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有效使用课前学案的实践与探索的创新方式

发布时间:2015-07-28 18:06

 “课前学案”是建立在教案基础上针对学生学习而开发的一种学习方案,更加突出地体现了预习的意义和作用。教案与学案的区别是目的不同,教案为教师上好课做准备,学案为学生自学提供指导;性质不同,教案以教师为中心,单向性,封闭性,而学案以学生为中心,互动性,开放性;角色不同,教案是教师自导自演,学生是听众,学案则是教师组织调节,学生是主角;表达方式不同,教案的界面规整,表述严整、周密,多用书面语,学案的界面亲切,表述生动活泼,多用口语。总之,学案能让学生知道教师的授课目标、意图,让学生学习能有备而来,给学生以知情权、参与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的不仅是组织者、引领者的角色,而且是整体活动进程的调节者和局部障碍的排除者角色。“课前学案”的作用是它可以指导预习,也可用于课堂教学,系统的学案还是一份很好的学习资料。课前学案就是为了培养学生自学即独立学习的能力,进行预习而设计和使用,从而达到教学的最终目的的学习方案。
  课前学案如何使用才能更有效地发挥其作用呢?
  一、课前学案的使用要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预习遵循的原则是:教师进行预习指导,要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为前提,由易到难,由扶到放。
  (一)课前学案课堂完成
  预习作业不一定非要学生在课前独立完成,也可以在课堂的初始阶段进行,这样能起到扶助、引领的作用。另外,预习要有梯度,有所侧重。比如开始阶段可以以学会生字、熟练朗读为目标,接下来以理解词义、概括内容、理清条理为重点,还要深入理解中心话题,这样的层次应有不同层次的标准,因人而异,不可一刀切。最初阶段要让学生有成就感,为自己能独立学习并取得成果而感到骄傲。因为预习是真正属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所以在课前学案使用最初阶段,我们和学生一起上预习课,拿出专门的时间让学生做课前学案,而不是让学生回家独立完成,学生可以独立学习,也可以小组学习。教师在巡视中观察学生预习使用课前学案的情况,有利于教师不断修正完善课前学案。课前学案不仅是学生课前预习的载体,更是教师课前与学生交流的凭借,教师借助查看课前学案的使用情况,了解学生自主学习的程度,正是所谓“备学生”。 每次在教学内容确定的时候,教师都要事先让学生有一个“过程”,养成课前“针对性预习一问题与思考一总结与归纳”的良好学习习惯,通过指导学生课前预习,让学生知道自己会了什么,不会什么。教师要尝试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提出预习问题,明确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养成带着问题上课,这样有的放矢,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二)合作学习,有趣的形式,有效的预习
  我们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进行预习,提倡、鼓励团队协作、结成小组讨论预习内容和成果,教师参与其中,其乐无穷。
  1.预习的目的主要是熟悉课文。除了预习字、词、句外,主要是引导学生多读课文,读通课文,所以利用小组比赛的形式激励学生在预习时多读课文,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2.除了课文本身的预习外,应鼓励学生进行适量的查找资料等活动,培养他们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每一个小组准备一个“知识盒”,将课前收集的有关资料写上姓名,折好,待用。
  3.预习不一定都做书面作业,可以将观点和感想直接用铅笔注在课本上。
  4.预习时遇到疑难问题,可以写在白纸上,交付小组讨论,也可直接交给老师。
  5.允许学生适当超前预习课文,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也可以为准备相关资料做准备。
  完成学案的过程是独立学习的经历,教师参与期间,没有指手画脚,只是提供建议,悄然完善学案,分享学习的乐趣,期待收获的喜悦。
  二、课前学案的使用要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
  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前预习并不意味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相反,教师精心设计预习题,有目的地指导,有效地检查评价,引领作用得到了更充分的发挥,其目的是使学生得到更切实的收获。
  教师与学生一样完成课前学案,经历过程,完善学案。教师不仅仅布置预习题,而且要在给学生提供学案之前认真做,从而深刻理解“全面、准确预习”的含义。学案(预习设计)的目标就是学生学习的目标,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充分准备,教师与学生一起课上交流,教师要拿出自己所做的学案作业,并说明自己的方法。也就是我们做教师的备课,备学生、教学内容、知识点,作业不是推给学生去做就完事大吉,而是要学生做的,教师要全部做好,甚至一个词语的解释、一个字的读音。如:小语冀教版《京剧》这篇课文,资料要查找到什么程度,要了解哪些与京剧相关的知识,教师都要做思考、有充分的准备,和学生一样能随时拿出自己的准备,参与到讨论中去。教师不是只给了学生任务,而是起到引导和示范的作用,让学生从老师身上学到方法。在完成学案的过程中,完善学案,指导更有效。
  小学高年级段“课程目标与内容”的“综合性学习”中这样说:“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在课前学案设计时不是只用“请查找相关资料”一句话,布置学生去随意查找,而是用提问去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去查找资料,更重要的是查找的资料应该是有价值的。此外,还要培养学生读书要有思考的意识,引导他们带着疑问去读课文文字背后的意思,再产生疑问并且查找资料,解决疑问。例如教《词二首》、《布达拉宫》 两篇课文,教师在学案上针对查找资料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查找。对《词二首》可以提出以下问题:结合以前学过的诗词了解辛弃疾是个怎样的词人?他的词的风格怎样?辛弃疾为什么在夜间行走在黄沙道?黄沙道是个什么样的地方?教师也要与学生一起查找相关的资料,并在课堂上与学生分享。
 学习《布达拉宫》一课,要让学生浏览、查询有关网络资料,列出自己要了解的知识点,以使他们初步了解文本。因为布达拉宫离孩子们生活比较远,学生不大感兴趣。老师参与进来,与孩子们一起查找、整理资料,或在学案上提供需阅读的资料,并且在课堂上通过幻灯片与学生共享。例如:五世达赖的灵塔为什么如此珍贵,价值抵得上半个世界?通过故事的形式告诉学生五世达 赖为西藏的统一和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明清帝王敕封历世达赖的圣旨等文物价值所在——表明历史上西藏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关系十分密切。像这样的资料需要教师补充,以提升学生的认识,体现课文的教育意义。
  再如学习《跨越百年的美丽》,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总结居里夫人的精神品质,并能够找出文字进行解读。可是文中对居里夫人的淡泊名利没有做具体的介绍,学生也提出了这一问题。这时一名学生讲述了居里夫人简朴的生活状况,这一资料的补充就体现了学生的探究性阅读,我不仅及时予以了肯定和表扬,紧接着,还给学生讲述了两个故事。
  居里夫人天下闻名,但她既不求名也不求利。她一生获得各种奖金10次,各种奖章16枚,各种名誉头衔117个,却全不在意。有一天,她的一位朋友来她家做客,忽然看见她的小女儿正在玩英国皇家学会刚刚颁发给她的金质奖章,于是惊讶地说:“居里夫人,得到一枚英国皇家学会的奖章,是极高的荣誉,你怎么能给孩子玩呢?”居里夫人笑了笑说:“我是想让孩子从小就知道,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不能看得太重,否则将一事无成。”
  居里夫人一生拥有三克镭,第一克是自己提炼出来的,第二克是美国记者麦隆内夫人在全美妇女中奔走宣传,美国公众捐献给她的,第三克镭也是美国公众捐献的。作为镭的发现者,居里夫人不仅没像美国记者推断的那样富甲一方,还如此困顿,正是因为居里夫人没有把镭的专利权据为己有,而是把它献给了全人类。
  《三克镭》讲述了居里夫人一生中拥有过三克镭的故事,向世人展示了居里夫人作为一个科学家的伟大人格:即便是为了科学,也不能将科学研究成果据为己有。这是居里夫人向人类贡献镭的同时,做出的另一种贡献。
  教师不仅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还在学案上提供居里夫人的故事,和学生一起阅读,加深居里夫人精神品质的感悟。这些资料深深留在学生记忆中,并在撰写演讲稿时,十分自如地运用到自己的演讲稿中,学以致用。查找运用资料,其实就是课前读书,这种读书不是盲目的,而是带着疑问读书。寻找有价值的信息、资料,可以利用图书、网络搜集。进行探究性阅读,有助于深入理解课文,扩展自己的阅读面,丰富课外阅读。为避免学生时间紧或上网耽误休息,可以提前一周布置预习,提示学生利用周末时间去查找。
  教师身体力行,是学习方法的引领,行动的榜样。教师之所以能够做到利用学案有效指导学生预习,是因为亲自经历了完成学案的过程,经历了思考的过程,而这一过程是一个精细化思考的过程,有了这样的过程,才能给学生提出思考的建议。
  三、课前学案帮助掌握学情,实现有效的“备学生”
  教师要有针对性地选取各个程度的学生的课前学案进行查看,以便了解学生预习的情况,对自己的教学预设采取相应的修改,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并在实践的基础上确立三项教学原则——以学定教、以学生思维训练为主线、以激扬学生的成长为评价标准。
  以学定教的原则——从学生的问题和真实状态出发确定课堂教学的起点,从学生的心理和精神需求出发决定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方式。“以学定教”就是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确定教师的教学方案,教师既要充分关注到学生的“学”,又要重视教师的“教”,教师在关注学生“学”的同时也将带动自己的“教”,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因此,“学”是“教”的基础和目的,“教”是“学”的关键和核心。关注学情分析,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学定教”强调的是“学”,追求的是“教”。因此,它要求教师从以往“只见教材,不见学生”的备课模式向关注学情转变,为满足学生学习需求,遵循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而做好课前准备。通常,教师做好学情分析,就要摸清学生在学习方面有何特点、学习方法怎样、学习习惯养成了没有、学习兴趣高低以及学习基础扎实与否,这些情况的有效分析将会直接影响到教师及其教学内容、教学行为及教研活动的开展。
  以学生思维训练为主线的原则——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质疑、批判、讨论、辩驳,一切以思维的发展和提升为依据。每次在教学内容确定的时候,教师都要事先让学生有一个“过程”,养成课前“针对性预习一问题与思考一总结与归纳”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指导学生课前预习,让学生知道自己会了什么,不会什么。教师要尝试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提出预习问题,明确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养成带着问题听课的习惯,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以激扬学生的成长为评价标准的原则——千方百计促进学生的成长。教师要为课堂教学预设有效问题,引领学生深入品味词句,在学生认知的基础上让他们思维得以闪光。
  (一)完善中心话题
  中心话题体现着教师对文章内容和主旨的把握,更是引领学生细读文章的有力抓手。一个有效的中心话题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教师引领有序,学生品读深刻。查看课前学案的完成情况,有助于教师调整中心话题。
  1.中心话题要具有统领全篇的价值。以《“诺曼底”号遇难记》为例,哈尔威船长坚定、果敢的性格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临危不乱、舍己救人的精神令人钦佩。它除了让我们感受到海难的残酷外,也给我们一个思考:灾难中的生命的尊严与意义。让我们震撼的是在生死攸关的危急时刻,船长用生命诠释了作为人的意义:尊重他人生命,优先保护弱势群体。这些在他的临危不惧、沉着机智、舍己为人、忠于职守高大形象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学生的实际情况是:虽然大部分通过努力能做到正确朗读课文,但是由于自身环境的局限,大多学生不了解海上航船规则及船长的职责,因此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
 《“诺曼底”号遇难记》学案上的中心话题是“你认为船长是一个怎样的人?”看到学生的学案,学生只是关注到了船长的为人,我想这个话题是不是涵盖面不够广,不能统领全篇,于是我改为:“船上的60人为什么能够全部脱险?”我想通过这个话题引导 学生不仅了解哈尔威船长的崇高品质,还要关注脱险的其他原因,以使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受到作品的正能量感染和影响。课堂上,我提出这个话题后,学生深入阅读全文,纷纷开始了探究。例如小贾提出脱险是因为船长的镇定自若,我给予肯定,那么这沉着、冷静是从哪儿读到的呢?学生纷纷说出相关的语句。我又引导:沉着、冷静的船长说了什么?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为什么这样说?这段语言描写除了能表现船长的沉着冷静,还表现了什么品质?——果敢,忠于职守,舍己为人、处变不惊等等。
  在学生深刻感受到船长伟大的人格魅力是轮船脱险的重要原因后,我进一步追问:“还有什么原因?”此外,我还随时跟进一些小问题,引导学生逐渐从字词句中提炼出文字背后的含义,多角度感悟文章给我们的启示,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上植根一种信念,诸如灾难面前无条件地照顾弱者,同心协力,坚守岗位,各司其职,从而才高效、有序地将灾难带来的损失和伤害减少到最低程度;还有肇祸后不逃脱,而敢于承担属于自己的那份责任,及时救援、弥补过失等,都从多角度引导、鼓励学生发现新意,解读文本。
  2.中心话题要具有挑战性。教学《珍珠鸟》,说句实话心里没底,多亏查看了学生课前学案的完成情况。课前学案上的话题:①珍珠鸟先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找出相关的语句,体会珍珠鸟内心所想,带着理解读一读。②珍珠鸟这种原本怕人的鸟,怎么会变得不怕人?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的?做批注,写理解,读一读。这两个话题对于了解课文内容非常有帮助,学生的答案仅仅按字面意思解读了文本,还未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受作者与珍珠鸟之间的美好境界。我经过反复思考,决定把学案的中心话题的设定要具有挑战性,让不同程度的孩子都能有所发现,有所感受,有话可说,有情而发。“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句话是作者在经历后有感而发,而我们是读者,并未亲身经历,如果能够带着对作者这句话的质疑深入读书,就会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从而品词析句,走进作者内心世界。于是我又提出:“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你同意作者的这个观点吗?美好的境界是怎样的?这美好的境界是怎样创造出的?“我”怎样得到了珍珠鸟的信赖?通过这样的交流,引领学生深入研读,有据可依,有感而发,并参考各自的生活经验,在课堂上各抒己见。
  3.中心话题要提示赏析写作方法的妙处。为《匆匆》备课时,我原来设计了几个这样的中心话题:①作者以《匆匆》为题,让我们看到了时间飞逝的痕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读了课文后,你又有怎样的感受?②你感受到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了吗?从哪儿感受到的?然而,临上课前,我却将这两组问题整合为:“你能从朱自清笔下的文字中找到时间流逝的踪迹吗?感受到作者怎样的心情呢?你是怎样感受到的?”由于我及时改变了话题,很快将学生引入文本核心。
  教师的引导要适时。在学生找到关键语句时,及时引导学生在理解文字的基础上,不仅感悟作者的思想,更要品悟作者写法的妙处,因为正是这样的写法才使得读者能准确、深入地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如“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学生从这里知道了作者是采用排比手法,让读者感受大自然的荣枯是时间飞逝的痕迹。这时,教师应及时发问:我们人类的时间与大自然的荣枯有什么不同?启发学生体味运用对比来凸显青春一去不复返的特点。在“是有人偷了他们吧,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吧,现在又到了哪里呢?”教师应进一步启发:这一连串的发问表现了作者的疑惑、困惑,他在思索,他多么无奈与留恋;教师还应引导:这里的发问中有答案,是作者经过思索后得到的答案,又产生疑问,继续发问,其实还是自问自答。教师这样的引导使学生明白品词析句不仅要读文、品词、悟情,还要知道作品为什么能给我们带来如此深刻的感受,这就要研究作者的写法。
  语文课要帮助学生形成鉴赏写作方法的意识和习惯。如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我反复推敲自己设计的中心话题,最终形成为:“阅读思考:让我们一起跟随叶圣陶先生去游览双龙洞,所到之处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有什么特点?)先生是怎样说明的?请你细读课文,找出相关词句,说明自己的依据,写下批注,体会着读一读;再和小组的同学交流,准备班级讨论。”
  学生经过思考交流,每个小组推举自己的代表发表观点,有理有据,读议结合,说得十分精彩,我适时打出提示写作方法的文字,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例如:作者在自己的见闻中融入自己的情感。打比方——让读者清晰地感受到外洞的大。通过描写自己的真实感受,生动传神地表现穿过孔隙时的惊险。作者通过自己的感受和想象使内洞更加神秘莫测、趣味无穷。
  中心话题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它可以使学生准确体悟作者的写作意图,实现课堂生生互动,师生互启,各抒己见,妙趣横生。
  (二)预设小话题,层层深入,细致品味
  阅读课上,学生品味文字像踩西瓜皮,滑到哪儿算哪儿,是万万不行的,教师的引导必不可少。所以,在通过查看课前学案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从而围绕中心话题预设小话题,有利于引导学生层层深入,细致品味。
  《二泉映月》这首曲子是音乐家阿炳人生之路的写照。我从学生的课前学案中认识到,仅凭一个中心话题是不能帮助学生把曲子的创作与阿炳的人生与精神结合起来的。于是,我将《二泉映月》这一课的教学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中秋夜相同的是什么?不同的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课后觉得改一下:此时的阿炳会想起什么?)引出对阿炳生活背景的了解和思考。
  第二层:经历了种种苦难的阿炳,他听懂了泉水中奇妙的声音,他要用琴声抒发自己的情怀。让我们也来倾听吧:曲子是怎样的?你听懂阿炳的心声了吗?针对每一段乐曲,我还要追问:你眼前仿佛看到什么?(结合阿炳的人生经历——文字和视频)序曲的悠扬、舒缓、委婉,爱(家乡),思念(恩师),回顾(人生);乐曲高潮升腾跌宕,步步高昂,势不可当,曲调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 荡,这是阿炳想到自己饱经沧桑的人生,忍饥受冻,饱受欺凌,忍受病痛的折磨,这是痛苦的凄凉的,但是阿炳从未放弃对音乐的热爱和执著——音乐是支撑他生活下去的力量。
 第三层:舒缓——起伏,恬静——激荡这两对反义词的运用与“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相呼应。阿炳在通过变化的曲调诉说什么?是叹息命运的不公,哭诉身世的坎坷,倾诉自己的惆怅,呐喊追求的执著。
  第四层:著名的指挥家小泽征尔评论这首曲子时说:这种音乐只应该跪下去听。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小泽征尔听懂了阿炳的琴声,他听出了阿炳面对苦难不屈不挠,如果说苦难成就了阿炳这位伟大的民间音乐家,那么是爱帮助阿炳穿越了人生的苦难——对顽强生命的爱,对美好生活的爱,对美丽家乡的爱,对清泉、月光的爱,更是对给他力量支撑他度过苦难人生的音乐的爱。《二泉映月》之所以成为不朽的乐曲,不朽之处在哪里?是阿炳的精神——面对苦难——不屈不挠,命运不公——勇敢抗争,心怀理想——不懈追求,心中有爱——成就梦想。
  在《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中,学生对邱少云的精神十分敬佩,但是由于生长的时代和身处的环境不同,学生对邱少云的行为有些不理解,所以教学中我抓住两个矛盾点引导学生解读课文。
  ①“我”为什么不敢朝他那儿看,为什么又忍不住不看?我心中是怎样想的?我的心情怎样?
  ②邱少云身上的火可以扑灭,可是为什么不去扑灭?我是怎样想的?邱少云会怎样想?从中可以感受到邱少云怎样的精神?
  (三)引导学生利用补充资料质疑解惑
  《布达拉宫》一课中说:“藏语称此塔为‘赞姆林坚吉’”,“此塔”指哪座塔?为什么说塔的价值抵得上半个世界?我以这样的问题,补充了五世达赖灵塔的价值,通过课件讲述了五世达赖的人生之路,让学生了解到他渊博的知识和为藏族人民立下的功绩,真切感受到五世达赖对西藏人民的至高无上的价值。布达拉宫中的宝物为什么如此珍贵?引导学生从宝物的历史价值上去探究,感受到它们是历史的见证,是藏汉一家的见证。教学《跨越百年的美丽》,我针对“但她什么也不管,只是默默地工作”一句提问:居里夫人不管什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资料,从居里夫人不顾丈夫去世后人们对一个孤身女子的歧视、对女子从事科学研究的不理解、不顾放射线对自己身体的辐射等方面,感悟居里夫人的坚定信念和对自己所热爱的科学的勤奋忘我、执著追求。
  课前学案的有效使用不仅可以使学生受益,提高学生自能读书的能力,而且对教师的专业成长起到很大的作用:教师通过对自己的教学实践的考察,立足于对自己的行为表现及其行为的回顾、诊断、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试达到对不良行为、方法和策略的优化和改善,加深对教学活动规律的认识理解,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上一篇:基于一堂小学数学公开课的方式研讨

下一篇:小学高年级数学课中 如何开展有效的师生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