量上坚持树立一流观念、具备国际视野的价值导向。这类高校一方面出台研究生培养方案管理规定,另一方面适应研究生专业学位发


  和规范化,彰显科学性和前瞻性,从而促进各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对于课程质量,样本高校不但在理念上倡导国际化、模块化和前沿性,而且制定相关措施支持课程国际化建 设和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如哈尔滨工业大学实施“与国际高水平学者共建研究生课程”项目。为更好地监督课程教学质量,这类高校建立了教学质量检查评价制度,及时监控和获取研究生对课程教学的评价信息。对于研究生公共课的教学改革,部分高校做出大胆探索,如中国科技大学对公共外语课重新分层,分类规划安排,突出英语应用能力,并首创了“研究生英语语言实践中心”;兰州大学将思想道德教育和科研素养与学术道德相结合,融人政治理论课程。


  第二,“211工程”大学在理念导向上不仅着重研究生学术能力的提升,而且极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样本高校按照学术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的要求适时制定和动态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并为此做出专门规定。在提高课程质量上,这类高校一方面建立相关激励措施促进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另一方面注重研究生实践基地的建设,提高专业实践教学的质量。


  第三,与上述两类大学相比,其他类样本高校的课程教学质量保障基本处于规范化阶段。这类高校一方面加强研究生培养方案的管理规定,另一方面制定课程教学管理的相关措施,提高课程体系的质量,并强化研究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此外,样本高校还把检查评估作为课程教学质量提高的主要管理手段。


  (三)科研质量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机制的核心


  《教育规划纲要》要求“充分发挥研究生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研究生培养主要是通过科学研究达到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教育目的,研究生除参与导师课题研究之外,学校为研究生提供的激励措施、科研平台和学术交流项目等构成了科研质量保障的基本要素,将直接影响研究生学术能力的提升、创新思维的培育和专业实践能力的习得。


  第一,“985工程”大学建立了多元化的科研质量保障机制。在科研成果和创新激励方面,这类高校对申请学位的研究生的学术成果和参与的学术报告进行量化管理,如中国科技大学分别于2005年、2008年、2010年对博士生申请学位的要求多次修订,且标准不断提高。南京大学为提高发表论文的质量,试行“发表的论文数按刊物的影响因子加权”的考核方法,正在逐步转向《教育规划纲要》要求的“完善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的科研评价机制。”同时,样本高校还使用包括奖学金在内的创新基金进行物质激励。在学术交流及科研平台建设上,样本高校利用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教育部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等鼓励博士生出国联合培养和短期学术访问,积极参加研究生暑期学校和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各高校还纷纷制订本校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或个性化培养等项目,如中国科技大学于2009年上半年启动“中国科大研究生创新计划”项目,涵盖国际学术会议支持计划、高水平博士培养基地建设计划等,累计实施项目400多项。此外,部分高校充分拓展行业企业资源,构建校企科研创新实践平台。


  第二,“211工程”大学构建了符合校情的科研质量保障机制。在激励措施上,除考查申请学位的学术成果和学术活动外,这类高校集中有限资源面向研究生提供力所能及的科研奖励。而在提供科研平台方面,样本高校设立了创新基金、项目和基地以供研究生开展科研活动。另外,这类高校定期举办各种学术论坛,便于研究生锻炼学术交流能力以及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第三,其他类样本高校尚未形成一套有效的科研质量保障机制。限于办学资源较少,这类高校难以统筹安排有限资源提供整体性的、较高程度的科研激励,这种状况在科研平台方面同样存在。而在学术交流方面,样本高校通过尽可能地组织或举办各种学术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科研经费不足导致 的学术能力培育短板。


  通过分析三类高校的科研质量保障机制,可以看出办学资源越多的高校,其科研质量保障机制越完善。科研是一项知识、资本密集型活动,需要大量资源支撑。从样本学校的分析来看,“985工程”大学科研质量保障相对比较完善““211工程”大学科研质量保障基本满足当前需要;其他类大学还远未构建起科研质量保障机制。因此,应该引起政府、高校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不但要加大对科研资源的投人,更要合理配置科研资源,提升弱势高校的科研质量。


  (四)导师指导: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决定性因素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建立以科学与工程技术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责任制和导师项目资助制,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随着我国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深人推进,导师作为研究生的第一责任人在研究生培养和管理中越发占据主导地位,对研究生的成长成才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导师指导的方式和形式影响着研究生的科学发展、全面发展。


  第一,“985工程”大学都对导师的聘任资格尤其是学术课题及科研经费进行了量化要求。各校都强调研究生导师不是固定的职称或职务,建立了导师动态管理、能上能下的机制。如哈尔滨工业大学在两年一次的博士生导师登记工作中每次都有导师被暂停招生资格。兰州大学针对导师指导的能力提升采取调整生师比的措施。各校普遍进行新导师的岗前培训,如南京大学从2000年起、哈尔滨工业大学从2001年起每年都开展新导师培训工作。为提高国际影响力,哈尔滨工业大学从2003年开始实施聘任境外高水平专家任学校兼职博士生导师的办法。


  第二,“211工程”大学普遍采取较为严格的导师遴选和评聘程序,并注重对导师的培训。北京林业大学根据培训中导师所写的体会,编撰了《耕耘奉献、教书育人一一百名研究生导师谈自身素质要求》一书。东北师范大学探索了导师组集体指导的形式,其组成人员主要是以二级学科为单位、具有博士学位的副教授为主体。


  第三,其他类样本高校则结合学校实际,对导师指导方式进行改革。例如,南方医科大学针对医学学科的特点,施行了三种指导形式,分别是单一导师、导师组和国内外双导师等;青岛大学同样采用导师组形式,并在某些学科开展跨学院、跨学科博士生指导教师合作;解放军军械工程学院实施导师和研究生双向互选机制,使师生关系更加匹配和谐。由此可以看到,不同层次的高校就导师指导方式和形式进行了各种实践改革,达到了良好的指导效果。


  当前,我国已明确要逐步建立以导师为主导的研究生培养机制,使导师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相对等,充分调动起导师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从而将研究生的培养重心真正下移。在此背景下,探索有效的导师指导方式和形式是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基本点,将有力推动导师责任制和项目资助制的建立和完善。


  (五)学位论文质量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机制的关键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独立开展科学研究或专业实践的载体,是对研究生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的检验,是提升研究生科研素养和综合素质的过程。学位论文质量是学位授予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志。学位论文作为研究生培养过程的最后关口,其质量保障方式的科学性和程序的完备性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调查分析可以看出,各样本高校主要从质量审查程序和激励机制两个方面开展质量保障活动。首先,三类高校都就学位论文的审查程序制定了相关管理规定和标准来规范审查机制,主要分为预答辩、匿名评审和 抽查等步骤。“985工程”大学为引导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前沿性和创新性,邀请国外相关专家评审,如中国科技大学对部分博士学位论文采用这一做法。此外,“985工程”大学高度重视学位论文评审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如南京大学建立了学位论文评阅和评议人专家库,根据学位论文研究的专业和方向,按二级学科随机地抽取5位专家作评阅人,按一级学科随机地抽取10位专家作评议人。所有答辩委员的聘请,由导师提交二倍于规定人数的推荐人选,由院系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从中确定名单;导师不参加答辩委员会。“211工程”大学基本上建立起完备的学位论文质量审查机制,例如东北师范大学不但对学位论文进行学术检测,还要对硕士学位论文进行随机抽审。其他类大学根据学校学科特色构建了学位论文质量审查程序,如南方医科大学针对医学学位论文的特点采取了统计学审核等。


  在激励机制上,样本高校一般采用评选校级优秀学位论文的做法,但是大部分学校的奖项只具有荣誉性质,而非物质奖励。部分高校通过设立优秀学位论文培育项目等措施激励研究生潜心论文研究,并为其提供科研条件和经费。这一激励措施激发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从而带动整个学校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


  (六)管理体制机制: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机制的制度保证


  为了适应和满足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机制建设的需要,各样本高校对研究生培养管理制度做了一系列改革和调整,从而构建起科学、规范、务实和高效的研究生培养管理系统。高校创新研究生培养管理制度的具体措施包括研究生奖助机制改革、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等,都是旨在实现以研究生为本的服务理念和建立适合高质量、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管理服务平台。


  “985工程”大学作为我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主力军,在研究生培养管理制度方面的改革具有示范效应和标杆效用。通过分析发现,“985工程”大学随着国家实施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逐步建立了完善的研究生奖助机制,突出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同时,针对研究生培养管理机制,普遍以评估作为教育管理的手段,有效调控院系研究生培养质量,其中,中国科技大学专门成立了研究生培养评估中心。为进一步提高管理服务水平、优化管理流程,部分样本高校构建了信息化的公共平台,如中国科技大学建成了三大中心、五大公共实验平台和五大信息系统,集聚研究生培养资源,提升研究生培养的管理效率。


  “211工程”大学探索适合本校实际的、以过程管理为导向的管理模式,进一步完善管理规章。部分样本高校已完成奖助机制建设;部分高校还在不断筹措资金,试图建立完善的奖助机制。不论是成立专门的校内质量管理机构,还是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样本高校逐渐树立起研究生培养管理的服务理念。对于其他类大学而言,样本高校通过整合既有资源、吸纳社会资源,积极构建研究生奖助机制。而在管理体制机制方面,样本高校都在调整管理权力、明确管理责任以及调动研究生培养利益相关方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处在研究生培养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的阶段。


  二、高校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机制的主要问题与对策建议


  研究生培养是在既定教育目标下,通过课程学习和科研训练,最终达到提高科研能力和素质,具备解决专业实践问题能力的目的。我国恢复研究生招生只有30多年,各培养单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机制建设时间短,基础还比较薄弱。纵观调研高校的案例文本,高校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机制存在着 如下问题。


  一是优秀生源流失严重,研究生生源质量有逐年下降趋势。一方面是由于国外一流大学的生源竞争,另一方面是由于1999年后研究生规模的逐年扩大,调研高校普遍反映研究生生源质量有逐年下降趋势。各高校都存在着博士生生源不如硕士生生源、硕士生生源不如本科生生源的情况,地域也是影响研究生生源质量的重要因素。


  二是研究生课程重知识、轻能力,公共课比重大,专业课前沿性、国际化程度较低,教学方式方法单一,仍多以灌输式授课为主,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缺乏科学性。不分文科、理科,不分学术性和专业性,大多一个标准。几乎所有高校都以课程学习成绩和论文发表的数量作为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的主要依据,但几乎所有受访的研究生导师和管理人员都指出了这种方式存在明显的弊端。


  三是研究生导师队伍整体水平和质量有待提高。各高校特别是“985工程”高校,研究生导师已大多改评为聘,导师不再是一种身份,而是一种岗位。但在导师数量增长的同时,质量和水平还有待提高。老导师的知识面需尽快更新,新导师在教书育人、指导方法等方面还有欠缺。有的导师对学生重使用轻培养,有的导师师生交流少,有的导师质量意识淡薄。


  四是研究生培养中刚性的管理制度多,柔性的质量文化缺乏。绝大部分高校特别是理工科院校,校园文化比较单调、沉闷,管理部门喜欢一刀切,服务意识不强。大多数高校虽然有强烈的质量意识、忧患意识,但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内涵认识不清,把全国优博论文数、研究生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数等作为质量的全部,热衷于昙花一现的项目、工程。


  五是研究生的奖助水平不高,研究生学习自觉性、积极性不高。虽然这几年国家和各个培养单位都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研究生的奖学金、助学金额度,但是和他们的年龄和负担相比,这仍然是影响他们学习积极性和精力投人的主要因素。


  为解决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机制的若干问题,结合调研高校的案例文本,笔者提出以下改进措施。


  第一,深人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完善研究生资助制度。《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研究生培养机制涉及导师负责制、培养模式和资助制度等诸多方面,可谓“牵一发动全身”。经过几年的实践,各高校积累了经验,发现了问题。下一步,高校应重点围绕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不断完善以研究生为主体的资助制度,加大对研究生的资助力度和范围,以吸引优秀研究生生源,解决优秀研究生的后顾之忧,进而增强研究生投人科研和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二,赋予导师更多学术权力,提升导师队伍整体质量。“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导师队伍的学术水平和指导能力是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提高的首要因素。高校应创新导师评聘标准和导向,建立以科研水平和学术能力为核心、量化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机制,完善导师队伍的考核监督机制,形成分类管理、动态调控的导师队伍发展态势。高校要明确导师的指导责任,在研究生招生、培养和就业方面赋予导师更多权力,真正使导师肩负起研究生培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充分调动导师的积极性。


  第三,实行研究生分类培养,因材施教,进一步加强研究生的课程建设和教学工作。到2015年,我国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人数将达到总招生数的50%,各高校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学科学位研究生的要求,从招生、师资、课程、毕业要求等各个环节,切实做好研究生的分类培养。在我国,课程教学依然是保障研究生特别是硕士生培养质量的最重要环节,各高校要进 一步优化课程设置,引进和借鉴国外的先进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课程教学实效。


  第四,加强研究生教育国际交流,探索国际化发展路径。近几年,国家投人了大量经费支持研究生教育的国际交流,各高校要利用好国家的建设经费,同时自身也要多方筹措经费,鼓励研究生的国际交流,拓宽研究生的视野,培养研究生的国际学术交流能力,走向国际学术舞台。


  第五,构建全方位的质量评估体系,建立多元质量监控机制。质量评估作为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机制的重要抓手和手段,具有风向标和指南针的作用。高校应坚持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并重,建立多元的培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为了推动学位授权点的良性发展,高校要引人定期评估机制,有效监控学位授权点的建设状况,形成有效的竞争状态。针对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高校要不断完善学位论文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和标准体系,激发研究生的学术创新潜能。此外,高校应参照社会组织的大学排名和学科排名,增强外部监督的效力和效果。


  第六,优化研究生培养氛围,加强质量文化建设。构建质量保障体系的关键并不只是达成某一特定质量标准,更重要的是在达成这一质量标准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对于质量不断追求的质量意识和质量文化。良好的学术氛围和校园文化对研究生的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具有巨大的激励和促进功能。一方面,高校要加快学术道德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营造崇尚创新的学术环境,倡导勇攀科研高峰、团结合作创新的学术精神,构建和谐、竞争的校园创新文化;另一方面,高校应加强对质量文化的研究,加深对质量文化内涵的认识,把质量作为学校研究生教育的核心目标和中心任务,增强学校教职员工和研究生的质量自觉意识。


上一篇: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和写作

下一篇:我国档案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现状与思考 —从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