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论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改革与发展

发布时间:2016-03-26 15:42

  自建国以来,学前教育一直是高师的一个长线专业,20世纪90年代以前主要集中在几所部属高师院校。这几所部属院校办学历史悠久,办学经验丰富,具有较髙的学术水平,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学前教育髙级专门人才。然而,20世纪90年代以后,全国各地的髙师院校争相开办学前教育专业,打破了几所部属院校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垄断地位。这种情况一方面满足了社会对学前教育髙级专门人才需求量不断增加的需要,另一方面也给该专业毕业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很多毕业生不得不到幼儿园担任一线教师,但她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却面临着尴尬的处境。

 

  20世纪末,随着社会发展对教师素质要求的进一步提髙,我国师范教育开始由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过渡,师范院校的资源重组和结构调整,使各幼儿师范学校或独立升格为专科,或与髙师合并升格为专科或本科。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的过渡必然使21世纪的高师学前教育专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方面生源竞争更加激烈,另一方面就业压力不断加剧。因此,以改革促发展就成了21世纪髙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必由之路。

 

  、调整培养目标

 

  传统的髙师学前教育专业主要培养学前教育的理论研究和行政管理人才以及幼儿师范教育师资,因而长期以来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观念轻技巧、重学历轻能力的所谓三重三轻现象。而经传统的幼儿师范升格而成的学前教育专业则不可避免地产生因其原有的办学特色而带来的后遗症,如理论思维欠缺、学术意识和研究意识不够,忽视观念的更新和理念的形成等。以上两种情况均不能适应21世纪社会对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需要。

 

  根据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现状及世界学前教育发展趋势,21世纪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具有双重培养任务,一是学前教育理论研究和行政管理人才的培养,一是幼教师资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而后者将是其主要培养任务。这种双重的培养任务,决定了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应把培养重心放在幼儿园一线教师和管理干部上,本着理论与实践并重、观念与技巧并重、学历与能力并重的原则,培养高等应用型学前教育专门人才,尤其要全力打造既具有较髙的理论水平又具有突出的操作能力的高等应用型幼儿教师。

 

  基于上述认识,21世纪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应特别突出和强调以下三个方面的素质:一是优良的思想道德素质,即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核心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尊重儿童、热爱儿童、认识儿童和研究儿童的职业道德素养;二是健全的人格特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包括积极、主动、乐观、自信、灵活、宽容及自我心理保健等方面;三是适应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要求的专业素质,包括具有时代性和前瞻性的教育理念。合理、完善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以及较强的科研意识和学术意识。

 

  二、改革课程体系

 

  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意味着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原有的课程体系已经不能适应21世纪的要求。但新的课程体系也不能是横空出世的空中楼阁,它必须在原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进行反思性构建。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新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也提出了全新的学前教育理念,因此,新的课程体系必须反映这些要求和理念,并紧跟21世纪学前教育法制化、网络化、多元化、社区化和全球化发展趋势,全力推进我国学前教育现代化

 

  具体而言,21世纪髙师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体现前瞻性、强调综合性、突出实践性、渗透学术性、注重发展性,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部分:

 

  ()公共必修课或文化基础课。强调文理渗透,注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充分融合,关注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与学生学习生活的密切联系,帮助学生积累厚实的文化底蕴。

 

  ()专业必修课或专业基础课。主要包括学前卫生学,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学前儿童行为管理等与学前儿童身心发展与教育密切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强调引人国内外最新的学前教育理论和研究成果,帮助学生形成作为学前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者特别是幼儿教师必备的专业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以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正确的儿童发展观、教育观。

 

  ()选修课或专业应用课。既包括以专业基础知识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为核心的教育活动设计、儿童行为管理、环境创设、家长指导等实际操作课程,也包括有效组织幼儿园活动所必须的音、体、美、舞等艺体技能课程,尤其应强化现代化教育技术的掌握和应用。

 

  ()专业实践课。为学生提供观察儿童、认识儿童、研究儿童和亲身从事教育实践的机会,在3-4年学习的整个过程中不间断地循序进行,帮助学生在不断积累经验中感悟、体会,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对教育方法、策略的运用,以不断形成、提高自身多方面的教育素质。

 

  如果说上述课程体系属于正规课程,那么校园文化建设则属于非正规课程(或者称隐性课程),它对于营造学前教育的专业成长环境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而这正是当前髙师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特别忽视的地方。因此,可将校园文化建设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物质文化建设方面,与学前教育专业相关的建筑物的设计、布局及周围环境的绿化均应尽可能体现学前教育专业特色,并充分利用学生作品装点其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有关的传统、仪式、规章及学生活动等,除了应考虑学前教育专业特色外,还应根据社会主流文化的基本特征而精心设计,充分体现教师和学生对幼教事业的深刻理解,从而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和执着的教育追求,增强职业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QQ截图20160317152331.png


  三、革新教学方法、手段

 

  新的培养目标和新的课程体系都呼唤着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而长期以来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在专业课的教学中大多停留在教师念讲稿,学生抄笔记的陈旧模式,从书本到书本、理论到理论、较少关注实际问题。而经幼师升格而成的髙师学前教育专业,除同样存在上述问题外,还表现为过分强调艺体方面的技能技巧,忽视教育理念的更新,一些院校热衷于收学生发文凭,而不管教师怎样在教、学生怎样在学。显然,这些现象已经与21世纪格格不人了。

 

  笔者认为,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革新除了应强化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外,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合理分配课堂教学时间,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专业理论课的教学中,单一的讲授法必然导致满堂灌注入式填鸭式教学,学生被动接受,缺乏实感,效果自然不好。因此必须在课堂教学中融合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在这方面,香港教育学院幼儿教育学院的做法颇有启发意义。其专业课上课时间一般按5:3:2的比例分配,即50%的时间由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生动形象的集中教学;3%的时间进行小组研讨,各组围绕某个精心挑选的问题展开讨论,达成共识并作小组汇报;20%的时间则用来观看各种预先准备好的教学录像录影。这种做法彻底改变了口耳相传的传统教学模式,使枯燥的理论教学变得生动形象,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

 

  ()提倡研究性学习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多为学生提供理性思考的空间,启发学生紧.密联系幼教改革的实际提出自己的困惑,以此作为课堂上研讨的起点和切人点,并要求学生将所学所思表演或表现出来,实现师生互动,共同发展,共同提髙。对于课堂上未能解决或者未能达成共识的问题,积极支持、鼓励、指导学生深人实际搞调査研究,并撰写报告或论文,增强其学术意识,提高其理论思维水平。

 

  ()强化基本功训练

 

  从培养高等应用型幼儿教师的目标出发,在重视提髙学生学术意识和理论思维水平的同时,21世纪髙师学前教育专业还应特别强化幼儿教师必备基本功的训练。这些基本功不仅仅是指口语、写字和琴法、美术、舞蹈等艺体技能,更重要的是还包括教育活动设计、儿童行为管理、说课等教育实践技能。一方面要保证这些基本功训练有充足的课时,另一方面要定期对每个学生进行测査以督其勤学苦练。扎实的基本功将有效地突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增强其在幼儿园教育中的适应能力。

 

  四、创新培养模式

 

  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创新的世纪需要创新的教育。随着师范教育资源重组和结构调整的逐步深人,高师将依托其强大的学术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担负起学前教育创新的重大历史使命,尤其将在幼儿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进而成为我国21世幼教师资培养培训的主导机构。在这种情况下,髙师学前教育专业必须致力于创新培养模式,提升办学水平,以积极应对现代髙科技、知识经济和教师教育专业化的挑战。

 

  首先,从宏观上讲,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应通过加强学科建设,充分发挥其学术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多层次、多形式、多类型、多规格办学,构建职前与职后、师训与干训、正规与非正规、普及与提髙、短期与长期、综合与单科以及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模式,以适应社会对幼教师资培养培训多样化的需求或愿望。

 

  其次,从微观上看,教师教育专业化趋势及高等应用型幼儿教师的目标定位决定了21世纪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必须直接面向幼儿园一线教师和管理干部,主动和幼儿园教育接轨,其培养模式必须立足于学员的专业成长,有助于增强其事业心,提髙其实际操作能力,强化其研究儿童、研究教育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最终形成自我成长的意识和能力,而不能停留在知识技能传授或授予某种证书上,有关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表明,以下几种微观培养模式可资参考和借鉴。

 

  1师徒帮带模式

 

  这是陶行知艺友制思想的继承和创新。即在附属幼儿园或其他实习基地请那些已经毕业且有经验的校友担任师傅,具体而又详细地指导学生的日常见习和实习工作。这种模式可以大大缩短学生对未来职业的适应期,帮助其更快地了解幼儿,了解幼儿教育,并在职业道德素养方面受到校友的熏陶和影响。

 

  2现场观摩,即时反馈模式

 

  这种模式有四种类型:(1)现场观摩附属幼儿园优秀教师的教育活动。观摩前,先由执教者介绍自己的活动设计理念及具体方法步骤;观摩后,通过座谈方式由执教者向学生释难答疑,之后每个学生提交观摩总结。(2)现场观摩各实习基地优秀实习生的教育活动,具体做法与第一类^本相同。(3)教育理论学科尤其是教法课教师有针对性地选择有关内容到附属幼儿园现场教学。教学中师生通过单向观察室现场观摩幼儿活动,必要时直接参与幼儿活动,现场学习、现场消化、现场感悟,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4)学生代表将自己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的活动设计作业带到附属幼儿园借班实施。学生在观摩与反思中,通过教师的点拨促进教育理念的内化,获得专业成长。

 

  3导师指导模式

 

  实行导师制’’,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和教育实践。导师由学术造诣较高、指导能力较强的教师担任,视具体情况,每个导师可指导几名至十几名学生。导师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和课题计划,分配若干小课题供学生小组或个人选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寒假及教育实习机会大胆开展调査研究,撰写研究报告或学术论文,并通过多种途径交流或发表。这种模式对提髙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学术意识,确保教育实习的质量具有特殊意义。

 

  4微格教学模式

 

  这是一种现代化的培养模式,采用摄录系统记录幼儿园教师或实习生在某段时间内的教育行为过程的全部细节,然后由导师和学生一起边看录像边分析成败得失,找出症结所在,讨论改进方案,而后由幼儿园教师或实习学习再实践,再进行实录与再分析,直到教育行为得到调整、改善为止。这一培养模式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理性思维,直观形象,针对性强,反馈及时,对促进教育理念的内化并转化为教育行为,进而提髙教育能力最为有效。无论在幼教育资的职前培养还是职后培训中都应特别重视这种模式。

 

  总之,21世纪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必须以改革为动力,以发展为主题,大力推进学前教育创新,积极投身科教兴国战略,培养培训符合时代需要的高素质的学前教育专门人才。

上一篇:学前教育独立价值失落与回归

下一篇: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